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盏花前酒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3 03:5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盏花前酒读后感摘抄

  《一盏花前酒》是一本由山亭夜宴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盏花前酒》读后感(一):所有的故事,都在诗词里待续

  初拿到这本书,便被这清雅的封面吸引。一枝从竹帘外探入的桃花,几片花瓣飘落在白瓷酒瓶边上,竟能闻到花香酒香一般。《一盏花前酒》,还没翻开,便有了丝丝醉意。

  书里有十六阕词,对应了十六个故事,有古有今。从前没看过山亭夜宴的书,第一次读她的文字,觉得很是婉转惆怅。譬如一生都在求而不得中煎熬,终于在死前收获幸福的倩娘,又譬如以为遇见此生真爱,却不过露水情缘的伍芸。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倩娘穿花寻路,拨云见日等到舍命相陪的萧正。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伍芸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却不见当年的燕山,空留孤舟寂寂。

  很好奇作者是怎么想到将这些词句与那些痴缠的故事串联的,这些红尘中摸爬滚打的男男女女,遇上宋词,意境也变得悠远起来。

  阅读此书,当浮一大白。

  《一盏花前酒》读后感(二):好美

  《一盏花前酒》是青年作家山亭夜宴创作的作品,他是我非常喜爱的青年作家之前拜读过《南风》《中华传奇》等作品。每一本书读完都能够让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有一种迥异于其他作家的一种风格,作品非常的细腻如小桥流水又非常的奔放如万马奔腾,时而宁静时而喧闹,闲下来的时候看一看能让人心旷神怡。 《一盏花前酒》听名字就感觉非常的富有诗意,封面上没有过多的装饰白色的封面一株梅花倒垂下来,下面是一个酒杯和两只小鸟在空中嬉戏。如此清淡典雅的封面虽未饮酒,人已经醉了。 《一盏花前酒》里边有16句诗,对应的是16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听完都让人感觉特别的舒服,每一首词用的都恰到好处。 本人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典名著,尤其是宋词。宋词相对与唐诗感觉更加的自然,更加的能够表达出个人的心境。宋朝一直都崇尚文学,直接导致了文人才子骚客在宋朝能够更加的大放异彩。读宋词更能了解宋朝时期的一些生活,以及社会背景。而且相对于唐诗宋词更加的细腻委婉。 翻开书有这么一句词“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古代文人骚客题词作赋少不了酒,更少不了歌妓。在中国古代有太多太多的歌妓美艳动人,更有连皇上也拜倒其石榴裙下的李师师。现在的我们已无法具体考证当时的他们到底有多美,她们到底有多少才华。但是从历史的轨迹当中我们依然可以窥探,能够把那个“万般诸可以为,唯独不可做皇帝”的亡国之君宋微宗迷的神魂颠倒就可以看出李师师到底有多美。当然她的美不光来自于外表,更来自于他的内心。正因为有才华才能显示出它的气质,这才是真正的美。 这本书在读的时候不知不觉感觉太阳已经西斜天色渐晚了,总感觉时间是那么的不够用。其实是因为自己太过于投入了,《一盏花前酒》一句词一段往事,读完之后有种感觉古人的语音环绕就在耳边。真恨不得自己能够梦回大宋,与才子佳人饮酒题词共度良宵佳节。 读完全书以后更把《一盏花前酒》这本书视若珍宝,好好的珍藏起来。它不仅是一本书更如一位老友,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读一读聊一聊,这便是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就像在书的背面那句话“我们无法遗世独立,难以摒绝瓜葛,不如在宋人清冷又空灵的词里,寻找一方净土,尝得余韵,细嚼冷暖。

