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是一本由祝羽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一):有空少看手机,多漫步美术馆
祝小兔在《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说:“书是女人最好的珠宝”,看了这本书,我也同意她的看法:有空漫步美术馆是人们好看起来的法宝。 这世上不缺了解艺术的人,但真心与你分享艺术的人恐怕为数不多吧!很久前我就想看一本系统描写美术馆、画家、画作的书,终于如愿以偿啦。 我也想,对于祝小兔而言,置身美术馆,读懂每一座建筑,了解喜欢的画家,欣赏他们的画作,也代表着她读着过去,今天和未来。 那些画的细微之处她观察得如此细致精确,让我膜拜。比如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吧台》、弗拉戈纳尔的《秋千》有着她细致和与众不同的视角。在她的笔触下,我没有看到真迹都感受到它们是那样生动有趣。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那个时代某些个体生活的进行时态以及不同的命运。 如果没有祝小兔的分享,我们很多人群就得不到这些艺术知识的熏陶。感恩小兔美妙知慧的文字,为这些伟大的定格点亮了一束灵性之光!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二):博物馆游览指南
感觉就像一本游览指南,介绍了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比如说,在看展前,我们要做以下准备。
1.需要一双舒服的鞋子,轻盈且大小适中的包,也可以带上一条防冷气的披肩。
2.对要参观的博物馆有一定的了解—博物馆建造的历史、建筑组成、镇馆之宝及重要展品、展品的背景等。
3.上网提前查一下近期的展览(因为有些展览要求预订票),这样就不用现场排队,也能避免现场看不到的遗憾。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的大门,面对不同的线路时,如若不知朝哪个方向迈开第一步,那么不妨向信息资讯处走去,在那儿你不但可以获得一张地图,还会得知哪些展厅临时关闭,哪些展厅夜间也开放。 作者介绍了不同国家的博物馆,既有为大众熟知的,也有比较小众,但是是作者心头好的博物馆。 总体而言,是一本科普向读物,对我这种从来没有逛过美术馆,没怎么接受过艺术熏陶的人来说,是一本挺好的入门读物。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三):一本与生活产生共鸣的书
浮躁的社会,不平静的心。如果有一种可以解决这个方式的办法,那就是读一本能产生兴趣爱好共鸣的书。《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就有这样的功效。
本书从八章337个不同的地点带你走进历史画作的故事中,就如同与作者祝小兔一起行走,如作者所说,了解历史,画作后面的故事,驻足于画作前,你才真的领略到名画之美。
从整体的序和整体的目录,文艺感十足。第一部分走进英国,这个严肃的国家,对待画作的缜密。博物馆摆放画作的讲究,带给参观者极大的视觉感。第二部分走进法国,这个浪漫的过度,带给我们梦幻的视角。越是简单,越是特别,越有力量。第三部分走进荷兰,凡.高美术馆可能最先吸引你的眼球。其次是,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欧洲的行进路线,让我们看到画作和历史的结合,画风的改变。
如果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震撼的名画欣赏,更让我读完它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方式。有很多语录能直接触及被自己封闭的那个时间点。比如,“有耐心的人太少,整个世界都在慌张。”优美的文字,如同感同身受的那一刻。书中提到旅途中的目的性,不盲目的走马观花,静下心欣赏你的所爱,是我们现在大多数缺少的那部分。
比如,英国的美术馆,为盲人准备的纹路画作让人惊叹这样的设计。英国人严格的作风,对于展览画作完美的要求,带给读者最高的视觉感,让喜欢画作的人流连忘返。对于我们不太了解的作品,确实需要细细拼读其中的文字。读完真的想去看看英国国家画廊的美景。
比如这段,“我需要兴奋,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够让我兴奋,我很快就会感到无聊。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让我兴奋,哪怕是下雨的时候,雨水掉落在水坑里的瞬间。”原本我是一个不喜欢下雨的人,但是有段时间,身边很少有事情发生的时候,看雨,走在雨中,看着雨水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四):美术馆,灵魂升腾与救赎的庇护所
手里这本祝羽捷的《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是近期读到的一本充满灵性又治愈的书。在读小兔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我在欧洲逛博物馆、美术馆的日子的。
