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全二册)》是一本由屈原等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无线胶装+五面体外包装盒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楚辞(全二册)》读后感(一):楚辞:屈原与他的影子们
《楚辞》,又名《屈原,与他的影子们(弟子及后世模仿者)的诗歌合集》。如果说《诗经》是诗歌的源头,那《楚辞》便是诗人的源头。说来很奇怪,《诗经》三百多首诗都是人写的,为啥不是“诗人”?因为大量创作诗歌、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且通过众多诗歌打造出独特的抒情人格的,“实名认证”的诗人,确实肇始于屈原。与《诗经》这种各阶层人民的诗歌精选集不同,《楚辞》的内容是极其个人化的,几乎完全是屈原的作品,及其衍生品。所以《楚辞》各作品的水准是参差不齐的,题材的重复也最为致命。所以像《诗经》那样丰富的内容,《楚辞》中是没有的。同样,像《离骚》《九歌》这样的瑰奇大作,《诗经》里是生不出来的。简单说,《诗经》无所不包,《楚辞》无奇不有。 《楚辞》的幸与不幸在于,屈原出道即巅峰,后世模仿者全活在阴影中。
一己之力,比肩中原。
屈原的文才、审美、人格是三位一体的,后世多只模仿到第一层,宋玉勉强能模仿到第二层,第三层你们就别想了,你说你天天借着屈原的口口嗨要沉江,最后却活得好好的,你不惭愧吗?艺术不是这么学的。 不过也无妨,学到前两层就足够开启新的时代了,汉赋从此开篇。还不多谢你屈宋哥? (《远游》《大招》不过低配版《离骚》《招魂》罢了,绝非屈原所作,不必看;《渔父》必看,然本篇亦非屈原所作,屈原怎么自称屈原?且其心不移,又怎会置一渔父而不予褒贬?除屈原所作的篇目之外,《九辩》《招魂》《招隐士》等可看,这些篇目就算混入屈原集中也不至于失色;其他可看可不看。)
《楚辞(全二册)》读后感(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全二册)》读后感(三):屈原和“楚辞”
无论真相到底如何,如今五月初五端午节已经与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的屈原的名字永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一个无可争辩也不须争辩的事实。
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311篇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却是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没有屈原的作品,楚辞便几乎不复存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屈原的《离骚》等代表作品,就几乎等于是“楚辞”的全部价值所在。
“楚辞”之名本泛指楚地的歌辞,是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后来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这就是今天《楚辞》的通行本。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有利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由于“楚辞”主要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来描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也即所谓“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所以相对于《诗经》而言,“楚辞”不大好懂,但这显然并没有妨碍了“楚辞”得到很多人的喜欢,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也是因此,“果麦”的这个“楚辞”版本也就显得尤为贴心:不仅注释详尽、方便了读者理解;而且对于其中很多字还加注了拼音——更不用说,其中还有不少名画,作者中包括傅抱石、仇英等,可谓一书数得。
“楚辞”与屈原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屈原的“楚辞”名作《离骚》,也成为了“楚辞”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楚辞”这种文体还有另一个名称:“骚体”;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读“楚辞”,当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要阅读对象,而《离骚》《天问》《九歌》三篇,既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实际上也足以等同为整个“楚辞”的代表作品——虽然读来不易,却依然值得全身心投入。毕竟,当端午节如今已与屈原这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的时候,如果说《离骚》而接不上几句,那可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楚辞(全二册)》读后感(四):问惶惶诸神,何时江水不寒
越女歌声犹唱: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鄂君子晳泛舟河上,越女爱慕,唱出美丽的情诗,不知道听到歌声的鄂君有没有明白越女的心意,将她带回家。不管是哪个她/他,都是对于爱情最真诚的追求。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最先出现在西汉武帝时期,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的演变成诗歌的体裁和诗歌总集。保持绝对的浪漫主义,感情热烈奔放,内容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包含着浓重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宋朝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表明,“楚辞”是指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区别。《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合称“风骚。” 诗人也叫“骚客。”
后世取名也会沿用,女《诗经》男《楚辞》的方式,
