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一部由Gary Hustwit执导,Gary Hustwit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化》观后感(一):有感
半夜刷微博不经意看到的片子,想着要对城市化多点了解,拓展知识面,便看了。影片由很多个城市案例拼凑而成,相互之间感觉没有关联。
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是让社区居民参与到节电行动,并在公路上喷涂用电量变化图;以及德国斯图加特公民反对S21项目抗议行动。
印象深刻的话说,城市不在于它的人口有多少,而是有多少人驻足,流连于某处。差不多的话吧。
《城市化》观后感(二):Notes
Elis 之前提到的 Participatory Design。
ogotá 的市长好可爱。
arked car lane between bike lane and traffic @ Copenhagen.
喜欢 Tidy St 的 InfoViz。
Hustwit 这种很泛的说话方式感觉并不太适合 Urban Planning 或者 Industrial Design 这种过于宽大的主题。比起走马观花地讲一堆城市,不如就挑一个城市好好讲。比如 NYC。Highline 和 Jane Jacobs 这两个很有意思的点都只是随便带过了。还是更喜欢 Helvetica 这样挑一个主题来讲开的故事。喜欢从各个方面来切入正好可以把 Typography 里一堆谁也不关心的点给带出来。
忽然想到这样泛泛地讲的一堆例子大概会在 GRE 作文里十分好用。可是某人已经考完了~
《城市化》观后感(三):城市化之路,道阻且长
很精致而又典型的城市纪录片,看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播出。同时,这部纪录片里的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对策都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能直接将此引用到普遍的城市规划中,只能对其的创意和想法进行借鉴,对可能发生的同样的城市问题加以避免。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波哥大的公交系统,纽约的高线公园,新奥尔良的街头贴纸和斯图加特的21世纪工程。
这四个都很具有代表性。第一个是城市发展和规划中普遍常见的交通问题的一个合理对策。第二个是拥有美好结局的规划,有学识渊博的专家,志同道合的坚持者,充分的资金支持以及适当的条件和环境,种种因素缺一不可。第三个是理想化的城市规划,充分收集民众的建议,想到什么就在贴纸上写下来,可这毕竟是理想化,提出的建议选择哪个,究竟会不会照此执行,都是需要考虑的。第四个则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典型问题:规划部门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矛盾。群众参与,究竟允许参与哪些方面,参与到什么地步,如何参与,都是关键的问题。斯图加特政府在此中没有找到平衡,喷辣椒水,高压水枪,殴打集会者,在群众的尖叫中拆除了斯图加特的心脏--火车站,伐倒了两百年的古树。
城市化在目前是个阶段,是个过程,如何找出并化解问题与矛盾,如何找到一系列要素的平衡,如何有特色的构思与设计,这条路还很长。
《城市化》观后感(四):我们可以高于这一切。
有过这样一个实验。两盆植物置于一个房间,毁掉其中一盆植物。只要毁灭者靠近另一盆完好的植物,它会有强烈的情感波动。
我们可以高于这一切。因为我们是这个星球的主宰者,我们可以销毁那些我们自认为没有情感的,低等的的生物。举起锯子斧头,开动机器,随意切割吧。即使有那么一群人会为了一棵树哭泣。
城市化的进程始终不会脱离野蛮。有多少人能在城市寻到归属感。一块漠然的,毫无生命的,死去的土地。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家,他们假惺惺的移植来几棵树,说自己生态化。说,你看,多么美好的生活,人与自然完美的结合了。
我家楼下曾有一个小花园。它自由生长了很多年,那棵老梧桐甚至比我家这栋楼还要高。可就在这个暑假,我回来后再在阳台往下看时,它不见了。取代的是满眼黄色的泥土。还有放在施工屋旁那截光秃秃的木头。小花园不大,里面住了几只野猫,几家麻雀和喜鹊,几只知了,会开花的灌木,会开花的梧桐。我每次心情不好,都会趴在阳台看着它们。
我曾经想过,它最后会消失的。我曾经也想过,它好像是这一片最绿的一块地方。所以很多次我会看着它想,你要是一直在就好了。
我没法形容我第一次看到那片黄土时候什么心情。挖土机默默工作,我连一棵草都没来得及见到。它被人们解决了。被城市剔除了,像一个微不足道的程序,被删除了。
未来,这片黄土,会被盖上水泥,会建起新的大楼,住上新的住户,再在旁边移植来几棵树,人们笑着说,空气真新鲜啊。
《城市化》观后感(五):2个随笔
1.Copenhagen
-为了鼓励人骑自行车,采用“人行道-->自行车道-->路边停车道-->车道“的从内到外的设计顺序,这样骑自行车的人就知道是车在保护骑自行车的人,不是骑自行车的人在保护车了。