那些岁月,年轻,充满对艺术的饥渴,常常是饿着肚子也要把一家博物馆的美术作品看完。经常在美术馆对着一副心仪的画作感叹,感动,甚至是流泪。当祝羽捷在书里分享着自己在不同的美术馆因为观看画作,而拥抱的不同的内心起伏的时候,我能感同身受那份内心悸动。
毫无疑问,我和小兔一样,在不同城市穿梭旅行,去逛美术馆和博物馆早已成为了旅行中最为重要的行程之一了。仿佛,这也是我认识当地文化,与旅行目的地相知相熟的重要途径。回想我在北欧留学的时候,我驻足在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看到那些颜色与画笔之外的忧伤,愤懑与可能是因为北欧寒冷天气带来的一种孤独,我彻底懂得了蒙克的内心,还有在北欧生活的一种文化背衬——这也许就是逛博物馆和美术馆带给我的最直接的冲撞和收获。
我想起,我在翻译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一书的时候,海明威描述当年生活贫瘠,为了节省一顿午餐,他饿着肚子去卢森堡博物馆看画,在饥饿的时候,他将塞尚的画作看得更为清晰。饥饿仿佛放大了他的感知,但美术馆和画作也让他熬过了饥饿时光——这是艺术之光,像是上帝怜悯。
阅读小兔的这本书,你能感觉到时光的慢行,内心的沉静,还有那么多对于文化艺术的赤诚,因此它才会让我感动,也让我捧读!
当我们没有去和厚重和学究的艺术史照面的时候,阅读这本《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正好是一个绝佳补充。艺术随笔的功能更为纯净,也更为私人化,它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更加细腻的艺术图景,让人可以潜入其中,享受艺术之旅带来的愉悦和感知。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五):书是女人最好的珠宝
这是部容易被忽视的图书,书名”美术馆“,让读者的关注点投向了书画,而将遗漏了博物馆里更多美丽而丰富的作品。同时,作者祝羽捷也想读者灌输如何更好地来欣赏博物馆,提醒读者多多关照藏品的背后故事,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艺术品。
图书按英国、法国等国家,解释这些欧洲国家著名的博物场馆,自然也有相对比较小的展馆,不过因拥有自己的特色而受到众人的关注。如,考陶尔德美术馆,看起来如此陌生的博物馆,却具有许多著名的藏品。像《女神游乐厅的吧台》、被张爱玲命名的《永远不再》;再如,华莱士收藏馆里的《秋千》《蓬杜夫人》。更有以购买为第一目标的萨奇画廊。
在欧洲许多国家,有许多博物馆都是私人开设,待后期就将所以的藏品和博物馆捐献给了国家,如2010i年萨奇将博物馆全部捐给了国家。在国内常常听说有收藏家将藏品捐给国家,如张伯驹捐献了众多珍贵的藏品,在近年收藏热随着国家的强盛,许多个体也纷纷将自己的藏品组合打造博物馆,如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 刘益谦先生 的 龙美术馆 、 王中军先生的 松美术馆等等。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在百年之前要把观复博物馆捐掉,至于这些私人博物馆和所有的藏品会不会最终捐献给国家,还需要慢长地时间来验证。
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展现在读者面前,自然在介绍博物馆的展品时,一位位艺术家也浮出水面,如:莫里茨皇家美术馆的维米尔,海牙私立美术馆的蒙德里安,橘园美术馆的莫奈等等,当然也有以艺术家为名的博物馆,如:罗丹博物馆、马格利特博物馆等等,让读者更全面地、更系统地了解艺术家和其作品所孕育的艺术。若有机会,分藏在不同博物馆同样题材的艺术品同时展出时,必然会有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区分这些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异。
自然,在艺术品当作,现代艺术让读者尤其迷惑,对其作品所蕴含的韵味需要发自内心的揣摩,如杜尚的小便池,艾敏的床等等,他所要表达的是真实意外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的作品。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六):有耐心的人太少,整个世界都在慌张
“这一本需要耐心阅读的书,倘若深入其中,你就会发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传递着作者和美术馆之间炙热情感。”
经过四个明媚阳光的午后,这趟“欧洲美术馆之旅”圆满结束了。这当然不是一本美术馆导览合集,更生动也更有人情味,如果能在去美术馆之前了解一下书中的这些故事,我们一定能对这些艺术作品感受更深。
