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是一本由[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著作,未读·探索家出版的2019-8图书,本书定价:18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读后感(一):一本综合性的百科全书
本书的英文标题吸引了我的注意:Answer Book,10001 fast facts about our world.也就是答案之书,10001个关于我们的世界的需要快速了解的知识。这就注定了它是一本综合性的百科全书。
本书与大众印象中的百科全书不同的地方,在于使用了大量的插图,这使得内容更生动,阅读更有趣味性。
全书架构就是一个对页一个主题。本书简介贴心的给出了正确的阅读姿势,我就直接拿来使用了。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读后感(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1004字) ——读《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读《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资讯铺天盖地。但我们也会感到孤独彷徨:我们真的了解这颗美丽的蔚蓝星球么?我们的历史和未来,我们真的熟知么?所以在这个心境下,读这本《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会更了解地球,更珍惜生活,会增加知识修养,能增强人文意识。
该书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经典之作。内容充实,装帧精致,图片精美。本书贯通自然史和人类史,有格物致知作用,为读者提供地理常识和人文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能使读者建立起受益终身的地理思维。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是了解地球秘密的“百科全书”。本书的编撰,充分体现出编者的匠心。本书精心提炼了10000余条关于世界的关键知识,是打开放眼看世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配有600多张彩色的科学插画、地图、照片和图表,图文并茂;全书共分为9大章节,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涵盖自然学科和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包罗万象,横贯文理,集多种知识于一体,充分体现出综合性。
在了解本书大致构成的基础上,阅读本书,还会有发现精美设计的快感。本书的内文设计,突出特点是一个对页是一个明确的主题,各种知识都做了充分的分解和讲述,便于读者识记,也便于摆脱“阅读倦怠”,每一页都有新知识,都有新发现,读起来,趣味横生,收获很大。同时,本书也适合家庭收藏,适合亲子共读,是家庭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书籍种类。
阅读本书,就是在纸上的世界旅游,也是在纸上的修身养德。地球博大,容得下天地万物,地球厚重,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有战争、有饥荒,但是向前是不变的主题。读这本书,会切实感受到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美,多样性是构成美的要素。理解了独特之美,眼界为之拓展,心胸为之开阔,也是读书一得。
在追溯人类在该地区迁徙生存历史、介绍每个国家地理和历史的基础上,本书还会让读者包容地感受到多样性中蕴含的统一美,更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都身处其中,我们也都应投身其中,为地球的和谐发展、为人类的和平共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
综合来看,这本《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不但形式上厚重,内涵上也相当厚重:有自然风物之貌,有人文风情之美,有增加知识之处,有开阔眼界之用。读这本书,会让读者“润物细无声”地更加深刻认识共同家园,更加富有家国、天下、世界胸怀。更能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苦用心,更能体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大境界。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读后感(三):涨知识,从阅读一本书开始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一书,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打开这本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编排结构上,它都是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 本书的叙事风格简洁明了,语言凝练,在有限的文字中却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书中分享内容都是满满的干货。在介绍冰山的相关内容时,“冰山由淡水组成,而非海水。”这个介绍,刷新了对冰山的认识。身处大海的冰山,居然是由淡水组成的,让人有些意外。“我们在水面上可见的通常只有整座冰山的1/10,由此人们引申出冰山一角的成语。水下的隐藏冰山所拥有的锋利冰刃会对来往船只造成潜在的威胁。”文段中举了“泰坦尼克号”的例子,来说明冰山对来往船只的潜在威胁。这让我们不由得想到了电影中“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后惊险的场景,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冰山的认识。 本书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将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内容具体化。如在介绍爱神星上的陨石坑时,“爱神星上满是陨石坑,表明这颗小行星较为古老。这里图中可见的大坑直径4英里(约6.44千米)。坑底的洼地区域可见一块巨石,大小相当于一幢独立的住宅。”用一幢独立的住宅来说巨石的大小,在我们的脑海中会形成一个大体的概念,这样再联系,能想象到陨石坑的大小,以及小行星的大小。 同时,本书中的文字都配有精美的图片。