比如 :望舒,(迎取光明)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指的是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人。 修远 修,有长和高的意思,和远并列,对应下句的“求索”,表达不屈的探索精神。适用于男孩 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怀瑾。《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如国学大师南怀瑾。 卉迟——《诗经·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思远——《诗经·国风·鄘风·载驰》:“视尔不藏,我思不远”名字既要取的高雅,也要避免一些绕口、谐音寓意不好等,是长辈对晚辈的期望,也是晚辈的名讳,闻其名,知其人。真正的大忌讳没有很多,主要是合适。
屈原作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政治家,美剧贤能、修明法度。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从此,世间流传着他的故事和“楚辞。”
遭遇流放汉北的时候,诗人“抽思,”进行反省,开始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实行美政,奈何他听信了谗言,蒙受冤屈,反复的思考,我本将心对明月,为了落得今日。“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思美人”中“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所谓美人指的是“壮美之人,”特指“楚怀王。”
《九辩》的作者有屈原和宋玉二说,秋季万木凋零、山川萧瑟,悲秋成为主基调,“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就失意彷徨,这秋简直在嘲讽。“心闵怜之惨悽兮,愿一见而有明”什么时候,才可以向君王表明心意,反反复复的想不清明。
“招魂”是招屈原还是楚怀王,语言生动华丽,“魂兮归来,魂兮归来,魂兮归来”就像是招魂的咒语,魂啊,归来吧。东西南北方都不可以停留啊,上天有危险,下地有幽鬼,听从巫师的指引,快进入楚国郢都的修门。天下地下、东西南北,有多少要迫害你的,这里,有精美的石室,宝石翠羽、罗纱帐子,魂兮归故里。
“渔父”篇,屈原说出千古名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追寻真理的道阻且长,但我一定会百折不挠的去寻找,逆而作《离骚》,除了现在理解的不懈追求,还有不失时机的寻找。
越人歌(Cover Kaiser)柏凝
《楚辞(全二册)》读后感(五):楚辞有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到屈原我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想起来这两句诗词,寥寥几句却写出来屈原的毕生追求在各种历史的背景下,他的理想长路漫漫未可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魂涌动着,不断的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伟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烂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就如同泥泞之中的一汪清流,沁人心脾让人躁动的情绪逐渐平稳;又如同一株蒲苇,坚韧如丝任凭历史如何前行,他的精神仍然耸立在人们心中。无论是在诗歌领域还是政治领域都拥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时至今日我们仍以端午佳节来缅怀于他, 相传当年屈原投身于汨罗江,而受他感染的爱国民众们为了不让饥饿的鱼吃食他的身体,于是丢下去食物给鱼来吃,演变到现在也就是粽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并且会一直传承下去…… 抛开屈原在政治领域的功劳不讲,在文学上同样的令人敬仰。南《诗经》北《楚辞》,这个说法表达了人们心目中《楚辞》在文学代表上的成就。我看过不少版本的《楚辞》,而果麦的这个版本让我眼前一亮的欣喜。书籍拿到手里面轻轻的,通体绿色的包装设计,简简单单楚辞两个字,背脊处是深绿色的图案,让整套书籍变得简约但不简单,图案细致的勾勒出一副历史河流的形象。外封正中间是半圆形的小凹槽设计,细心的考虑了读者在阅读时候的拿取书册的情况,里面附赠的还有一张大插图:滚滚河流(与书背脊上的图片呼应)而屈原抬头仰望,好像在深思着什么,细长娟秀的眉毛让人一眼就认出了是他。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这个设计也方便了读者阅读。目录按照古风的阅读设计从上而下由右止左,字体清晰、插图精美、诠释得体、拼音的标注也让我欢喜(真的是太多的字不认识,并且有太多的多音字)。总之无论是设计还是排版各个方面都让我爱了。 “众女忌余之峨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就连眉毛这么小的事情上,都有人去造谣他。在别的大点的事情上真的无法想象他接受了怎样的谣言攻击。一个位高权重者也被人这样诟病,还是在品性上面,屈原这样一位自命清高,品行高洁的雅士与那种觐见谗言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之人对比,然而君主反复无常,宠幸奸臣,自己的美好愿望也真正的就此落空。事实上,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为了蝇头小利听信一些小人的话,最后落得个丧家之犬的结局。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裹了蜜一样甜的话里面,藏了满满当当的暗器。在你开开心心的吸允甜蜜的时候,放下你的戒备的时候,给你最后那致命一击,而偏偏这样的小人最后会寻找个由头躲避这场风波。 笃行、自省、英勇更要听得了好话,也听得了刺耳的话,不要在蜜罐子里面溺死。
《楚辞(全二册)》读后感(六):今天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诗经》是土地的语言,它歌唱着黄土地上的事,流露着黄土一样的情感,它是中华民族平淡的过往,是多数人的宽厚与坚忍。
《楚辞》则是水的篇章,它的语言晦涩,甚至佶屈聱牙,情感犹如断线的风筝,虚无缥缈让人难以捉摸,是文人才能跨过的河流。
在语言愈加简洁随意的今天,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就能说明的问题,大概没人愿意再酸唧唧的吟诵出“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这样的句子了吧。
可是,这难道不是因为文化断层与隔阂所导致的傲慢与偏见吗?
