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贝》是一本由[英]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1-1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庞贝》读后感(一):庞贝城令人窒息般的“倒计时”
最早知道的是斯巴达克起义。发生于公元前73—前71年的这次起义,是罗马共和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最终由被称为罗马前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军镇压。因为斯巴达克起义,所以才知道了维苏威火山——斯巴达克斯曾在维苏威山顶扎营与罗马军队对抗。
因为维苏威火山,所以才知道了庞贝古城。1707年,人们在维苏威火山脚下的一座花园里打井时,挖掘到三尊女性雕像,但时人以为这些不过是那不勒斯海湾沿岸古代遗址中的文物。直到41年后,人们又挖掘出了被火山灰包裹着的人体遗骸,这才知道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爆发掩埋了一座城市,而这座城市的名字就叫庞贝。如今,庞贝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被游客称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庞贝古城如今只向游人开放了三分之一,其余部分还埋在地下。
至于这座城市更多的故事,或许要在英国小说家罗伯特·哈里斯的畅销小说《庞贝》里面仔细搜罗一番了!
小说聚焦于著名的庞贝古城最后的48小时——恰巧是《长城十二时辰》的两倍时长,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庞贝城的最终命运其实已经注定,这个没什么疑问。但在这48小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最后一刻人们都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却足以引起不少关注。
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的力量显然是微不足道的——特别是在人的力量并没有现代化科技力量加持的庞贝城时代,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看各人的运气布局。只有在这个时候,人的身份、地位、财富都基本上无足轻重,“最后时刻”的选择才更关键。
于是,在《庞贝》的故事里,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得以呈现:刚直坚定的水务官阿蒂里乌斯、善良勇敢的富家小姐科蕾利亚、贪婪残忍的暴发户安普里亚特斯、博学坚毅的舰队司令老普林尼……他们在这场灾难来临时表现各不相同,但这场“天灾”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各自的人性。
庞贝古城最后的48小时虽然比较长一些,但也的确令人忍不住为之窒息。因为这个故事的一开始,仿佛更像一个悬疑故事的开始:原来的水务官神秘失踪,新的水务官阿蒂里乌斯纯粹就是个技术狂,一心想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却屡屡要与贪婪残忍的暴发户打交道,从开始到一直到最后。当然,整个故事“倒计时”的过程中,古罗马时代的生活图景也是不容错过的一道好风景——同样真实得令人窒息。相比之下,所谓的爱情故事,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大概还是挺不错的,罗伯特·哈里斯多少给留了些情面。
如果足够留心与专注,还有一处“固定点”不应该错过,那就是每一章的开头,都会以地质学专业书中的内容普及火山爆发不同时段的不同表现,带来的是一些专业知识背景与介绍,更与天灾的“倒计时”环环相扣,平添了不少真实性。
“最后时刻”的到来其实不无兆头,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人性的弱点以及眼前的利益,再加上维苏威火山的“欺骗性”,显然遮住了很多人的眼睛,也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力。维苏威火山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喷发,庞贝城就是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城市。公元62年的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过这座城市——小说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而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
时间定格在公元79年的特定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厚厚的火山灰毫不留情地将庞贝从地球上抹掉了!
《庞贝》读后感(二):末日时在做什么?有没有空?可以来拯救吗?