相比文字,图片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文字的表述是对一些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理性的概括、描述,文字配上了图片,有助于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字与图片的完美结合,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 书中的一些小标题采用了问句的形式,如:夏威夷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是向光性?动物如何知道在何时去往何方?车轮出现前,人们是如何建造奇迹的?什么是基因工程?……这些问题的设置,都有些明确的指向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带着问题去阅读,让阅读变得更有针对性,在阅读时也会更加的专注。 本书的内容按照章节来编排的,但是前后内容有相通之处,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在每一页的页脚位置,设置了“知识链接”这一小栏目,从而引导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找到前后内容进行对比阅读,前后内容互相补充,互相印证,这样的阅读能给读者带来新颖的阅读体验,也能让对所阅读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书还关注了与当今社会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垃圾分类。在“未来的垃圾会怎样?”中,“越来越多的地方要求居民对可回收材料进行分类。这些材料被重新处理,或者被焚化,用于发电。”这段文字写了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垃圾如何分类的问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的垃圾分类问题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垃圾分类问题是全球都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也需要全球共同的努力。 本书分为九章,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是集多种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大百科。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这本书不仅具备知识性,同时也具备形象性、趣味性,打开这样的一本书,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学到很多的知识,这也许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读后感(四):爱上它,“足不出户”有时候真的也可以
我们是谁?我们究竟在哪里?除了这里其他地方又会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自己熟悉的那一方空间,当然还应该想到,除了自己,还会有别人,还会有更多的动物、植物;直到除去地球,还有地球的“伙伴”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七大行星——当然,也别忘记了那个“可怜”的冥王星;除了银河系,还有本星系群,还有更多的河外星系……这样想一想,其实心情自然就会好一些:再有机会,也不可能到达所有的地方,很多时候,真的需要诸如《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这样的“大部头”来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我们的知识,让我们认识到,除了那些似乎已经熟悉的喜怒哀乐,这个世界还有远远超过想象的丰富多彩。
不能不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真是牛。这个成立于1888年的非盈利科学与教育组织,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备受推崇,的确是有足够理由的。仅仅就在《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这本近500页的书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就为我们梳理了有关自然世界和人类文明的一万余条权威知识和事实,配有600多张精彩插图、地图、照片和图表。从介绍地球和地球仪开始——这显然是最基本的,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导航,需要看地球仪和地图的时候就得运用这些知识了,包括了宇宙、地球、地球上的生物、气候和栖息地、人类世界、世界历史、科学技术和世界各国,一幅恢宏的广义上的“地理”画卷就这样徐徐打开——当然不可能是应有尽有,但已经足够令人不禁为之留连忘返。
知识绝对权威,图片也足够精美,内容也足够丰富,除了这些,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一个个上午再加一个下午,甚至再加一个晚上,都很难看完这本书。或者说,即使是看完了一遍也还远远不够。这不只是“看”的问题,还涉及到其他更多。其中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了随时“光顾”都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在“商业”部分,居然还可以看到熟悉的人民币纸币的模样!而在“转基因生物”部分,你一定会在这里更新和增长一些自己对转基因知识的有关认识和理解……
增长见识当然无比重要。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既是在呈现地理,更具有特别浓厚的人文氛围;此外还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比如“埃及的尼罗河比地球上所有河流的水都甜、都长、都有用”这句话,伊本·巴图塔为什么会这样说?应该说,他不仅仅是在表述一种事实,更是在表达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这样一来,地理就不仅仅只是地理了。
世界——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就是如此奇妙,即使是最熟悉的场景,当编者以他们的形式进行呈现的时候,其之所以奇妙就顿时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最美的风景其实从来都没有缺位,缺的只是一双慧眼、一颗灵动的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期望,才会振作起精神来,看到熟悉中的不一样,找到那个真正的“点”!或许,这就是《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这本书上除了知识、图片之外,还能够带来的更重要的收获。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读后感(五):没钱没时间?但你有别样的方式认识世界!
