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而伟大》是一本由黄琛 / 蒲维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8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秘而伟大》读后感(一):他们像隐蔽的齿轮,紧密地合作,传动,牵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他们做的事可能是渺小的,但却像蝴蝶效应一样成就了伟大。
整部小说是主人公的成长史,但每个人物都特别的鲜活魅力,你很有可能从里面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人物仿佛就活在我们周围,那个反派笑面虎太像我的前老板了。在那样的时代下,有的人善恶泾渭分明,也有人恶得无奈。小说的情节推进的非常有层次,一石激起千层浪,越到后面越紧张刺激,节奏非常好。
《隐秘而伟大》读后感(二):平凡人的伟大
电视剧看到一半看的书,和很多同类型的谍战题材作品不同,隐秘而伟大,是一个慢节奏的故事。与其说讲的是谍战和信仰,不如说讲的是善良与初心。 和许多谍战作品里成熟坚韧的主人公不同,主角是青涩的,也是平凡的,他最初和最终选择的与其说是某种立场和主义,不如说是简单的,来自平凡人的善良。而他战斗的目的,守护的意义,也不是什么崇高和伟大的宏图,而是温暖平凡的市井生活。 可是热爱生活的人很多,心存善良的人很多,但不论在什么境地,都坚守初心的人很少。所谓用自己的生命冒险和用自己的良心冒险,又有多少人,能选择前者呢?所以这个故事,萌发于平凡的最初,却能走向伟大。
《隐秘而伟大》读后感(三):隐秘而伟大,向我党致敬。
致敬所有在敌后的隐秘且伟大的地下工作者,共和国有今天离不开他们的付出。顾耀东是一个书呆子型理想主义者,匡扶正义的口号多少有点可笑,但是凭借自己的一腔奋勇,他做到了,小说很好的描述了一个人的成长的过程,一群有信仰的人集合在一起最终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胜利。很喜欢耀东和青禾的CP,最亲密的就是自己的搭档,经历过磨难,但最终得以团圆,看完之后让人长舒一口气(PS:伪装者电视剧明台和曼丽意难平呀)。相对于动辄几百万的网络小说而言,本书并不长,重要的情节也不多,反派的智商也不是很在线,情节也不够跌宕起伏,但是本书的有点在于对于顾耀东成长的刻画,描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成长的历程,从初出茅庐到心生向往到最后骨干中坚力量,一个心怀正义的人,一定会走向光明。我没看电视剧,但是每当看到青禾出场的时候总会想到金晨,很喜欢这个猪脚,有血有肉关键是智商在线,同时具备极强的信念和组织意识,是这本书的亮点。丁放也有点意难平,作为财政局长的千金,缺乏父母的关爱,再遇到顾耀东后感觉重获新生,能感受到她是真的爱顾耀东,但是当父母的生命摆在她的面前,她只能放弃最珍贵的东西,很可惜也很可悲。
《隐秘而伟大》读后感(四):仰面深海,信仰是光
听完了小说也看完了剧,抛开人设滤镜,单从作品的角度来讲,整个故事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 整个故事的优点是由小见大,相比于说是谍战题材,其实说是年代题材更好一些,一个心怀正义的年轻小警员成长为隐秘战线战士的成长史。 小说独有的优点是文字功底深厚、张力很强,即使我是先看过电视剧,很多地方仍然有想象的空间,和被触动的感动。同时文字也表现了一些无法表演出来的细节和内心独白,使读者对角色的行为的原因更明白。但电视剧比小说更多了一份浪漫主义,应该是镜头和音效的贡献。 缺点就是与一些严谨的谍战剧相比,部分情节的设计不算合理,特别是莫干山环节;顾耀东和王科达单独见面环节,沈青禾开着目标巨大的卡车跟着警局行动的画面;等等。另外也有一些环节过于突兀或者赶进度了。 至于小说和电视剧的改编差异,最大是的小说里顾耀东的形象没有那么“傻”,中后期成长十分明显。有些地方小说表达更好,比如最后发报的时候其实沈青禾并未回来、是周明佩打死的狙击手,这样一来解答了部分电视剧观众对于沈青禾为什么在暴露之后还在上海生活了大半年的疑问,二来周明佩的形象也更丰满了,侧面体现了隐秘战线上每一个人都能独当一面。而后电话亭里顾家一家人与沈青禾的对话处理其实也比电视剧好。顾耀东最后上交潜伏人员名单和保护上海户籍卡的举动其实十分重要。 当然也有些地方电视剧处理更好,在小说的基础上填充了更多细节,使人物形象更灵活生动,比如去明香裁缝铺之前一二处一起吃饭时,对刘队长和二处一些人的对话细节的补充,以及夏处长从南京回来之后和二处吃饭时对话的补充。 总体上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作品。
