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3 03:0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摘抄

  《暗黑扫描仪》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K·迪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一):【雨枫试读】菲利普迪克与毒品——读《暗黑扫描仪》有感

  ***剧透预警*** 说实话并不是读起来太舒服的一本书。故事的一开头就是混淆幻想与现实的情节,幻想一步步侵入现实。而全书也大体是这样一个趋势。这种情节其实在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中经常能看到。和菲利普迪克本人的吸毒经历有直接关系,往往会把这种混淆现实与幻想的情节描写的异常真实,而这本书中此种情节甚至成为了主线,这也是我说本书的体验并不是那么舒服的原因。小说虽然是虚构的,感受却接近真实,也是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而这种感受也有些十分重大的意义,菲利普迪克本人用这本小说祭奠了他的因为毒品而落得不幸结局的朋友们,大概也祭奠他自己过往的人生。我知道这样说也许也许很俗很无趣,但是毒品真的是碰不得,人生也许不如意,沉溺于幻想世界中也未尝不可,但毒品带来的虚幻的快乐是短暂的,痛苦却是恒久的。这本书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的作者的本意,但比起单纯的标语口号,能更让人切实体会到这一点。 缉毒探员混进一群瘾君子中间,不可避免的同样接触了毒品,而缉毒任务的不顺利,卧底生活与缉毒探员的割裂,在毒品的放大以及上级的推波助澜之下,缉毒探员与瘾君子的双重身份无法保持统一。其中出现的道具——干扰服的原理非常有意思。高频率多面显示大数量的不同人的个人外貌特征,最终达到接触过后无法回想起干扰服下这个人的个人特征,他被看到事后却不会留下印象。书中主人公对于干扰服的想法也和他人格的割裂有所关联,因为穿上干扰服,别人就无法辨别衣服下的究竟是谁,不管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五,在干扰服下都没有区别,这种感觉也容易让人丧失对自己的认知。随着主人公逐渐割裂,种种对幻想和现实的怀疑,让跟随者主人公视角读者,也生出一种错乱感,所以之前说本书读起来让人并不太舒服。 故事的最后挖出来之前留下的伏笔,为故事留下了一丝希望。至少我期盼着这份礼物能带来希望。 菲利普迪克本人接触过毒品,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也都提现出来,而本作还是有所不同。就像他在后记中写到的“我不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我就是这部小说。” PS:愿书中的故事永远不要发生。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二):【雨枫试读】血泪写成漂浮在现实与幻觉之间的警示录-读《暗黑扫描仪》有感

  

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于1977年写的《A Scanner Darkly》对我来说一直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可惜一直没机会看到原著。这次终于能有幸得见该书的简体中文译本《暗黑扫描仪》,真是三生有幸,感谢译者于娟娟的辛勤劳动,感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鼎力支持。 《A Scanner Darkly》之前有台版中译本《心机扫描》、《遮蔽的眼睛》,2006年被华纳翻拍成剧情动画电影《黑暗扫描仪》(又名《盲区行者》),但是都不如直接看这个新版来得效果好。这本书其实是迪克写得最不像科幻小说的一本书,因为读起来的感觉太写实了,有点像是作者的另类自传,好多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就像作者在后记中说的“至于我自己,我不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我就是这部小说。”最后列上的那一长串名单让我感伤不已,我能感觉作者在写书的过程中是多么难过,那么多熟悉的朋友都离去了,作者自己也永久性胰脏损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类做了各种糟糕的决定,大自然给了我们最严厉的惩罚,不要因为贪图短暂的欢乐,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本书的开篇就写了弗雷克的朋友杰瑞的病态,难得的是作者以一种完全正常的写法来写这种状态,杰瑞整天都站在那里想把头发里的虫子抖出来,不停地沐浴,看哪里都是乌压压一片,到处是虫子,他要时时刻刻防止把虫子吃进嘴里,但是虫子太多了,有些还是进了他的嘴里甚至进了他的肺部,于是他时时刻刻都感觉自己在被虫子噬咬。弗雷克来看杰瑞要陪着杰瑞一起抓虫子。这就是迪克笔下的异世界。全书就是迪克用血和泪写成一部漂浮在现实与幻觉之间的警示录。 书中有一首诗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就像尘埃中爬行的蠕虫,生活在尘埃中,吞食尘埃。直到被路人的脚碾碎。”是不是像极了在尘世中不断挣扎的芸芸众生?尝尽“生、老、病、死、 爱别离、求不得。”在短暂的生命中,如何活得有质量等种种人生的大问题都在此刻涌上心头引人思考,让我们从琐碎中抽身,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做一点实际的工作,也许能给未来增添一抹亮色,为人类文明贡献一点微薄之力。这本超级经典,爱迪克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三):【须叔试读】在真实与虚幻交错之际