当“穷游”现在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新型的出游方式时,旅行开始被重新定义。
对于一个向往万千世界的人来说,旅行无疑就是计划自己的时间,核算自己的经济能力究竟能走多远等等诸如此类的小细节。但是,又有多少人被限制在该死的条条框框中,没钱没时间,或许就开始成为他们出行的其中一个借口。
探索世界的方式不会只存在一种,没钱没时间?那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呢?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让扩大了我们对探索世界的可能,在出版的《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中,精心梳理了有关自然世界和人类文明的权威知识和事实,包含1万多条相关领域的关键知识,同时配有600多张精彩的插图、地图、照片和图表,满足我们足不出户,在家中“游历世界”的梦想。
成立于1888年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作为世界上备受推崇的非盈利科学与教育组织,始终把“增进与普及地理知识”作为宗旨,致力于启发人们对地球的关心。因此,当我们阅读《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时,你能切身感受到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专业与知识普及能力,整本书将纷繁的世界划分成9大板块,从自然界到人类文明的世界,从自然史到人类史,我们能读到的是完整的知识剖析,以及世界展现出来的辉煌画卷。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内页内容编排细致直观,让翻阅的人能快速扫荡知识盲点。
其中,一个对页即为一个主题,丰富的信息被拆解为清晰的小模块——概览信息、详情参考、知识速记、人物传记、关键词等,且每页的“知识链接”会标注书中和本页知识点相关的页码,更方便读者将孤立的知识组织成有机的知识网。
当你真正被这本书吸引的时候,可面对这样的大部头书籍,我们到底应该怎么使用呢?
用来当枕头? X
用来垫桌角? X
随便翻一翻? X
爱看哪里看哪里? X
.........
纷繁的世界变成了9大章节,知识随心对照、按对应可翻阅,从自然世界到人类世界,一览无余。
(1)观察每个对页都有插图点题,引入主题,介绍主要思想;
(2)注意黄底边栏突出介绍有意思的日期、数据、世界之最、分类以及其他与本对页相关的项目内容;
(3)留意图注在图侧位置,作用是说明插图的主要内容;
(4)注意关键词一栏的术语,它定义了对页中使用的关键词,或者是介绍对页中与所探讨问题关联密切的思想;
(5)人物传记版块,它提供了古今重要人物的简介,同时具备人物肖像和名人名言;
(6)知识速记版块,则突出与主题相关的趣味信息;
(7)知识链接版块,方便引导你浏览本书的其他章节,寻找到相对应的知识内容补充。
第九章囊括了今日世界各国的综合信息,其中包含了国家的人文地理知识、国旗、国徽、人口、地理等众多内容,实名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俗语。
(1)各小节均以大陆划分,每个大陆都以一个对页专门介绍地理信息;
(2)在内容“每块大陆”上,都设有“人类的足迹”这样的版块,旨在让我们了解人类在该地区的迁徙过程;
(3)国家列表,则以该国国旗、通用名称和官方名称开头,对应的每个国家都有地理和历史的概括介绍;
(4)注解上还会包括每个国家都有的一套人口统计数据和贸易数据的说明。
当你独自一人,或者是带领孩子真正跟随《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游历”纷繁的世界时,那颗疲倦的心会暂时放下所有的压力和困顿,你与你自己、与你的家人,会选择“一直在路上”。最好的时光是陪伴与“行走”,成长是每个人所需要的,而阅读这本书,不需要你有多少的财富或者是很多的时间,只需要安安静静地坐下,轻轻地翻开,跟着阅读指南一步步读下去,那么,你就已经在路上了。
我想,你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自己认识并这个诺大的世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值得我们产生敬畏之心。那种油然而生的敬畏感,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是随着压力倍增的今日日积月累的。
没钱没时间,不该成为阻碍你认识世界的石头,路在你的脚下,只需要你知道怎么去“行走”。
大大方方走出家门,计划好时间与路线;安安静静地打开一本书,同样也需要时间和精力。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使莽莽撞撞,但是你一旦萌生这样的心意,那么连上天也会帮助你。
别怕你的时间与金钱满足不了你认识世界的心愿,因为此刻,你已经拥有——别样认识世界的方式!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读后感(六):从这本书启程,来一趟发现之旅吧!
