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海湾》是一部由巴瑞·莱文森执导,克里斯托弗·邓汉 / 迈克尔·比斯利 / Kether Donohue主演的一部科幻 / 惊悚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怖海湾》观后感(一):伪纪录片的翘楚
恐怖海湾以伪纪录片的形式仿佛真实再现了一次污染造成的重大卫生事件,那数以亿计的鱼尸、尸横遍街的小镇、诸多市民身上糜烂的皮肤和当局丑恶的嘴脸无不令人作呕。让我联想起国内偶尔见诸报端,多数杳无音讯的污染事件,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个人政绩)与环境保护的抉择中自然毫不犹豫地把民脂民膏压在了更现实的一端,眼见着锦绣河山与炎黄子孙的身躯被污染亵渎,烂到壤土三尺,烂入骨髓的时候,他们的中国梦竟然是回到淳朴、清净的天然世界;可现实终归不能格式化重装,遗给子孙后代的这笔环境债不知何时能了。
《恐怖海湾》观后感(二):现实往往比电影更恐怖
豆瓣对这部电影的评分有点低了。
这是一部不错的伪纪录片,不能算的上是恐怖片,虽然影片中出现大量令人感到不适的血,肉,恶心的虫子,这些恐怖片常出现的元素并不能构成它的恐怖性。
它最大的恐怖在于看完影片之后的回味,猛然意识到有一天片子里的东西可能会变成真的,想到这里不禁背后一阵寒气。
这部电影关于环境问题的警示表现得较为中规中矩,不像《下水道里的美人鱼》那般极端,所以不那么容易被人记住,只能说是一部拍的还算不错的伪纪录片,而表现同样主题的《下水道里的美人鱼》就显得比较独树一帜,令人反胃的独树一帜。
如果你追求刺激,那么这部片子可能不适合观看,它略显平淡,没有什么大的高潮,也没有逆转的结局,和纪录片一样。
《恐怖海湾》观后感(三):探索性的“伪纪录片”
感觉有点像前几年Brian de Palma的那部《节选修订》。动用时下最热门的摄像记录手段,虚构情节中混合纪实片段,营造出真假参半的人物角色、情绪和故事。
影片主旨相当有启示性,环境污染的影响深远无法估量,人类给自己带来的恶果始终一天会显现。声音和画面设计非常讲究,往往是平静欢乐的场面配上阴森乖戾的配乐,还有一个时而浮现在画面外的叙事声音;叙述者和虚构人物同时讲话的场景相当多,令画面的信息量陡然上升;还有一段“只听其声、不见画面”的场景,恐怖气氛渲染得确实很不赖。
碎片化的故事、背景缺失的角色、捉摸不定的情感起伏,均是影片的致命弱点。然而作为一部探索性的“伪纪录片”,影片传达出的信息还是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意义。
《恐怖海湾》观后感(四):恐怖海湾
最近闹的凶猛的KFC麦当劳45天出栏鸡是不是就是这里看到的?很奇怪的这些造谣的人什么心态?听风就是雨不经大脑思考的话从身体中后偏下部喷薄而出。唉。真是感到无限悲哀。
这部电影开始的流程让人感觉瞌睡。各种纪录片似的镜头晃的人头晕。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有点瞌睡的原因。。后来各种人身上的水痘啊什么的化妆倒蛮像的。
虫子变异?让我想起来前一阵看的铁线虫入侵。现在多拍这种片也是为了大家对于环境多关注一些吧。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毕竟经济再发展。人还是要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能指望多年以后大家全都罩在一个玻璃罩内生活吧。
发现异常以后。政府首先做的不是查找发病原因。竟然是封闭网络微博手机信号。我有些想笑。这好像是讽刺天朝的做法。我不知道国外是不是也会这样做。但至少。我们仍生活在局域网中。真是可笑又可悲的一个国家。
《恐怖海湾》观后感(五):完全嗨不起来的有一点点小恶心的恐怖伪记录片
恐怖海湾
刚开始看的时候很不适应,这应该又是一部十分典型的伪记录片式的影片,虽然如果我们以记录片的角度云欣赏这部影片的话,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件,但我们十分先入为主的明白,这只不过是一部电影而已,而且像这种恐怖异虫虫入侵的影片,没点特效,没点血腥恐怖,怎么能够吸引人呢?
加上这部影片的超级多线叙事,而且多线之间完全没有互动,感觉真的像是一个导演派出了若干记者和群众,最后将所有的素材简单的杂合在一起就提供给我们啦!
高潮也完全不给力,只是几只小虫子从人的身体里面爬出来,像这样的场景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真的是完全找不到认同感!只不过些许场面真的有一点点恶心罢啦!
