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6 00:49: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经典读后感有感

  《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是一本由【以】尤瓦尔·赫拉利,【英】珍妮特·温特森,【英】简·奥斯汀,【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套盒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2019-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精选点评:

  ●小小的书,很轻薄,很适合坐地铁的时候揣包里,拿着也不累。 尤其喜欢弗洛伊德的《梦》。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书出现在这里,也很意外。 虽然书名叫“小彩虹”,听起来很可爱,但其实内容还是有深度的。

  ●节选,节选,多部节选⋯

  ●挺方便的

  ●温特森那本居然就把之前出过的橘子、樱桃、身体、我要快乐、圣诞故事拿出来翻炒?!看了一下后面的目录,基本都有单行本,东拼西凑,为什么还要这册子,失望之极,没有新文章,做的盗版似的

  ●本来是冲着尤瓦尔赫拉利的那本书去买的这套书,到手后发现内容实际上都是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节选,看过简史三部曲的可以不用看了,可能会有读者以为这本书是作者的新作,但其实并不是,提示一下

  ●我买这个干什么

  ●重读 珍妮特·温特森 更喜欢她了

  ●最令我惊艳的是《自由》和《不公》,完全没看够。

  ●「自由」「愛情」

  ●这是一套以主题来择取内容的册子,最好的作用也就像评论里作家阿乙说的那样,可用最快的速度重温童年读经典的乐趣,最不好的大概就是这个乐趣被节选得支离破碎。

  《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读后感(一):不公

  

讲述了一位“别格”由于误杀了一位女孩 引起的白人群体和黑人群体的对立结合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奴隶主没有受到彻底的清算从而扶持鼓励3k党屠杀黑人引起矛盾 借由别格的行为引起的大规模对黑人的驱逐和私刑屠杀运动 别格的无意之举被扩大 放大 由误杀宣传成了奸杀 但别格恐惧的并不是自己的死亡 而是整个社会借由这次事件对黑人的残忍打击 而到别格也如同1984的主角温斯顿史密斯一样否认了自己 认同了黑人就是披着人皮的猩猩这不着边际的理论 但他知道 他在死之前将被戏弄 侮辱 他被从一个警局拖拽到另一个警局 从一个地点拖拽到另一个地点 闪光灯在他身上咔咔作响 只为了再找到一丁点缺陷从而将他扩大到整个组群 别格仿佛代表了整个黑人群体的化身 他没有良好的教育 每个白人都对他很坏 到最后要么成为一个挣的钱还不够糊口的劳工 要么变成一个黑皮白心的厌恶黑人的上班族 他们和白人世界有一条线 只要稍稍越过了一点 就会被白人枪杀 他们的存在毫无意义 如果有也只是帮助白人群体转移阶级矛盾的工具 他们宛如新时代的印第安人 无法得到教育但却被要求每个人都有极高的素质 当一个黑人做错了事 那么整个群体都会被重拳制裁 而政府 白人的政府只是漠视着 宛如一个旁观者 白人们组织的3k党解散了 但他们心里的3k党并没有消亡 故事的最后 误杀他人的别格变成了共和党人 强奸犯 精神病患者 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公平的权利 但“公平”的法律却降临到的他的身上 赐予了他期盼的死亡

  《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读后感(二):每一小本都看的五味杂陈,就像彩虹

  

嫉妒:以前从来没有看过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书,但是《追忆逝水年华》的大名肯定是听说过的。嫉妒节选这本书其中一段,有些句子描述男女关系很准确,但是通篇下来把嫉妒说的仍旧逃不开固有的印象,读完之后,我觉得男主人公嫉妒发生的毫无根据,甚至两个人关系逐渐走向下坡也丝毫不让人同情,男方自大控制欲强,女方顺从但仍有自己的想法,可能那个时代社会仍未像现在这么开化包容,我们的嫉妒要发生的先决条件变得高了?还是嫉妒仅仅只是一时的感觉,绝不会像书里那样一旦发生就有着燎原的态势?