  

读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作品,往往给我一种另类的感觉,同其它以技术描写为核心的硬科幻作品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往往着重于写美国社会矛盾,写社会阴暗面,把构想的人物处于敌我矛盾突出点之中,读者也往往困惑于情节之中,对与错的到底如何分辨?真实与幻觉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例如这次我读到的《暗黑扫描仪》,我几乎不觉得这部写于1977年的作品,算是科幻类型,它更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为什么在毒品泛滥失控的未来美国社会,会利用一个重度依赖D药物的警员卧底去探查毒品来源的蛛丝马迹?而不是采取正常的禁毒手段?主人公瘾君子鲍勃·阿克托(即卧底警员弗莱德)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一方面要和毒友查尔斯·弗雷克、吉姆·巴里斯纠缠在一起过早不保夕、猪狗不如的吸毒生活,一方面接受着警局上司汉克的指令,利用与毒友之间的交往,顺藤摸瓜地查出D药物的毒源。鲍勃·阿克托同时在现实中扮演着两个对立的身份,他抛弃妻女,就为了执行上司的命令,不顾一切的与毒友厮混在一起,少不了沾染高纯度可卡因、新型D药物的侵害,他逐渐模糊了现实与幻觉之间的界限,大脑似乎被一点一点地夺取了控制权……慢慢失去理智的卧底警员弗莱德,在第七章节中警局心理医生对他的测试,就说明弗莱德的大脑,似乎出了极大的问题。但弗莱德并不觉得,他仍然“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地追踪真相。在同一人的两个角色之间不断的切换,对读者也是一种理解能力上的考验,也是本部小说的亮点之一。

与菲利普·迪克本人的生活经历有鲜明对照的是,他自己酗酒、吸毒、致幻、离婚,几乎没有正常的经济来源,1977年出版这部小说时,49岁的他刚与第五任妻子离婚一年,可能是长期服用致幻剂药物,导致他也同样产生了现实与虚幻模糊的问题,也许小说主人公鲍勃·阿克托同样是他的翻版,还好,这不妨碍他写出伟大的作品,直到作品出版后,他仍在为改编为电影版而奔忙。只不过,电影版是大约2006年才上映,距离当年已经过了29个年头。

好作品,其实一直都不怕晚。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四):【雨枫试读】摇摆

  

PKD把这本书的意义都写在了后记里。去祭奠过去荒唐的自己(是的,他也曾是名瘾君子),以及当时他的那些朋友,每一个因为其过去所作所为而饱受惩罚的人,其中大部分人已经去世,而侥幸存活下来的那些,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个教训深深地刻在了残存于世的人们脑里,留下一道深壑,永不磨灭,永不复原。

这点正如书中所说,“滥用药物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决定,就像决定站在一辆飞速行驶的汽车前面。”很明显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并没有勇气去扑向迎面开来的车,而机缘际会下毒品或许是一种减压或逃避的选择。它不是唯一的选择,更不是最好的。

前提是你要有坚定地信念,对吧?