-"A good city is like a good party....If people just get involved into social activties,they will forget places and time and just enjoy.Dont look at how many people walk in the city.But look at how many people have stopped walking to stay and enjoy what is there."如果这座城市里,人们经常在外流连忘返、融入社交生活,舍不得回家,那么这是一个好城市。
2.Highline Park
-"The high line is an extraordinary artifect....As an landscape architect, a question I always ask is,what design actually messup here.What through design wil youl anesthetize?" 高线公园设计师这一番关于叠加设计对现有环境影响的思考与后面德国Stuttgart 21(为了建设铁路拆除百年老树)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城市化》观后感(六):最好的设计永远是可以自然而然解决问题的小动作
在伦敦旅行,凑巧遇上,今天在Barbican Center看了这个片子终于。之前想去看一直,但都没赶上分别在波士顿和纽约的首映。
电影跟我的预期不太一样,看完后的感受跟当初第一次看Helvetica和Objectified时完全不一样。片子不是单纯说建筑,我一开始觉得他这片应该是重点采访知名的建筑师和事务所,但不是。片子讲城市化,建筑当然还是占很大比重的谈,可片子不是单纯只讲建筑。导演的题材越拍越大了;从一种字体,到近几年的产品设计,到讲城市化。问题大了,线路就多。从采访选人看,导演这次有加入了自己一定的出发点。纪录片的感觉没有像前两部那么来的客观和记叙性强。
整个片子是一个个城市的讲下来,然后每个城市由采访的对象来讲述他们当初的构想和他们居住的感受。片中最喜欢的例子之一是丹麦:最靠里是自行车道,然后是停车道,然后才是机动车道;说这样就是停车道保护骑自行车的行人而不是自行车总是擦到撞坏停泊的车辆。只是转一下思路,一切都解决了。最好的设计永远是可以自然而然解决问题的小动作。
中国在片子里的例子选的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是很正确的选择,因为北京的城市发展确实有太多问题了,上海也有,但是北京确实更加严重。采访的人是豆浆兄,访谈有讲到点子,但是不够深入。我一直期待他可以讲几个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例子,可惜他没有...OMA和库哈斯在这个片子里被拎出来的例子就是CCTV楼,所以他就被归进来讲北京的问题。
我觉得谈一个城市的问题,必须找本土的人(LOCAL)。你可以在北京出现一个CCTV楼为了证明一些上层群体迫切希望他们的城市可以去拥有的标签。但是谈一个城市的规划,一个城市的问题,必须是当地的。你可以去采访有名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但需要本土(LOCAL/风土化)。我一直以为中国要采访建筑师会找马岩松,结果并没有。一直觉得马岩松是国内建筑业界接下去很多年轻建筑师想要走的道路上很典型的例子。
片子里采访了两个城市的市长,最后的例子终于还是挡不住的掺进来了政治。这个片子的主题本身确实有一些需要讨论的议题是(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不可控的,但是我猜导演的初衷还是以这些人为主。我觉得最后的例子深刻,但是不应该放进来这部片子,因为所有城市都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这样很徒然无力的例子,像我之前所说,因为政治不可以不存在,所以它的发生就是不可控的。
Gary Hustwit的纪录片一直给设计师带来思考。我是学产品设计的学生,看Objectified超过14遍,觉得每次从不同受访人的话里都可以获得多少的收获。以上是看完Urbanized第一遍的一些浅见。
《城市化》观后感(七):精巧而无力
片子是个好片子。
片子整体讲了讲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如何引导普通人的生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资本集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也进入了城市生活,预估在2050年左右会有75%的人生活在城市。 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城市生活,并不意味着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新迁入城市的群体是无产者,在初入城市的时候也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贫民窟。