《隐秘而伟大》读后感(五):从书名说起
从书名说起
这部作品的书名叫《隐秘而伟大》,这个书名就很有趣。“隐秘”应该是隐藏起来,不能让人看到的,而“伟大”应该是光辉万丈的一种形象。“隐秘”和“伟大”两个词并列在一起,有一种矛盾的感觉,虽说这两个词的组合不如像是“XX疑云”“XX惊魂”给人的气势强烈,却足以吸引住我的注意力。
《隐秘而伟大》一共两本,两本书加在一起有800来页。书刚拿到手上着实吓了我一跳,可一旦开始读,行文却非常流畅,故事也是一波三折,充满了张力,双方斗智斗勇非常精彩。很快就把我吸入到故事当中,让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读完甚至还有一种不过瘾的感觉,心想要是再写800多页,该有多好。
《隐秘而伟大》与其说是小说,更像是剧本,在作品里可以看到场景切换非常频繁,这明显是拍成影视剧之后视觉效果的呈现。但不可否认,故事还是非常精彩的。
故事发生在1949年前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讲述共产党谍报人员潜伏在上海与国民党斗智斗勇,在国民党统治下向外传递情报。主角顾耀东是一名菜鸟警员,刚从名牌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警察,有着一腔的热血,有幸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沈青禾和夏继成,在不断的试练当中,最终加入到他们的组织当中,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情报人员。
不得不说,顾耀东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他心中怀揣着“匡扶正义,保护百姓”的崇高理想,在那个纷乱动荡的年代不选择同流合污,内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做事情也是四处碰壁,还常常“帮倒忙”,成为“异样”的存在。在那个年代,高层的人都在勾心斗角,都在贪污腐败,为了捞钱草菅人命,种种恶事都做得出来。原本警察局这样一个应该保护百姓的政府组织,却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相比之下,他所居住的地方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人与人之间非常具有人情味。他的父母过着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子,也没有给他讲过大道理,但是这样一种原生的家庭状态,他们善良,他们热情,任何一个住到他家的人都感觉到这种家庭所带来的温馨。
而故事设定了顾耀东这么一个刚入警的小人物,通过警局这个特殊的环境,跟随他将社会的上层与下层联系在了一起。不仅仅带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众生群像,也通过对那个黑暗年代的描写,将主角身上优秀的品质展现出来,那个年代越是黑暗,他的品质越是绽放出万丈光芒。
因此,书名中的“隐秘而伟大”就很好理解了。“隐秘”是因为做情报工作不能见光,需要在地下运作,需要过一种双重身份的生活,要不断周旋于正与邪之间传递情报,说不定还有生命危险。“伟大”是因为正是由于这些情报人员的努力,才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有效地传递出重要的情报,才让解放的那一天早日来临。所以说他们是“隐秘而伟大”的。
同名电视剧已经出了。现在我书看完了,也该去追剧了。
《隐秘而伟大》读后感(六):扎根黑暗,迎接光明
--致敬为革命事业失去姓名的他们
看电视剧看的忍不住想知道后续的发展,找来了小说看,一口气看到凌晨两点半,读完了整部小说,最后叹息一声沉沉睡去,清晨醒来还是不能释怀。