我在写下上面那句看似绝对正确的话时,跟着并不是个反问或是设问,并不需要答案,或是激起看客心中的一丝波澜。只是我对于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坚持自己的正义这件事,都是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贯穿全书始终。

首先便是开篇弗雷克信念的动摇,在那篇演讲上,弗雷克不再按照剧本去讲D这个东西。这时的他厌恶D,厌恶吸食D上瘾的人。但随着故事发展,当他越来越多的吸食D之后,并发的损伤产生的幻觉随之而来,回忆与现实混杂难以分辨,脑中的声音让他哲学了起来,此时的他不再争辩正义与邪恶,转而在探讨死亡与生命的轮回。精神上的几近崩溃让他痛苦不已,这时,堂娜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和最后一根稻草。

怎样可以追到堂娜?“女孩都是喜欢花的,送她花吧,那种蓝色的小花,这个季节经常可见。”心理医生如此建议他。这是堂娜真正想要的吗?“我想在山脚下生活,离开这里,自己有个农场,种点东西。”这种看似简单平凡却有点天真的话,印在了弗雷克仅存的几个脑细胞上。

在没有坠入黑暗前,我们觉得自己都在散发着光,神圣得不可侵犯。或许正如后记PKD所说,我们只是做错了决定,然后任由它发展。读这本书是很熬人的事,作为读者就像是坐上了弗雷克那辆失控的汽车,故事背后的阴谋又让人难以接受。类似的体验,还是上次读《献给阿尔杰农的花》。

我相信弗雷克最终会完成他的使命,把蓝色的小花献给他心爱的女孩,他并不需要知道这简单的事对打击D这件事有多大的意义,即便那时,他仅存的半个脑子,也无法再能理解这些。只是仅存的信念,在本能得支撑他做完这最后真正的任务。

他是个牺牲者吗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五):【须叔试读】光怪陆离、无法醒来的噩梦

  

感谢雨枫书馆提供的阅读机会。PKD粉丝狂喜

菲利普迪克的作品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阅读他的作品靠的不是脑子,他营造的氛围也绝不是电影版的视觉化氛围,而是如同一针D物质,如同尤比克,注入血管,流过心脏,流过五脏六腑,流过大脑中的每一束神经,四肢百骸都充盈着近乎ke药的感觉,呼吸的每一口都仿佛是PKD虚构世界中的污浊气息,充满着凝滞的绝望、光怪陆离的幻觉,以及对人本性和人该去往何方的深切思索。

《暗黑扫描仪》亦是如此。

PKD的短篇和长篇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短篇更侧重于呼啸而过、陡然降落的复杂设定,跌宕起伏、陡生曲折的剧情,阅读他的短篇仿佛在做过山车,剧情性如此之强,以至于能够改编出《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时间规划局》等等电影作品,又或是《PKD的电子梦》这样的剧集,简单的理念就能被扩展出意蕴深厚的故事。

然而反倒是PKD的长篇,虽然同样有复杂多元绝不重复的设定,包括社会制度、人们生活状况,又或是科技,但往往笔力并不集中在创造一个圆满的想象世界结构,并不像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等人,以完整的故事见长,而是着重刻画人物心理,尤其是在ke药情境下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初看《暗黑扫描仪》的梗概时,以为会揭示在男主背后的一场大阴谋,又或是男主如何对抗这场阴谋,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本书这么丧,比银翼杀手还要丧,几乎是一个全无希望的故事。几乎没有太过复杂的情节,故事基本都到最后几十页,剧情都没有太多进展和反转,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人精神的错乱、分裂,无法认清自己,也无法认知整个世界。被迫监视自己的弗雷德,设定如此荒谬,人只能借助科技工具才能认清自己的生活,但最后依然是分裂的,在隐藏身份不断改变的衣服里,彻底失去自我。

“新路径”仿佛是吸毒者唯一的希望,但最终当弗雷德或多或少,借助他在现实的锚点堂娜回忆起过去,回忆起“真实”,而发觉“新路径”才是毒品的源头,一切成为衔尾蛇,荒诞而又令人悲伤,而这样的状况有无可能改变呢?最后的蓝花,是希望还是绝望?在PKD混乱、天马行空,如有神助的文字中,我能体会到的只有无尽的悲伤。

《暗黑扫描仪》让我想到了石黑一雄的《莫失莫忘》,两本书有着类似的氛围,追其根本不是要写一个科幻故事,而是以科幻的外壳关照二位作家想要关注的人群。故事如何结束,世界能否改变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记录下作家的心绪。

