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与录音机》是一本由林培源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一):关于《神童与录音机》
对于作者我还是满惊喜的,提起林培源,我的印象还停留初中时读过的萌芽上,十多年前萌芽还是校园青涩小说居多,十多年后明显风格成熟不少。这个评价我想也可以用来评价林培源。
于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书中真实的部分多一点。每一篇中都出现的或多或少特定地点的方言也好,《金蝉》、《秘密》这种令人揣测是否杂糅了作者个人经历的小说也好,更容易让人站在真实的基础上想象,书中的人物似乎就触手可及地生活在人海中。相比之下,《白鸦》、《邮差》读起来略费劲一些,本身故事就没有给人明确的谜底,再加上缺失的真实感,读完后有一种不知所措的迷茫。
也并不是不喜欢文章的想象力,《烧梦》一篇就深得我心,看似荒诞的情节莫名其妙的让人感同身受。一边是见过世界的少女,一边是以最古朴的方式寻找精神寄托的老人,作者用很巧妙的第三方转述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张力。
偏偏对与书同名的《神童与录音机》一文无感。年少成名什么的太没新鲜感了,读完前半部分已经可以猜到作者想表达什么,后半段的起伏也于事无补。
总的来说,是一本经得起推敲回味的小说集吧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二):阅读林培源《神童与录音机》小记
林培源的小说集《神童与录音机》今夏出版,我第一时间收入一本,但本月频繁进出医院,身体小痛不断。拖到九月中旬,才断断续续读完。到目前为止,我刻意没有读任何相关讨论文章,包括林培源自己的作者谈和其他读者的评论,以期能有较纯粹的阅读感受。 我想我应该没有记错,近十年前《锦葵》出版的时候,另一位新概念作者曾经在文章中讲述了林培源在书店指着《锦葵》给她看的场景。那位作者有句话讲得不错,大意是,林培源在新概念作者群体里是最坚定的朝着文学接近的人。要一路攻读学位到文学博士,念文学专业的我更明白这中间的不容易。文学理想有时是太崇高的事情,它不能为现实的许多事情提供方法。双重生活的拉扯,有时要把身体撕裂。早年读林培源的作品,只觉得很精密。谈不上多喜欢读,细密缝合的针脚叫我觉得不好读。《神童与录音机》收录的诸篇,已经成熟许多。虽然仍有精于理论作用于写作中的劲,但我终于感觉他在“讲故事”了。林培源的阅读经历完全展现在他的小说里,可能是从拉美文学那里来的小说的神秘与诡异,幻想与征象。写到新的人生“伤痕”、被“围观”、“示众”,又让我感觉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熟悉特质。我最喜欢《手稿》篇。之前应该是在某本期刊杂志或公众号阅读过,原题是很长的一个。那个教授的形象莫名让我想到阎连科。 关键词:围观;神识;南方;父亲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三):现实与幻想的合集
《神童与录音机》这个短篇小说合集终于读完了。 如果想把讲新故事是一项很困难的事情。这本书用温柔而犀利的笔法,讲述着故事,这名作者在心路历程的描写方面非常细腻,让读者的心随着情节起伏也非常巧妙。在故事中,奇妙的想象和真实的感受并存,人性的美好和沉重的现实并存。 大部分故事中,忧郁的氛围是挥之不去的。《白鸦》中是一种无知的乌合之众,白鸦成为父亲的吉祥物,最后又成了父亲的灾难,又仿佛白鸦从未出现过,《邮差》中是虚无缥缈的死亡,等死亡之后。邮差又按平时的生活的轨迹进行移动。到看见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妻子,瞬间觉得活着真好以及对对儿子和妻子的愧疚。而结尾不知道是倒叙还是某种恍惚。分不清是不是现实。《秘密》中以一种以抽屉,穿衣镜日历,钥匙扣等等。以一种魔幻的形式现实出一定人生的无奈。《神童与录音机》中是无可奈何的环境。就像一杯咖啡,入口时无法避免的苦涩,却使其风味更加浓郁。《金蝉》里的北京,秦皇岛,《蜂巢》里熟悉的潮汕,《烧梦》里的江西……这次的故事里还加入了许多其他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习俗,也给故事增添了不同的色彩。我想,这也是这些短篇故事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令人惋惜也好,发人深省也好,致郁也好,深邃也好。我很喜欢作者的写作手法与精炼的语言。描绘着亲情友情爱情。作为国产作家还是比较优秀的。借用作者的话:如果你愿意,不妨戏仿麦尔维尔《白鲸》的开篇,就叫我“虚构世界的人”吧。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四):读完此书后的一点感想