这不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英雄小说,男主角跌跌撞撞的成长,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被打破,但他幸运地遇到了夏处长,在他初入职场的时候隐蔽的保护着他,引导着他成长。顾耀东在警局就像一个“另类”,他真的想要“匡扶正义,保护百姓”,他不愿去学习所谓的“生存法则”,他坚持着他坚信的正义,不愿为了所谓的前途去牺牲其他人的生命。正如丁放对顾耀东的评价“他很聪明、诚实,做事不昧良心,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热血,也有权衡利弊之后敢于坚持正义的勇气。”可笑的是,他的坚持正义在当时的警局同僚眼中却可笑至极,甚至被人当做眼中钉,当身边的人都在做错事的时候,难道做对的事的人就是错的吗?顾耀东也怀疑过,但他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即使独自一个人面对整个警局的反对时,他也没有改变自己。太多的人因为世界的荒诞就改变了内心准则,但顾耀东不是。在经历了莫干山事件、杨会计事件之后,他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是这个社会错了,是国民政府错了,而打破黑暗迎接光明的唯一途径就是与他的同行者一起为了光明的事业而奋斗。
与顾耀东相比,夏继成更像是男主角,他睿智、隐忍、有能力,面对危难时能一次次化解。但实际上,顾耀东就是年轻的时候的夏继成,他也曾年轻过,也曾稚嫩过,也在一次次的打击中成长,也遇到了一个生命中的引路人。“人要忠于年轻时的梦想。”顾耀东和夏继成就像是一个人成长阶段中的两个时间点,顾耀东长大后,也希望,也将会成为夏继成。
杨会计的悲剧让人心痛,一个那么努力生活的人,他所期待的只是看着女儿长大。他从来没有做错什么,却在时代的变故中成为了替罪羊,工厂破产了他没有埋怨,去找其他的工作,车厂不还给他押金还打了他,他也没有咒骂社会不公,被错抓进警局还满怀期待警局能给他一个公平,直到被处决的那一刻,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绑架犯,甚至在他的眼中,行刑者的面孔都是模糊的……杨会计就像一只蝼蚁一般被这个时代抛弃,在既得利益者们眼中他们的生命不值一提,甚至比不上一条红宝石项链。“这个世界不该这样啊!”杨会计因为顾耀东的坚持有了姓名,但像杨会计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无辜百姓,最终也没有被正名的又有多少。
同样可悲的还有赵志勇,他也曾像顾耀东一样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净,但是他在见识到身边的黑暗之后,却选择抹黑自己融入别人,他害怕成为局外人,害怕失去工作,害怕母亲失去依靠。从很多事情可以看出,赵志勇本心并不坏,即使在钟处长让他来监视顾耀东的时候,他也经常会走神,感觉自己真的是来探病。在做坏事的时候,他内心的良知在折磨他。他的软肋被钟处长抓住,胁迫他为他做事。如果赵志勇活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我想他不会成为一个坏人,甚至可能会成为一个有点可爱的年轻人,他的努力上进也会被看到,他的未来或许也会有光明。但是他的懦弱害了他,他的现实害了他,他最终成为了为虎作伥的夹缝人,在失去利用价值之后被弃如敝履。
“一半扎根黑暗,一半迎接光明。根扎得越深,看到越多黑暗和腐烂,就会长得越高,越努力争取阳光。”那些为了革命的成功选择隐蔽的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不顾个人安危,当组织需要他们时,他们不顾一切代价完成任务。沈青禾为了掩护同伴毅然说出接头暗号,女发报员在激战中中枪依然坚持发电报,为了掩护发电车老董中枪身亡……这些战士们只有行动没有声音,只有代号,没有姓名,甚至在战争结束后根本不被人们知道他们曾经存在过,努力过,为革命付出过生命。他们团结彼此,相信彼此,即使看不到对方,也深信在行动时,一定有同伴在黑暗中给予自己帮助。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这个的人存在,我们才得以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说的结局是圆满的,夏继成还活着,沈青禾也回到了身边,顾耀东已经成长为警局的科长,家人都还在身边,福安弄也恢复了生机,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解放了,隐蔽的战士们也不用再隐姓埋名的生活。但离去的人不会被忘记,为了革命牺牲的人也不会被忘记。我们会记得,历史也会记得。
《隐秘而伟大》读后感(七):聪明人很多,而傻子弥足珍贵
看过很多谍战题材的故事,主角像顾耀东这样傻不愣登的可能算是头一遭。
“世界上怎么可能所有人都是聪明人,总有人要当傻子。”好幸运,总有义无反顾的傻子推动历史的车轮,让我们的每一天变得更美好。
