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汤匙》是一本由[日]中勘助著作,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汤匙》读后感(一):所谓的成年人不过是拖着一副一本正经的躯壳,藏在里面的只是个滑稽的小孩。
童年,是被西垂的夕阳染得红彤彤的黄昏云彩;童年,是夏夜皎洁的月光下群虫的鸣奏曲;童年,是邻家小姑娘被晚风吹拂着的碎发下明澈的眼眸。 所谓的成年人不过是拖着一副一本正经的躯壳,藏在里面的只是个滑稽的小孩。 孩提时也好,少年时也好,成年以后也好,我们都希望被认可,被接纳,被满足,被爱。 小时候,我们纯净无垢的眼眸中,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可以任性,可以疯狂地笑,可以放肆地闹。长大了,我们发现,我们的周遭并不那么美好。我们有哀多于乐。而我们的情绪不能总挂在脸上,委屈只能藏在心里,没人能懂,我们试着坚强,独自面对一切。但,谁都有软弱的时候,于是,我们怀念起从前小时候,那可以肆无忌惮的时光。
《银汤匙》读后感(二):大人的世界纷乱繁杂,返璞归真,做一个快乐的孩童,至纯至粹,难得单纯。
非常愉快的一本,很纯很真,贴切又温暖,没有什么谆谆善诱的大道理,就是淳朴真实的孩子的生活,永存惊叹之心的孩子们快乐和悲伤都很简单,那些自得其乐的游戏,纯粹剔透的友情,懵懂纯洁的好感,是长大后的我们可望不可即的单纯的美好。大人的世界纷乱繁杂,返璞归真,做一个快乐的孩童,至纯至粹,难得单纯。
话说周作人推荐这本还特意写了只推荐书,不了解作者本人也真是太真实了…国内风气太爱上升政治和三观了。
“所谓的成年人不过是拖着一副一本正经的躯壳,藏在里面的只是个滑稽的小孩。”
“人总是只可怜无法与自己相提并论的弱小,这卑劣利己的同情心人皆有之。”
“我希望自己能常怀着孩童般的惊叹之心观察周遭的事物。人们往往对许多事情司空见惯,进而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
《银汤匙》读后感(三):童趣,童真,童味
文| 蓝云多多
中勘助,日本作家,诗人。生平1885~1965年,生于东京,师从夏目漱石。性格孤高,与日本文坛保持距离,不属于任何派别。中勘助的处女作《银汤匙》,一经出版获得如潮好评,累计销售量百万册。另有小说《提婆达多》、《犬》以及诗集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思者深也。”
《银汤匙》是一部作者回忆童年人情,事理,风物等的大作,内文虽没有曲折离奇,波诡云谲的故事情节。但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足够带你回到那段已逝去的童年岁月。
童年的记忆往往是深刻的,牢固的。无论多少年后,童年的人事物总是在心头萦绕,挥之不去。然而,多年后每当我们回忆起这段往事,总会以一个成人的眼光,成人的角度再次加工,重塑那段记忆。
所以,一般人笔下的童趣,童真,童味往往是掺杂了太多成年人的因子,不那么真实,不那么有趣。但《银汤匙》书中的一切,原汁原味的复原了童年的一切,那么真,那么美,那么充满爱。
《银汤匙》书中尽管写的是父母,阿姨,哥哥,邻居小朋友,老师,同学之间的小事。但是真诚,细腻的文字叙述,让一切显得真实,接近童年最本质的味道。
值得一提,书中十几幅刘晓颖的绘本画作,色彩鲜明,给本书增色不少。有图有文,效果很棒。读累了,欣赏一番绘图,也别有一番滋味。
一百年前的这本书,今天读来仍不觉得过时。或然,童真的事永远都能激发人们内心的记忆,跨越国界,超越时间。
最真实的记录,也未尝不是艺术。或许,正是这份真实,才使艺术写实的一面更加难能可贵。
如果你厌倦了谋划布局的情节小说,如果你也觉得纯文学阅读让你昏昏欲睡,那么《银汤匙》这本介于纯文学和情节小说之间的书,是不错的选择。
中国儿童故事很少有这般感情细腻的。学生多读读,比作文书有用,比写作课有成效。《银汤匙》的记叙方式,情感处理都是不错的学生作文典范,对学生提升作文大有裨益。
所以,这是一本适合成年人童年回忆,适合学生模仿写作方式的经典。
《银汤匙》读后感(四):想念我的小小童年-银汤匙有感
《银汤匙》是本简单又深刻的敏感问题儿童心理实录和日本社会文化风情描摹。简单是说整本书都没有什么跌宕起伏了不起的情节供回味,都是些再稀松平常的生活琐事记录,吃饭睡觉游戏上学,连件值得重墨的所谓事件也没有,导致第一遍我大概只花了五六个小时就看完了,但简单却不意味着无聊,在作者笔下我们跟着他看云看灯花看蚕吐丝,听松涛听海浪碎听和尚念经,感受羊羹细腻字形曼妙人情微妙,配着秋日的天朗气清徐徐桂花香再惬意不过。也正因为没有联续的故事和精妙的文字,才使得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文,终于理解它为什么可以被当作课本供学生们研读。
