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墙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16 00:25: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墙读后感100字

  《墙》是一本由[法]让-保尔·萨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墙》精选点评:

  ●死刑前夜的牢房很像等待手术的病床,心中已经演练了几十次,却依然无法领会那是怎么一回事。书中对男人死前的心理状态描写十分精彩,经过一个夜晚和一个清晨,精神逐渐从身体出离,两者互相审视,却没有力气交流,眼前的事物开始异化,过去的友情失去意义。理智是最后的支撑点:我是个唯物论者,我不会神经失常。在黎明的前一刻,求生欲望彻底消失,再活几分钟或是几十年是一样的,行刑者和被执行者没有差异,任何生命终将失去价值。人在这个时候,瓦解精神已经不能逼供了。结尾处的转折是荒诞生活的真实写照:我笑得那么厉害,以致眼泪涌上了我的眼睛。精神重新回归身体,做回虚无的局内人。这篇《墙》和之前看的《恶心》一样喜欢,小说中的每句话我都能够体会,自由就是刑满释放、就是大病初愈、就是没有羁绊、就是成为撒旦。

  ●文字生涯

  ●“他就像一个以发烧与病痛作斗争以进行自卫的病人。当你连烧都不发的时候,情况就严重得多了。”

  ●他们把所有和他们想法不同的人都抓起来了。

  ●?

  ●“我的时间都用来为永生签发通行证了。”

  ●新年第一天丢在上海地铁

  ●《恶心》完全没有读进去啊,感觉就像历经沧桑悲观厌世的老人在唠唠叨叨自言自语。第一次读萨特的书,也许以后会懂。有人问他为什么写书,他说除了写书什么也不会。

  ●我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真好。

  ●萨特的小说不如文论,人文社这套文字编辑也不认真。

  《墙》读后感(一):《墙》

  

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保尔-萨特所著。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之盛誉。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的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与虚无的人生充满着荒诞与孤独。尽管伊比达有机会成为一名“存在主义英雄”,但最终还是被“死亡的荒诞”所征服了。“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墙》读后感(二):快速通过

  这是一本看了半个小时以后就急于看书评的“小说”。《恶心》采用日记体,写给别人看的日记通常都很可怕,它极其乏味,把哲学思想明白得用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神神叨叨的。内容并不难懂,对于国人来说简直就是老子的道家思想的一小部分而已,但作者已经累得快要得精神病了。

  找书评的理由只是为了看看别人的阅读感受是不是也如小说名字一样的)——恶心。顶着存在主义大师之名的萨特的代表作,看不下去,似乎就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墙》的趣味性稍强,但又遮遮掩掩地想讨论政治,这篇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部分雷同,不如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牢狱精彩。《文字生涯》趣味多多,但是叙述啰嗦,节奏拖沓,读到当中也慢慢无趣。

  这本书就如同自驾游中途下车的风景,下车的理由是因为内急,无所谓风景,直接开过去也没有损失。妄谈“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看看萨特女友波伏娃的书,希望会有好的体验。

  《墙》读后感(三):《恶心》和《墙》读书总结

  从某种程度来说,《恶心》更像是一种杂交,萨特实际上披上了小说和文学的外衣去写一部哲学书,通过这本书萨特表达了他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的怀疑与嘲讽,他同时也为人生的意义以及什么是存在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尽管这些思考在无论在《恶心》还是《墙》都没有至臻于成熟。

  《恶心》描写了一个法国青年在布维尔短短的几天的活动以及思维意识,就主题的角度去分析,和同时代其他的小说一样,萨特表现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他们对于社会的怀疑和自己生活的迷茫,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脱节感和疏离感,并在集体中逐渐异化,萨特在这本书中还极力嘲讽了所谓“成功人士”眼里的体面尊贵的生活,和他其他小说一样,这本书充满了存在主义的主题,通过一系列主人公的精神活动表达“人生无意义”“世界是荒谬的”的主题,但在日记的结尾,萨特并没有放弃希望,主人公在一瞬间仿佛看见了生命的价值,尽管依然渺茫,但极为符合萨特“人生虽然没有意义,但人注定是自由的,他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选择同荒谬对抗还是在其中沉沦”的观点相吻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小说运用了日记体的格式,由众多散落的碎片组成整体的框架,记述主人公的思维运作,同时萨特也广泛了运用了意识流的技巧刻画了主人公,萨特用混乱和语言支离破碎的内心独白,荒诞而且近乎疯狂的想象去刻画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对于世界的愤怒和质疑。

  萨特除了在这本书里刻画了一个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他同样描写了属于那个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毫无羞耻感的给顾客提供性服务的老板娘,在现实中沉沦并被男人包养的前女友安妮,她在同现实世界的抵抗中逐渐沉沦,丧失了原有的纯真,变得肥胖,愤世嫉俗,麻木,萨特还刻画了自以为是,认为在社会中已经找到了自我定位的鸡奸自学者,他代表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知识分子的形象,相信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社会等种种,但最终因在图书馆性骚扰男童被人羞辱,一瞬间,原本对于自己人生最具把握的人也不过和主人公一样是一个迷茫的青年而已,萨特通过描写这一群人写出了法国当年的中产阶级的面貌,充满了虚无主义。