最近读完了一本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品的书——《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这本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厚重,将近470多页的铜版纸使得它用一只手拿起还有些费力。但这本书的内容和其重量还是挺般配的,毕竟它被称作一本百科全书。
但作为一本地理百科全书,《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介绍一些地理学中的基本常识,而是横跨多个学科和领域,试图将不同的知识结合起来,去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因此,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也觉得像是在进行一场发现之旅——一场发现未知世界与自我的旅程。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全书一共分为9章,分别从地图和地球仪、宇宙、行星地球、地球上的生物、气候和栖息地、人类世界、世界历史、科学技术以及世界各国这9个角度行文。而在这9个主题中,至少有6个是和地理学密切相关的。所以,这本书首先可以作为一本有关地理学基本知识的科普书。
在书中,地图和地球仪、宇宙、行星地球、气候和栖息地、人类世界、世界各国等6个章节的内容基本上包含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有关这些知识的具体表述,这本书大多比较简洁明了,力求以最简洁的文字为我们揭开地理学的面纱。
同时,这本书在编排方面也挺独具匠心的。其英文名叫National Geographic Answer Book: 10001 Fast Facts About Our World,直译过来也就是“美国国家地理答案之书:10001个关于我们世界的小事实”。相比中文译名,这本书的英文名,更能够揭示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这本书几乎每个对页都有一个关键词作为主题,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提出了几个问题,而且答案还比较浅显易懂。比如,在“分界线”这个主题下,书中就有“为什么圆是360度?”“古代人如何测量地球?”这两个有趣的问题。在阅读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地理学的历史与前沿,而且也会对地理学更感兴趣。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这本书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图片丰富,全书大概配有600多张科学插画、地图、照片和图表。这些图片一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相关的文字内容,另一个方面,图片传达信息的效果远胜于干瘪的语言,这些图片,特别是其中的照片,无疑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上我们还未去过的地方。
比如,在第2章中,有关宇宙的图片,让我们得以看到难以用肉眼观察到的各种遥远太空的场景,;在第3、4、5章中,有关地球的照片让我们了解到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不同地貌、动植物以及景观;在第6章中,有关人类的照片让我们了解了世界上各种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在第9章中,有关世界的照片让我们了解了有关其他国家的情况……就算不看这本书的文字内容的话,光看这些图片,我们也能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从遥远的宇宙到地球内部,从大气圈到岩石圈,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这本书中都有丰富的图片来展示这个世界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面。
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越往前发展,社会分工就越细化,而这也导致了学科之间日趋细分。于是,我们现在几乎很难掌握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更多的是在本领域内有所建树,成为专家。
但是这样问题就来了,我们到底应该在哪个领域成为专家呢?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按照兴趣进行选择吧。这就引来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什么是我们自己感兴趣的?如果要我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会建议多去不同的领域尝试。毕竟多试试总会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的。
而《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这本书似乎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尝试的机会。
在这本书中,除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还有生物学、天文学、人类学、历史学、医学等各个学科基本常识的普及。特别是在第8章中,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对物理学、工程学、化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进行了大概情况的介绍。因此,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对地理学有所了解,也会对其他很多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比如我,在阅读“地球上的生物”这一章中有关植物的介绍时,我就发现自己对这一块挺感兴趣的,于是乎顺藤摸瓜找到了一本关于植物学的科普书——《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学指南》。还有,当我在阅读第5章“气候和栖息地”中有关雪花的内容时,了解到了“雪花学者”,感觉自己也挺感兴趣的,于是也找到了一本系统介绍雪花的科普读物——《尊贵的雪花》……
在读《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时,我们真的会碰到很多跨越自己认知水平的领域,但这并不代表这本书难读。相反,我建议大家不如边读边碰到不懂的就去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图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渐渐发现自己内心感兴趣的东西,进而找到下一个前进的目标。
《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读后感(七):开脑洞:如何向外星人介绍我们的星球?