而评判是不是好的文学作品在我看来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能不能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书里描绘的小小少年的各种隐秘心思,虽独特却不难引起共鸣,这种共鸣,我,一个85后的中国二宝妈妈都能时时拥有,那我想,他已经做到了。
再然后,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甚至产生影响,那么我觉得它可以称之为一部伟大的作品,随着一年年长大,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却不自知的离鲜活真实的生命越来越远,嘴里嚷着我还是一个少女,但其实少女的不染心思早已在世俗琐事中消磨,作为一位母亲,扪心自问我能真正理解和接受一个孩子如此敏感的内心和感知吗?虽然一直以来,我都自诩为开明佛系的妈妈,可以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承认他们并非天才,陪他们克服荡秋千的恐惧,落雪的冬天裹着厚厚的棉袄收集凉凉的空气,耐心的等待他们可以画直一条线,所以我本以为会在《银汤匙》中找到认同感,但掩卷落寞,我发现自己也已经变成了一本正经的大人,顶多里面还藏着章鱼少爷所谓的滑稽小孩,而我所谓的开明佛系,爱和接受,不过是卑劣利己的自我安慰和掩饰罢了。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最近很热的纪录片《零零后》,记录中的几个孩子不管天资如何,你会发现,最终拥有舒展人生的,不是那些所谓的好孩子,而是那些能够被父母和老师真正接纳和肯定的,他就是喜欢一个人,喜欢独处,这是他与世界相处的模式,OK。她喜欢唱歌作诗跳舞,数学却怎么都学不好,OK。而那些被拧巴着按照父母或世俗观念改变的孩子总会在某处显露他对这个世界的妥协和懈怠,让人心疼。不过现在读到这本书,能在某处让我们触动,能在某一刻抑制住对另一个生命的多余的改造冲动,也就不算晚。
“青蛙叫了,快回家吧”
我们就这样轮流唱着,依依不舍的各自回到那曾经的小小美好世界。
《银汤匙》读后感(五):《银汤匙》|暖暖的回忆中藏着温柔的人
孩提时期那些安静的日子和玩耍的时光总是值得我们怀念,这本书就回忆了儿时的幸福生活以及那些温柔的人。 阿姨 阿姨真的是超暖、超温柔的一个人。故事前半部分的生活大都与阿姨有关。 阿姨心地善良,多才多艺,对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愿意去尝试。特别让人心动的是阿姨每一次去寺庙参拜,许下的第一个愿望都是:“愿这孩子的身体结实起来。”而许多心愿则包含祈求走路时不要摔倒等。 无论是什么愿望,首先想到的都会是“我”。或许正是因为受到阿姨的如此爱护,才会使长大的“我”回忆起孩提时期,最想念的亲人便是阿姨。 阿姨只是众多爱孩子中的一个人,虽然这种爱看不到、摸不到,但是表现起来却让人动容。 文中有一句话让我超心疼:我想起她曾陪我玩四天王与清正周旋的游戏,想起她从枕头的抽屉里拿出肉桂棒奖励我,而如今的她,却单薄得像一条影子。 读到这里真的是被戳中泪点,一个永远深爱自己,而自己也深爱的人,随着时间得流逝,彼此之间像是互换了身份。从前瘦小得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而当时的大人却已慢慢变老。 这莫名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当我真正长大,真正的去承担责任得时候,我怕,我的父母早已单薄得像一条影子。 朋友 书中出现得第一个玩伴是阿国,阿国是一个外向的人,她使原本内向的“我”变得开朗一些。 第二个玩伴是阿蕙,他们之间得感情既像是友情又像是爱情,模糊不清。我想,不同的年龄会看出不同的东西吧,曾经看《千与千寻》时,认为千寻与白龙之间是友情,可后来再次看时,又觉得是爱情。 不同年龄的我们会读出不同的故事,不管对友情还是爱情,人大概都会有很强的独占欲吧? 让我深感遗憾的是阿蕙走的时候,作者躲在一边没有跟她道别,而同样的情形又再次出现在朋友的姐姐离开时,明明都是很舍不得分别,却又总是不道别。 也许不道别,是为了彼此能够再次相遇吧! 童年 我们都曾有过天真无邪的岁月,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天真无邪慢慢消失不见。 