不公:四个部分,《命运》最好。即使对黑人所经历的遭遇、心境没有百分之百的感同身受,但是仍旧能从文字中触摸到别格的痛苦、迷茫、不甘和压抑。是不公的待遇为这个血色事件埋下了伏笔,是用大不同求权力让不公的待遇到现在仍旧存在,在美国新闻无阻碍的传到我们眼前的今天,再看这篇文章,仍旧觉得振聋发聩的文字有其必须存在的必要,也有责任被拿出来警示世人,但确实也有其无力无奈的地方。(最后两个将死之人监狱对话让我压抑心碎到了极点。)

婚姻:婚姻这部分请来了很多人都喜爱的简奥斯汀,选取了她的名篇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和相对来说不是这么出名的诺桑觉寺和劝导,傲慢与偏见写的非常好,主角之外的父母和姐妹每个人形象都十分立体,而且各自身上的特点很容易就说得出来,摘取的对话既能凸显人物性格,又不失风趣。后面的理智与情感稍逊色一些,但是小书剩下的部分,由于大段议论使我觉得阅读疲惫,所要表达的主旨又太过陈旧,例如爱人的坚贞、爱情与金钱的关系这些。婚姻细枝末节处比这些要深奥宽广的多,也许是时代原因,现在在婚姻里面总会有更多的东西夹可以挖掘,现在的作品探讨婚姻中可能发生的部分也越来越丰富了。

姐妹:《小妇人》,由于最近上映的奥斯卡夺冠大热电影又重新出现在了新书展台上,书里面那种很透明美好的姐妹情既来自于四人长久相处之中产生的深厚情感和羁绊,也来自于父母在孩子出现矛盾时及时给予的意见和劝导。亲情就像水晶一样,即使有眼泪有悔恨,还是依然能够像块纯洁无瑕、晶莹剔透的水晶一样,发出温暖夺目的光芒。但是小说太美好又像童话,更适合在建立自我认知阶段、在尝试与他人建立友谊的孩子们来看。

爱情:交给了在文学畅销展台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作者来写,她有着傲人的成绩,是当今英国作家中优秀的代表之一。珍妮特·温特森的爱情有些不同,所以在看待爱情这方面有着更深、更多元化也更宽容的理解,在小书中她把爱与性联系在一起,也提出诸如:“爱是一张地图,而不是目的地,正是因为如此,并没有所谓‘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没有肌肤之亲,还会有爱情吗”这些从自身经历出发去提出的问题、去表达的语言段落。书中将她对自己作品的阐释和作品本身结合起来,其中不单单有关于爱的讨论,也有对写作一些个人看法的表达。但是有些地方需要反复品读理解,很难有相同之感。其实对作家文字的喜爱程度本来就因人而异,所以坦白的说有些部分我读的很艰难,以至于有些时候不知道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她想说明的是什么,也常给我一种故作艰深之感,所以我可能会去读她的《橘子》,但期待值并不是很高。

自由:演讲稿要比海浪片段的节选有趣一些,后来才知道这位作家也擅长写意识流的作品。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分别讲的是女性写作所遇到的阻碍、该怎样去读书,她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关于问题的讨论总能向更广处蔓延,但是有时又让我看的有些疲惫,我还没从上一个观点中走出来,就七拐八拐被带到了另外一个或议论或举例的全新的层面,所以思维变得稍微有些零乱。但是幽默风趣不时的出现,也让大段的议论免于枯燥乏味。比如最后一段关于读书的段落她这样写道:“可话说回来,目标固然美好,但谁读书是为了什么可为啊?就没有什么追求,仅仅是因为它们自身的美好,才让我们孜孜以求吗?难道追求乐趣本身,不可以视为我们的最终目的吗?读书不正是如此?至少我有时会这样想,等到最后的审判来临的那天,所有伟大的征服者、大律师和政治家们都将获得上帝的奖赏一一王冠,名誉,和不朽的丰碑上镌刻的名字;可看到我们夹着书走来,万能的上帝一定会转过头去,不无几分嫉妒地跟彼得说:“你看,这些人不需要我的奖赏。我们这儿也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爱读书。”

梦境:我把你放在最后,但是我依旧没坚持读完。

  《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读后感(三):欲望与压抑:金钱、梦境和自由

  尤瓦尔·赫拉利的《金钱》、弗洛伊德的《梦境》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由》是我在小彩虹中最喜欢的三本,或许因为他们并不完全从属于文学类,更多的是在细致洞察下的严密逻辑推理。