一、何为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着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都只是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直到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缓缓流淌,一直来到我们的面前,未来还将永远流传下去。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还产生了一些其他的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不过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其他人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正因如此,《楚辞》注定成不了大多数。
二、让美更近一点
《楚辞》作为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其生僻字太多,写作方式太古怪,《楚辞》在一般人眼中一直是“天书”一样的存在。
那么,如何让“天书”一般的《楚辞》走进大众的视野,让孩子们不再惧怕学习《楚辞》,进而爱上它,成为大多数人的手边读物,一直是一个困扰着教育界的老大难问题。既要做到轻松好读能懂,又要让经典可亲可近可爱,很显然,一板一眼的教科书根本做不到。
理想的古籍书应该是怎样的?随文注音注解,再加一点精美彩色插图,让人读来,不仅能解其意,还能赏其美。既要尊重原著,又要保证权威注解,还要最大程度扫除阅读障碍,这简直就是强人所难嘛!你行你上啊!
但是,还真就有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不知道你们读过果麦版的《诗经》没有,看装帧就可以发现《楚辞》就是它的姐妹篇。当我打开书我都惊呆了,傅抱石诶,仇英诶,他们的画作诶,还是全彩!我当时就在想,如果给我一个喇叭,我都能吹爆它!!!真的,毫不夸张的说,一辈子为它打call,决不食言。
三、学会用面包换水仙
好了皮一下很开心,但是我们正在讨论一个无比正经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走进美,欣赏美,如何让生活多一点美的时刻,多一点浪漫的瞬间。
村上春树曾说:如果生活中不再存在某种深刻的永恒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现代人的节奏与速度超越历史上的任何时候,而因为走得太快,灵魂早已跟不上这六亲不认的步伐。汪曾祺说生活是很好玩儿的,生命是美的,但如果你不慢一点,适当歇歇追赶的脚步如何能感受得到呢?
正因为现实太苦太难,才更应该有点精神世界的甜品来调和。浪漫为衣,现实为裳,有何不可?浪漫和现实并不对立,放下手机,说不定你就会发现,生活除了柴米油盐,还可以有清风明月。世俗的物质让我们活着,浪漫的诗意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
愿你既能朝九晚五,柴米油盐,也能以梦为马,琴棋书画。
《楚辞(全二册)》读后感(七):不读《楚辞》,怎知中国人有多浪漫?
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女孩子取名可以从《诗经》中选取,男孩子的名字可以从《楚辞》中挑选。
不少名人的名字就取自经典,戴望舒“望舒使先驱兮”,马伯庸“朕皇考曰伯庸”,南怀瑾“怀瑾握瑜兮”,朱自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诗经》《楚辞》这两本书画风完全不同,《诗经》读起来充满了爱与幻想,《楚辞》读起来有点哀伤咂摸起来,甚至还有些苦涩。
《诗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楚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然而,有意思的是,《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01《楚辞》是什么?
鲁迅先生读《楚辞》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闻一多则评论:“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它是高洁的精神贵族,也被称作中国文人的集体精神偶像。
《楚辞》中以屈原为代表的士大夫精神气质,已经成为高校提倡的育人之本。
毕业于北大的学者卢新宁曾在北大毕业典礼上致辞: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我想用这本书告诉你,永远要记得自己最具理想主义的样子。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 以屈原所作的“赋”为主,其余作品都是承袭他创造的这种新题材写成的。
“赋”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后世也以“楚辞体”、“骚体”指代这种特殊文体。
屈原学而优则仕,仕途却多坎坷,屡遭排挤陷害,最终以身殉国,我国“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
《楚辞》是他被流放时遥思故国所作,写尽了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这里面杂糅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集合了天神鬼怪、远古历史、智士爱国、狂怪之士、男女情思各种题材,不受礼法和思想拘束。
屈原热爱美好事物: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推崇香草美人: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即使被小人诬告遭放逐,也绝不同流合污: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国之将死,他投身汨罗江明志:
“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楚辞》里,我们看到了时代的缩印,也看到了我们自己……
02《楚辞》的影响力
读《楚辞》,会发现中文韵律之美。
屈原借天界、神灵、日月风雷、花鸟,恣意文笔,抒发了强烈激荡的情感。
先秦·屈原《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屈原表达的灭秦辅楚的报国壮志,气势豪迈,读之让人热血沸腾。
《楚辞》还运用了大量象征比喻排比,像是一部静悄悄的歌剧咏叹调,读完让人放飞心情。