作者在序章里的一些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如果你也曾感同身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谈起她对美术馆的热爱,她说:“有了美术馆之后,过去那种不被艺术填充的生活就再也回不去了,我无法想象生命中没有美术馆。”
我们为了某幅作品或某个展览专程拜访时,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心情——“我带着朝圣般的激动和虔诚,却迟迟不敢走进存放那幅著名小画的房间”,“就像太喜欢一个人,想象了无数种见面的方式”。
我们是否能和高更一样感觉到“生活中无趣的人已有很多,人们在城市里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依傍,却不了解彼此。”
文明社会消磨心智,时间浪费在应酬上,渴望因财富带来的尊重。
生命的热情何在。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只为片刻地抽离,体验生与活。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她只是给了我们一把蓝粉色的钥匙,说:“你打开这扇门,看看太阳尝尝风。”,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我喜欢的作品,我喜欢这个自己扩充更多知识的过程。
我感受到了马蒂斯的教堂带给心灵的平静,被透纳的光与雾拥入怀中,去到了高更的世外桃源。
作者说:“还没有爱上雕塑的人,一定是还没有遇见贝尼尼”,我想告诉她的是,我现在真是爱极了贝尼尼。
在了解艺术家蒙克的故事之后,我和作者感受一样,“它太压抑了,让我根本没办法笑出来”。我终于能够体会,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欣喜、折服、感动,还有绝望、孤独、厌恶,甚至是疯狂和愤怒,我想这正是艺术作品的最大魅力。
“世上的人生又过去了一刻。”外界的是非都与我无关,也无足轻重。你看日月换天,哪个生命长得过艺术?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七):切身感受欧洲文艺风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是一部欧洲美术馆游览指南,而后它是一本作者的个人游记。我看完之后的第一感受是这个。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一本纯艺术类的书籍去阅读,同时它也是一本优秀的工具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走出国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其中追求精神层面的游客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他们到国外旅行不光是品尝当地美食、打卡网红景点,而是进入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地方感受当地的艺术气息和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精神享受。但是问题来了,我们很多走近美术馆的人也许对这个馆的历史背景、里面进行着什么展览、展品有哪些这都一无所知,他们也许在门口和美术馆来一个自拍,在某件艺术品旁边来一个合照,然后配以文字发布到朋友圈,终于心满意足,感到不虚此行。而事实上,你每次这么做完之后问自己一下,这是个什么展览,我刚才拍的是哪位艺术大师的作品,你也许还是答不上来。我们去旅游之前都会上网查阅资料,看别人的游记,做足攻略才会出发。同样的道理,到了参观展览的时候很多人却并不会这么做,其实我们参观美术馆更应该多做功课,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工具性就体现出来了。
美术馆是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而保藏和展示具有文化和意义的艺术品,观众可以去享受或了解作品并“体验艺术”,渴望去观看、体验更多的艺术作品,知道更多的艺术故事。这本书我们可以理解为一部关于西方美术馆的游记集合。书中记录了十年间作者祝羽捷参观欧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的切身感受,同时为有兴趣到欧洲美术馆参观的读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本书能够做到图文并茂,读字看图的过程中,读者仿佛置身现场。在分类方面,作者把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内容过都用单独的章节叙述,丹麦、挪威一个章节,德国、奥地利、瑞士一个章节,一共11个国家,基本涵盖了当前欧洲著名的美术馆,可以说是非常全面。
读过这本书,读者就对欧洲各国的美术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那些即将前往欧洲旅行并有意向到当地的美术馆一探究竟的朋友非常有指导作用。当然,作者关于每一个美术馆的介绍都很详细,即便你没有去过或者没打算去,你也能在和朋友聊到这一类话题的时候侃侃而谈。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八):艺术是没有规则的感官游戏