顾耀东其实智商很高,作为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的傻源于他的一根筋,简单,善良,信仰良心,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想象中隐蔽战线的战士应该是八面玲珑的,否则,做好自己本来要做的已经不容易了,除此之外还要多重身份多重任务,普通人简直是应接不暇。
顾耀东并不八面玲珑,但是他能成长为一个战士,并非只因为主角光环。他很喜欢研究,他可以翻找档案和过往案卷学习知识。他很善于观察,他经常会留意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比如烟蒂是自己熄灭还是被熄灭的,比如应该是蹭的油漆如果消除要用煤油。他很能坚持,他能够为了完成任务一夜不睡去完成他认为应该完成的任务……
因为这些特质,加上他一根筋的性格,等这个在别人眼中的傻子开始装傻的时候,别人不会注意,会认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本色出演,绝对想不到他竟然会成长为“白桦”。“傻子”骗了聪明人,让王科达疯狂地踏上作死之路。“傻子”感动了聪明人,让夏继成把他确定为“接班人”,让沈清禾为之倾心牵挂。
最让人心酸的是杨一学的遭遇,“就算再艰难,再筋疲力尽,我也从来没有弯过一次腰。我这么努力这么认真地活,为什么临到最后是这样的结局?这个世界不该这样啊!”作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代表,这个老实人的死是时代的悲剧,是无法弥补的创伤,是顾耀东的成人礼。
赵志勇,真的跟顾耀东很像,简单、善良,他一直是和顾耀东对比的人物,出身卑微,靠自己努力奋斗的凤凰男,只想拥有更好的生活,让妈妈过上好日子。比顾耀东更懂得审时度势,屈伸有度。然而,在那个残酷的时代,他的选择并没有让他和他的妈妈过上理想生活,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
是的,缺乏主角光环,没有幸运只能靠自己的时候,只能举起枪,可是,还是有选择的,枪口抬高一寸,是最后的底线。李队长,肖大头,小喇叭……这一众的可爱就在于他们在这种时候默契的装傻充愣。
这个世界不会和想象中一样美好,但,它也不是你以为的那么糟糕透顶。
喜欢吴耀东的横冲直撞,一腔孤勇,年轻热血。
喜欢沈清禾的年轻沉稳,有年轻女孩的小脾气,但会为了任务奋不顾身扛住重刑。谁还不曾经是个娇嫩的宝宝,谁还不怕疼,但是,不屈的信仰让她成为钢铁战士。“因为一个真正勇敢的人,会用生命去冒险,但不会用良心冒险。”
太喜欢夏继成这个曾经沧海,一切了然的老狐狸。他的眼睛能看透一切,又能藏住一切。“你不是一个善于聊天,会调气氛的人,别老没话找话了,我都替你尴尬”,与顾耀东相比,他就是那个善于聊天,会调气氛的人。他能完成任务,能哄小女孩。静水流深,张弛有度,魅力满满。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总有人逆流而上,用平凡成就伟大。
很喜欢黄琛、蒲维的文笔,非常温暖,非常有烟火气。喜欢福安弄这个神奇的总是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地方,喜欢福安弄这些平凡又普通的人物。顾耀东的家人总是叽叽喳喳的出场,很闹腾,很生活,常常又在不经意间给人感动,比如顾耀东的姐姐,平时八卦小抠的市井女人,关键时候为弟弟出头,拿出自己的积蓄舍小家为大家。照相那段轮流抢电话喊着清禾和她聊天那段简直太暖。
非常喜欢夏继成在澡堂为顾耀东讲的那一段关于买衣服的情节。
夏:喜欢逛街吗?顾:我?夏:如果你去商店买衣服,有一件便宜和一件贵的,你选哪件?顾:便宜的,夏:看起便宜的棉衣其实偷偷涨了价,反而贵的西装实际上是降了价的,那你选哪件?顾:那还是西服比较合算吧!夏:可你发现西装降价是因为有瑕疵呢?顾:那还是棉衣吧!毕竟西服是在正式场合穿的,如果有瑕疵不太合适。夏:棉衣虽然没有瑕疵,但是恰恰是你最不喜欢的颜色,你怎么办?顾:处长你到底想问我什么问题啊?夏:你怎么就不问问你自己呀,当初去商店,你是要买哪件衣服,是,我说了很多的条件,但最终买哪件,不应该取决于你去商店的初衷吗?顾:我的初衷?夏:如果想御寒就买棉袄,如果想出席正式场合,那就买西服,你是在商场里站的太久,已经忘了,自己要来干什么了!就像有的人出门太久,已经忘了,自己为什么要上路了。
是啊,走的太久的时候,是不是要经常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要出发上路?