曾任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的郑振铎评价《楚辞》——“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
《楚辞》也滋养了中国文人的浪漫、想象力、创造力。
魏晋时,“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
唐时,“绝句千万,不能出此范围。”(明·胡应麟)
宋时,“千古离骚文物,芳至今,犹未歇。”(宋·辛弃疾)
鲁迅盛赞它比《诗经》更有影响力,“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没有《楚辞》,就没有后来的李白。
03最权威、唯美的《楚辞》
果麦版本的《楚辞》每篇都有简而全的注解,全部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权威、精简、易懂,注解包括每篇题解、分节题解、注释三种。 帮助理解诗歌大概内容,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主题主旨。
书籍完整,全本,65篇内容,一篇不少。
书中收录了傅抱石《九歌》全系列画作,以及仇英等名家描绘《楚辞》中人物和山水的名作,共计50多幅,全彩印刷,随文插入。
每一张插入细腻唯美,还极贴合文意,增强了整部《楚辞》的艺术性,值得珍藏。
果麦出版的注音插图版《楚辞》,带我们读懂只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楚辞(全二册)》读后感(八):《楚辞》这样美,你们却只用来起名字!5分钟,带你重新认识楚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里的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屈原有怎样的故事?《离骚》究竟讲了什么?《楚辞》为何享有如此高的声誉?5分钟,带你了解一下。
说到屈原,我们很熟悉了:汨罗江,端午节,爱国,《离骚》... ...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好像不太熟悉,除了这几个关键词,鲜少有人能说出关于屈原的完整故事。
屈原是个贵族,《离骚》的第一句就说明了——“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帝王的后代。他本来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有个官号三闾大夫,然后是楚怀王的谏官。
谏官你知道的,很不好当的。虽然帝王都喜欢说自己虚心纳谏,但你仔细想想,有谁喜欢听别人一天到晚给建议的?就连大名鼎鼎的魏徵,也让李世明大怒好几回,差点掉脑袋。
屈原就遭到了暗算。
当时楚怀王要立宪令,屈原负责起草。有个叫靳尚的大臣,一直嫉妒屈原,就在楚怀王面前说他坏话,说屈原起草宪令时,每写一条,就说“除我之外,谁写得出?”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简直要笑出声来,这个场景太形象了。比如你是老板,叫底下的得力干将做事,然后他一边干一边洋洋得意,哼哼,除了我,谁还干得了这个呀?很气人对不对。
总之,两个人一个会说话,一个多疑,屈原就这么被流放了,可以说百口莫辩。
屈原心里有愤,写下了《离骚》,后人纷纷效仿,西汉刘向编辑整理了一下,于是就有了《楚辞》。
第一次翻开《楚辞》,你一定会望而生畏。原因我先不说,随便摘录几句,大家感受下。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不太好懂对不对?
但如果你愿意一字一句地查注释,像蜗牛一样一点点爬过每个句子,就能感受到楚辞的奇丽。
那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取来树木之根,编成茝草,与薜荔花蕊穿在一起。拿来菌桂枝条,结成蕙草,胡绳搓成绳索,又长又好。
这就是楚辞的第一大特点了——辞藻华丽。
《楚辞》中,我最喜欢的,是《九歌》中的《少司命》,前几句是这样的:
秋兰兮麋芜
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枝
芳菲菲兮袭予
秋天,兰花与麋芜遍布在祭堂四周,那绿色的枝叶和雪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香气。
你看,这“罗生”与“袭予”,用得多好。
华丽的用词,自然而然地,就带来另一个特点,就是气势恢宏:
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慧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翠色的旌旗与孔雀毛的华盖,你登上九天,为人间扫除灾害。
执长剑刺向空中,护住幼小,这人间,只有你堪称万民的主宰。
“登九天”“抚彗星”“竦长剑”,主宰人间的神灵形象跃然纸上。
你读《楚辞》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就被宏大的事物吸引,心胸气概便大不一样了。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误解,觉得《楚辞》怨气冲天——“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谗而齌怒”,我这样忠心耿耿,你却不肯信我,却因为小人谗言迁怒于我。
但是,如果你愿意往下读,会深切感受到屈原的正气——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长顑颔亦何伤”只要我情感坚贞不移,形销骨立又如何?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没有人了解我也罢了,只要我的内心馥郁芬芳。... ...
太多太多的例子了。对国家的深情,对自我的思考,对美好品质的坚持...
声声泣血,却声声坚定有力。
我曾经很奇怪,《楚辞》怎么会是浪漫主义诗歌呢,但再次品味,却意识到了其中的道理。
浪漫不只是玫瑰红酒小甜点,男女之情的浪漫,跟对国家的大爱、对民生的大爱、美好品德的大爱相比,实在过于狭隘了。后者才堪称真正的浪漫。
说到这里,你大概也能理解,为什么《楚辞》能拥有如此高的声誉了,这种路漫漫却上下求索的精神和人格,千古不衰。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道: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句话,
“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人生也许会遇到很多挫折、误会、不甘,希望你我不忘初心,一身正气。
我的朋友,这可能真是你能找到的,最好看的《楚辞》。
这马卡龙般小清新的绿色,跟古风的插画相配,居然一点违和感都没有!反正就凭颜值,我就想吹爆这个版本。
好吧,正经一些,好歹是个读书人...