  《一盏花前酒》读后感(三):只恐花深里

  轻轻地翻开手中的《一盏花前酒》,扑面而来的夹杂着诗的飘逸与画的灵动。也许在尘世中,我们惟一不愿放下的就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很难想象一位作者能将诗画联系在一起,珍藏生命中每一个值得记忆的时刻。 永远有多远,我们少年时总在质疑这个愁肠千结的问题,即使花儿香、草儿绿,月儿明,也不会让我们明白从此岸到彼岸需要一生的等待。当我们告别无忧无虑的时光时,一切都变得狰狞起来,没有家人的问候,没有朋友的牵挂,你还会不改初心地仗剑走天涯吗? 能留下名字,供后世瞻仰的没有一位是平平之辈,哪怕在当时当世忍气吞声,受尽了折磨,看遍了白眼,只因他的一句诗、一幅画,甚至是一个字、一片色彩,让后人心花怒放,原来才情如同瓶中的酒,历久而醇香。 春天总是给我们短暂的感觉,桃红柳绿,稍纵即逝,然而惜春的至纯至真的境界,并非每个人可以感受的,在日日夜夜的思念中,我心中或许为你点亮的那抹烛光,只会在风雨中哭叫,此时无声胜有声,声声入耳,耳听心烦。 人生苦短,一如无计留春住。《一盏花前酒》 摘取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情、友情、亲情,没有一样可以值得托付,岁月从来没有饶过世间的任何人,有诗歌作伴,我们总能把多余的情感挥发在无影无踪的空气中,最不济的也是端起酒杯,望着明月,想着自己的事情,无论别人目中的我。 一个人最难的就是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对于已经拥有的我们不懂得珍惜,对于我们不曾拥有的却挠心抓肝,为了身外的名与利,我们流过眼,洒过汗,但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托体成山阿,赤祼祼地来,光溜溜地去。 生活的烦恼如果真的能一键清除,那该是多好,只是我们都不是上帝,没有办法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唯一自欺欺人的办法就是在伤口上洒盐,洒得多了就麻木了,就不再这山望着那山高。但是,时间是真实的记录者,也是公平的见证者,并不会你的态度,逃避或抗争,让快乐的时光更快一些,痛苦的时光更短一下。 熟悉了诗歌,并不能保证你能善始善终地活好这一生,不过,当你面对无力控制的机遇与挑战时,诗歌就会从心中萌发,想一想你现在的困难,前人也遇到过,你可以回望前人的路,铺设自己的桥。异途同归的道理,相信每一个现世的生灵都应该懂得,只不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一盏花前酒》读后感(四):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宋词之美

  以前读高中的时候,每天早上需要晨读语文课本。当时枯燥的课本里面,最令人喜欢的就是那些或气势磅礴,或凄美动人的宋词。苏东坡、辛弃疾、柳永等人的词风格各异,特别是苏东坡和辛弃疾两个人,他们既有豪放派的,又有婉约派的风格。

  喜欢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感慨于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辛弃疾能够写出最灵巧的,能看见这样有气势的词句,又可以写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深情。所以当时喜欢这本书,就是因为它与宋词有关。

  书名叫做一盏花前酒,已是非常别具宋词的意境了。这本书就是巧妙地将16首宋词和几个与情有关的故事结合起来。封面写着作者是在用温柔的笔触让我们心情片刻美好。但其实这本书读下来,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唏嘘遗憾,不仅感慨,美好的感情总是稍纵即逝。

  其中卷三里面用了三个短篇的篇幅来写一个故事。标题从凄凉一片秋声到雨打梨花深闭门再到十年一梦凄凉。这个故事比较打动我。它牵涉到两代人的恩怨情仇。

  故事的一开始就是作者和朋友在一家民宿遇到了一个等待孙女归来的沈阿婆。据客栈的老板娘介绍说沈阿婆要等的孙女是领养的,不是亲生的。这个孙女名叫沈与。沈阿婆一直对她很好。后来这个女孩出国留学了。一开始还是经常打电话回来的,还说以后工作了要孝敬阿婆,可是突然在两年前失去音讯,沈阿婆再也联系不上她了。

  这对于老人来说,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老人天天都在等着孙女回来的那一天。这两年来沈阿婆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托在孙女在国外的室友身上。这个室友名叫陶乐乐。就在作者住在民宿的这几天,她和男朋友一起过来给沈阿婆一个交代。其实看过不少国外留学生相关新闻的,我们可能已经猜测到了两年都没有音讯的一个留学生,很可能已经遇难了。

