文章吧手机版
二条十年(1955—1964)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9 00:5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二条十年(1955—1964)读后感锦集

  《二条十年(1955—1964)》是一本由赵珩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条十年(1955—1964)》精选点评:

  ●直观感受遗老遗少的世界。 看清了革命的虚妄。

  ●002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东四二条胡同时期的生活:忆故人、念往事、谈风物...具有浓浓的人情味。带着功利的态度,读到最后有些琐碎。在青梅竹马的妻子的评价中,作者是我的理想型了。

  ●娓娓道来。

  ●挺好看的,亲切平实,有点意外。

  ●《二條十年》赵珩著,2019年7月一版。以作者本人的经历叙述了在北京二条的故实,作者分门别类条理清晰,介绍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旧人旧事,读读有味,没有阻碍,可以一气翻完不停歇。

  ●家世渊源,文化底蕴。

  ●2019.12,淘宝购买

  ●蛮好,很亲切。就是看着赵先生的模样,一点也不像他自己所说的调皮捣蛋的样子啊。

  ●文笔一般,和妻子的代序相比相形见绌。家族史的交代对有文史研究兴趣的人来应该挺有意思的,对大众来说还是刀枪棍棒吃吃喝喝比较有意思。

  ●3.5,吴老师的序写得很好。

  《二条十年(1955—1964)》读后感(一):二条十年

  《二条十年》,赵珩著,中华书局,2019年8月第1版。纯从内容看,没啥特别可看的,但主题东四二条引人共情。作者在二条七号院住了小学、初中近十年,文中所提活动地点俱熟悉。有些地方当然已换,有些现在虽不存,二十余年前仍在。从作品角度讲,作为个人笔记,可资存史,亦可与其它个人史料相互印证。作者是清末有名的兄弟总督赵尔丰、赵尔巽后人,可以看出,即使是解放后多年,这个上层的圈子仍在,生活仍在。即使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作者笔下也没什么痕迹,该吃吃该玩玩。是故人所属群体不同,要相互理解很难。

  (公号:行云楼)

  《二条十年(1955—1964)》读后感(二):老北京风物出乎意料的丰富多彩

  《二条十年》的作者描写了自己在东四二条胡同于1955年-1964年十年间的生活,复原了一个七岁到十六岁的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作者对自己生活学习的范围里许多的街道、市场、店铺和茶园、影院,记忆如此清晰与鲜活,令人称奇。而对自家院子,包括另居一处的老祖母的院子里进进出出的各色人等也如数家珍,实属不易。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商业街四合院和在公共汽车公司宿舍的环境是不一样的,留下的记忆也很不同,但远远没有二条作者的细致入微,对于商业街四合院的布局和邻居也相当模糊了。更别提小时候家里来往的人了,也许是时代的原因,也可能是父母性格的问题,父母和奶奶很少提及家世,说起来也只是些片断,我至今也并不了解我家上两三代的具体情况。而二条的作者能够仅仅是写家族来历,住宅变迁,自己的生活,家中亲戚朋友和往来者,就能洋洋洒洒写成一本书,把当时老北京风物体现的淋漓尽致,令人羡慕。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于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生活那么有滋有味,传统的与洋派的,古典的与泊来的,交相辉映,给一个家境还算良好的小孩子带来的丰富多彩,令人难忘。与我记忆中的七八十年代的枯燥乏味大相径庭。

  《二条十年(1955—1964)》读后感(三):珍贵的资料

  我们看一下作者所述,1955年,其上完了幼儿园。在三四年级,基本对应1958-1959,

“我也偶尔一个人溜去附近的一家饭馆,萃华楼吃饭。”,“这所学校的孩子家境都不错,下馆子吃饭也还吃得起,例如点一份肉丝炒白菜丝,甚至是溜肉片和爆三样”,“叫上一份干炸丸子,一碟花椒盐”,

  到了上小学六年级,也就是1961年,

“我便更加猖狂了一些,如中午不去萃华楼吃午饭,而是独自一个人跑去东安市场里的五芳斋吃饭”,“那时候,经常点一份炒鳝丝或是南炒腰花,再不就是叫一笼松针汤包,吃得惬意”

  《二条十年(1955—1964)》读后感(四):啰嗦一下

  不是书评,只是一点自己的回忆。

  一上来就介绍他们家庞大的家谱以及跟各种名人的联系,很是厉害的样子。真的很羡慕这种亲戚多的,过年过节一定很热闹吧。

  讲的是作者住在东四二条发生的故事。作者记性真的太好,什么都讲的细细的。去年在北京住的最后一个地方正巧也在东四二条的一个四合院里。要是当时看了这本书,一定会去东四二条7号仔细去看看。记得最后那两天,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那附近的胡同里,四周像个景点的地方都去看了,还挺有意思的。在这些地方真的感觉不到身处大都市。

  对于小时候的事我只能记得零星。我妈也是信基督教的,看到作者回忆上学那些事,我也想起来一些。每个周日上午我妈都要带我去国庆路的教堂做礼拜。当时根本不知道那些大人在干嘛,因为我那么小,很难在那一动不动的坐两三个小时。即使我妈用毛巾裹上三个小和尚的冰棒带去教堂给我吃也不行。不过教堂也很是贴心,给我们这些小孩准备个类似托儿所的房间,但我不记得在那个小房间里我们都干了啥。除了小房间,我妈还会先把我送到离教堂不远的新华书店,任由我自生自灭。我在书店竟然挺能呆得住,虽然不认识几个字。唯一记得的是那时有那种英语单词卡片,32K大小,一张卡片配一个单词和相应的图画。我看的还挺开心,大概我英文基础是从那里开始的吧。手动微笑。

