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是一本由马未都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一):听得,读得,随心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以为的“历史”就是“未来”之前的“此刻”,是眼中的墨色染深的竹简,是徽砚凝固的春华,是帝都明暗的光色。 初读《观复嘟嘟》,年岁已不清浅,却也并不十分在意盛夏暗转秋香的时光变换。书一页一页翻阅,生怕这岁月倾覆整个世界的喧嚣,静的只剩下自己一人,无人分享这无声的言述。 居帝都良久,听得盛名,却未曾走进潘家园的一隅。走过大山名川,也曾年少倾慕英雄百战的功业,然车马古道从未有过涉足。我看那铁器锈迹斑斑,我见那青花千年辉耀,我听那大珠小珠落玉盘,不曾想,还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却听得一人言辞凿凿。 《观复嘟嘟》两册,有古有今,有旧时光,有文明有礼仪,还未深究其古往今来的脉络,还未路过古城墙下的水静流深,还未身临玻璃窗前的对望,读得百页“声临其境”,方知历史之真,物之美,道之简。 偷得浮生半日闲,何不欢喜着欢喜,岂不美哉。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二):观复人生
知道马先生源于《百家讲坛》,讲文物聊收藏,不过彼时年纪尚小,偶尔听听故事而已。之后再识,便是入了专业大坑,知道了观复博物馆,想着能看看观复喵。后来先生做了脱口秀,而今出了书,名曰《观复嘟嘟》。
观复观复,源自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便是以静心地状态去看世间万物,悟出一些道理。嘟嘟,听先生唠唠他自己的观复所得。
我是喜欢这种方式的。就像木心先生所说的一个年轻人要成长必须过两关,一场或成功或失败的轰轰烈烈的恋爱再来便是和优秀的老年人聊天。读着书就像和先生聊着天,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天南地北地说着自己的经历,没什么目的,没什么拘泥,聊聊自己的经历,顺便谈谈文物,说说历史。而自己呢,也总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就拿《新疆游记》来说,先生讲自己去新疆的经历。其间讲述新疆的历史,名称“故土新归”之意。又谈新疆的地理环境,“三山夹两盆”。还讲没有姑娘的达坂城,两毛钱一脚杏的阿克苏。再说几个有趣小故事,或是《大唐西域记》中可爱的高昌国王,阿拉尔的囚犯和兵团,或者便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风口险情、伊犁摩托。没有主旨,没有说教,但随着先生的讲述,你便了解了新疆的广阔,见识了那时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这节选取的文物是新疆著名的白玉。除了讲历史形制外,寥寥数语谈了谈文物背后折射出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追求。从物质到精神,总能得到些升华。
马先生自己说人生只有一件事公平,即时间。青春过去了只有回忆,暮年尚未到只能想象。我们在只能想象的年纪读别人的回忆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为那段过去的经历而今讲述出来,自有一番阅历在其中。不论是知道些历史,了解点文物,或是从中悟出些道理,便是有所获了。
书的封底有这么一句话:文物不语,述尽古今传奇;山河静默,大道尽在其中。谈历史、聊文物、讲见闻,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所讲便是人生了。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三):人生的意义
之前,认识马爷是在圆桌派中,马爷用小小的眼神淡淡的姿态用着标准的京味儿普通话说着深深的话题,几个人中被马爷的犀利与独特的见解震撼到。所以还是很期待观复嘟嘟。
整篇观复嘟嘟,印象最深刻的是观复嘟嘟 有物为证之人生的意义。看完之后最有感触的就是马爷讲的要用积极态度过消极人生,喵哦~。前几天刚刚看了一部分比较丧的《人间失格》,没有想到这书竟然能丧到无力去翻它的程度,好像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找到自己卑微的缩影,时时刻刻都在说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消极人生观。在马爷的书中,马爷也说道谈人生的意义很大、很沉重,大到编导组都感到困惑,但我觉得这个其实才是最好的结尾,很踏实很有力的结尾。马爷是可以通过插科打诨般的机智去安抚丧丧的情绪,在嘈杂环境中尽量保持慎独,保持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保持一个“眼睛里写满了故事,但脸上却不见风霜。不羡慕谁,不嘲笑谁,不嫉妒谁。” 的最好状态。坚持一开始的态度:人生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们活着就是要去赋予它一个意义,这个意义构成了我们自己完整的人生。现在比较流行低欲望的人生,自己一个人躲在一个舒适圈里,舍不得走出,也不太喜欢介入,这可能会成为祖辈的诟病,但我觉得这可能是自我认知自我关注自我意识逐渐崛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我们生命的意义,对自我价值的关注更为聚集,但不至于将自己束缚在一定的角落里,使劲钻牛角尖,为难和责难自己,活着活着没准儿我们就能找到点乐趣找到些意义。