人要忠于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书中的最后一段话很暖,尽管读来很鸡汤:以前总以为,人生中最难能可贵的是相遇。后来才明白,其实最美好的是久别重逢,别来无恙。那时候没有说再见,是因为知道,我们终会有再相见的一天。
向曾经为我们的今天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英雄致敬。
在烦心生活的琐碎,抱怨生活的艰难时,想一想他们,真的要感恩、加油,幸福的去生活。
文末附上夏继成和沈清禾在战争年代向往的诗意人生——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茨维塔耶娃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
古老时钟敲出的
微弱响声
像时间轻轻滴落。
有时候,在黄昏,自顶楼某个房间传来
笛声,
吹笛者倚著窗牖,
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在房间中央,一个磁砖砌成的炉子,
每一块磁砖上画著一幅画:
一颗心,一艘帆船,一朵玫瑰。
而自我们唯一的窗户张望,
雪,雪,雪。
你会躺成我喜欢的姿势:慵懒,
淡然,冷漠。
一两回点燃火柴的
刺耳声。
你香烟的火苗由旺转弱,
烟的末梢颤抖著,颤抖著
短小灰白的烟蒂——连灰烬
你都懒得弹落——
香烟遂飞舞进火中
《隐秘而伟大》读后感(八):隐蔽战线的“青春之歌”
提起谍战剧,几乎人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潜伏》。最近热播的《隐秘而伟大》,从网上好评来看,隐隐有追赶《潜伏》之势。
从电视剧小说原著来看,夫妻档作者黄琛、蒲维所着力塑造的青年群像,与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长篇《青春之歌》有颇多相似之处。如果说,林道静是20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城轰轰烈烈学生运动的经历者,那么本书主人公顾耀东,则是同时代上海滩暗流涌动地下工作的见证人。
《潜伏》取得成功后,很多文学、影视作品群起而效仿,给人留下印象的却寥寥无几。原因何在?绝大多数跟风者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余则成”身上,试图也在作品中塑造出类似的孤胆英雄。然珠玉在前,了无新意的模仿难以成功也在情理之中了。
《隐秘而伟大》笔下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难思良将,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都期待英雄的出现。如果以我国民间传统叙事观念切入,作品着墨的重点就会放在主人公如何在敌人的鼻息之下,完成一件件不可能的任务,进而成为《潜伏》的全新版本。
人要有成为英雄的梦想,但不必以英雄的形象登场作者很好地避开了这一陷阱,而是走上另外一条前人开拓的道路——《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从涉世未深到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成就了经典的革命历史叙事方式。《隐秘而伟大》发生的时代背景与之类似,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设定也与之有很强的对比感。关于隐蔽战线的直接描写,在书中并没有占据非常大的比重。作者下了一番功夫,对看似生活琐事的点点滴滴予以忠实记录。在完成蜕变之前,顾耀东和林道静一样,在坎坷和迷茫中磨练品行和意志。无论这种相仿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但《隐秘而伟大》借此很好地摆脱了谍战剧同质化的问题,所塑造的以顾耀东为中心的青年群体,在十里洋场中更显时代特色。关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成长,这一视角在同类型文学作品中也不多见。
近几年来,网上对于红色影视作品的争论较多。起初,网友主要对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耸人听闻的情节大加挞伐,慢慢地,批评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对于一些小说、剧作中少爷小姐做派的主人公,很多学者也提出质疑,认为这种人物与时代脱节,是为迎合当下文艺受众口味,而创作出与现实完全不符的审美符号。