PKD的作品在人心理健康的时候读已经是极大的震撼,在有点低落的时候读更是或多或少加重了对世界的绝望,或许并不适合所有人阅读。但那样的共鸣感,只有他才能带给我。昨天散步的时候在想,为什么我们执着于阅读和观影,期待着与作家、导演产生共鸣?似乎正如某电影中所说(突然忘了是哪一部),是写作赋予了文字以意义。也许有些事并没有那么巨大的意义,但写作和影视创作,让他们有了意义。我们就在这样的共鸣中,在与优秀作家的参考系中,寻找着自我的定位,寻找着世界的终极回答。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六):【雨枫试读】充满不确定的回忆

  

# 一

PKD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人与非人的不确定;《高堡奇人》是现实与虚构以及历史与小说的不确定;《倒数第二个真相》是真实与宣传的不确定;《死亡迷局》则是冒险与隐喻的不确定。而在其中短篇小说中,这种不确定性更是比比皆是。

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带有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在结尾处营造阅读快感,这与科幻作品中的“点子文学”性质极为契合,最典型的算是《第二代》《全面回忆》等;而另一种不确定性,则是在大篇幅的作品中出现,往往会有多位对立的人物、多种平行的情节,互相映照,展现出文本的丰富性。

# 二

就这本《暗黑扫描仪》而言,就集中体现了pkd作品中的这种特点。

就人物来说,卧底弗莱德和毒虫阿克托之间的对立;扫描仪镜头内外的阿克托的表现;阿克托在嗑药与清醒时的表现;阿克托在不同人——大多数也是毒虫——眼中的表现。就是这些不同的弗莱德/阿克托的表现,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情节。

作为卧底的弗莱德,有着极为正常的行为,就像是电视剧中所呈现的卧底一样;而当他沾染了毒品之后,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感觉都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这部分在书中有详细的描写。

在pkd的描述中,阿克托使用的D物质,会造成“感知混乱”,这种混乱不是无法感知形态,而是感知到错误的形态。而在书中的例子,就是阿克托和他的毒虫朋友们,无法理解自行车的前后档的联动。这不是出于尝试的匮乏,而是由于已经丧失了对事物联系思考的能力。

而作为扫描仪的拍摄对象与作为扫描仪的观众,这其中的感觉也是不同。阿克托对自己被拍摄的内容有着记忆,而当他作为观众重新审视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记忆与荧幕上的画面不一致。这类不同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这同样是不确定的问题了。因为根本难以得知,在什么时候阿克托的大脑无法正常履行工作。就在这种不确定的混乱之中,弗莱德/阿克托迎来了自己最后的生活。

# 三

弗莱德与阿克托最后的人格合二为一,变成了布鲁斯。布鲁斯是吸毒之后的弗莱德/阿克托,他的记忆与观点又有多少可信的呢?他认识的堂娜已经是一个老太太,他认为是政府联合戒毒所一起制造毒品;他认为自己应该有一个新名字……所有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都还是在缓缓地展开。这部分与前面的章节有明显的不同,更多的自省,更多的抒情。

本书的最后,PKD有一个后记,写道:

>滥用药物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决定,就像决定站在一辆飞驰行驶的汽车前面……如果有一大群人开始这样做,这就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错误,一种社会方式。

显然,70年代的PKD已经服用了太多的药物。对于这种方式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快乐,他也有了更多的接受与思考。而这本书,这本书中的人物,就是对这种用药之后的不确定性感受,最好的记录。

这不是一部容易阅读的小说,而是对一种生活状态的回忆。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七):【雨枫试读】只有过去,没有未来——读《暗黑扫描仪》有感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八):【须叔试读】春天的花朵消失还是重生?

  

塞涅卡说,“彻底的绝望往往会磨砺出最锐不可当的勇气。”

而混乱、绝望到崩溃的弗莱德,哪里还有勇气?所以,你想知道他究竟走向何方吗?