读过书以后,深深被马爷阅历折服,也可能是丰富的经历造就了他敏锐而又深刻的洞察力,又或者是他见多识广,涉及各个领域,讲出来的一些话总是值得回味,随便拿出一样老物件,都能说的头头是理,条条是道,剩下我们只能去自我怀疑自认肤浅,心服口服献上掌声。一个猫,一杯茶,一缕清香,一个老物件,马爷用自己精彩的经历为我们嘟嘟囔囔了很多不可或缺的知识与能量。值得一看。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四):江湖事•古物韵•庄周梦•范蠡心
小时候第一次接触文物,似乎是通过和父母一起观看王刚老师所主持的《鉴宝》栏目,印象中最深的大抵是每件国宝之后的那个故事,而非宝物的真假。09年之后,前往北京求学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了马未都先生书中所提到的潘家园,周末闲时,也曾与几位同学前往哪里,蹲在每个地摊边上蹭几个有趣的故事。随后《如果国宝会说话》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推出,关于文物的故事又再次进入了生活。时至今日,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嘟嘟》又再次打开了一扇门——先生总能围绕每一件历史文物讲述一个故事,让这些沉寂多年的古物似乎穿越时间,少了几分冰冷之感,多了几分生活之气:书中所讲述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历史故事(如:海昏侯、西夏等),也涉及诸如北漂、猴票、地摊儿和毕业生这类恰似生活小事的故事,观复秀也巧恰如其分地穿插故事之后,似乎这些故事就是文物的生命的延续。
读到《古人发财记》时,书中那句“天地庄周马 江湖范蠡船”让自己不禁在想世间这般驰骋天下,返归自然,逍遥自在的心境究竟是种怎样的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实则是在品完马未都先生的种种经历和感悟之后才找到,若未经历千事,体谅万绪,至多能解文之表意,却不能真知文之深意。
往下读到先生的西藏之行和长寿的故事时,不禁想到了不久之前看完的《消失的地平线》,同样也是一个关于西藏这个神秘之地和不老传说有关故事,后者所描写的香格里拉的故事,似乎能与铜鎏金镂空印章上十相自在遥相呼应。异乡人初入西藏时,所体验到可能只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所看到的只是秉持宗教信仰的藏民。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或许才能发现那种属于西藏的纯粹之美,这或许也是马未都先生建议每人一生中都应该去一次西藏,以及布林克罗小姐和巴纳德最后留下的原因吧。
随后在看到《古人吃什么》、《筷子》和《炊具的智慧》时,忍不住在想,著名“吃货”汪曾祺先生如果看到这几篇文章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触——一位知晓炊具之精妙的先生与一位谙熟食物本味的先生相遇,不经意间可能会碰撞出更多颇有意味的火花,可惜这也只能想想罢了。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五):《观复嘟嘟》——文化盛宴之旅
最初知道马老先生,是从央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可以说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的起点。前不久,听闻马老先生出版新作《观复嘟嘟》,迫不及待入手拜读。
《观复嘟嘟》分为上下册两本,包装简约大气,封面上马老先生盘腿而坐仿佛在和一个相识多年的朋友聊文物话家常,木质雕刻图案也透露出古色古香的味道,仿佛一下脱离都市的喧嚣,被带入到底蕴深厚的文玩世界。
在书目内容的设计上也颇具特色,在信息化电子化时代,《观复嘟嘟》融合了传统图书与电子图书的双重优势,每个篇章最后的二维码,给了你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的窗口。通过二维码,赋予了这本书更加深入的讲解,也给了读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阅读”途径。
此外,在每个篇幅结束后,都有一个令人充满期待的栏目“观复秀”,可以说是文玩爱好者最喜欢的“压轴节目”篇幅短小,言简意赅。而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会有这样的一些担忧:会不会对文物的讲解太专业晦涩?会不会入手就束之高阁?毕竟与这样一个大师对话,而我也仅仅是一个“伪爱好者”。然而一切却恰恰相反:《观复嘟嘟》可读性极强,甚至难以想象,我读这本书大部分都是在地铁里阅读的,即使在地铁里这样嘈杂的环境中,作者只需聊聊数句,就可以带你你短暂的脱离这个喧嚣的环境、开启一场文化之旅。就这样,我透过马老先生活泼生动的文字,去到西藏、新疆,欣赏自然风光,历遍祖国的大海河山。
了解国内外人文趣事、历史文物。同时,也深深的为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跨学科功底所折服,在他这里学科没有界限,各类学科、各种知识交互成艺术的底座、构建起艺术的大厦。