不过,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隐秘而伟大》中的靓男美女都有较为亮眼的偶像光环,但这之中似乎并未有太多的“违和感”。首先必须承认,这部作品的定位就带有一些青春文学的倾向,即便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外貌并未有过分的溢美,但读者和观众会依据经验,默认正面人物拥有“符合身份、气质”的良好形象。
书中配有几名主要人物在同名电视剧中的剧照更重要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国统区上海滩,远离枪炮轰鸣、血肉横飞的战争前线。整个故事几乎等同于主人公顾耀东青春岁月的回顾,其中还穿插了大量上海弄堂之中的人间烟火,从某种意义来说不像战争类作品,而更像生活类作品。在这些内容的烘托下,作者需要在这些平凡青年的身上,着力刻画坚毅、勇敢、善良、无私等性格闪光点,这些都需要演员,或者说读者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通过良好的第一印象予以展现。
电影《青春之歌》由美丽知性、优雅大方的谢芳老师出演林道静,《隐秘而伟大》选择形象阳光、俊逸的男一号自然毫无意外——他们都是那一代青年心目中理想的化身,虽然同为英雄人物,谁又希望在最富魅力的时光里是李云龙那样的形象呢?
很多以青年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常常会犯同一类错误:主要人物形象出场即一副“高大全”的面貌,彷佛走进凶案现场的福尔摩斯,冷静旁观一切事态发展,只待故事结束后潇洒离去。情节的铺陈和展开,完全以展现主人公的个性和魅力为主要任务。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人物的性格、思想等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形象单一如同流水线生产的一般,“个性”十足但缺少真实人物的个性。
在《隐秘而伟大》中,顾耀东登场时并非什么顶天立地的人物。如果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志向远大,满怀希望,却又在面对冰冷现实时愤懑、彷徨、进退两难。夏继成与沈青禾的出现,成为他人生路上的重要转机——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榜样人物的感召下,他将个人的理想与时代的理想熔炼在一起,逐步实现从毛头小伙到革命战士的转变。
“福安弄”作为一个符号概念,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这种转变与林道静的人生境遇非常相似,可以说在“一个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高扬的时代,从普通走向伟大,从平凡走向崇高,是一代人的普遍追求”(摘自《从模式化到经典化——〈青春之歌〉的文学史意义》)。这种更具烟火味的人物形象,“增加了一种真实感和可模仿性”(同上),更易为读者所接受、所感动。带有成长轨迹的人物变化,也更符合我们对于人生的认知,塑造出的形象自然不再扁平化,复杂的性格对于戏剧冲突来说,也有了更为深刻、细腻的展现。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隐秘而伟大》恐怕难以企及《青春之歌》的地位,但可以看出,《青春之歌》所创造出的独特的经典革命历史叙事方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假以时日,这对夫妻档作者若能在情节设置、节奏把控、语言张力等方面,通过更多的创作进一步成熟,相信他们笔下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未来在受到年轻读者喜爱的同时,也会引起文学研究评论界人士的更多关注。
本书附赠了同名剧作的大幅海报《隐秘而伟大》读后感(九):顾耀东:一个理想主义者是怎样炼成的?
很久没有看电视,一日无意中看到网上在热议一部电视剧,记下名字打开电视,在央视8台搜到——《隐秘而伟大》,打开一看,典型的谍战场面,再一想隐秘不就是指隐蔽战线吗?这标题也太直接了点吧?但看了不多会就被吸引,准确地说,是被剧中的顾耀东所吸引,有遥远的时代气息,也有现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和工作气息,更有一种熟悉而久违的气息,于是一直追着看完了,同时在微信读书上把小说原著也读完了。
看完后,我才明白,这种熟悉而久违的气息就是理想主义,这是顾耀东身上最吸引我的气息,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是坚持到底的理想主义者。
从顾耀东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是如何炼成的或者说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需要什么?