果麦版本的《楚辞》,有着超全超好懂的注解,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全新解注的,严谨可靠。
全彩插图,共有50多幅,都是傅抱石、仇英等名家的作品。还附赠了两枚书签与一张楚域图,可做收藏。
这些精致的封面、简洁大方的排版、详尽严谨的注释,以及细腻唯美的插图,都是为了文字内容服务,让你在读的时候,更畅快、更愉悦。
这好,能拥有这样一套书。
//
《楚辞》虽然有点不太好读,但它值得占据你生命中的一小段时间,让你全身心投入,去品味它的美、它的壮丽。而你的气度、眼界,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楚辞(全二册)》读后感(九):《楚辞》:原来王者荣耀中这位英雄名字的背后,有这样典雅的诗句
前段时间,一个“中国新生儿爆款名字排行榜”刷爆了朋友圈,看着那高居榜单的“轩、涵、梓”等字眼,不禁有人戏言道:看来这一代爸妈都是看玛丽苏小说长大的……
其实,在取名界一直以来就流传着“男诗经、女楚辞”的说法。在武林泰斗金庸先生的笔下,就有出自《楚辞》“沅有芷兮澧有兰”的李沅芷,出自《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木婉清,以及同样出自《诗经》“笑语嫣然”的王语嫣。
细究起来,中国的古代诗歌有两大源头,一曰《诗经》,一曰《楚辞》。
被孔夫子誉为“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的《诗经》自不必多说,屈原所作的《楚辞》亦为古文中的绝品:其音韵九转千回,其文辞优美典雅,泛黄的书页之间,仿佛浮跃起腾腾云气,又仿佛携带着陈年老酒的醇厚香气,令人不忍释卷。
屈原实际上并不姓屈,他真正的姓是“芈”,而“屈”是他的氏。我们现在把姓和氏合起来称为“姓氏”,但是在古代,姓和氏是不一样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据《史记》记载,屈原的“芈”姓起自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于商代时迁徙至南方,后来,周文王将屈原的先祖封于楚地,因此,屈原是楚国的王族之后,贵族身份,之所以叫他屈原而不叫芈原,那是因为在先秦时期,对男子有“称氏不称姓”的习惯。
屈原被誉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与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一同,被评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的浪漫,不是浮于文字表面的东西,而是深深铭刻在他的骨髓和血液里的——这与屈原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屈原那个时代,楚国已经不复当年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强大,一度沦为二流国家。屈原心系故土,一心推动变法,想要让楚国重新回到一流强国之列。但在楚国朝廷中,以上官大夫为首的一班佞臣,对屈原的才华和能力早就心怀嫉妒。于是,他们经常向楚怀王进献谗言,告屈原的黑状。而楚怀王庸懦昏聩、不辨忠奸,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后来,秦昭王提出秦楚两国联姻、世代通好,希望与楚王会面。屈原极力谏阻,对楚怀王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而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极力劝说楚怀王赴秦:“奈何绝秦欢?”
楚怀王最终没有听从屈原的劝诫,还是去了秦国,结果被秦昭王当场扣下,最终客死秦国。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后,封弟弟子兰做了令尹,相当于宰相。而子兰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于是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的蛮荒之地,使屈原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长达九年之久。
远离故国的屈原,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眼看着“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也无可奈何,只有悲伤、悲叹而已。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并在郢都进行了残酷的破坏和杀戮。屈原得知国都被破,百姓蒙难,内心悲愤难抑,于是选择自沉于汨罗江中,与自己的祖国同赴死地。
与唐代大诗人杜甫一样,屈原也是一位非常关注现实与民生的诗人,因此在他的诗篇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矛盾。但是,屈原空有一腔热血,而无力改善这一切,在这样无助而愤懑的情绪下,他只能诉诸于诗歌,用纵情高歌,来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和苦闷。
在流离沅、湘之地的那段日子里,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的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正如宋朝的黄伯思在《翼骚序》里所写的那样:“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再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所谓《九歌》,最早的时候是用于祭祀的巫歌,后来经过屈原的加工修饰,才保留至今。
屈原最经典的作品,当属2400余字的浪漫主义长诗《离骚》,它是在《九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乃是楚辞的代表之作,因此,楚辞又被称为“骚体”。《离骚》与被称为“风”的《诗经》并称,分别被看作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与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后人常以“风骚”代指诗歌,以“骚人”称呼诗人。
但与人人都能念上几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经》不同,《楚辞》一直被很多人看作是一部“天书”,因为里面的生僻字实在太多、行文方式实在太古,让人大呼“读不通、看不懂”。
好在果麦最近推出了一套珍藏版《楚辞》,这套《楚辞》好就好在, 任何一个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都有随文注音,并且每篇诗文后面,都附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所作的简而全的注解——保证初中生能通畅朗读整部诗集,高中生能轻松读懂全篇。
书中还收录了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的傅抱石《九歌》全系列画作,以及与唐伯虎、文征明并称为“明四家”的仇英所绘的50多幅《楚辞》名作,不仅细腻唯美,而且极为贴合文意,让人人都能解其意、知其美,实在是一套不可多得、值得珍藏的佳作。
玩过王者荣耀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东皇太一,一位非常强势的坦克英雄。但你可知道这位传奇的上古英雄的来历吗?