  尤瓦尔在书中不仅介绍了金钱起源于物物交换的困境,还提出其概念的产生建立了“有史以来最普遍且最有效的互信系统”。金钱能够跨越几乎所有文化鸿沟,不会因为宗教、性别、种族、年龄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视;也多亏有了金钱制度,才让人就算互不相识、不清楚对方人品,也能携手合作。要不是大家有这项共同的信念,全球贸易网络几乎绝无可能成真。金钱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可见一斑。

  但金钱也带了弊端,虽然金钱能建立起陌生人之间共通的信任,但人们信任的不是人类、社群或某些神圣的价值观,而只是金钱本身以及背后那套没有人性的系统,就像是水不断渗入大坝的裂缝,爱情、友情、亲情、诚实、友善这些神圣的事物也在逐步让冷酷无情的供需法则取而代之。

  在《大分离》一节中,尤瓦尔还谈到未来人工智能,这一切实质是金钱驱使下对生产效率的再升级,一旦拥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没有意识的算法接手几乎一切工作,而且能比有意识的人类做得更好时,人类还能做什么?金钱给人们提供了一条欲望的轨道,而人类又该何去何从?

  文章里面还谈到20 世纪的医学旨在治愈病人,但 21 世纪的医学则逐渐走向要让健康的人再升级。这颇有赛博朋克的感觉。在未来,富有者不仅仅在外在超越一般人,在身体结构上甚至都会产生领先,会不会最后变成如同《高达SEED》里产生新人类和旧人类的敌对?

  其实金钱本身没什么过错,人性才是万恶之源。

  人的欲望被金钱膨胀着,但社会规范要求我们压抑住这些原始本能。

  弗洛伊德说:梦通过伪装将意图隐藏了起来。弗洛伊德《梦境》一书试图找寻不可理解、杂乱无章的梦与日常人们被压抑的想法之间,存在的一种密切的、有规律的关系。梦从不关心我们在白天也认为不值得操心的事物,梦代表的是我们内心的渴望。

  弗洛伊德认为,梦暗示着性冲动,甚至他的整个精神分析都围绕着性来探索。没有其他任何一组本能像性本能那样被文化教育要求如此深远地压制着,同时,对大多数人来说,性本能也是最容易从最高精神动因的控制之下摆脱出来的那种本能。他认为,我们不愿意承认性冲动的渴望,社会规范也如此要求我们。正如我们不能说渴望金钱和性伴侣,但可以说渴望事业和爱情,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曲折的方式把性冲动合理化;而梦则将其还原。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性被压抑时挣脱的征兆。我们不妨把“性”的定义扩大,将“天性”也放入此类。人的天性,按照荀孟二子所言,无论善恶,最后都会在社会的规范下受到压抑和影响。或许我们都会慢慢成为穆齐尔笔下“没有个性的人”。

  被压抑的不止有“性”,还有女性。写出过透纸悲凉的《呼兰河传》女性作家萧红一生贫困,四处飘零,常年的奔波、怀孕、流产等一系列事情,耗尽了她的才华;她遭遭受过身边男性的讥讽,萧军曾贬低她所做的散文,说“这有什么好的呢?”端木曾翻开她的手稿,大笑道“这也值得写吗?”从未有过 “一间自己的房间”能供她安静写作,施展才华。

  弗吉亚·伍尔夫在《自由》中为女性发出了一声呐喊“本该有人为她递上一台显微镜,让她拿在手中;本该有人教她仰望星空并且科学地思考。”伍尔夫认为“一年五百英镑的收入”和“一间自己的房间”对于想要从事写作终而获得自由的女性至关重要。

  本质上讲,这两点放在任何时代、放在任何女性身上,都是成立的。她说“我希望你们可以尽己所能,想方设法给自己挣到足够的钱,好去旅游,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做梦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鱼线深深沉入这条溪流中去。”

  相较之前的《企鹅经典:小黑书》,《企鹅经典:小彩虹》明显有更大的野心。前者主要服务于文学爱好者,半本篇幅的英文原文给人带来的是原著的韵味;后者不仅仅提供文学经典的阅读,还通过诸如爱情、婚姻、自由、嫉妒、金钱等这样一个个关键词,来替人寻觅出这些重要人生问题的答案。