喜欢紫砂壶的人都知道,想要收获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本身的材质外,还需要不断的用好茶来滋养着,才能养出一把外在油亮,又自带茶香的好壶。人也同样,当我们收到了好的文化滋养,整个人也会由内自外的发生改变,“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变化。
读书能使我们获取知识和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不过有一种见识确实无法单单从书本上获取,而是必须通过实物感受来领悟。“毋庸置疑,如果由一个研究领域光靠阅读无法精通的话,那就是艺术史。艺术爱好者都会寻找机会去旅行,花费尽可能多的时间亲自去考察建筑遗迹和艺术作品。”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既是书名,也是陈丹青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作者以游记的方式,讲述了她在旅途中看过的美术馆、画廊和博物馆。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学艺术鉴赏和艺术史的,所以我们能跟着作者从专业的视角去欣赏和品味欧洲艺术,并从中获知了许多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作者认为如果不懂艺术品背后的故事,那么去美术馆也只能算是到此一游。每一个博物馆或者美术馆,都会由自己重要的馆藏,如果时间不够,并不需要去看所有的内容,只要看自己心中向往的作品即可,这也意味着,在参观之前,需要先做好功课。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逛博物馆,因为成都的博物馆经常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展览,比如古琴展,敦煌壁画展,国宝展,偶尔也会做一些书画展。但美术馆在我的心目中,就只有各种画作,如果对于美术没什么了解的人,去逛美术馆会觉得很无聊,特别是一些抽象作品,完全看不懂。因此如果不是特别想看的画展,我一般都不会专门去逛美术馆。但在看了这本《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后,我才发现,无论是器物还是画作,只要是由人创作出来的,都会带有作者的情绪和其想表达的内涵。只要稍微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就能从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被誉为美国文化的五大文化象征之一的画作《美国哥特式》,是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从未离开过博物馆,画中的一对男女人物,人们对两人的关系又很多猜测,但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而且,在画中,两个人物的目光并不在同一个方向。人们结合了作者的年代,为画作想表达的意思,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同样的,本书的作者对这副作品也有自己的理解,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体会。
对于我们来说,“要让艺术成为快乐之源,就要举重若轻”,先把它们看成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物,再进一步去学习和了解其内涵,这样“学习再难的知识也能获得愉悦的体验”。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九):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
几年前,工作压力也大,我是一个不怎么读书的人,对美没有概念,不论文字、颜色、线条、光线、环境、健身还是其它方方面面。绝对是个钻到钱眼里的人,脾气也暴燥。家里一个才华横溢水瓶座的人也曾经被我压迫和欺负,现在想想以前自己是多么差劲。 自从那年读了祝小兔的书,懂得了许多,也读出了一条水脉。读了她的书,也知道她和她关注的人在看什么书,在读什么诗,一眼喜欢的就去找来看看,一年不知不觉也能看20多本。当然数字不是主要的,能看到心里去,能从每一本吸收一点营养也是好的。 从美兔的文章和她发的动态中不难看出,她总能以开阔的视野明辨是非,也不乏流露草木和月亮之心。时间久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面对人生,逃避不是办法,更多的是要改变不好的,就算没有什么结果,也是积极的。 这两年我对朋友和亲人多了包容、鼓励和肯定,不再是一味地强求和责备。在个人爱好上,也增加了许多,有空喜欢逛美术馆和博物馆,喜欢融入大自然,喜欢发现生活细节里的美好了。 