在《楚辞》中有这样一篇诗文: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这篇题为《九歌·东皇太一》的诗文,就是楚人用来祭祀天帝“东皇太一”的乐歌。这首巫祝之词的篇幅并不长,仅有八十七个字,它所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的楚国在祭神典礼当中的迎神过程,其中充分表达了先民们对东皇太一这位创世之至高神的敬重与祈望。
全文篇首以“穆将愉兮上皇”统摄全文,而篇末则以“君欣欣兮乐康”做结,一呼一应,其间贯穿着巫祝带领人们一步步进行着庄严隆重的祭神大典,从而突出了先民们祈求神灵赐福,让部落和自己得以繁衍生息、长盛不衰的主题。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里对东皇太一的身份作了注解:“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而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进一步解释说:“太一,天帝之别名也。”
为什么把天帝叫做“太一”呢?这实际上反映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在道家看来,天地万物的本质就是“道”,无论是天地阴阳,还是宇宙万物,皆由道所生,也就是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于“道”是天地之间最大的东西,故此称之为“太一”。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在那些传自上古的典籍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太一”的表述。例如,《庄子》曰:“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淮南子》曰:“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礼记》曰:“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吕氏春秋》曰:“太一出两仪,两仪出四象。”
可见,在道家和部分儒家的理论中,“太一”尚属哲学的范畴,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那些笃信鬼神的巫祝们,便将“太一”的概念从道家思想中拿了过来,并尊其为宇宙主宰之神,至此,“太一”便成了一个宗教范畴。
那么,在《九歌》当中,那些楚地的巫祝们为何要在“太一”前面,冠之以“东皇”二字呢?
在《昭明文选》中有一句话,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
在先秦时期,先民认为中国东临大海,是世界上最东方的国家,而昆仑山则是世界上最西方的地区,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多次进行东巡,并封禅于泰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记载的那样:“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秦始皇的举动,就是为了寻找东方的神仙,以求长生不死之术。
正所谓东西有别,在古人眼中,东方的创世神就是《九歌》中这位“东皇”,而西方也有自己的创世神,《离骚》中就有“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的诗句,这里的“西皇”,是与“东皇”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西方那位创世神。
正是因为东皇太一的身份如此高贵,屈原才将这篇《东皇太一》列为《九歌》之首,这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也是整部《楚辞》当中,最为隆重、庄肃的一篇。
《楚辞(全二册)》读后感(十):只有读《楚辞》,你才能窥到中国文人精神中的澄明之地
01.《楚辞》之由来楚辞,即楚人之辞,习惯上专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所创作的一种文体,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色。因其中《离骚》最为著名,亦被称为“骚体”,后人多有效仿之作。这也是为什么一说到楚辞,很多人第一想到的便是屈原和他的《离骚》之故。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名平,字原。楚武王后裔,其先祖分封于屈,遂以屈为氏。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20余岁时,任楚怀王司徒一职,参与国家重大国策议定,并掌管重要外交事务。后因谗言被怀王疏远,转任三闾大夫,掌管昭、屈、景三大王族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死于秦后,楚顷襄王继位,屈原将国势衰败归因于子兰等实权派,再次遭到子兰等人谗言和排挤,被流放到沅、湘一带。直至秦国攻破楚国郢都,彻底无望的屈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与汨罗江。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抒发伤己忧国,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后经西汉著名目录学家刘向整理成册,于是有了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楚辞》是与《诗经》并峙的一座诗的丰碑,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诗人伟大的爱国情怀更是让后人无限景仰。02. 《楚辞》中国浪漫主义的源头中国悠悠几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发展中,前人为今人留下了太多宝贵的财富,《楚辞》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国人心目中,“楚辞”是唯一可与《诗经》双峰并峙的文学样式。“楚辞”出现与汉朝时,晚于《诗经》几百年,且不在经学范畴。东汉王逸曾有意想把楚辞儒化,于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楚辞注本《楚辞章句》中《离骚》变成了《离骚经》,林云铭则认为:“绝世奇文,添一经字未必增光,少一经字岂遂灭价?”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充满着瑰丽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辞藻华丽,文采斐然,将诸多典故和神话传说融入到字里行间,借以充实丰富而神奇的想象力,使得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文学界把《诗经》中的“国风”与“离骚”并称为“风骚”,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中国文学、文化都产生着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楚辞》里有浩浩荡荡的诸神:比如,叫东皇太一的天帝,叫云中君的云神,叫东君的太阳神;比如主管寿命的大司命,主管子嗣的少司命;再比如,掌管自然界的湘水之神——湘君和湘夫人,身伴兰芷的少年河神......《楚辞》里还有极富奇思异想、烂漫无极的爱情:比如《山鬼》中那个蓦然撞见骑着豹子的美丽山鬼,而心生爱慕......《楚辞》里大量的香草美人、神话人物、虬龙鸾凤,无一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魏晋时,“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唐时,“绝句千万,不能出此范围。”(明·胡应麟)宋时,“千古离骚文物,芳至今,犹未歇。”