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时评写作十六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4 03:0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时评写作十六讲读后感锦集

  《时评写作十六讲》是一本由曹林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评写作十六讲》精选点评:

  ●时评十讲的更新版。想到范式与流派也要出新版 有点期待。之前十讲看了两遍,现在来看十六讲,内容重复度还是蛮高的,但是每次看真的虽然只间隔一年,但是理解的更深入了。很好的一本实操的书,虽然有一点注水,相对于刘涛的评论课,更实用,但是刘涛老师的评论课格局与思维更大一些,各有千秋。结尾的一句话:先去相信,再去怀疑。没错~辩证思考说烂的今天已经成为一种不需要去思考的思维方式,没有信念,人云亦云的怀疑,不是深刻,而是一无所知的肤浅,跟屁虫式的盲从。虽然看到自己的上限,好像确实不太适合写评论,但是评论带来的思维训练还是受益终身的~

  ●说是和上一本完全不同,其实重复的不少。真是个文科生啊,五本书来来回回扯,离了引用就写不下去了……

  ●结构优秀,注水严重。文中以大量互联网语言甚至段子为例,来类比时评写作并用来教学说理,实在不像一流评论家所为…《你未必是人好,你只是没机会放荡》曹老师引以为标新立异切入角度独特的标题范本…

  ●如果可以删去一些重复的语段会更好

  ●课本类书籍,很基础的知识,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涉及注水。定价太高。

  《时评写作十六讲》读后感(一):一半的思维导图

  

到手摩挲才知所购是盗版。

几个重要关键词重复解释,重复说明。

首章提自虐,积累素材,已经可以提炼出怎么找角度,怎么构思,怎么选题。

表达效率处,强调逻辑线直接简明,评论点处,强调取舍和少冗杂铺垫,再加上后面语言和语态举一堆哎哎哟哟的反例……刚看过,印象深刻临时写一篇能暂时规避这些错误

  《时评写作十六讲》读后感(二):独孤九剑的剑谱+快意江湖的变招

  “多深刻的洞见,你得先“偏见”,然后才会有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种认知框架,可能都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构建起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系统认知。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歌是“一切知识的气息和更纯净的精神”,柯勒律治说诗歌是“最好的字按照最好的次序排列而成”,那评论是什么呢?笛卡尔在怀疑前心里装了一个大千世界,评论就是你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想30分钟、多写1500字,用最简单的字眼按最清晰的次序去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就这样。” ——曹林《时评写作十六讲·后记 笛卡尔在怀疑前心里装了一个大千世界 》

  特别喜欢曹林老师在后记中的这段文字,概括了整本秘籍的精髓。

  用了3天时间刷完这本500页的书,读到最后意犹未尽。这本书读起来的感觉已经不再局限于一本独孤九剑的剑谱,更像在是和一个活跃在武林盟会前沿的智者进行对话。精彩的观点、高能量的输出、深邃的思考、犹如百宝囊似的藏珠于贝,洞察时事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

  整部著作可以看成曹林老师的一篇关于时评写作的长论文,也可以看成评论写作的指引教材,更是关于当下时代反思的合集,不仅适合新闻类专业学生阅读,也适合关注时事想要得到答案的每个人。评论不仅是一种文体,也是一种思考,一种态度。

  《时评写作十六讲》读后感(三):印成铅字的应该是什么样的语言?

  没读过《时评写作十讲》,初读本书还是比较惊喜,因为不久前刚刚读过《学会提问》,本质上说来都是批判性思维的一套方式。而这本书所教授的时评写作方法也不过是批判性思维的输出方式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结构完整,基本做到了启迪和引导。(其实细说起来重复之处也不少…)

  不过把网络段子和流行语放入这里作为教学真的对得起它的定价吗?流行风潮来去迅速,当然非常适合网络这样的流水空间。而对于印刷出版物来说,这种内容能保持几年而不过时呢?况且这些本来就是快思考的标签文化,适合作为讲道理的工具吗?

  《娱乐至死》提供了关于出版物和电视等当时的新媒体的差别——严肃性的消解。总之这本书给我相似的感觉。又是一部新媒体背景下博取眼球之术的作品罢了,没有严肃性和对于人、对于世界的关注,时评就没有意义。

第七讲的一句破题,引自网友

  看到这本书里反反复复出现的“钩子”、“拒绝标签”等等标签和口号,有时候觉得就像在看微博长图“十六招教你学会写时评,速速马住”。

  诚挚希望书中能多一些对严肃时评的举例和点评,少一点口号和排比,少一些标签化、娱乐化的、作者自己都感到不屑的注水道理。我记得其中有一篇作者的学生写的关于高考状元的评论文章,作者的点评就给我带来了关于写作方法思考。我觉得这才是教程的“干货”。

  《时评写作十六讲》读后感(四):在道理之外有温度和情怀

  