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首先要有理想。
对于顾耀东来说,“匡扶正义,保护百姓”就是他最初走进警局的理想,是他选择当警察的初衷,当他说出这话时,处长嘲弄地问他是从哪儿抄的口号,他回答“不是抄的,是我的真心话。”处长听了则叫他以后少“装腔作势”。
这其实说出了许多人的心里话,听到顾耀东的话,警局其他所有人开始都目瞪口呆,接着就把这当成了一个笑话,把顾耀东当成了一个可笑的“傻子”。
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其他人根本没有理想。
在任何年代,理想可能都是稀缺的,尤其是像“匡扶正义,保护百姓”这样的理想。
也许,有人会说,站着说话不怕腰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忧心忡忡的穷人面对再美丽的景色也会无动于衷“,当一个人还在为生存奔波时,比如赵志勇,他来自外地,而且只有一个辛苦开面摊的母亲相依为命,你让他如何能有“匡扶正义,保护百姓”的理想?
顾耀东就不同了,他的家虽然在一个普通的福安弄里,父母也都很普通,但家里有一幢楼,有积蓄,父亲每月有薪水,还有余钱去炒股和轧黄金,他家的生活在弄堂里也算富裕的,放在当时整个中国来说至少算得上中等以上。
但是,剧中夏继成也问过另一个人类似的问题:“你为什么想当警察?”他的回答是可以赚更多钱,还说监察局就是个清水衙门,还不如警察收一次小摊业主的管理费多。看到夏继成不说话,他才说刚才是开玩笑,当警察是为了“匡扶正义,保护百姓”。
显然,这个口号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位邱秘书是日本政法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当然也是知道的,但他只是知道这个口号而已,并没有从内心里认同,更没有把它作为自己的理想。
剧中对邱秘书没有更多的介绍,但在当时能去国外留学,家境肯定不会差。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例子古今中外也屡见不鲜。
可见,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与经济基础谈理想,但有没有理想,个人仍然能够做出选择。
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要忠于理想,这是更重要也是更难的。
理想固然稀缺,但其实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是有理想的。比如我自己,虽然进机关并非我所愿,但进来之后也曾有过与顾耀东类似的理想,所以看到顾耀东开始进警局的种种情形我感觉很亲切,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
但是,当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发生冲突后,我陷入了迷惘,渐渐地淡忘了初衷,渐渐变得麻木,学会了逃避或者随波逐流,只是在现实中努力守住一点内心的底线。
顾耀东也迷惘,但他在夏继成等人的帮助下,铭记初衷,走出了迷惘,坚守了理想。
他认真做事,真诚待人,但却处处受排斥被欺负被嘲弄,因为是新人,更因为坚守理想。他不明白是为什么,尤其在得知陈宪民杀人案真相后,震惊不已,迷惘到了极点。
这个“杀人犯”陈宪民当初被抓进监狱,还有顾耀东的一份功劳,他还因此接受记者采访上了报纸,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警察”。但是因为丁放,他偶然发现了陈宪民案的疑点,于是追查真相,却发现“陈宪民不是杀人犯”其实是警局除了他之外所有人都知道的秘密。更让他震惊的是,其他人对此都非但不觉得惊讶,甚至还觉得理所当然,对实情则讳莫如深。
警察不是要调查真相的吗?为什么大家对真相根本不关心?这到底是为什么?顾耀东困惑不已,还是赵志勇向他透露了一点实情,并且告诉他生存法则:长官不让查的案子不要查,耳聋眼瞎才能活得长久。
这与他的理想信念根本不相容,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让顾耀东几乎要崩溃了,他觉得自己当警察的理想真的成了一个笑话,他想:也许我不适合当警察?