今天跟大家聊聊一本可能以前自己不太看的书,就是特别厚,精装的,铜版纸印刷的百科类的画册。
这本书是美国国家地理出的《自然人文百科》。其实它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英文原名叫做answer book,并不是encyclopedia。直译过来,应该是“答案之书”。这本书虽然没有丛书序号,但应该来自一套所谓的10001 fast facts的丛书。当然,一万零一个问题里,肯定有关于自然和人文的问题,那就是我手上这本分册了。
最近,我有个有意思的发现。很多科普类作品翻译过来,经常喜欢叫“百科”。比如这本书,再比如手头另外一本《DK博物大百科》,原名是《The Natural History Book》,从英文来看,都没有百科全书的意思。可见“百科全书”的encyclopedia这个说法,在国外应该是有特指的,很专业的。但是翻译成汉语,大概没有特别好的对应词汇,或者即便有,也显得啰嗦,不如干脆都翻译成“百科”吧。
翻译成“百科”听上去就厉害很多,虽然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百科全书不太可能只有这么一点篇幅。说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就来了:到底现在真正的百科全书,还有没有市场?以前没有互联网,资讯也不发达,我们需要百科全书;现在通过网络甚至移动互联网,我们可以很快速地检索自己想要查找的词条,除了wiki这种专业的百科网站之外,搜索引擎可以给我们很多其他资料,比如最近的新闻,也许还包括音频和视频。这都比传统的百科全书全面太多,也方便太多。所以,百科全书渐渐式微也正常了。连名字都被用在其他类型的书名里。
我们回到这本书上,我在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你被选做一个外联官,对外星文明介绍地球,介绍我们人类,你将会介绍什么?
咱们先不考虑语言的问题,仅就内容做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考量。
站在人类这个种群的立场,介绍所有的动物显然是不可能的,无法穷举。我们只能以人为本,以人为着眼点,来介绍我们生活的地球。想到这里,是不是一个所谓自然人文的观念就非常必要了?
那我们进一步来想一想。自然人文包括什么呢?肯定是人类的世界,我们现在的样子,宗教、语言艺术、音乐、服饰……,这些都要讲;我们整个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世界史也要讲;科学技术可能讲不全,也太专业,但是自然科学、医学、能源……应该简要讲一讲;再就是地球几大洲,不同的国家也应该谈谈。这就是本书里四个章节的内容。
此外,大概还要介绍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吧?地球的基本状况有必要说说。这个行星本身的样子,地球上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的生物是什么样子,还有地球上的气候和生物栖息地,也都需要介绍。这就是本书里三个章节的内容。
既然想到需要介绍地球,那地球之外的宇宙,包括太阳系以及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是不是也需要谈谈?这也是单独的一章。
本书一共九章,目前已经有八章的内容了。最后的一章,其实放在了第一章,叫做地图和地球仪。在介绍我们这个星球的时候,没准儿会需要一张地图或者一个地球仪,所以这一章放在了最前面。
当然,以上都是我自己瞎琢磨。这本书在第一章就介绍地图和地球仪,很可能是美国国家地理夹带的私货。毕竟,还是地理背景嘛。
咱甭管是不是私货,这本书的干货可真不少。比如,好多人都认为地球的构造很简单,地壳、地幔、地核。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最新的观点,认为地核是分外地核和内地核的。
回想起来,我很早就对地核全是液体有怀疑。因为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压力是非常大的,压力越大,容易形成高聚集态。现在研究知道,内地核果真是个铁镍的固体。我还没有仔细查这个结论怎么得到的,也没查为什么是铁镍的核而不是其他的。但无论如何,这个更新的知识,对我而言都非常有趣。相信对你也一样。
我经常推荐大家读最新出版的科普作品,因为很多我们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需要及时更新。内地核是一个例子,另一个例子就是南苏丹了。