庞贝,一座现实中的索多玛,一个几乎与“毁灭”和“末日”形成固定搭配的历史地理名词,当他被作为罗伯特·哈里斯这部小说的标题时,你就知道——这故事十有八九是团灭结局了(剧透力度堪比《无人生还》)。
甚至进一步地,除标题之外,书中倒计时式的篇章名(“火山爆发前两天”“火山爆发的当天”),以及每章开头部分的“火山喷发小课堂”(把科学研究结论按在你脸上告诉你火山活动进行到哪一步了),无不时刻提醒着读者毁灭结局的迫近——这种“恶意剧透”效果非常之好,我们事先已经知道,并被作者时刻提醒着书中人物将要面临的厄运,却仍不得不随着他们茫然无知中的探索而一步一步接近早已知晓的真相,这种(我们)已知与(书中人)未知之间迸发出的紧张感与无力感,构成了阅读本书时的主基调,应当也正是哈里斯想要营造的一种氛围。
不过,本书也非仅仅是一部描述“末日”或者说走向毁灭的作品,至少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主人公身处末日绝境,逃出生天或慷慨赴死的故事——大家都很忙,没空去死。前任水务官的失踪、城市水源被“投入”硫磺、帝国各城镇原因未知地突然断水,一些列的变故让书中那些真实或虚构的人物们相继被卷入一场大自然与反派(如果有的话)共同策划的阴谋之中,而故事的主线也实际上围绕着对这一“阴谋”的揭示,只是不巧,其结局“碰巧”是火山爆发而已。事实上,在末日到来之时,身处绝境的每个人都还在忙于自己的事情——男主人公水务官坚持履行着自己的“维护水道畅通”的责任(典型的罗马人形象,或者说是罗马公民的模范形象)、老普林尼痴迷于对火山喷发这一自然奇观的记录、暴发户执着于追求权势与对一切的控制、赫库兰尼姆海滨别墅中的元老夫人和伊壁鸠鲁哲学家们则努力抢救着写满文字的莎草纸……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所展现的实为一群“真正的罗马人”(无论正面或反面意义上)在生命之外形形色色的追求(或者说束缚),是关于末日时刻众生相的展现(求生或赴死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就此而言,由本书所改编的电影,重新回到了末日灾难的叙事(并用奴隶角斗士、城主女儿,以及邪恶的罗马将领的三角故事取代了书中的人物关系),不免落于俗套。
而将这形形色色的罗马人所联系在一起的,则恰恰是与本书中象征毁灭的火(岩浆)相对立的水(水道)。这里尤其要对作者将古罗马水利工程作为主要线索引入到故事中的构思予以称赞。水道作为罗马文明之标志的象征性不必多提(“一个靠水建立起来的王朝!”),其在本书中的意义也绝不仅止于此:水道的异常状况既是故事的开端,其长距离的特点又将本书所涉及的多个地域场景——米塞努姆、赫库兰尼姆、庞贝——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如此,故事的发展以及主要人物的命运,也便如水道中的流水一般,自然而又坚定地朝终点流去:正如上文所说,这并非是一个传统的主角们身处灾难并尝试逃脱灾难的故事,恰恰相反,主要人物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原因又大多源于水道的异常断流),由原本安全的米塞努姆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了庞贝——这个全书最终的舞台之中,他们的行动是如此理所应当,使读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自然而然”地走向绝境,哈里斯向读者施加的这种“无力感”由此又一次得到展现。
当然,沉重与紧张的主题之外,哈里斯终究对读者还不至于过分残忍。对于大多数角色在最后时刻或多或少的温情自不必提(主要是不想剧透),作为历史小说,其中所埋的各种梗也足以令精罗会心一笑:上文提及的赫库兰尼姆莎草纸别墅,看过《法老与宝藏》《大转向》或是去过Getty Villa的读者自然明白作者为何会不厌其烦地多次描述这一建筑(以及其中的莎草纸文献和伊壁鸠鲁哲学家),而书中一位女巫对庞贝的预言可谓将后人视角的梗玩儿到了极致——