片子里举了好几个城市设计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不按纪录片顺序):
一是印度孟买,高耸气派的大楼周边全是破败的违章建筑。因为无产者需要住宿而他们又住不起地产开发的大楼,于是只能自己建筑自己的小屋。周边公共设施严重缺失,50人一个马桶。。。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割裂,以及还有很多尚可改善的地方。
二是巴西利亚,这是个失败的城市设计案例,按照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设计,是一个建立在汽车尺度之上的城市,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交往所需要的尺度空间。看着漂亮,使用起来却是非常难受。
三是南非新建的某个小镇子,小镇内没有产业与工作,人们都需要乘车去市中心上班,因为小镇内部路上没有灯,道路不平整,加上贫穷,一到晚上当地治安非常之差。通过一定的市政设施的改善,灯,警戒楼(晚上给灯),平整道路,改善了人的生活。但还是需要更多的考虑,因为当地人也有孩子需要玩耍的地方,需要可以让母亲安全看着孩子玩耍的地方。
四是丹麦哥本哈根,这是设计引导成功的案例。为了减少交通堵塞,并减少污染。通过对道路的划分,让人行道自行车道停车带汽车道分化,保证了自行车道的安全,以引导人们更多使用自行车。
五是亚历杭德罗设计的那几个保障房项目。
六是美国城市,上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后大量官兵回到美国,为了安顿他们,并兑付善待他们的承诺,美国政府开始了大量郊区化(城市扩张)的内部开发。而这种开发在现在越来越被认为是浪费,因为他们人住在郊区,却要开车去市中心上班。其中底特律因为产业转移,人口大幅下降,。。。
七是哥伦比亚波哥大,城市管理者考虑为贫民窟设置了自行车道,方便他们的行动。城市管理者也考虑设置了快速公共交通系统。
大部分大城市都要面临的问题都是它的组成的相当一部分是贫民窟里生活的,他们缺乏种种设施,设计可以引导,但我想更好的方式确实让他们本身自己拥有改变的能力,而这才是消除贫苦与不平等的方法。在这一点上,设计却是无能为力。
《城市化》观后感(八):关于城市化、城市规划和建筑空间的设计
断断续续看完,借此机会把对于城市和建筑的思考写一写。
1、片子主要讲了现代城市在构建以及发展中的问题。整个片子列举了一些案例,我愿意这样来理解,一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孟买、智利圣地亚哥等等)城市由于发展阶段和贫富分化带来的贫民窟问题、二是发达国家的(底特律、纽约高线)由于产业的没落和公共设施的陈旧而带来的城市更新问题,三是斯图加特为代表的f城市面临的历史与未来、环保与发展、民众参与决策等等因为城市发展升级面临的新问题。最后还有一些个性化的小案例,比如根本哈根的经验,自然环境(景观)和城市发展的协调,还有中国对于空间的利用。案例的数量比较多,但逻辑和结构却比较散乱,点状的观点比较多。
2、城市存在的意义。我们因为更好的学习和就业机会、生活环境来到城市,我们认为从这里开始、通过努力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但这个过程又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性,这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纪录片中断原文大意)。在我看来,城市除了随着自身的发展被外部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以外,它的发端以及到今天为止的核心仍旧是给予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早期的城市大多因为地貌以及附带的物流(铁路、港口)优势而形成,它是一个能够为人群、资金、物资和信息的交换和流通提供场所的空间。
3、城市对于个体的情感和记忆。我有时候会想,如何去衡量对一座城市的感情、以及城市之于你的意义,或许可以幻想某天我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将会有哪些直接的情绪和回忆: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时闻到的清冷空气吗?亦或是跌倒和成长的里程碑,还是心碎、雀跃、痛苦挣扎的场景,或者是一个个来来去去的人?无论是什么,这些都将和这座城市的空间一起尘封在回忆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它即是基石、也是一扇窗。
4、一些启发:
1)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建造的主体,由不同的专业机构共同参与完成,政府、开发商、建筑师、以及民众共同构成,每个可以尽其所能维护自己的利益,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制度保证相互制衡充分协商,理论上大家都能相对满意的结果,但效率低,损失的是时间。