八月预定美兔新书《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封面设计非常喜欢,很清新,还有一个好看的粉色竖条,可以当书签。 每天有空就读两章,慢慢看,不想好东西一下子结束。如钢琴家弹奏好的曲子,你要慢慢欣赏。何况同首曲子,不同的人弹奏,会赋予不同的心境,同一幅画看它的人因为经历、知识和审美体系的迥异,也有不同的心情和体验。 美兔用了十年时间漫步那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然后写在一本书里,集专业知识、技巧和美感经验以及情绪体验于文字当中,作为我们阅读者实在是幸运的。况且书里的画作又如此清晰,一定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做到。 有些画提到名字和他们的故事,比如《维纳斯、丘比特、放荡与时间》等,即使没有上画,那么也激发我们的悬念和想象力,我觉得这也是文字的魅力之一吧。 她曾说过,“虽然我们不能经历各样人生,在书中,我过了无数种人生。”那么,也让美兔指引我们来到美术馆吧,穿越时空去欣赏那些古典和现代的画作。去感受美丽、愉悦、不堪、脆弱、坚强、纯洁、静谧,去看看美人已然来临、原始风光的朴实无华和流光溢彩;去看看艺术家是如何奇思妙想的,每一幅画祝小兔到底发现了哪些与众不同的细节。 我想,一定有你喜欢的艺术家在书里与你邂逅,也或者通过你的仔细品味,能找到与他们心灵相通的蛛丝马迹。 再送一段文字给新书,谢谢小兔带来的美好:
初秋黄昏 别样的风雨 别样的字画 在窗口降临 雨中 书里方块字 闪耀 书里的画作 会飞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十):美好的感觉从知晓开始
现在的季节正是丰收的时刻,每每徜徉在中午暖暖的日光下,就算知道可能有紫外线的侵袭,但是就是不愿意、不舍得遮挡那一抹的温暖、那一缕的金光。
无论是季节还是环境,无论是地域还是空间,舒适的感觉会是共通的,所不同的是体验人的心绪。
俗话说“相由心生”,开怀的心情怎么会有沉重的心锁。我一直觉得博物馆是一个疗伤的地方,跨越千年的物件,扑面而来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感动,会让人产生一种释怀的心绪,“有什么大不了,千年之后,还不就是一赔黄土,要活在当下,不要去忧思忧虑。”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我将它看着一本纪实经验类书籍,但是由于作者文字功底的深厚,读来行云流水、前后顺畅,且语言优美、逻辑严谨,让人忍不住的不断的往下读,往往一篇看完或者返回来对照图片寻找作者所述的神奇点或者迫不及待的翻开下一章内容。
全书以作者亲身经历,对国外一些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做了介绍,涵盖了英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等国家。
阅读本书后,足不出户你就能欣赏到英国国家画廊的壮观、奥赛博物馆的厚重、罗丹博物馆的震撼、鲁本斯博物馆的超脱世俗、梵蒂冈博物馆的庄重……
作者对每一处场所的特色、标志性馆藏或者压低作品一一娓娓道来,尤其是一系列名人作品的个性介绍及趣味背景,像拉斐尔·圣齐奥、米开朗基、罗丹、提香·韦切、梵高、鲁本斯、普桑等等大师,如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读者面前讲述自己的作品,回顾自己创作的历程。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到作者的热爱,作者就如一位传授知识的老师,充满情怀的分享自己最得意、最喜欢的东西,以普通人视角赋予这些名作特有的、能够更易接纳和欣赏的语言描述,读来真正令人涨知识。
作为一个每到一陌生地,必拜访博物馆的人,深刻的体会就是,兴致冲冲的进去了,腰酸腿软肚子饿的出来了,看了一圈但也不知看了啥,也没有记住几样。
所以逛博物馆或者美术馆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作者开篇就告诉我们什么是打开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的正确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知识前期准备和规划工作,可谓金玉良言,这样才会磨刀不费砍材功。
“也许我们都曾做过有关穿梭时空的梦,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返回历史或通往未来,而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展览,就是通向过去或未来的任意门。”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喜欢美术馆、博物馆人的心声。
好的书都会给人以启示,读过这本书,我竟心生了就国内博物馆写一下自己感受和见解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