她看到一座城市,我们的城市——许多年后,一千年后,或许更遥远。她看到了一座名扬天下的城市。我们的神庙、竞技场和街道—挤满了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她在蛇的内脏中看到的就是这些。在所有的恺撒大帝乃至帝国灰飞烟灭之后,我们在这里建造的一切将继续存在。女巫的预言显然最终应验了,两千年后的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被杀死自己的火山灰所妥善保存的庞贝,以及那些末日时刻的罗马人们的生活与形象。末日时他们在做什么,在忙与什么,在执着于什么?在遗存与传说之外,哈里斯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给与了我们一个更加生动的答案。
《庞贝》读后感(三):庞贝:末日阴谋
庞贝遗址公元前79年8月24日,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东海岸的维苏威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冲破地壳束缚喷涌而出,碎石、高温火山灰裹挟着诸神之怒冲向了周边城镇,在这场浩劫中,庞贝、赫库兰尼姆和斯塔比亚遭遇灭顶之灾,昔日富饶的地中海度假胜地转瞬间变成人间地狱,《庞贝》以此为背景拉开了帷幕。
不得不说,罗伯特·哈里斯堪称叙事大师,小说中三条人物线索齐头并进:舰队司令老普林尼、新上任的水务官阿蒂里乌斯和曾为奴隶的暴发户安普里亚特斯,三条线索最终交汇于8月24日的庞贝的覆灭,整篇小说惊险刺激又酣畅淋漓,对于古罗马城市场景的描写活灵活现(虽然有些地方还是被考古学界吐槽,不过总体还原度不错),与其说是在读小说更不如说是看了一部电影,《庞贝》的确值得一读。
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也主要代表了三个不同阶层:继承了罗马将帅遗风的司令官、渴望出人头地复兴家族荣光的底层官员、咸鱼翻身的暴发户,《庞贝》的人物塑造也可圈可点。
首先登场的是新晋的水务官阿蒂里乌斯,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式英雄的形象,正义感强、忠于职守、随机应变,并且试图与自然对抗在灾难中力挽狂澜,当然,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和灾难见证者这无可厚非,但是不免让人觉得形象有些脸谱化,不自觉的想起神棍笔下的兰登,英雄救美的故事有些看够了,此外,阿蒂里乌斯的感情线有些单薄,而且总是让人觉得他有些见色起意。
相比之下,小说的反派形象塑造较为立体。暴发户安普里亚特斯曾经是波比蒂乌斯家奴隶,获释后在公元前62年那场大地震后大发不义之财摇身一变成了富翁,控制了老东家波比蒂乌斯,他表面上表现出满不在乎自己的奴隶身份,但背地里仍为自己过往的屈辱经历愤恨不已,他逼迫宾客们吞咽恶心的食物,攥紧手中的财富与权利不惜一切代价清除绊脚石;与此同时,他将这种阴影也投射到了家庭之中,粗暴的对待家人和奴隶,但当女儿试图揭发他罪行时,又表现出了一丝心软,这也是全篇小说安普里亚特斯唯一一次表现出了舐犊之情。现在看来,安普里亚特斯显然是受到PTSD的持续困扰,渴望掌控一切但最终在自然面前败下阵来,最后的惨死也许正应了开篇老妇人的诅咒。
最后一条线索也就是海军舰队司令老普林尼,也是全篇我最喜欢的角色。曾经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普林尼现在大腹便便,行动迟缓,蜷缩于一个沿海小镇空有司令的名号,舰队也多年不曾出征,一门心思投入到《博物志》的写作之中。但普林尼骨子里还是一名罗马军人,不断地用勇气作为自己护身符,在灾难面前逆行。普林尼与阿蒂里乌斯的对话充分的显现了这一点:
——“你害怕吗?”