002《时评写作十六讲》

用详实的经典案例与分析培养初学者时评写作素养的思维工具书。学生、学者、作家、记者、评论员的妙语穿插其中,内嵌光阴的力量。 虽然全文有啰嗦重复的部分,但若从关键知识的反复呈现巩固联动来理解也是能接受的,具体评分4.5。 印象很深的几篇评论:《男子制造坠车身亡假象骗保,妻子携一儿一女投湖自尽》《不是读书无用,是你无用》《对不起,科学家不需要你说的那种垃圾热度》《查重挂科的板子都打学生,我不服气》《别让高考状元成为学生的无期徒刑》《以屠呦呦贬低黄晓明是脑子进了多少水》《你最缺的是失意时的那个吻》…… 思想进步可能就孕育在“不同”之中,而相同只能使我们停在原地;批判性思维需要话题资本,不能不讲理地为否定而否定,它是一种合理性与合理性的碰撞;好的评论让缺席者发声,让沉默者敢于说话,考虑到“幸存者偏差”。 另外我最喜欢的2段关于“新闻评论”的理解:

1. 评论中藏着一个人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藏着一个人对人生、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评论应该是一个人的思想和知识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的文字堆砌。评论是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独立表达出来,成为整个时代意见大潮中的一部分,不被洪流裹挟,不试图引领洪流方向,也不与试图控制洪流方向的人为伍,不屈服、不盲从、不谄媚、不煽动,仅仅是实现人生而为人的一种作为思考者的价值,留下人类个体独立思想的具象闪光,同时完成对整个时代与群体的关怀。

2. 评论员的一个核心素养就是:好好说话,说人话,站在公共立场平和地表达理性、中立、客观的观点,既没有迎合民粹情绪的屌丝腔,也没有高贵冷艳的精英腔;既不感性泛滥充满文艺腔,也没有过度理性的上帝视角,总能在理性与感性、常情与常理、精英表达与大众认知间找到一种平衡,不一惊一乍,不标新立异,不走向极端,不迎合某个群体,立于中流,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

怎么样才能做到这样?

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想30分钟,多写1500字,用最简单的字眼按最清晰的次序去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对自己有所强制,每天至少写1000字的东西(对于作家而言),不管愿不愿意,不管有没有东西可写。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如何更好地做到?

评论员写文章,很容易带着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把别人当成解决的问题,把自己当成解决问题的人,充满理性,洞悉一切,真理在握,唯我独醒。其实,我们也是问题的一部分,也是带着问题的人,如果怀着这种“我跟你一样也是问题的一部分”的谦卑姿态去写作,评论在道理之外就有了温度和情怀。

  《时评写作十六讲》读后感(五):《时评写作十六讲》中那些让人眼睛一亮的句子

  

1.什么是真正的相互理解?站在舒服的位置,去理解不舒服的人,才是真正的理解。

2.当我们是少数人,我们可以检验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人,我们可以检验自己的宽容。

3.独立的思想,独立于什么呢?需要独立于权力,独立于商业权力,更要独立于所谓的“多数民意”和“大众流行”,同时也要独立于自以为是的正义感和过剩的道德激情。

4.差异是人类合作从而促进知识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

5.社交工具对现代人最大的冲击是,毁掉了他们的专注。没有专注就没有深入的思考。

6.任何规则和法律都是有限度的,法律之内,除恶务尽;法律之外,只能容忍而不能残忍。

7.乞丐不一定会嫉妒百万富翁,但他一定会嫉妒比他收入更高的乞丐。

8.我欣赏的评论态度是,有距离感的关注热情,有态度的冷漠。

9.人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即拿别人的好处来感动我们自己。

10.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越能够想象如何从别人的角度做我自己的思想,我就越具有代表性思想的能力,我的结论和看法也就越有力量。

11.宁要片面的深刻,也不要肤浅的全面。

12.今天很多让我们深受其益的技术创新和制度进步,都是以道德失灵为逻辑起点——不是寄望于道德自觉结出善果,而是用制度和技术去防范,规避人性之恶,从而提升文明。

13.毁掉一个好词,就是让它成为流行语,而毁掉一个好道理,就是让它成为“鸡汤”格言。

14.评论应该用理服人,语词上越用力,逻辑和道理上越无力。“说理是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

15.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说是非,后说利害,这种价值判断次序永远不会过时。

16.逆向思维,质疑一种“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认知的正当性。

17.新闻写作时,“语言要跃动在’大’与’小’之间”,“大”是指事件的某种大背景与意义,往往是新闻中比较硬的方面;“小”则指一个具体的细节,往往是新闻中比较软与有趣的方面。

18.许多人大学毕业,也很难完整读一本书,却可以看很多电视、电影,因为图像比文字更加具象。越高级的工作,需要越高级的抽象能力。太过迷恋于图像和视频,会毁掉自己的抽象能力。

19.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道义不等于道理,骂人是智力的懒惰。

20.正义恰恰存在于对正义感的克制中。很多罪恶的发生并不是我们缺乏正义感,而恰恰是我们身上的那种自以为是的正义感太多了。

21.评论员的一个核心素养:好好说话,说人话,站在公共立场平和地表达理性、中立、客观的观点,既没有迎合民粹情绪的屌丝腔,也没有高贵冷艳的精英腔;既不感情泛滥充满文艺腔,也没有过度理性的上帝视角,总能在理性与感性、常情与常理、精英表达与大众认知间找到一种平衡,不一惊一乍,不标新立异,不走向极端,不迎合某个群体,立于中流,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时评写作十六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