  至少,我在普鲁斯特的《嫉妒》中看到了我嫉妒的样子,珍妮特·温特森的《爱情》中看到了爱情的种种特点,如同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将我恋爱中的所有感受都一一道尽……

  小彩虹的的确确如它的标语所言“一颗彩虹糖,人生百忧解”。

  愿小彩虹也能给你答疑解惑,带来彩虹。

  《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读后感(四):我们理应在阅读经典中拥有色彩斑斓的充实人生

  什么是经典?这个问题如同“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爱情”一样常问常新却晦涩难解。我也曾闭塞地觉得哪有什么天上地下的分别,篇幅长+名气大+时间久+读不懂就自然而然成了经典。

  于是,《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好像冥冥之中侦探到了鄙人的傲慢与偏见,充当其冲地从篇幅长这个点开始“自刀”——她放下了身段,开启了鹰眼,将经典长篇一篇一篇地读过去,再用不同的生命主题将它们分解,摘取其中最精华最有共鸣最拍案叫绝的部分组合成册。

  听到这儿我心想,嚯,这册子一定挺厚。

  “小彩虹”莞尔一笑,掀起石榴裙,给我看了看她每册100来页的轻盈身姿,深藏功与名。又领着她们八位美丽同胞姐妹亮了个相——好好好,我买,我买就是了。

  关于经典作品陈旧似古董这一点,“小彩虹”也在打我的脸[○・`Д´・ ○]。我盘算着套书来了,又要和古人进行一场场冗长晦涩的对话了,这时先锋女性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带着珊瑚红色的《爱情》微笑着向我走来。她生性自由,挑战传统,带着LGBT的身份为女性作家在当代杀出一条浪漫的血路。她说“我要快乐,不必正常”,她说“爱是鲜明的。我从不要苍白的那一种。”话锋里的锐利和笃定让二十几岁的少女也自愧不如。

  在《苹果笔记本》的开篇,温特森毫无预兆地说:

爱你就像搬起一块沉重的石头。如果不这样做反而容易些,而我不能确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用尽我所有的力气和决心,我说我再也不会像这样去爱一个人了。

  从17岁到今天,我唯一的对象是我高中的好友,相比于闪恋闪婚一族,我们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从那一年的课桌到昨天晚上的驾驶座,他左我右,我凝视他的视角从未改变。谈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并不容易,我们时而无法避免地感到疲惫和困扰。甚至俗气的说,我们说不清那种羁绊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只知道我们没办法对爱说谎,我们已经很难分开做陌生人。在《苹果笔记本》中看到“如果不这样做反而容易些,而我不能确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爱你让我快乐又痛苦,但总之快乐要远大于痛苦。而在你身上消耗我全部的心力和青春时光,这件事本身就已经代表了伟大的爱情。两件事也没有太大的关联,温特森比我坎坷太多,可我猜热烈爱一个人的心总是大体相似的吧?不然我看到这句为何突然流下泪来?

  看了《爱情》以后,我对珍妮特·温特森的潇洒人生真实地生发了120分的好奇。12月又要去伦敦了,真希望能和她在某个街角的咖啡店偶遇,那时我一定得拜托她给我的小彩虹签个名,再问问这位爱情的圣斗士:“今天的你是更快乐还是更正常?”

  有一段时间我在内心偷偷地拒绝了读经典:微博上的娱乐、头条上的新闻充斥着生活,我习惯了一目十行get信息,相比之下名著显得很难快速理解——毫无疑问,这次的小彩虹让我眼前一亮。随手一翻,我眼前蹦出了一页英文大字:

“It is usual with young ladies to reject the addresses of the man whom they secretly mean to accept, when he first applies for their favour.”

  下面是搭配的中文:

“年轻小姐遇到人家第一次求婚,即使心里想答应,嘴里总是要拒绝。”

  我瞪大了眼睛——简·奥斯汀这句经典名言不是第一次听,但没有哪次像这次一样,好像把矫情高傲的我推到人前扒开展示,不得不低声说一句:编辑们要揭露我倒也不必如此用力!