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神童与录音机》,想为它写点什么,不然总会觉得有些遗憾。 讲故事是一项很难的工作。讲故事的人必须拥有比听故事的人更加细腻的情感,他精心打扮自己的故事,就像打扮自己心爱的小女儿。温柔而不乏犀利的笔调,不瘟不火的讲述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在心路历程的描写方面十分成功,让读者的心随着情节起伏而波动。在故事中,奇妙的想象和真实的感受并存,人性的美好和沉重的现实并存。 大部分故事中,忧郁的氛围是挥之不去的。《白鸦》中是令人窒息的群众,《邮差》中是虚无缥缈的死亡,《神童与录音机》中是无可奈何的环境。就像一杯咖啡,入口时无法避免的苦涩,却使其风味更加浓郁。我想,这也是这些短篇故事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令人惋惜也好,发人深省也好,致郁也好,深邃也好。我相信,这样的故事,足以打动人心。 跌宕的情节被几千字叙述得恰到好处,作者的文字功底有目共睹。作为阅读爱好者,作者的写作手法与精炼的语言是值得学习的。一个故事的好坏,在你开始读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了。作者描绘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当你翻开书页,在你的头脑中,电影已经上演。 在读这本书之前,面对书名,我曾经猜想:神童会不会指代作者本人呢?如果是的话,这本书的故事,大概就是录音机录制的内容了。神童把听过或经历过的故事记录下来,向从未谋面的人讲述着。读完之后,这种感觉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强烈。这与小说内容无关,而是站在个人角度的玩味。讲故事的人,踏上收集故事的旅途,把故事讲给更多的人。这是一个无比令人享受的过程,神童带着录音机踏上旅途,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年龄。能写出精彩故事的人,大概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吧。 人的命运是怎样的?人性如何?该怎么做?这些意识层面的东西,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善良的人会读出爱,悲观的人会读出无奈。这一切,还请到“不为人知的内面”中探寻。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五):蓝色的想象
书的封面是蒂凡尼蓝色,这种冷色系中纯度和明度都较低的色彩,很容易使情绪沉静下来。这也正是一本需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值得花上一整个下午,细细品读的小说。书里包括了九个故事,每个故事并没有明显的联系,若是想象力丰富一些,也许也能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故事都不算太长,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读完前两页的时候,就已经被带入了故事里。有些故事的结局,似乎是戛然而止,但抽身出来细想,这样的收尾又正是恰到好处。没有用直白的语言把一切都交代清楚,隐晦的表达方式反而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每一个故事都无法抱着轻松的心情读完,这和读悬疑小说时候的紧张感是大不相同的。并不是被情节带领着前行,而是被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引领着,观察着他们不寻常的生活,体验分担他们内心的挣扎。时间久了,加之记忆力不够好,有时候容易把书中的故事情节遗忘,但是人物不一样,一个给大脑带来过冲击的形象是能够在记忆里停留很久的。哪怕记不清人物的名字,也会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刻突然记起他的经历,像是突然回忆起某个久未联系的朋友。