《暗黑扫描仪》是一本我期待很久的书。两大男神——小罗伯特.唐尼和基努.李维斯,合作的实验性动画电影,在当年就极具话题性。褒贬不一,有拥趸者视之为瑰宝,亦有人说它是玩砸了的不知所云。

彼时太年轻浮躁的我为了好奇看电影。却,并没有坚持看完……大段、大段的日常情节与对白推进的铺陈叙述,实在太过冗长、混乱。于是,快进到结尾,有些傻眼,原来那些画面除了草蛇灰线的埋下很多绝妙细节、引子,都是为了结尾十分钟时的一连串反转。无法坚持,就无法体会到震撼。

于是,我一直惦记着要找到原著小说来补课。直到今年。

书比电影更好看,更绝望。即使知道剧情走向,我仍然成功补上了当年错失的悸动。看完后记,又添上了无限感慨。

“我没打算活太久。那又怎样?我并不想活那么长时间。难道你想吗?为什么?这个世界上都有什么?你是否曾经见过——见鬼,看看对D物质严重成瘾的人是什么样。这个世界上究竟有什么?这是我们前往下一站前暂时停留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惩罚我们,因为我们生来有罪——”

“我们正在这里接受惩罚,所以,如果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离开这里进入下一段旅程,见鬼,赶紧动身吧。”

女主角的大段台词之一,天主教的教义被这样解释、滥用,已是莫大的讽刺。而当真相揭开时,更会觉得是一种寒意彻骨的残忍。书里这样的句子与反转还有很多,越是读,越是想,越有力,越会怕......是被绝望的感觉,即使贯穿主线的任务最终成功。

Philip K.Dick写出这样的对白,既有力又诡辩;写出这样的故事,既胜利又惨淡。无疑是与他个人曾经是“瘾君子”的经历有莫大关系,这本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他写给自己曾经过往与因之沉沦殒命朋友的挽歌,所以无论是纸上还是书外,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正义的、也就没有一个人得到了救赎。

本以为是“玩玩而已”、本以为是“工作需要”、本以为是“为了真相”......各种各样的想法、理由,最终都指向了崩溃与毁灭。推倒男主精神意志的每个人都象征一种不可挽回的错误出发点。就像Philip K.Dick自己所写下的“滥用药物是一种决定,如果一大群人开始这样做,这就称为一种社会性的错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堂娜”内疚与否并不重要,她代表着外因,在小说里似乎是“加害者”。但放在现实社会中,“她”也许更像是所有沉沦者用以辩解遮羞、自欺欺人的那个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敲下这句话,很无情,但一切终究是自己的选择。“沉沦者”可以责怪这个病态、又畸形的社会,“看客们”会唏嘘某段或真实、或虚构的经历,但并没有人会真心同情“瘾君子”的泪与伤.......

在某次旅行中,我曾经在唐人街的小巷子里无意间撞见正在“打针”的异乡人,我在那一刻,看着他们眼里空洞却有恨意的眼神,只想逃跑.....相信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彼时,你才不会想了解什么故事,因为恐惧的寒意瞬间就爬满你的心头!

说回PKD,于他而言,某种意义上是苦难造就的奇才。我不说那些被上帝吻过的“天才”,和在后天努力中破茧化蝶的“地才”。只说“奇才”。那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结构奇特的行文,精辟入理的对白,怎么会与那些经历无关?

不只这本书,而是很多书。

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晋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我想大师,实在看透了太多人生的真相!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九):【雨枫试读】菲利普K迪克的自我扫描与暗黑解剖

  

在看菲利普K迪克的这本《暗黑扫描仪》之前,看过根据这小说改编的电影,迪克生前一直没能大红大紫,据说始终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这一点倒是和推理小说的祖师爷爱伦坡颇为相似。而迪克过世之后却成了好莱坞的大红人,小说争相被改编成电影,而且都是很大制作,也不失深度的动作科幻电影,他的小说故事都执著于讲述一个陷于自我困惑的主角,将传统的哲学思辨嫁接到相对通俗的各种题材的科幻故事中,而且每每能保持兼容,相对于那些通常意义上的科幻故事来说,迪克不把焦点放到宇宙大视野,科技大场面,而更多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毕竟人心有时候会比宇宙更辽阔与深远,于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篇幅还是改编的成本控制上来说,迪克的小说都比一般的科幻故事更适合好莱坞电影。

但《暗黑扫描仪》可能是个例外,因为它更自我,直接从迪克本人的嗑药经历中获取灵感。虽然他的小说亦幻亦真,就跟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里那段时空穿越的画面一样,都被怀疑是在嗨了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幻觉,而《暗黑扫描仪》更加直截了当,而且科幻元素可能在他的小说里也是最少的,几乎只是一些点缀,而更多的细节就像是从他自己以及周遭的“毒友”的生活中撷取的素材。于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就不是什么动作科幻大片,而是一部独立小片,导演也是独立电影出身,影片更是在当年非常别出心裁的被制作成了真人动画,先拍真人,再做成动画,于是风格非常新奇,也很诡异,但这可能恰恰符合迪克的文风,与故事的氛围。