以前学的地理,说北非有一个国家叫做苏丹。二战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冷兵器军队,抵抗过意大利的现代化军队。意大利军队打不过,只能放毒气。就是这个苏丹,2011年已经分裂了。南苏丹从内战多年的苏丹独立出来,是目前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除了知识的更新,你大概还会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冷知识。比如我们都知道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0.44平方公里,有八百多人。可是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个大洋洲国家叫做纽埃,人口只有1618人。但这个岛国的面积还不小,有足足260平方公里。
咱们中国地大物博,可能觉得区区260平方公里不算什么。可咱们对比一下,同样是大洋洲的库克群岛,马绍尔群岛,面积都不如纽埃大。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这一千多人,是怎样分布在这个国家“广袤”的国土上。当然,一个首都,就有八百多人,占了一半。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男孩子小时候都会对地理很感兴趣。我记得在我读书的时候,有好多别科成绩特别差的男孩子,地理特别棒,对那些地理知识如数家珍。当我看到纽埃这个国家后,虽然我读的是豆腐块这么大的两百来字,除了国旗,连张图都没有,可我还是心向往之,想去看看这个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难道这就是一种另类的“心怀天下”?
知识要更新,新知识要学习,前沿的知识也不能少。这本书里竟然提到转基因,还有大数据、3D打印、纳米技术……在未来的交通工具这个对页里,还专门对马斯克做了介绍。也有专门的对页讲无人驾驶汽车和私人太空旅行。
我关注一本书的时候,常常看看一本书的体例,想借此来看看一本书到底是如何编纂的。比如上次跟大家聊的《迷人的液体》,我就花了很大的篇幅讲一本书如何组织起零散的科普话题。这本书的体例,非常像百科全书。书的每一个对页介绍一个小话题,,左上有个标题和题图。以“地球的元素”为例,这张图就是展现地球元素的,图片的右边有小字对图做说明。图下方比较大的字对该对页中的话题做简单的解释,然后又是小字的解说。
(此处应有本书内页图片,但因未取得版权,略)
小字的解说并不是大段的文字,而是用错落有致的排版继续讲小话题。比如,聊到地球的元素,肯定要聊门捷列夫;还要聊原子和元素,于是要聊聊原子量;进一步地,谈到DNA,还有构成蛋白的氨基酸。此外,相关的知识链接也给到,地球的元素还跟哪些化学或者物理知识点有关呢?直接给出页码。
除了对页的体例之外,全书最后还有很长很长的索引。这也很像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序言是一个叫做凯瑟琳·桑顿的女太空人写的。她在80年代时,是NASA的宇航员,现在是高校教授。她的序言标题是《世界概览》,说的是她第一次到太空中看到我们这颗蓝色星球时想到的一些事。我在本文开始以给外星文明讲解我们的地球为切入点,也是由此得到的灵感。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我有必要先把我对文明的理解做个简单解释。我个人认为。一个文明想要了解另外一个文明,一定要去互相沟通。文明的交流肯定是双向的。不存在一个文明觉得自己高级,而单方面了解其他文明的情况。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不可能有人拿着一本“说明书”一样的东西向别的文明“做汇报”。但假设真的有那么一天,需要两个文明做一个基本的互相介绍的时候,这本书的编写体例,或者是呈现方式都是可取的。
反过来讲,我们自己文明中的一个个体,想了解自己文明的时候,这本书也是合适的。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的落脚点了。
我们读一读这样的科普书,可以想一想我们的世界。你的眼光,就不会只关注到身边琐碎磨人的生活,你这个人的境界,也许就会提高一点,你的包容心核同理心也会强一些。这就是读这样的书,给我们带来的所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