《金蝉》里的北京,秦皇岛,《蜂巢》里熟悉的潮汕,《烧梦》里的江西……不仅仅是以往最熟悉的潮汕地区,这次的故事里还加入了许多其他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习俗,也给故事增添了不同的色彩。从最早的《锦葵》到现在都快10年了,时间一晃而过,读故事时的心境可能也改变了不少,有些当时理解不了的情感,现在似乎懂了一些,现在仍未领悟的,留待几年后也许也能够懂得。借用封底格非老师的话“这些是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少了自己的想象力可不行。毕竟,每个人的经历,都能赋予这些故事结局不同的意义。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六):在生与死之间
林培源最独特的气质是他对生与死之间的空间的痴迷。这个场域既保留了对人间气息的留恋,又含有死亡的深邃和魅惑,因而具有玄学的意味。
在《白鸦》中,通体雪白的鸟儿将父亲从湿漉漉的雪夜中带回,它“不是神明,也不是鬼魂”,那它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往返于人间与深渊、生与死的使者,令我们想起具有惊怖之美的天使,又具有中国古典意象的韵味。父亲杀死了所有的鸟儿,唯独剩下这只白鸦无法下手,承载了父亲的志趣、审美,乃至信仰的白鸦并非仅是世间的活物。
《邮差》则是以魂魄的视角,对这个空间进行了工笔勾勒。邮差不肯承认自己的死亡,但他已无力对生之域施以任何影响。他是透明的,但终究不是那个“无”,他既在场又不在场。
“生与死之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消失,《消失的父亲》里,父亲莫名其妙地不见了,街坊邻居都认定他死了,但母亲仍然坚信他有一天会回来,他只是不再显现。如同《神童与录音机》中父亲坚信儿子异于常人的记忆力只是短暂地隐遁,有一天终将再次显现。相对于人间的沉重,消失是轻盈的,被消失抛弃的人徒劳无益地呼唤着重现,失望、悲伤、重负,却像腐殖质一样覆盖于他们继续的人生。
消失的诱惑力太大了,或者说,超越于我们生存本能、与死亡靠近的那个区域诱惑力太大了,它既含有恐怖又含有惊喜,以至于《秘密》中的男孩一次次把小物件扔进去,测试、目睹它们在其中被一个神秘世界吞噬,最后,他禁不住把自己的手、头、身体也放了进去。
窃以为,林培源对于这个空间的迷恋,并非志在书写玄怪之物,而是试图从更超脱的维度,对生本身进行更本质的思考和关照,亦即他在《诞生》中的夫子自道,讲故事如同浣衣,要将生存的“内里”翻折出来。从中透露出他对哲学的偏爱,也继承着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在一个小说家过度沉溺于世间喧哗的时代,这种尝试和呈现无疑是宝贵的。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七):《神童与录音机》——现实与荒谬的双人舞
这本书是属于成年人的童话,奇特的幻想性 、强烈的夸张性,在作者朴实平淡的文笔之下铺开,将现实的矛盾和荒谬用最浪漫的方式展现给世人。就像一杯刚泡好的苦荞茶,入口的瞬间,滚烫,苦涩,浓浓的麦香会一股脑的涌入喉头,还没来得及分辨其中的滋味就急忙咽下,只在留下口中淡淡的清香和心里的念念不忘,等不及再喝一口来细细品尝。 在这几个故事中,我最喜欢《邮差》。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和奇妙的幻想为我们描绘了死亡之后的未知的世界。就像书中写道的,“死者无法为活人擦拭眼泪”,死亡之所以可怕,就是因为我们要面对太多的来自未知的恐惧。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死亡之后是否会有人为自己悲伤悼念?自己的死亡究竟会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或许什么也无法带来。这样想着,仿佛连“活着”这一件事情都变的毫无意义。邮差遭遇的车祸之后仍然带着留念,他徘徊在家人身边,看着自己死亡的意外对这个本来就不完满的家庭带来的破碎与混乱。大人们常说“人没了,做什么都是给活人看的。”只是这一次,邮差自己见证了自己死后的一切。直到妻子崩溃的哭着求他离开,向他吐露了这么多年的苦楚,他才如梦初醒:自己的存在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不可代替。