在明主国家,民众的知情和参与权不仅政治正确、而且民众也直接关系大选选票以及市场(商业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因此民众的参与权当然是重点(虽然也是问题重重,不仅是老生常谈的“效率”问题,最头疼的是民众的参与热情、认知能力、受教育程度)。在我们的国情里,几方格局却并非如此格局,所以形成了我们的速度和粗放,对于求精求细的设计师来说在这种环境下,需要付出更多。
2)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需要解决的核心的问题,是人群贯穿建筑的移动性,环境既可以帮助人们随意选择聚集社交或者躲避人群,确保每个人都有舒适体验,如可灵活搬动的椅子等等——内向的抗拒社交的人群的需求同样值得尊重。
——人是怎样的生物,决定了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建筑形态和细节。举例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人的视力范围是不超过100X100m,超过此范围后,人就会因为无法掌握全面信息不适,所以欧洲的广场面积设计大多不会超过这个范围;又举例人的视角是上小、下大……;此外还有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偏好,在工业空间遗产的改造上,可以将自然景观与其结合,营造有趣、真实和适度的一面。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而言,城市的魅力和凝聚力不应该只体现在繁忙的程度上,城市需要帮人们融入社会活动,借此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链接和情感纽带。如果城市的公共场所能够被更好地合理利用,吸引到更多的人停下脚步,像流连于欢乐的派对忘记深处何处,这才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
——建筑除了自身的功能和实用性之外,还能够凭借自身艺术性的外观和设计,赋予建筑特殊的有意义,带给市民赏心悦目的体验,扩展市民的想象力、并且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为社区的进步提供驱动力。
《城市化》观后感(九):问题的答案有且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人”
Urbanized 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城市化。但本片更多地关注了城市规划这个概念:一座城市怎样建成,他如何满足市民的需求,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增长和衰退,如何面对因民主意见争端和政治拉锯导致的反对浪潮,等等等等。
虽然探讨的话题很多,但本片总体上以一种关怀的和客观的基调进行,在各个问题下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展现客观的事实,并且加以温暖积极的评价。虽然展露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看完并没有因为这些问题而感到压力重重,反而甚觉温暖,充满希望。
本片关注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作为讲述的重点,片子讲述了贫民区和贫困人口聚居区的问题,难以忘怀的是智利圣地亚哥城的例子:
gt; 建筑师:Alejandro Aravena
gt; 项目:Lo Barnechea — Social Housing Project
gt; 公司:Elemental
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不仅仅关注如何给予贫困家庭一个住的地方,而是致力于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前景和机会。让他们在拥有房子的同时,也拥有未来更进一步,拥有财富和地位,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的可能。
于是他们把保障房的选址定在了拥有更多工作机会和交通便捷的地方,买下了相对地价较高的土地来建造房子。为了在有限的经费限度中为贫困家庭提供足够的空间和住房,他们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Participatory Design. 相对于建造完整的房子和提供完全的装修,建筑团队在和入住家庭讨论之后,只建造这个家庭自己无法完成的那一半工程。而另外一半,则留待入住家庭未来使用自己的时间和资金来继续完善。(酷的一比啊啊啊啊 !!!设计师太帅了啊啊啊啊!!!这踏马才叫人文关怀啊啊啊啊!!!)