  《墙》这部小说则简单的多,他通过描写几个战俘在被处决的最后几个小时的思维活动,以及主人公阴差阳错的出卖自己战友的过程,这同样也是一部存在主义的哲学小说,萨特通过墙和囚牢的隐喻表达了“人生无意义”,“生活充满了荒谬”,“他人即地狱”的主题。萨特颇具功力的通过刻画几个战俘在面临死亡前几个小时的恐惧和物质,借他们的思维运作表达,“既然生命终将结束,我们在人生做出的一切行为和决定又有什么意义”,确实,在面对死亡巨大的黑洞下,他们的一切信念显得又有多么苍白,主人公在经过了一系列心理挣扎后依然没有选择出卖自己的战友,而告诉敌人错误的信息企图捉弄敌人,但被敌人误打误撞发现了战友,结尾小说的主人公躺在地上无望的大笑,人生存在的荒谬性更加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萨特在《墙》中以墙作为一个隐喻,去象征着我们面对人生和死亡的无望,这更像是一则寓言式的作品,它虽然以监狱作为背景,但并没有表达真正的现实主题,而是通过一种类似寓言的形式去揭露他对于人生的认知,尽管这种认知像一个小男生一样颇为不成熟。

  《墙》读后感(四):读后感

  

看这本是因为去年看了加缪的《鼠疫》和《局外人》,在搜作者信息时,屡屡看到萨特的名字被提起,恰巧图书馆又有这本萨特的书,就拿回来看了。

萨特和加缪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为存在主义的代表,又有前后辈的关系,都涉足文学与哲学领域,又都参与到了当时的政治活动中,所以常被拿来比较。当然,两人的成长环境背景差别很大,加缪长得很帅,但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一个很普通的小家庭。萨特长相普通,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族,虽然是单亲妈妈带着长大,但有祖父这样声望显赫的人一直照顾着和进行着文学上的启蒙与熏陶。

《局外人》男主默尔索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在母亲的葬礼上哭不出来,次日就和女友去看电影;其后老板让他升职去巴黎,他也不置可否。后来在帮助混混朋友给情妇写咒骂信的过程中,在海滩上遇到与情妇相熟的阿拉伯人,拔枪射杀了对方。在法庭上,律师认为他在母亲葬礼上的“不孝”行为会极大影响判决,让法官和陪审团觉得男主本质上是个冷血的人,但默尔索还是坚持自己没错,最终被判死刑。整篇小说娓娓道来,随着前面对默尔索人物特性的塑造,结局并不显得荒谬。但跳出故事看,默尔索正如书名一般,在那个尘世中始终宛如一个局外人:他对母亲的感情并非冷漠但做法似乎异常不孝,他对女友的爱情、对事业的野心、与混混友人的相处都显示出无所谓的态度,但却在炎炎烈日下举起枪杀了人。

加缪被称为“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但他相信的是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正义。默尔索的死去表面是因为他杀了人,背后却是他对这个社会勇敢的挑战,他是个“局外人”,却用他义无反顾的死亡去抗击了这个虚伪的世界。

《墙》男主和另外两人被抓要判死刑,一个比利时医生奉命来陪伴大家走过临刑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故事主要就发生这一晚。其中一个骂骂咧咧的男子看似很粗犷,结果还是吓得尿失禁;而男主在不断回忆中,也发现自己在这个寒冬的夜晚,惊吓地浑身湿透。在死亡面前,再伟大再粗犷的人都很难有视死如归的勇气。第二天,另外两个人先被拉去枪决。男主又被拉去审判,要求他只需供出一个机密份子的藏身之处即可豁免。男主虽然不是很伟大的人,但内心觉得机密份子的存在对改革的意义还是大过他,于是撒谎成此人藏在墓地。结果机缘巧合之下,当天早上机密份子恰好从原来的藏生之地偷跑到了墓地,被前去的军官抓了个正着,而男主得以免于一死。“墙”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基本是描摹被墙壁的人死之前和中枪时,紧靠在背后的墙上,仿佛那是唯一的依靠而又是阻碍大家逃亡的牢笼。

因为没做好功课,拿回来才发现原来《墙》只是一篇短篇小说,书中后半部分更多是萨特个人读书、写作生涯的纪录,虽然几乎没什么故事情节,但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对文学写作的热爱和优秀的语言文字把控能力,还是看得很精彩。原来大文豪的家人和我们家人一样,也怕孩子写作养不活自己,虽然一边夸赞他是文学天才,一边还是希望他边做教职边写作。而萨特自己却深刻认识到自己所擅长的不是天赋而是勤奋。当然,从普通读者的角度,他小时候的心理活动已经充满了写作的天赋,比如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自己构思小剧情并在心里演出来,比如很沉浸在自己创作的故事中,常常把自己也想象代入成故事中的某个英雄或角色。待到稍微长大后,更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不得不让人感慨,即便是找到自己无比热爱的事情,但要做出成绩,勤奋还是个必要条件。摘录几小段以饷文学给人带来的富裕的精神生活:

“我喜欢这种难以克服的阻力,因为每每我都败下阵来。我莫名其妙,精疲力尽,领略着似懂非懂、模棱两可所激起的快感,这就是所谓世界的厚度吧。“

“我知道自己没有天才,我无所谓;然而,可望而不可即的英雄主义却成了我激情唯一的目标。这是指引内心贫乏者的火焰,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

“上帝的创造物和人类伟大的作品是一脉相承的。彩虹在雾气腾腾的瀑布中闪烁,在福楼拜作品的字里行间闪闪发光,也在伦勃朗透明阴影的画幅上莹莹发亮,这道彩虹就是灵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墙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