  沈阿婆可能也想到了最坏的打算,但是他还是坚持等大孙女过来的消息。讨论了带来的消息也不算是最坏的。虽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是陶乐乐确实不知道沈与为什么突然失踪。

  后来沈与回来了。她失踪了两年,是因为不想面对太多的人和事。她的身世相当的复杂。其实她是沈阿婆嫡亲的外孙女,并不是捡来的。沈与的父母亲当年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一起。她的父亲去了国外,阴差阳错之下母亲与他失去了联系,独自生下了女儿沈与。母亲在生她的时候难产,死掉了。沈阿婆为了女儿的名声着想,就对,宣称这个外孙女是自己领养的孩子。

  长大之后沈宇知道了真相,他远在国外的父亲与他见了几面,但是他还是不想认这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但是哪个孩子又不渴望亲情的温暖呢?虽然是这样的父亲,但是当他当父亲想要与他相认的时候,他内心非常的矛盾,这也是他为什么这两年选择失踪的原因。故事的结局是沈宇回到了沈阿婆的身边。只能说上一代人的恩怨造成了下一代的悲剧,确实令人唏嘘。

  真的很佩服这个作者,他的文笔很优美,叙事叙述故事的手法也很独特。令人读了之后,非常的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故事。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宋词与这些故事结合起来,真的是别出心意,又颇具诗意。其实我最好奇的一点还是这书中的故事是不是都是真实的,还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不过答案也只有作者知道了。

  最后以黄庭坚的一首词结尾,“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一盏花前酒》读后感(五):一曲词一段故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矣杂学才女徐静蕾曾说过,她小的时候喜欢宋词,但父亲让他读唐诗,因为宋词太脆弱了。

  年少时我也喜欢读宋词,喜欢宋词的长短句,很有节奏感,还把自己套入宋词里各种低沉婉约的情绪里面去,写作文的的时候,为了把宋词名句套进去故意把故事情节设计的很忧桑,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心境,就是属于“为赋新词强说愁”。“为赋新词强说愁”时的情感,随着那段时间熟悉的词句一句一句翻出来,又缓缓展现出来,就像书中那样,一段宋词一段感情故事。

  《一盏花前酒》,很风雅的一个名字,就像书里面的宋词和故事一样。书里面精选了十四篇优美的宋词,有我们熟知的,也有很偏门的,但大多数是我都没见过,也没听过。每一篇宋词后面都有一段故事,而作者精选的十四篇故事,每一篇又跟对应着精选的宋词,宋词与故事交相辉映。

我与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看过《水浒传》都知道里面有个连皇帝都倒在其石榴裙下的李师师,但是据历史考证,李师师跟皇帝差了几十岁,应该没什么考证,李师师这样才情绝代的女子,在当时会有怎样的一段经历呢?作者在书中从黄庭坚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头,以“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讲述了小楚,师师,倩娘和萧正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宋词本就不像唐诗那样豪迈,故事凄美,再加上《水浒传》里流落风尘的李师师形象,悲上加悲,《水调歌头·游览》不断回响,旋律和歌声都消逝,在夜晚的静谧里悠悠扬扬如雪花般分散、消融。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

  这首词的作者传言曾在宋徽宗和李师师的床下偷听,造成一段荒唐的闹剧,更对应了一段闹剧的故事。计无愁的表叔和前表婶现表婶的故事,从文学性来看跌宕起伏很有看头,但在世俗看来根本就是一场荒唐的闹剧。一向神魂不知在哪里游荡的男人,在跟外甥女的通话中,鬼使神差的来了一句,“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 ,荒唐人荒唐语造就一段荒唐的故事,可惜伤了“老板娘”的心。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一杯酒一曲新词,一曲词一段故事,宋词反应的是那个年代的故事,但是千年以来,朝代虽已更迭,人依旧没变,人性也没有改变,那个时候的故事,在今天依然在不断的上演。