如果说《马说陶瓷》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那么《观复嘟嘟》就是启蒙与深入阶段的桥梁。它“可甜可咸”、大道至简,做为初读者或者入门者,你不用担心被他拒之门外,因为它为每一位艺术爱好者敞开大门。而作为在这个领域颇有研究的读者,业不用担心他过于精简,因为“观复秀”与随书赠送的视频课程,为你搭建了进一步学习的平台。它既是畅销书,也是一本合格的“科普教材”,更是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初读观复嘟嘟,仿佛被带回《百家讲坛》,仿佛马老先生就站在那里,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带领我们进入这场文化之旅。再读观复嘟嘟,透过篇篇文字、透过观复秀,你可以串联他的成长轨迹,看到人生阅历对他的影响,感受到一个全面、立体的马未都马老先生。
Gg���� �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六):天地庄周马
随书附带的书签上有一行精致的小楷“天地庄周马,江湖范蠡船”,一种悠闲自在之感扑面而来,不禁对这行小字的出处产生了兴趣。原来竟是前门大街上一家商号的楹联,外加一个意味着财源广进的横批“亿兆”。横批极是应景,商家用范蠡典也不稀奇,毕竟商贾巨富陶朱公是生意人的鼻祖,但庄周入眼却有些格格不入。无论是《逍遥游》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还是《齐物论》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均洋溢着道家与世无争、万物齐一、顺应自然之意,与熙熙攘攘、为利奔波的生意人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想想却有些了然,做生意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手段是什么?我本本分分持家守业、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任外界风云变化,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亿兆”自来。
而马未都先生给平常人的印象,是一位解读文物的大家,他的书签用此楹联似乎值得玩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复嘟嘟》虽然讲述着文物的价值故事,但他无边漫谈似的讲述方式夹杂着俏皮新奇的想法,显然一副道家之态,而“范蠡船”呢?些许是中国男人们普遍的终极追求吧,腰缠万贯、美人在侧、天不拘兮地不羁~
以《海昏侯》一节为例,他从海昏侯封号谈到古今人物名称忌讳,从三大墓谈到汉代女性地位,从兽形金龙谈到货币与计量单位的演化,从刘贺称帝降候的经历谈到古代地域歧视,从火锅谈到除霾系统……似乎历史长河的点点滴滴信手拈来,脑洞大开处又让人不仅捧腹,比如谈到班固《汉书》记录刘贺废帝的一句“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传到民间翻译为:刘贺当皇帝的27天里,一共做了1127件坏事。马未都先生萌萌地算了一下,1127除以27天再除以24小时,不吃不睡大概0.5小时完成一件坏事,效率真是高高哒~读至此,连续忙碌两周的疲惫都仿佛清除了一瞬。
而这只是一个小幽默,这本书难得之处是对文物清晰度的还原,还是以观复秀中的一对错金熊为例。它的全称是铜错金银嵌松石熊摆件一对,先看下面的对熊儿,经历岁月的剥蚀,失去了绿松石、蓝松石、黑玛瑙的点缀,已称不上富丽明亮,套用汉代文物的常见措辞,造型古朴,形态优雅、内敛沉稳,而在马未都先生的提示下,转眼偷瞧左上仅存的黑玛瑙眼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出来了,那一双黑幽幽的瞳仁,灵动闪光、历久弥新,仿佛能与你对话一般。
铜错金银嵌松石熊历史没有真相,听马爷说传奇故事,品味人生正轨外的意趣。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七):观复寻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老子《道德经》中对于观复的诠释,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吾观此书,静谧本心,涤荡灵魂,追踪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最早认识马未都先生,得益于《百家讲坛》,依稀记得在某次的栏目中,带来自己私人珍藏的明代食盒,盖子上繁琐优美的纹饰,经过了历史多年的沉沦,盖子上的颜色不仅没有褪色,反而经过时间的沉淀变得愈加古朴迷人,乱世藏黄金, 盛世存美玉,古董只是泱泱历史的折射,通过一个点,去品读当年的那份炙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寻根。
明代食盒在1992年,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揭开了90年代的文化寻根之路,这一时期,王充闾、张承志等不谋而合的写出了具有相似文化底蕴、文学风格的优秀作品,他们将探索的目光转入了辽阔的中华文化,用行走的脚步,流动的视野去系统审视和梳理悠远厚重的中华文明,马未都先生的寻根似乎比这些人还要早一些,1981年8月20号,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被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这篇文章正式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26岁的他越来越靠近自己的寻根文化盛宴的梦想。