也许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才真正接受了自己的死亡。最后的结尾实在是这个故事的点睛之笔,让人们分不清究竟是现实还是恍惚。“货车像一头巨兽,咆哮着冲过来,将他撞翻在地。”撞翻他的究竟是货车,还是儿子的举动,还是妻子的话呢?还是当现实打破了他良好的自我感觉之后带来的致命的挫败感和空虚呢? 说来实在是讽刺,人们在活着的时候总是会高估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独一无二,认为自己不可代替。可是只有当死亡降临,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不过也是众多生命中普普通通、别无二致的一个。他们既无法逃离寿命的束缚,也无法抵抗时间带来的遗忘。历史的车轮从不会停下向前的行驶,将一切人或者事都撵为灰尘,随风飘散,归于虚无。也许一切的一切也就映照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诗: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八):他是记录者,也是造物者
苦于生活的奔波忙碌,花了一周的时间才将《神童与录音机》读完,感谢作者林培源带来的文字盛宴,为我们构建一个魔幻的世界。
初读时,培源的文字不过像是个小石子在水中留下浅浅的涟漪,却总有根线勾着你,吸引你继续往下读。
尽管魔幻主义风格的文字读来有些晦涩,但作者善于放大小人物的性格与情感,我最喜欢的《邮差》中,更是将这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邮差》讲述了一个邮差成为鬼魂后的事情,以灵魂回忆生前,一点一点将情感扩大,让“妻子”和“儿子”的人物形象逐渐饱满。作者对细节的掌控很是精妙,看似不经意地落笔,却推动人物的发展。
比如说,“儿子”不知道父亲已经去世,扔在等待他接自己放学回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喊了儿子一声,可是,一秒钟不到,儿子眼底的光便黯淡下去了。儿子像在寻找什么,移开了视线。邮差张了张嘴,眼睁睁看儿子从身边走过。”
在此之前,邮差坚信自己没有死亡,只是没有人相信。
但从这个细节过后,从不畏惧死亡,到害怕死亡,从质疑竭尽枯死的情感,到肯定这份感情,文字开始激荡,敲问人的内心。
整日抱怨的“妻子”在邮差死后痛苦,悲伤感染了周围人。
像绵羊一样温驯的儿子,独自坐在门槛,失去天真的光芒。
小人物的悲伤与痛苦逐渐揪紧人的内心,让人喘不过气来。
尽管行云流水的文字中尽显魔幻主义色彩,却也有现实生活的大量描写,两两结合,使作品有血有肉有灵魂,有了真实的温度。
《金蝉》中,作者写道:“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鸡毛蒜皮,重复拖沓,所有人最后都会让时间碾成齑粉。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什么也没法留下。小说家这辈子要做的就是跟时间赛跑,看谁能跑过它,将它远远甩在身后。”
这段像是作者自白的话,也流露出创作额一些痕迹。或许是故土,或许是某个生活片刻,但好在他记录下来了,创作了这本魔幻作品。
文学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此期待作者的下一本书。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九):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初读书里的故事,只觉得自己看不大懂。第一篇《白鸦》便看得迷茫无比,也不知这故事讲完,要表达什么,想要让我知道些什么,便几乎读不下去。读了《邮差》,便只依稀觉得,这是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总归不会真的有这些神奇的事。这便是我最初的全部印象了。只是后来再又翻起,倒也从魔幻的故事里,有了几分思考。 人总是喜欢讲自己故乡的故事,沈从文热爱湘西,莫言讲高密,林培源讲的,便是汕头的街巷里,生活着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广东于我一个北方人来说,像是两个世界了,民俗风情,开放程度,经济差异,人们的生活状况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在我眼前勾勒出一个模糊的轮廓。