  他们那时教徒之间还会自己举办讲座。好像临近圣诞的时候更活跃些。每年圣诞节的时候我妈参加完那些聚会,都会带回来一包红色塑料袋,里面装有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好像还有火腿肠,小时候我喜爱吃方便面,所以印象深刻。

  那时我家客厅也贴了耶稣像之类的,还有一个很大的红色‘爱’字,笔画上还有很多小子,大概是圣经上的名言名句吧。

  《二条十年(1955—1964)》读后感(五):记《二条十年》读者见面会

  这不是一篇常规的书评。当然,也有对书的少许评论。

  2019年12月7日,在王府井言几又书店举办了一次赵珩《二条十年(1955—1964)》读者见面会。中华书局公众号提前发了预告,网上报名成功,当天提前赶到。赵珩老提前到达,手拄拐杖,谈笑风生。捧场的也很硬,中华书局掌门人徐俊、北大研究近代北京历史地理的教授唐晓峰、央视主持人刘芳菲,中华书局会说相声的梁彥主持。

  见面会很轻松,赵珩老不待主持人“引导”,就书的创作侃侃而谈。对于此书在深圳读书月被评为十大好书,赵珩感觉有些意外,直言没想到这本书受到这么多人关注,这毕竟只是一个私人回忆录性质的小书。 赵珩直言:“写《二条十年》的初衷,大抵是想记录些过往的旧事,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却对人生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感悟。个人的人生,仅仅是社会变革大潮之下的一段小插曲。社会的演变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群体的命运。无论个人有着怎样的人生与背景,在大时代的变迁之中都是小人物,都会随着社会俯仰沉浮。我只想搜寻脑子里关于这十年尚存的一些记忆,真实地描述我生活过的那些日子,给曾经的那个时代留下一些民生百态的光影。”

  围绕东四二条,赵先生谈到王府井所在地的历史变迁,当年曾经有哪些名人居住在这里,并回忆小时候对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的印象和记忆。他认为北京这七十年的变化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点一点地变化,有时候是你不太察觉的。同时也提到,没有太多人写过五六十年代,似乎七八十年代关注的人更多。虽说赵先生自己研究北京文化、写北京故事,但他却不太赞成京味文化的提法。他认为今天将京味文化定义成了市井文化,但是北京文化不完全是市井文化,所谓的京味,把北京文化狭隘化了。对于老北京的提法,赵先生也有些异议:“北京是一个流动的城市,是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的。朱家溍先生不是北京人,是浙江萧山人;王世襄先生不是北京人,是福建闽侯人。像当时画坛领袖,陈师曾是江西人,姚茫父是贵州人,陈半丁是浙江绍兴人,这些当时在北京画坛的代表人物,几乎没有北京人,但是他们代表北京这个阶段的艺术。徐悲鸿、齐白石也不是北京人,齐白石是湖南人,他能在北京生存下来,实际上有很多人对他是有所帮助的。所以我觉得整个的北京文化,是由一种多元的文化所构成的。因此我说呢,北京从来没有必要排斥外地人,因为一个没有人口流动的城市,就没有城市的活力。”

  有读者问:“现在的北京城和以前的北京城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赵珩老先生回答充满感慨:“我觉得旧北京城和今天最大的区别是一种安静,这个安静还不完全是一种声音的安静,这个安静是一种城市中的静意,或者可以称为安谧。我们今天是一个信息社会,受着各种各样外界东西的干扰。那个时候的北京人过着一个慢节奏的生活,生活非常慢……” 这是赵珩记忆中的北京,这已是一个看不见的北京城吧?

  《二条十年》这本书,不会成为大众读物,因为它比较私人化,是一个七旬老人对童年的回忆,先生写书,夫人作序。因家世原因,赵珩少时见过不少文化文化界名人,但他那时毕竟年幼,写出来的更多的是琐碎的印象片断。相较而言,他对二条环境、家庭成员、家里佣人的描写,更加生动可观,从中可以看到城市历史的吉光片羽,世事变迁的惊鸿一现。对于记忆的复原,赵珩老很有自信,写出来的文字也是抛掉圆融事故的考量,直抒胸臆。“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因着古老的处世之道,对人物的品评向来是容易招惹是非的。但对于赵珩来说,他一任自己顺着真实的记忆,于文字间直接点出对身边人物的看法,或许会稍稍刺痛一些人,但这种表达的方式和勇气,还是值得称道的。这让我想起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甫一出版即引起轩然大波,太敢表达看法,引得一众文化名人的后人坐不住,2019年再版时,还是抽掉了部分内容。这个社会太圆融,稍微直一点,就会想起反应,其实真的大可不必!

  见面会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活动开始前,赵珩老想将拐杖交给人保管,工作人员忙,没顾上,我就顺手接了过来。见面会期间,我坐在前排,双手拄着拐杖,如同一个军阀握着战刀。活动后,我拿出备好的《二条十年》和《旧时风物》,请赵珩老签字并题上款。赵老专门让工作人员拿来软笔,认真地给读者签名留念,一举一动,就是老北京那个作派。

胡同记录历史看,拐杖入镜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二条十年(1955—1964)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