《观复嘟嘟》是一个再次品读马未都先生的窗口,无论是《国礼》、《猴票》还是《琉璃厂》、《筷子》,字里行间透漏出中华之魂,灼灼丹青,滚滚长河,品读文化,似撑一支长篙划过历史的年华,沉浸书韵古香,看江月满星辉。《重阳》一文从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娓娓道来,到汉代的《西京杂记》,再从周密的《武林旧事》再到今日莫言老先生的《红高粱》,每一个回廊都隐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历史的沧桑。在观复秀中,老先生带来了两个大小不一的碗,也叫做九九重阳碗,仿宋代的耀州窑,一层一层的花瓣套印着一步一步的登高望远之意,当下,当文字成了某些人博取眼球的工具,像安插了重金属的民乐,不知是生硬的搭配还是纯粹的调和,但马先生的文字,以古朴、悠扬的旋律谱写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那支在历史文化长河里指点江山的笔书写了一个个璀璨的时代,用虔诚的心去探寻中华的魂。
重阳套碗古董,因为有底蕴才能有鉴赏的意义,因此,鉴古才知今,细品慢悟,博大精深,字如虹,书卷如空,风雨路,文化永驻。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八):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有什么用?来自五六七八线小县城普通家庭的我对这个问题很是感兴趣,但各种答案始终语焉不详。想来,关于读书的问题还是通过读书来解决比较靠谱,于是乎,这些年读书也没间断。这次,选了马未都先生的书——《观复嘟嘟》,巧得很,里面整好有一篇讲的就是读书有什么用。读来有醍醐灌顶之感。
感觉从记事起一直到读小学,都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没有奥数班,不能有费钱的兴趣爱好,不敢买漂亮的衣服,甚至在学校还会因为穿着被“指定”为贫困生……父母从事着在当时被称作“臭老九”的职业,没什么社会地位可言,甚至连本已少的可怜的工资都是打个八折,再扣两个月。为啥会这么悲催?往前推,是因为父亲靠着背课文连标点符号都能一个不错的记忆力,母亲靠着几乎满分的数理化从镇子上的中学考到了县里的中专。那时候的他们,算的上是读书很多的,但似乎也没啥大用处,反正我家还没有我们左边隔壁的羊皮贩子小日子过得滋润,照着右边隔壁县剧团里的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看那时候的生活,你说读书没用吧,它却帮助上一辈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你说有用吧,可它也换不来可口的饭菜、漂亮的衣服、体面的生活。那时候,读书不读书,日子总得继续。
忘了小学几年级了,学校收到了一批捐赠的书,建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很快,那里便成了没有补习班、兴趣班可上的我周末、寒暑假的好去处。小学作文、绘本、小说、幽默笑话、故事书要啥有啥,对了,有些书的扉页还会有大概叫“致贫困地区小朋友的一封信”类似的东西,就告诉我是谁谁谁,我来自哪里哪里,你家是哪呀,需要不需要帮助呀,盼回信之类的。我神经大条,大概也习惯了这个状态,就是有些疑惑,我们很穷吗?但因为太懒,我也没回过信,现在想想,很是遗憾。看书呢,我也不挑,得着啥就看啥,故事大王能看得哈哈哈大笑,一千零一夜能看的我黯然神伤,小说能看得我不自觉的代入角色……于我而言,那是一段享受,但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我简直就是不务正业,在老师看来,作业布置的少了?还有时间看闲书?好,今天把每个词抄三十遍!恩,这就是我从小学就会将三支笔缠在一起同时写三行字的原因。在当时的教育看来,只有读教科书才是人间正道。翻翻马先生的书,哈哈,原来马先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教科书嘛,教的是教条,单纯的知识点,相较于这些,更重要的是习得方法。
那时候读了个啥?还真不记得了。但是,大学里的某一天,在图书馆里随手抽出一本书,翻着翻着,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回忆的闸门突然打开,惊呼一声,我看过这本书,小学的时候看过的。我记得富贵这个名字,我记得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却因为没钱治病成了哑巴,长大后又因为难产而死,我记得他的儿子被抽血而死,我记得他最后只剩下老伴和一个外孙……那种感觉,就像在他乡,在陌生的街道上,突然迎面走来一个曾经熟悉的朋友一般,亲切,又惊喜。
是啊,我们读书的时候怎么会知道将来哪些用得上呢?我们读的书只有20%甚至10%用得上,可为什么还要读呢?马先生告诉你,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是哪20%或者10%有用,所以你现在就要多读书。就像盖房子,一块砖一块砖盖起来,哪块砖都有用,哪块砖又都没用,可问题是没有砖是盖不起来房子的。就像我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为啥选了《观复嘟嘟》,但是我不看,时间就可能掩埋了童年的记忆,也不能在这里絮絮叨叨大半天,所以啊,还是要多读书。
迷茫时读书,说不定就找到方向了;烦躁时读书,说不定就宁静;单身时读书,说不定就能收获颜如玉呢;贫穷时读书,说不定就能发财致富、实现财务自由、走上人生巅峰呢~所以,听马先生的话,多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