孩提时期的我们,施舍给乞丐一些钱时,一颗浅显又深邃的孩童慈悲心就会得到满足;观赏花草时,会有清净无垢的喜悦;甚至每年春天树木荫发的嫩芽也会值得感叹。 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满足和喜悦都再难体会了。人们往往对许多事情司空见惯,过而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 从书中,无一不感觉作者小时候受到的宠爱真的是太多了,童年的生活过的真的很甜。 大家都认为作者的智力不高,所以对他就不会要求很严格,即便是班级最后一名,家人还是哄作者,说他很厉害。但是阿蕙让作者触碰到现实,所以开始努力学习,由最后一名考到班级第二名。 这样的事情很能触动人。哪有什么天生的风光,不过是风光背后有心酸的努力。所以请还在路上的你,坚持下去。 最后,用书中很喜欢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所谓的成年人不过是拖着一副一本正经的躯壳,藏在里面的只是个滑稽的小孩。
《银汤匙》读后感(六):温暖而有趣的童年
在诸多描述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里,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或许是鲁迅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村在作品里刻画了一个儿童玩乐的小天地,同时刻画了一个老实勤恳的孩子——闰土。月夜下的西瓜地里,闰土举着钢叉刺猹的画面至今深深留在许多人的脑海中。
这部来自日本的文学作品在描述童年和刻画人物方面也丝毫不逊色。全书从作者出生写起,用叙述各种细节和场景的方式记录了他从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涯开始逐渐成长,步入校园,最终独立的一个过程。
作者幼年时虽体弱多病,但由于他的阿姨悉心照料,家人小心对待,再加上家境不错,得以接触各种玩具和零食,所以几乎整个童年都无忧无虑,充满了欢快的色彩。
在有关儿时生活的描述里,作者刻画最多的是一直照顾他的大阿姨。这位阿姨是个好心又苦命的人,她和丈夫时常借钱给其他人,却因太过好心和善良而收不回钱款。而且,由于夫妻二人信奉迷信,连剩余财物都被他们认作神袛的老鼠吃光,只得投奔到作者家。后来阿姨的丈夫去世,阿姨就担起了照顾作者的职责。
阿姨有点像鲁迅家的保姆阿长,善良且信奉神袛,脑子里装满古怪的传说故事,在对待孩子时细致周到,所以深得作者喜爱。
作者还着重刻画了一位叫阿国的小伙伴,与老实巴交的闰土不同,这位阿国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在他的学龄前生涯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后来,随着作者逐渐长大,他接触的人物逐渐变多,思绪因其心智发展变得敏感,情绪便也因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变化而有了起伏。
所有这些篇章里,作者刻画了许多人物,虽然不少人着墨不多,但大多都令人印象深刻,像其他同龄人,节日里的舞者,卖糕点的小贩,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等等,有不少人仅仅只言片语就仿佛走到了我们身边,作者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可见一斑。
作者的出色文字为许多细节增添了童趣的色彩。比如“蚕豆叶被人一吸,叶子的表皮就会鼓得好像雨蛙的肚子般”。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如今已有些变化,与我们国内也有所不同,所以阅读这本书,还可以了解到不少日本的风土人情。
买丑红时会附赠牛偶,扮演武士玩耍时会戴上黑帽子,佩上短刀。
神田举办明神庙会时,有些店家会在店内铺上毛毡,摆上系着分别画有四方神的旗子的四神剑。
有一种叫蝶螺连的表演,表演者会边吹海螺号角边用一根棍子敲打出刺耳声音,口里一直不断唱诵蝶螺连。
其他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好像在陪着作者一起过童年,虽然我们的童年过程不同,环境也不同,但阅读过程里可以充分感受到那份童趣的心。
真羡慕作者能有如此笔力记录下如此丰富多彩的童年,每个人都拥有值得记录的往事,可是能像作者这样写出来的又能有几人呢?