——“怕”
——“这就好。想要勇敢,首先就得害怕。”
勇者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战胜恐惧。最后在灾难面前,普林尼也一如既往的从容,没有逃窜,反而从容地欣赏着末日的景象拥抱死亡,用生命记录下了这场火山喷发。正如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注定只有短暂的生命,但他仍有选择的机会,第一次他选择了走上特洛伊战场;第二次是在帕特罗克洛斯死后,阿喀琉斯又重新拿起武器复仇,直面死亡命运。正是如此,普林尼的角色才特别具有史诗中表现出的悲剧性:牺牲生命换取个人意志的局部实现。
总体来看,小说的人物塑造7分,场景塑造9分,应该感谢罗伯特·哈里斯为我们重现了这场末日浩劫,推荐阅读。
《庞贝》读后感(四):《庞贝》:在失落的古城找寻生命的意义
维苏威山位于欧洲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东海岸,海拔1281米。17世纪初,当地人在钻井时发现了一座被掩埋在地底1700年的古城。
维苏威山原来维苏威山是世界著名的火山之一,被誉为“欧洲最危险的火山”。自罗马时代以来,维苏威火山已经爆发过五十多次。公元79年8月的一天中午,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山顶升起滚滚的浓烟和无数火球,接连不断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天昏地暗之后出现的是比夜晚还黑暗的死寂,从此一座古罗城市被深埋在超过五英尺深的火山灰中,不见天日。这座遗失的古城就是庞贝。
《庞贝》是英国小说家罗伯特·哈里斯创作的重量级畅销小说,他用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向我们再现了一千九百多年前意大利的生活图景,还原了庞贝的人们在面对火山时的绝望与无助,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生命的意义。
《庞贝》工程师阿蒂里乌斯从罗马调任至米塞努姆城,担任水务官,负责整个水道的管理。尚未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就遭遇了一个大麻烦。水库里的水似乎受到了污染,带有明显的硫磺气味;不明原因的水道阻塞导致断流,水库仅存的水只够老百姓用两天。这是一次巨大的危机,同时,也是一次挑战。阿蒂里乌斯心急如焚,下定决心要解决问题。
整个王朝完全是靠水道建立起来的!朱利亚水道、克劳蒂亚水道、奥古斯都水道,担负起各个城市的用水需求。一旦不能及时疏通水道,城市无法运转,人们失去饮用水的来源,势必引起骚动。
安普里亚特斯家财万贯,别墅、渔场、浴室,都是他财物的象征。仅仅是一条鳗鲡的死亡,他便要处死喂鱼的奴隶,尽管奴隶大声喊冤是水的问题。可怕的是,刚愎自用安普里亚特斯不听解释,最终还是把奴隶扔进鱼池。那刺眼的血腥漂浮在水面,这样都不能满足安普里亚特斯变态的权利欲。
想象力、智慧、相貌、品味,这些都是安普里亚特斯渴望并追求的。还有权力,这种他尚不能直接拥有的,更是他梦寐以求的。是的,他本人出生时也是奴隶。对于金钱和权力的追逐让他丧心病狂,他在庞贝地震与重建中买卖房屋投机倒把,他靠隐藏在水道暗处的阴谋聚拢钱财。
身为安普里亚特斯的女儿,她自然生活优渥。同时,她生得美丽大方,还聪明勇敢。面对父亲的残暴,她挺身而出。眼看着奴隶要被处死,她亲自外出寻找水务官阿蒂里乌斯以证清白。虽然最后迟了一步,但她的善良让人心生好感。
结局
善于精巧构思的罗伯特·哈里斯不急不缓地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可他也不忘让我们一睹罗马帝国伟大的水道工程,那不勒斯富人的奢靡生活,普通老百姓和奴隶的悲惨命运。
毫无疑问,刚正不阿的阿蒂里乌斯与狡黠贪婪的安普里亚特斯之间势必面临一场较量。而阿蒂里乌斯与科蕾莉娅之间似乎有一根若有若无的红线。
虽然我们都知道庞贝最后的结局,可还是心心念念跟随着正直担当的阿蒂里乌斯疾呼奔走。我们既会担心他是否能解决水道的问题,逃过安普里亚特斯的阴谋,躲过维苏威火山爆炸的劫难,也会期待他与善良勇敢的科蕾莉娅是否能有缘相见,再续旧情。
庞贝古城遗址维苏威火山周围的一切都淹没在火焰和悲痛的灰烬中;甚至连众神都不想拥有那么大的力量。 古代罗马诗人马太尔在火山爆发之间,在庞贝灰飞烟灭之时,在生死存亡之际,每个人的选择与坚持也不同。我们跟随作者哈里斯穿越到一千九百年前,见证了庞贝的毁灭,看清了人性,也思考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