当他把困惑向夏继成倾吐时,夏继成问了他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当你在商场里看到一件棉服和一件西服,棉服更便宜,你买哪件?顾耀东回答买棉服,但其实西服打折打得更厉害,棉服比平时没便宜什么,顾耀东回答那就买西服,但最后发现其实棉服的质量更好,西服打折是因为有质量问题,顾耀东蒙了。
夏继成笑了笑,告诉顾耀东:选择买哪件衣服并不在于它更便宜或是质量更好更划算,而应该取决于你当初是为什么走进商场的。有些人因为出门太久而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上路。他还念了席勒的一句诗:人应该忠于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这番话让顾耀东有了醍醐灌顶般的醒悟,他心无旁骛地思考这个问题,以至于独自一人一直浸泡在澡堂的池子里差点滑入池中窒息而死。
但从此以后,他就没有再忘记自己的理想。
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他仍然要铭记初衷,忠于理想。面对陈宪民事件,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既然陈宪民是冤枉的,那就不应该让陈宪民冤死。他竟然独自一人设计去营救被关的陈宪民,还给自己家里人没头没脑地留了遗言。
当然没有成功,他也险些丧命。
看到这里, 我觉得很是汗颜,忠于理想能够如此不顾一切,这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正如夏继成所说的“笨拙,然而让人感动。”沈青禾听了也很震动,说了句:“真正勇敢的人可用生命冒险,但不会用良心冒险。”也是席勒的诗。
后面遇到杨一学的事情时,顾耀东的选择也就很好理解了。
杨一学是看着他长大的邻居,贫穷但极其善良,连只蚂蚁都不忍踩死,因为想给女儿买双皮鞋但钱不够,买了别人偷来的赃物而被抓,却要被顶包当成绑架犯枪决。
为了陈宪民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顾耀东都能冒生命危险去救,何况是杨一学呢?这时候的他已经成熟了很多,但这次遇到的困难更大,他其实感到很悲观,觉得自己当初的理想真的是一个笑话,但他仍然义无反顾。
当顾耀东拿着千辛万苦,冒死找到的证据冲进法院时,才知道杨一学已在头天晚上提前被枪决了。
他再次失败了。这次失败不只是没救下杨一学,还把他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幸得夏继成暗中帮忙才得以过关。
说起来很讽刺,他们给他的罪名是通共,其实他这时还没有加入地下党组织,因为他的所作作为让他太像一个警察了,这反倒不像国民政府培养的警察了,有了通共的嫌疑。
这不是在说,国民政府培养的警察都不太像个警察吗?
虽然没能挽救杨一学的生命,但不能让他的生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消失在黑暗中,而这只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顾耀东正式加入地下党组织。宣誓地就在杨一学被枪决的地方,特殊时期,仪式简陋,但誓言同样铿锵有力,最重要的是,他的理想更丰满更坚定,也找到了更多的忠于理想的同行者,他们将把理想进行到底!
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还需要智慧。
加入地下党后,在警局,顾耀东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从前根本不懂人际关系,对领导也只知直来直去,不懂“生存法则”,甚至不懂得客套,现在却学会了察言观色,并且利用一些破绽和其他微妙关系为自己拉关系,很快就与副局长走得很近,并进入他的核心关系圈。
这让二处的同事们有些惊叹,也让屏幕前的我们觉得惊讶,原来所谓的“生存法则”和人际关系之类的,顾耀东并非不会,只是不屑而已。
他现在与副局长拉近关系是为了获取更多情报和便利,更好地从事地下党工作,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
二处的同事说他与刚来警局时相比似乎变了很多,又似乎什么也没变,顾耀东说,有些事事情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 “匡扶正义,保护百姓”这是他始终都想做的。
改变的是岁月和心智,不变的是理想和初心。就像入党时沈青禾对他说的:“你可以走得很慢,可以适度妥协,但要铭记初衷,永不回头。”
理想这个词,对于人到中年的我似乎有些遥远,对于如今这个时代似乎也有些遥远,不合时宜甚至是可笑,有人就说顾耀东如果生活在当代,那简直就是个“傻白甜”,可是正如顾耀东说的,这个社会哪有那么多聪明人,总有人要做傻子的。
谁没有年轻过?哪个社会又能离开青年?虽然理想的激情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逐渐被淡忘,但“那些燃烧的青春岁月时常浮现梦里,那些真挚滚烫的誓言,从来不曾忘却”,人应该忠于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首先要有理想,但更重要的是要忠于理想,还要有智慧,只要不忘初心,即使走得很慢,也始终会走在通往理想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