(宋·辛弃疾)……“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先生更是给了它连《诗经》都不能比的赞誉。于是便有了那句:不读《楚辞》,不知中国人有多浪漫;不读《楚辞》,取名字都会少很多灵感。而《楚辞》更是被誉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03. 《楚辞》中的士大夫情怀与节操作为理想的殉道者,屈原一生虽数遭流放,却始终直言劝谏。他高洁的精神被视作中国文人的集体精神偶像。鲁迅先生读《楚辞》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闻一多则评论:“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曹雪芹、鲁迅、沈从文……无一不受着《楚辞》里屈原“士”之精神的影响。郭沫若说:"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楚辞》中以屈原为代表的士大夫精神,已经成为高校提倡的育人之本。毕业于北大的学者卢新宁曾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说:《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只有读《楚辞》,你才能窥到中国文人精神中的澄明之地。而那些你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无处寄托的,在《楚辞》里都可以看到。汉代以后,楚辞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因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士人骚客在某种程度上,重复着屈原的经历。屈原的际遇在漫长的历史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是古代士人所能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也因此屈原的枪杆几乎得到了所有文人的认同。过常宝先生指出:“《离骚》极为精确地概括了比理性精神更为遥远的文化传统,它是人类童年的巨大的精神支柱。所以,每当人们在现实中遭到挫折,在精神上感到困惑,在理性中找不到出路时,就难免要重温童年时的梦幻。作为一个诗人,他不仅要解脱自己,还要给别的迷路者以路标。……这就是《离骚》在千载以下还能引起如此巨大共鸣的原因。《离骚》正是以文学形象捕捉并固定了这些原始意象,它曾安慰过屈原,也哺育过历代失意的文人士子,它使香草美人这一深沉的主题成为一条绵延不绝的文学传统,它像不竭的河流,至今还在汹涌奔腾。”04. 都道《楚辞》艰涩难懂,而这套《楚辞》读来却全不费功夫有人说,之所以《楚辞》的影响不如《诗经》,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生僻字多且艰涩难懂,而果麦文化的这版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解注的《楚辞》,采用了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随文注音的方法,并且以全注释+每诗题解+分节导读的方式,让阅读变得轻松起来。《楚辞》在流传的2000多年中,底本芜杂,本版正文以宋代洪兴祖权威研究著作《楚辞补注》毛氏汲古阁刻本为底本,从宋代大学者朱熹《楚辞集注》附录《吊屈原赋》,参考多种注本全新精校。对于有争议及无可靠文献佐证的内容,不再盲从或强行解析,对于注音争议处以从释义、从今音、从底本为原则。部分篇目作者有争议处,署名方式从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也正是这份严谨,使得这版《楚辞》不仅易读,易于理解,也是更加贴近原著的可靠读本。诗人余光中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屈原作品所代表的楚辞文学,是中国文人想象力源泉。所以,想要去表现《楚辞》,不但需要去读,去理解,更需要同样瑰丽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设计技巧。《楚辞》意境高远,配上近百幅傅抱石先生的绝代国画,读来另有一番意境。《楚辞》最早的评价:“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能窥到中国文人精神中的澄明之地
01.《楚辞》之由来
楚辞,即楚人之辞,习惯上专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所创作的一种文体,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色。因其中《离骚》最为著名,亦被称为“骚体”,后人多有效仿之作。这也是为什么一说到楚辞,很多人第一想到的便是屈原和他的《离骚》之故。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名平,字原。楚武王后裔,其先祖分封于屈,遂以屈为氏。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
20余岁时,任楚怀王司徒一职,参与国家重大国策议定,并掌管重要外交事务。后因谗言被怀王疏远,转任三闾大夫,掌管昭、屈、景三大王族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死于秦后,楚顷襄王继位,屈原将国势衰败归因于子兰等实权派,再次遭到子兰等人谗言和排挤,被流放到沅、湘一带。直至秦国攻破楚国郢都,彻底无望的屈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与汨罗江。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抒发伤己忧国,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后经西汉著名目录学家刘向整理成册,于是有了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楚辞》是与《诗经》并峙的一座诗的丰碑,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诗人伟大的爱国情怀更是让后人无限景仰。
02. 《楚辞》中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中国悠悠几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发展中,前人为今人留下了太多宝贵的财富,《楚辞》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国人心目中,“楚辞”是唯一可与《诗经》双峰并峙的文学样式。
“楚辞”出现与汉朝时,晚于《诗经》几百年,且不在经学范畴。东汉王逸曾有意想把楚辞儒化,于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楚辞注本《楚辞章句》中《离骚》变成了《离骚经》,林云铭则认为:“绝世奇文,添一经字未必增光,少一经字岂遂灭价?”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充满着瑰丽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辞藻华丽,文采斐然,将诸多典故和神话传说融入到字里行间,借以充实丰富而神奇的想象力,使得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文学界把《诗经》中的“国风”与“离骚”并称为“风骚”,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中国文学、文化都产生着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楚辞》里有浩浩荡荡的诸神:比如,叫东皇太一的天帝,叫云中君的云神,叫东君的太阳神;比如主管寿命的大司命,主管子嗣的少司命;再比如,掌管自然界的湘水之神——湘君和湘夫人,身伴兰芷的少年河神......