《银汤匙》读后感(七):记忆里的《银汤匙》:至亲的亲情、懵懂的爱慕、美好的友谊
整部小说由一支银汤匙展开由童年到青少年时期记忆的大门,关于对阿姨至亲的养育之情,关于少年时期懵懂又青涩的爱慕之情,关于生命中各个时期不同玩伴的友谊之情。
这支银汤匙是中勘助(作者)的阿姨为了方便给生来体弱多病的他喂药,特别寻来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头,除了喂奶,阿姨几乎代劳了所有照顾他的事情。阿姨是对他童年影响特别大的长辈。
因为中勘助生来身体孱弱又内向,阿姨膝下无子却尤其喜欢孩子,对他尤为宠爱。为了哄中勘助开心,跟他玩扮演四天王和清正的打仗游戏,玩得筋疲力尽直到他玩腻。为了让他开心地吃东西,总是绞尽脑汁用她那如簧之舌引起他对食物的兴趣。他之所以喜欢吃文蛤佃煮,是因为阿姨让我想象那只可爱的文蛤在海龙宫的乙姬公主面前露出舌头爬走的场景。中勘助的幼年都是在我阿姨的背中度过的,直到5岁都几乎没下过地。阿姨给了他无穷的安全感,也让他产生了无穷的依恋。
童年他与阿姨经历的一系列小事,温情又细腻。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那个在母亲之外陪伴我成长的长辈,在我刚会言语和走路的时候,陪我度过最无忧无虑的日子。炎热的夏日,打井水陪我嬉戏玩水;种的葡萄成熟了,第一时间塞到我的嘴里;在我受到批评大哭不止的时候,把我拥入怀中不停安慰。
成年时中勘助回去看望年迈的阿姨,她的双眼几乎看不到了,但兴奋过头不知道如何招待我,就到卖鱼那里把所有的鲽鱼都买了回来。这也像极了我的外婆,成年后的我很久才回家探望她一回,她每次都兴奋地拉着我的手,找出我幼时最爱吃的零食拼命招待我。
中勘助在描写他最后一次见阿姨时候的场景时,我有点泪目了。“我想起她曾陪我玩四天王与清正周旋的游戏,想起她从枕头的抽屉里拿出的肉桂棒奖励我,而如今的她,却单薄得像一条影子。“这背起我整个幼年的背老去了,单薄得像一条影子,它深深地戳中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感叹时间逝去,至亲的亲人老去。
除了跟阿姨至亲的感情之外,童年的友谊也让人难忘。格外怀念童年时平静度过的那些日子,尤其是在傍晚时分常玩的那些游戏。在初夏的傍晚,和阿国一起玩捉迷藏、蒙眼睛、一二三木头人以及跳房子等游戏。那是童年记忆里平静又美好的小时光,无忧无虑愉快的小美好。每每回忆起来,也觉得心头温暖。
青涩又懵懂的爱慕之情也在中勘助少年时期产生,希望经常看到爱慕的对象,想永远地跟她生活下去,一旦看到她跟其他少年在一起而忽略了他的时候,嫉妒和孤独感都随之涌现,在那个时期爱慕的对象对他的生活影响颇深,但随着时间推移,各种感情也渐渐淡忘消逝,只留下内心深处美好的回忆。
这是一部温暖、细腻的小说,记录着美好却易消逝的瞬间,记录着令人怀念的事和人。虽是儿童文学,但也极适合成年人阅读,在纷杂的世事中,静下来的读几段,定能勾起一些美好的回忆,寻回一丝消逝已久的童真。
《银汤匙》读后感(八):岁月盛满,慢慢品享 ——简评《银汤匙》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在地缘上,中日虽隔海,但不遥远。历史上,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宗教、建筑、文化等方面做了传播与交流。所以,在日本,触目可及的东西里,都有我们熟悉的东西。少林寺这样的名字,如果不是译者出于便于理解的心理而用的名字,那就印证了我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同化影响有多么深。 文本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我成长中所经历的一切认知,把我生活瞬间的类似集合用一个个很短的章节,像小学初中的作文那样,详细地动情地写了出来。我是难产儿,出生后身上长满疼痒的肿块。很幸运,相对优渥的家境,让我有惊无险地来到了这个世界。由于孱弱,被其他孩子欺负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 翻箱倒柜中,我发现一个陈年旧物,莫名的好感。向母亲索取,母亲给了我所有我忘却的包括银汤匙在内的所有回忆。 读坏脑袋的疯子先生,对女子有不知缘由的鄙夷,我听说他被火烧死了,但没见到他尸体,在我惶惑的心里,也许还期许着他还活着。 寂寞伤心时,谁与我安慰,故事书、玩具与阿姨。 我智力发育缓慢,神经有些衰弱,对于爆裂频频的炒豆声,我始终是排斥的。 阿姨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她在我心中有着多重身份。 她是我的童话启蒙老师,虽然她不识字,但她活灵活现的记忆和形象的肢体表达总能打动我的心。她是对我照顾有佳的奶妈,我的喜怒哀乐都有她的呵护陪伴。她是让我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的玩伴,她带我去体验了很多游戏、玩具和市井生活。 阿姨的人生,终归来说有一丝抹杀不掉的悲情。她和丈夫都是心地纯善的一类人,太过善良招来别人的恶意对待,以致贫困落魄。孩子夭折,丈夫染疾离世。 译注。注释是不可避免的,注释的详略精准程度,于作者于译者于读者是同声同息的。该书的译注很详细,对于明治维新后时代背景的点提,对于绝迹动物的记录等。 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它是伴随民族内心的渴望而诞生的。有趣的是,神话体系虽然各自独立,但神话人物的法力却是可以类比的。喜欢做研究的读者,可以就中日的神话异同单独摘出来做一番分析。 综上,该书装帧精美,语境温馨可人,内容仪态万千,民族风俗历史痕迹丰富。值得一读。