以及在这个案例中,有一个让我相当震撼的细节。在与入住家庭的协商中,建筑团队会问他们在浴缸和热水器的二选一当中选择要哪一个。我们(包括政策的制定者、规划者)的第一反应都是热水器,而这些家庭几乎全部都选择了浴缸。对于这些贫困家庭而言,他们来自没有下水道和自来水供应的地区,从前他们洗澡就等于在院子里挂一桶水,而拥有浴缸对他们而言相当于拥有了某种程度上的隐私。以及,他们根本就没有钱来付加热水的煤气费。
这个细节简直是mindexploding , 我从未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需求、生活的情形和条件、以及观念的不同。永远不要从自己出发去理解另外一个人,因为这只能带来误解和导致糟糕的后果。沟通,沟通才是一切。不只是要明白沟通的重要性,还要怀着一颗真正愿意倾听和帮助的心去做。
除了关心贫困人口,片子还探讨了郊区城市化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如何建立一种人与人亲密联系的社区关系,如何对待已经过时或失去效用的建筑设施,如何在因为灾难和经济衰退而失去活力的城市里寻找新的生机,以及当城市建设计划受到人民和其他政治力量的阻碍时应该怎么做。种种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更多的是,我们——个人——作为这些问题的核心,如何共同参与,创造更加美好、温暖、符合大家远景的新城市。
《城市化》观后感(十):城市之心
20180917看过。
关注建筑是因为我喜欢美的东西,喜欢光影艺术,喜欢设计,希望有生之年能真正接触到这些东西。在BJ,在“铁盒子”一般的公司里上班下班难以接触到这些。
关心城市规划是因为在生活过的城市过的不幸福,无论是回不去的家乡,往任学校所在地济南厦门HK,BJ都没有彻底爱上一座城的感觉。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成为实现阶级飞跃的重要资产(从无产到中产需要一套房,从中产到资产需要N套房),如何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配置资产,我相信国家城市历史城市变迁能够多少告诉我一点答案,至少你能感受一下她历史的脉动吧。
总之,城市经济学很重要,如果想找到让你更适宜生活的城市国家。
如果我们不关注新移民是怎么融入城市的,那城市会被贫民窟化。 参与式贫民窟改造工程,做出毛坯房?剩下的由家庭自己改造。 改造贫民窟的促进作用,人们超着中等收入的方向努力。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将古典建筑林荫大道引入城市,提高城市自豪感。 花园城市构想,同心环设计。 巴西利亚,简单具有现代设计的城市。 波哥大市长,人民的基本权利里面不包括停车权利。限制停车限制出行。 新兴城市市中心不断转移,花重金我修地铁是不理智的,中心转移到地铁不方便的地方,快速公交车道更高效。 哥本哈根:不要看多少人穿梭行走在城市中,要看多少人要为城市停下脚步。 简雅各布,社区功能与城市之心。 美国二战后基于郊区化发展模式,搬离拥挤的城区,美国梦与家庭住房紧紧联系。 Defining sprawl is liking defining ponorgraphy, you know when you see it.定义城市扩张就像定义三集片,一旦你看过你就明白了。即使是美国郊区,每一幢大开发商开发的房子也像是cookie cutter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把人们撒在郊区,侵蚀了田园风光。凤凰城成了城市扩张的反例典型。底特律:从一个昔日的全球工业生产大城市衰败到今日的农业自治特色城市,200万人口只剩70万。建筑行业,一个大量才智被浪费的行业,80%的设计规划不被采用。新奥尔良:没有灾后重建规划,无数的建筑师在这里设计一通,让真哥哥地区看起来更像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