《楚辞》里还有极富奇思异想、烂漫无极的爱情:比如《山鬼》中那个蓦然撞见骑着豹子的美丽山鬼,而心生爱慕......
《楚辞》里大量的香草美人、神话人物、虬龙鸾凤,无一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魏晋时,“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
唐时,“绝句千万,不能出此范围。”(明·胡应麟)
宋时,“千古离骚文物,芳至今,犹未歇。”(宋·辛弃疾)
……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先生更是给了它连《诗经》都不能比的赞誉。
于是便有了那句:不读《楚辞》,不知中国人有多浪漫;不读《楚辞》,取名字都会少很多灵感。而《楚辞》更是被誉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03. 《楚辞》中的士大夫情怀与节操
作为理想的殉道者,屈原一生虽数遭流放,却始终直言劝谏。他高洁的精神被视作中国文人的集体精神偶像。
鲁迅先生读《楚辞》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闻一多则评论:“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曹雪芹、鲁迅、沈从文……无一不受着《楚辞》里屈原“士”之精神的影响。
郭沫若说:"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
《楚辞》中以屈原为代表的士大夫精神,已经成为高校提倡的育人之本。
毕业于北大的学者卢新宁曾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说:《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只有读《楚辞》,你才能窥到中国文人精神中的澄明之地。而那些你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无处寄托的,在《楚辞》里都可以看到。
汉代以后,楚辞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因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士人骚客在某种程度上,重复着屈原的经历。屈原的际遇在漫长的历史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是古代士人所能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也因此屈原的枪杆几乎得到了所有文人的认同。
过常宝先生指出:“《离骚》极为精确地概括了比理性精神更为遥远的文化传统,它是人类童年的巨大的精神支柱。所以,每当人们在现实中遭到挫折,在精神上感到困惑,在理性中找不到出路时,就难免要重温童年时的梦幻。作为一个诗人,他不仅要解脱自己,还要给别的迷路者以路标。……这就是《离骚》在千载以下还能引起如此巨大共鸣的原因。《离骚》正是以文学形象捕捉并固定了这些原始意象,它曾安慰过屈原,也哺育过历代失意的文人士子,它使香草美人这一深沉的主题成为一条绵延不绝的文学传统,它像不竭的河流,至今还在汹涌奔腾。”
04. 都道《楚辞》艰涩难懂,而这套《楚辞》读来却全不费功夫
有人说,之所以《楚辞》的影响不如《诗经》,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生僻字多且艰涩难懂,而果麦文化的这版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解注的《楚辞》,采用了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随文注音的方法,并且以全注释+每诗题解+分节导读的方式,让阅读变得轻松起来。
《楚辞》在流传的2000多年中,底本芜杂,本版正文以宋代洪兴祖权威研究著作《楚辞补注》毛氏汲古阁刻本为底本,从宋代大学者朱熹《楚辞集注》附录《吊屈原赋》,参考多种注本全新精校。对于有争议及无可靠文献佐证的内容,不再盲从或强行解析,对于注音争议处以从释义、从今音、从底本为原则。部分篇目作者有争议处,署名方式从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也正是这份严谨,使得这版《楚辞》不仅易读,易于理解,也是更加贴近原著的可靠读本。
诗人余光中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屈原作品所代表的楚辞文学,是中国文人想象力源泉。所以,想要去表现《楚辞》,不但需要去读,去理解,更需要同样瑰丽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设计技巧。
《楚辞》意境高远,配上近百幅傅抱石先生的绝代国画,读来另有一番意境。
《楚辞》最早的评价:“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