  《一盏花前酒》读后感(六):不负似水流年——读《一盏花前酒》

  文/望月听雪

  “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须知一盏花前酒,占得韶光。莫话匆忙,梦里浮生足断肠。”一阙词,一段古韵,满满诗意。“余音缭绕,惆怅牵挂。韶光易逝,过眼红尘。脚步匆忙的你我,却总能拾得一枚词句,不负似水流年。”这样空灵的词,不禁让人想起周深的歌,同样如诗如画般的飘渺纯净,直上云端的声线令人如痴如醉。那个夏天的毕业季里,等待了多年的《千与千寻》终于在大银幕与你见面了,周深这首《亲爱的旅人啊》将那个夏季带进了一片光怪陆离的梦幻境地,而《大鱼海棠》里他将天籁般的嗓音演绎到了极致,声线如泪滴般倒流进天空的海底,海天一色里回荡着他的声音,悠远幽长。“我们无法遗世独立,难以摒绝瓜葛,不如在宋人清冷又空灵的词里,寻找一方净土,尝得余韵,细嚼冷暖。”一如聆听周深的歌一般,“烟水苍茫绝四邻,幽栖无地著纤尘。”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谪仙人的向往,桃花源的盛景,正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一般意境深远,旷古久远的岁月里沉淀下亘古不变的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故事却是这般凄凉,“流年辗转,人世匆匆。若得今生今世,从此,在这北方风雪之地,纵然尘满面,鬓如霜,初衷亦不变。”小楚、师师、倩娘,分宁西边坡上的三个孩子,秀美山川、澄澈蓝天、暖风荡漾间,孩童不知不觉已经长大,少女出落得亭亭玉立,“乱世里,哪有女子的容身之处?若生得美,一般的美,容易讨了庸脂俗粉的嫌疑;超凡美,却是口诛笔伐的祸水。”天下之大,何以为家?“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花瓣飞舞满庭中,烟浪绕着夜露,一把落花揉碎”,也揉碎了师师的心,从今以后,她便是京城的歌妓了,远离故乡,举目无亲,逐渐淹没走散在帝都热闹的烟尘之中。“日落,孤城,琵琶换上新声,汴京正是落花时节。漫漫边疆,烽火狼烟一扫而光,昔日的硝烟化作日月光芒。”一骑白马绝尘而来,又逢君,却终将别离,“夜风一袭一袭吹过,只是吹不走这悲凄一幕。”“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

  诗词里的“此去经年,便是天涯暌隔,相见无期”总是那么炽烈凄怨,“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开篇几句便如泼墨山水一般,画面感如临其境,一片衰草荒芜之景,衬托万点寒鸦、流水孤村,情断处、莫回首,“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别后方知情已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此恨绵绵无绝期……“蔡文姬,博学多才,妙于音律。汉末战乱中,为胡骑所俘。后为南匈奴左贤王纳为妃子,诞育二子。十二年后,待曹操平定中原,派使节重金赎回文姬,令其归汉。饱尝数年颠沛困厄之苦的文姬,既抱有归家的殷切之心,又难忍与夫君子女离别的舐犊眷念之情。但见分离时,琴意苍劲,箫声荒凉,打击乐声暴凸成归途中离乱的碎步。疾风下尘沙劳瘁,殇情中落日凄迷。从此离人踪迹难觅,一枕残情梦不圆。”这便留下了千古绝唱,字字诛心,句句滴血,“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庭院黄昏春雨霁。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待月西厢人不寐。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一阕词描摹出一场曲曲折折的良人佳话,十里长亭更是千古传诵,“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何处忘忧?看时节独上妆楼,手卷珠帘上玉钩,空目断山明水秀。见苍烟迷时树,衰草连天,野渡横舟。”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以故事为引,以诗词为魂,带你走进余韵悠长、景色怡人的宋词世界,将华夏万里河山收入囊中,将词人内里乾坤隐于诗中。“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情怀,吐不尽的心事,却在这一方纸笺、一阙歌词之间终露端倪。吟来酣畅之时,便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之时,无不恣意畅快!

  静静新浪博客同文链接

  金色琴弦微信公众号同文链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盏花前酒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