《银汤匙》读后感(九):童心童趣
刚开始是被《银汤匙》的封面吸引的,那种日式漫画一样细腻的画风让人想要了解主人公跟银汤匙的故事。这是一本讲述主人公从幼年到成年人生经历的书,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人公跟阿姨之间的感情。像是一个时间胶囊,由胶囊里的一把阿姨找来喂药的银汤匙开起的一个个回忆。每个回忆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回想起自己的小时候,产生一些共情。 其中有一段,“那时,寻常大小的汤匙不方便往孩子的小嘴里送药,阿姨不知从哪儿找来这只小银匙,一直用它喂我。听了这些原本不记得的事,我竟不由觉得怀念,我那时满身肿块,痒得整日整夜无法安睡,母亲和阿姨用米袋子装了红小豆,轮流为我敲打疮痂,直到我舒服得入睡,发出沉沉的鼻息。”如果是母亲,读到这里都会跟我感同身受吧?给宝宝喂药的那种心碎的感觉,刻苦铭心;看宝宝难受那种无力的感觉,着急上火。说真的,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恰逢我儿子发烧肺炎,医生说要住院,可是宝宝才五个月,这是第一次发烧,去抽血化验的时候已经哭得喘不上气了,我都跟着哭了,结果出来居然是肺炎,医生开了中药,每次喂药都一定要一个小匙子,药太苦,宝宝吃一口就开始哭,一直呛到,只能硬灌,而且别看他才五个月,就喂了一次,之后只要你拿出那个汤匙,他就记得,就开始哭。你就恨不得自己天天生病,宝宝健康快乐,把病都转到自己身上。 感觉不论孩子多大了,做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哪怕耳朵眼睛都不好使了,用手摸也希望跟孩子多接触接触。哪怕孩子不在身边,也总会不厌其烦的跟身边人分享孩子的事情。父母对子女总有说不尽的叮咛,送儿女远行的时候,就像主人公的阿姨一样,无论你多少次回头,她都还在那里。就像古诗《游子吟》中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觉得主人公跟阿姨的感情,跟母子之间的感情一样的深厚。 如果其他母亲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共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经常都是从有共同话题,或者说是有共同点开始的,发现共同点容易使人产生共情,从而迅速拉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主人公与第一个小朋友阿国一样,主人公的阿姨就是找了一个各方面与主人公都跟相似的小女孩,跟现在的相亲很像的开场,到交流中发现彼此的共同点从而拉进了两人的关系。 这本书细节的描绘会让人分分钟回到小时候,不论大人小孩总会一遍遍回顾那些欢乐的童年往事。
阿姨的背部支撑着主人公的童年《银汤匙》读后感(十):插图绝美
故事到最后部分才品出滋味,但是插图是真好看,发出来给大家
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是童年里的风物,更是那时候陪伴我们的人。
“我”在无意间发现了一把儿时常用的银汤匙,它像一台时光穿梭机,带“我”回忆起整个少年时代。“我”想起了一直照顾“我”的温柔的阿姨,想起邻居家那个像人偶一样漂亮的女孩儿,想起学校里耐心教导我的老师,想起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欢乐时光……就这样,“我”怀恋起旧时光里浅淡的喜悦和浓烈的柔情。
《银汤匙》是日本作家中勘助的半自传体小说。故事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通过体弱少年的成长故事,将旧岁风物、家庭温情、童年故事、青梅竹马、学校生活结合在一起,展现每个人都有过的成长中的不安与感动。
这是一部蕴含东方美学的儿童小说,“温暖、欣喜、童趣、诗意、透彻”中记述着那些美好却容易消逝的瞬间以及在那些瞬间里出现的,令人怀念的人和事。
感动了几代人的日本儿童文学经典,却也是我们的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