  整理好思绪继续读下去,多了更多醍醐灌顶的感受:那些我引以为傲原创的金句,原来早就被文学大家们说过了。在《嫉妒》里,马塞尔·普鲁斯特因爱生妒,试图限制爱人阿尔贝蒂娜的自由。十几年来我们唱着“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有恃无恐”,其实普鲁斯特早就说了,他们都格外喜欢“长着翅膀”的女人;后来他“渣得明明白白”,把自己的变态爱恋归结为家庭的影响:

“那都是人家曾经对我说过的,现在我只要拿出来去对别人说就可以了”

  让我一下想起了前些天微博首页几千转发的 “你不喜欢父母身上的某一个地方,然后你完全照搬了父母的应对机制对待你亲密关系中的人”,真实又唏嘘。

  温特森笔下的爱情也同样充满呼应感——当然,我们本就和这位女士同时感受着这个鲜活的世界。她说:

“爱是一张地图,而不是目的地。正因如此,并没有所谓‘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而年轻女孩说:“我要谈一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

  她描述缺爱的父母道:

“他们会变老,但无法长大。长大需要爱。”

  而从原生家庭受尽委屈的“苏明玉”们说:“时间只会让我们遗忘,但不会让我们原谅。”看,我们多像啊,读书让我在平行时空拥有了那么多不能说话但仍可沟通的伙伴。

  经典和普通之间真的有一层品质的壁垒。普通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而经典历久弥新,成为年复一年上演的人间真实。

  当然小彩虹还是给我这位傲慢与偏见女士留了点面子——作者阵容名气还真是很大!从年少有为的尤瓦尔·赫拉利到女性意识流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甚至还有那位把梦境交待得明明白白的弗洛伊德,我没想到我能在这么时髦的装帧和设计里一次性拥有他们。幸甚至哉!

  原谅我匆匆读完《爱情》《嫉妒》和《婚姻》就来发言了,实在是迫不及待想把中信x企鹅这套书推荐给大家。我们理应在出版编辑巧妙的设计下愉悦地阅读经典,理应求得文学大师的帮助解答人生困惑,理应拥有色彩斑斓的充实人生。

  愿你和我一样,在“小彩虹”的陪伴下,轻松地阅读文学,轻松地突破壁垒。冲过去了,你将打开一片全新的有质感的人生。

  《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读后感(五):假如我早看了这些书,生活会不会有所不同?

  一 《金钱》尤瓦尔·赫拉利 “在中国,人们对赫拉利的追捧就像是对待一个摇滚明星一样,赫拉利在中国半天的出场费是20万美元,一百多万人民币,这可比写书拿版税赚钱多了。” 他的《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在国内的销量已经超过500万册。 或许你以为赫拉利现在是一个六十多岁的“糟老头儿”,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标准的“70后”。

  赫拉利成长于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大学时期到英国的牛津大学就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之后在这里获得了史学博士学位。他的人生轨迹和大多数人相比似乎并无“特别”的地方,直到他遇到自己的爱情。因为以色列不允许同性结婚,他带着自己的伴侣到加拿大才能完成登记结婚,此中经历了许多波折。 他曾在《人类简史》中写道“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面对争议,他还是选择遵从自己的意愿而活。尽管风雨兼程,但是也要不违心地活着。以世俗立场来看,赫拉利的“怪”还怪在他的思想,他竟然把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人工智能等,诸多驳杂的知识体系放在一起讨论。 他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基于一种共同想象,基于对虚构故事的信仰,比如金钱、帝国和宗教。 金钱为何让人快乐?21世纪的世界经济图景在发生着怎样的变革? 赫拉利认为“金钱并不是物质上的现实,而只是心理上的想象。”并且这种概念的产生建立了“有史以来最普遍且最有效的互信系统”。要不是大家有这项共同的信念,全球贸易网络几乎绝无可能成真。 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本质上就是金钱驱使下对生产效率的再升级。因此必然会产生“无用阶级”。 生物科技可以有多发达?现在生物科技甚至可以计算出人在做爱时候的高潮值,谷歌可以帮你计算出哪一个男人更适合约会。 生活中,“是否曾和某个人说话,觉得心弦被触动?那种神奇的感受,正是人格匹配的结果。”你发出的服务电话被转接也是算法的推荐,算法永远比人类更了解你。 了解这些思想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能够让我们对于自己的选择有一种清晰的判断力,无论是对于职业还是金钱的价值观。

  二《爱情》珍妮特·温特森 与尤瓦尔·赫拉利相比,作为英国当代家喻户晓的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人生更加离奇曲折。