这种影片和韩国前不久的那部《铁线虫》有一些相通之处,但韩国电影是情节有硬伤,而这部电影从情节上来说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导演演绎的角度完全不是我们想看的角度,而且这个恐怖事件就这样没头没尾的这样发生又这样结束了,我所希望看到的研究者为医治人类的努力、政府的所作所为,影片中完全没有,有的只是一群可怜的人被可怜的虫吃掉了,没有情感,没有波澜,就这样结束啦!
听说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是《鬼影实录》的导演,这样或许就能够解释我同样不喜欢《鬼》这部电影的原因!
2012-11-13
RMMR 68
《恐怖海湾》观后感(六):恐怖小鸡 The Chicken
除了脓包成功勾起我对莲蓬乳的回忆以外,情节方面无法引人入胜。正如前面几个网友所说,片中的几条线毫无联系。
后来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自己实在太肤浅了。这是一部很有内涵的片子。
开始说了过量鸡屎排入海中,令海水污染,小镇的水厂无法滤去某些重金属成分,导致使用这些过滤水的居民身体出现变异。
片中不断强调鸡场用水量非常大,并且给了好几个镜头给鸡场中活蹦乱跳的小黄鸡。我以为在这种剧情的构建之下,小黄鸡会异军突起----拉的屎令海水污染,水厂无法滤清污染的海水,这些水又重新用来灌溉
(喂养==)小鸡。
自己拉出来的又吃进去。小鸡们在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中,身体机能一定异常强大,说不定已经出现变异。这就是物种进化。
大家难道没有发现,出现脓包的从来都只有人类和鱼类吗?这就是优胜劣汰。
导演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下一部的名字叫-------
恐怖小鸡 THE CHICKEN
《恐怖海湾》观后感(七):这其实是部环保惊悚片而已~~~~
这其实是部环保片惊悚片,主要是说水源被污染导致小镇居民染上致命病毒集体死亡的故事。
可能是这片的预告片比较精彩,让我对它产生了许多电影之外的想象。比如,漆黑的夜晚,安静的小镇,逃亡的人们,迅猛的僵尸咆哮着扑来。。。。。。
导致我在观看正片时,一直期待有这样的镜头,可惜,这电影竟然不是僵尸片,而是一部类似《极度恐慌》的科幻病毒片,这让我内心对本片的期许值大打折扣。
好吧,我还是尽量客观来看待本片吧,毕竟这是我一直期待的恐怖仿记录片。
本片更偏向于老式风格的仿记录片,用大量资料式的视频(分别有新闻视频和个人视频等)拼凑切合起来,试图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致命病毒感染片。
电影里使用了新闻视频,电脑视频,手机视频,安保监控等拍摄手法。并采取新闻记录片的写实方式,展现出原本人畜安康风和日丽的小镇迅速步入死亡惨剧的全过程。
作为一部仿记录片,本片是合格的。但如果以恐怖片的角度来看本片,本片的恐怖效果差强人意。
本片浪费了太多时间在告诉观众,病毒的感染源是从哪里来的,两个科学家又是怎么最先发现这些寄生虫的,而对病毒爆发后的恐怖场面,电影却一直刻意在回避,最多的也就是在展现感染者身上的恶心脓包。
可是这些对我来说太小儿科了,这些根本满足不了我。
直到电影进展到2/3后,才渐渐进入恐怖片的状态,画面里开始出现夜晚的小镇,街上躺着各种尸体,不明真相的人们开始面对未知的恐惧。
但是别高兴太早,整个电影就在结尾处出现了一个袭击人的类僵尸感染者,然后就迅速结束了。
整个观影过程就像是一直让我不停的吃甜品,好不容易等到一碟牛舌,才刚吃几口,就突然被告知晚餐已经结束了。
导演更希望是在拍个警醒世人环保惊悚片,而不是生化恐怖片。
电影还有个问题就是缺少惊险场面,用了太多的仿生活写实手法,却缺少惊险的动作场面。如《死亡录象》等片里,第一人称视觉的搏杀逃亡情节。
也可能本片导演是文青附体,鄙视那些恐怖片粗俗,所以想拍个有内涵的环保主义恐怖片,但是本片又缺少《灵动:见鬼实录》的氛围感。
导演一直在努力担任谷歌新闻视频的功能,将和小镇病毒事件所以有关的视频全部展现,致力于事件的真实性,展现了事件里的人物众生相,但是却缺乏对人物之间的关联性,和增加主要人物的观众缘。
使电影还是缺少一种群体事件和蝴蝶效应的紧张氛围,电影里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大家还是各顾各的。尽管电影里有展现一群感染者哭爹喊娘的片断,但是对电影常出现的几个人物,却始终缺少同呼吸共命运的危机感。
当然,这些看法也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或许导演就只是想拍部写实类的环保惊悚片而已。
这类题材我国最应该拍的,那么多污染严重的地区,美国再怎么脏,面对我们也自叹不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