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传统的封建思想依然深刻的影响着这片土地,男人的地位高于女人,女人任劳任怨,照顾着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从《消失的父亲》、《金蝉》等篇中,祖父祖母辈的人对传宗接代的重视,对媳妇的不满与驱使,女人的地位很低,有的人走出了乡村,但思想观念的不同似乎给两代人之间划出了一道天堑,彼此折磨却无法跨越;有的人一辈子留在乡村,麻木地接受悲剧的命运。 《邮差》一篇中邮差的灵魂在家中飘荡,让我想到《寻梦环游记》中说,当一个人,这世上没有人再记得他,他才真正死去。当邮差的妻子和儿子都不再需要他,都努力适应了新的生活,不想要生活中再留下有关他的痕迹,他知道自己到了离开的时候。我不了解人死后是否真的有灵魂存在,但我也相信,只要有人记得你,有人还会想起你,你便还在这世界上。 《蜂巢》讲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之间的碰撞,主人公一个偶然的梦,引着他走进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记忆中颇有才情的老同学,其他同学口中的变态人渣,不被家人和同乡理解的行为怪诞的疯子,老同学的骤然离世,他的人生轨迹也被一点点揭示在我们面前。一边是主人公蒋元平凡的生活,谨遵着乏味的社交礼仪,做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为了子女努力,早已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热爱与梦想,与这世上大部分的你和我一样,淹没于众生;一边是行为荒诞不经,屡屡做出不被人们理解的举动,甚至为之搭上性命,天才还是疯子?前文中仿若不经意提到的顾城、张雨生,似乎已暗示了他的结局,也暗示了作者的态度吧。蒋元带着这段故事回到他的生活,他知道一切将归于平淡。 所有的故事都有其来处,发生了的事情必有其因果,这之中带给我们的触动和思考,不流于纸面,大抵还需细读。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十):从抽屉到燕巢的秘密
小说集收录了《邮差》,它是我读的第一篇林老师的短篇。 《金蝉》、《秘密》、《神童与收音机》……每一篇都有喜欢的地方,但最惦记《秘密》。
《秘密》一共有五个小故事,关于少年的抽屉、妈妈的穿衣镜和日历、祖母的厨房和天井、祖父的蜂箱、晚归父亲的钥匙和燕子巢。读完脑海中浮现的是家宅的空间诗学。
抛开如今电子产品普及,从前的秘密大多是锁在抽屉里。抽屉是内心空间的秩序,是不太对外人敞开的“禁区” (再后来,日记本能再上一把锁,那是多么让人想拥有的东西)。男孩的秘密是女孩的发夹,但美好的情愫遇到了妖魔化的抽屉。
穿衣镜和日历夹击下的女人何其难啊!你想搬走穿衣镜,挪开日历。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镜子里审视自己的是谁?日历隐喻着什么?弄不清楚,贸然挣脱,就会像故事里那样,“翻页的纸忽然变作锋利的刀片,一页页割她的手指。她痛得尖叫起来,溅出的血滴在穿衣镜上,即刻映出一张衰老的容颜。” 不禁要问的是:女人的时间是否就是变化了容颜?
天井是大城市的家宅里缺少的。没有了天井、院子,家和自然之间联系就变得机械、人为、模式、淡漠。祖母喜欢在天井里晒太阳,但出于安全考虑,儿子给天井加了盖子,阻挡了她的视线。水井还在,但祖母眼中的过山鲫发生了魔幻变化,这不只是视觉的退化,而是她的内心同时被封起,宁可在魔幻的想象里囚禁自己。
蜂巢是自然界理想家宅的代表之一,祖父建造了一个王国,他是这个王国的唯一掌权者。因此祖父的秘密就是一个安稳、多产的家宅之梦。他的幻觉产生于与蜂王对视,身体一点点缩小,进入到蜂巢……
里尔克喜欢锁。他说锁孔里总藏着一个按钮和小舌,只有暗暗用力才能叫它们服从。因此打开锁,就像是打开一个灵魂。花天酒地后归家的父亲,打不开家宅的大门,因为妻子换了锁。接着趁着酒劲,捣毁燕子巢,看到了令他魂飞魄散的一幕:雏燕变成了父母、他自己、妻子、孩子……帕斯捷尔纳克说,我们就像燕子一样,凭借本能建造世界——一个巨大的鸟巢,糅合了大地和天空,死亡与生命,还有两种时间,一种是当下可得的,另一种是无法把握的。
我们总是在当下担心无法把握的另一个时间。
秘密是梦和希望,但希望总是被秘密自身颠覆和打断,继而产生魔幻。超现实是现实困境的解决途径之一,或是进一步囚禁现实?读完,读者在思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