  温特森被收养于一个拥有严格宗教信仰的家庭。 16岁的时候,她的母亲逼迫她做出人生的选择“要么离开她所爱的女孩,要么再也不要回家。”在后院,她的母亲烧毁了她所有的书,这段记忆像极了灾难片的镜头。 母亲问:“你为什么要这样?” 温特森回答:“这让我快乐。” 她的母亲则说:“你明明可以做一个正常人,为什么非要快乐呢?” 后来温特森写下了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她说“照自己的意愿一息尚存,也好过听从别人的安排,虚张声势地过着浅薄的生活。” 16岁离家,最穷困潦倒的时刻,她在殡仪馆打工,在汽车后备箱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她还是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直至1985年,她出版了自传体色彩的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并荣获惠特布莱德小说首奖。

  在《爱情》一书中,温特森首次集中以旁白者的身份谈论并解读自己11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每一篇节选,都发自心声,留下痕迹。她自己的故事,她笔下的故事,所有欢乐与艰辛,都在这本《爱情》里可以找到密码。 她一边写着 “爱是一种途径,而不是终点;爱是一张地图,而不是目的地。正因如此,并没有所谓‘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另一边又写着“爱是鲜明的。我从不要苍白的那一种。爱是用尽全力。我从不要稀释的那一种。” 温特森在生活中是英国有名的女权主义者。她经常在报纸上发表对于爱情、婚姻、女权问题和政治议题的文章。 有许多人把温特森视为和弗吉尼亚·伍尔夫一样重要的女性作家,温特森则坦言“伍尔夫是她文化上的引路人。”甚至有人直呼温特森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真正的继承者”。 确实,她们很相似。 三 《自由》弗吉尼亚·伍尔夫 大多数人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认识,可能来自电影《时时刻刻》。在这部电影中,妮可·基德曼把游走在现实和精神世界之间,才华横溢又稍显疯癫的伍尔夫演绎的出神入化。她也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电影《时时刻刻》剧照

  伍尔夫一直在为写出让自己满意的《达洛维夫人》而备受折磨。 她曾对丈夫说:“我不再做饭,不再洗碗,不要生小孩,从今以后你也不要再碰我了。因为我要写小说了。” 身有疾病,周边的生活又让她感到无处不在的压抑,她渴求自由。 1941年3月18日,欧塞河的河边,一个女子正在往衣兜里装石头,而后她从容的走向河流中心,直至水漫过她的头部。

电影《时时刻刻》剧照

  回顾一生,她曾经果敢和无畏。 伍尔夫凭借《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和《一间自己的房间》等作品,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她成长于一个传统的英国家庭,她的父亲莱斯利·史蒂芬爵士曾是《英国人物传记词典》的主编,她在成长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讽刺的是他父亲编纂的辞典中,女性的名字寥寥无几。事实上,伍尔夫成长在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之中。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伍尔夫依然坚持写作。 世人哄笑“写作?你写出来的东西能有什么用?” 那个时代,女士进入到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都需要有“介绍信或者学者陪同”,连自由都没有。 但是,伍尔夫想得到的正是“自由”。

  《自由》一书收录了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题为《一间自己的房间》。 伍尔夫在文章中假设莎士比亚有一个叫做朱迪丝的妹妹,天资聪颖。她的人生轨迹大致是:不服从父亲的婚姻安排——离家出走——沦为男人的玩物——怀孕被弃——走向自杀。本质的原因是,那个时代没人在意女性能实现个人价值获得自由。 女性获得自由的出路是什么? 伍尔夫说,“一年五百英镑的收入”和“一间自己的房间”对于想要从事写作终而获得自由的女性至关重要。房间象征着内心自足的精神世界,五百英镑则是独立经济能力的象征。 再没有比伍尔夫更接地气的谈论女性话题的作家了。 她说“我希望你们可以尽己所能,想方设法给自己挣到足够的钱,好去旅游,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做梦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鱼线深深沉入这条溪流中去。” 同温特森一样,伍尔夫勇敢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不幸的一点在于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且拒绝医治,最终自杀。 这套书里还有很多故事值得去看。

  有时候,有时候,我会想:

  假如我早看了这些书,生活会不会有所不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