小说《暗黑扫描仪》里最具科幻感的应该就是主角身上穿着那件千变万化的衣服吧,被叫做干扰服,里面储存了一百五十万种人类的外形特征,可能每过五十年才会出现一次本尊的外貌,可以说隐藏得那是相当的深。它不是童话中的隐身斗篷,而是能不断的变幻模样,无数张脸与衣服,让周围的人根本不知道对方是谁,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说,这衣服还能改变嗓音,口音以及习惯用语。先不论这种衣服的原理,实用性,反正感觉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让别人更加注意与怀疑到自己,而且不管从小说,还是电影的展现来看,干扰服并没有得到普及,而只是用于特定人群。

男主角的身份是一个卧底缉毒警察,不过他卧底的地方,与其说是一个贩毒集团,还不如说是一个吸毒者之家。他总是希望通过这些组织底层的小喽罗接触到上面的大鱼,然后一网打尽,但显然因为各种原因,事倍功半,没有太大的进展。而他当然“患上”了卧底的职业病,就是跟朝夕相处的嫌疑人产生感情与友情,更包括毒品本身。因为有干扰服的存在,男主角的身份似乎并不难掩藏,甚至掩藏到连他自己都快分辨不清的地步。他可以和同样穿着干扰服的上司面对面坐着,连这个直属上司都不知道他到底是谁,很有点后现代主义的颓废与黑色幽默。

这就比通常的卧底故事更进了一步,因为迪克的目的显然不是讲警察与毒贩的较量,而是讲主角自我的天人交加,用小说里的另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概念,那就是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之间的斗争。小说《暗黑扫描仪》写于1977年,而电影公映于2006年,而2个月后在北美公映的还有一部《无间道风云》,是个翻拍的卧底故事。刚才提到,《暗黑扫描仪》里的主角真正身份连直属上司都不知道,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就像是个“隐身”的卧底或警察,他在警察装的监视画面里,自己监控着自己,竟然还可以自己编辑监控画面,警察同事还友情提醒他,不要剪掉太多,因为可以通过剪掉了什么,从而猜出他的真实身份。也就是说,虽然这个卧底故事里,不是双向的,不是警方与犯罪团伙互派卧底,但男主角完全游离于对立的两者之间,甚至因为太过自由,外加毒品的“神助攻”,从而彻底的丧失了自我,他的失控并不仅仅是因为“想做个好人”,这样的理由与动机,似乎有着太过刻板或幼稚的儒家正反对立意识,而对每一个被认证的君子内心的暗黑一面,视而不见。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十):【雨枫试读】 噩梦世界 错误人生

  

这个阴沉沉的噩梦世界,我们在一片阴霾中漂浮不定。

这就是美国科幻小说《暗黑扫描仪》,讲述了未来发生的一个关于警察侦查毒品的故事。

小说的作者就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菲利普·K·迪克,他是美国科幻小说界最著名的元老之一,被誉为“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由其名设立的“菲利普·K·迪克纪念奖 ”自1982年起颁发,旨在奖励首次在美国出版的优秀科幻简装书籍,是科幻小说界的重要奖项之一。而这位科幻大师的作品屡次被搬上银幕,成为好莱坞各大影片公司的制胜法宝。

也许你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可是《银翼杀手》《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这些深受大众欢迎的好莱坞大片就是改编自他的文学作品。而这部《暗黑扫描仪》也于2006年7月被搬上了荧屏。

故事中的主人公弗莱德是一名卧底警探,为了能抓住幕后黑手,他常年混迹在众多毒瘾患者之中。耳濡目染间,他也不知不觉地吸食了毒品,并且毒瘾愈发严重。慢慢地他分不清楚现实与虚幻的区别。面对毒品与真相,我们的主人公究竟会走向何方?

不得不说,单从故事情节的视角而言,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并不算很好。书中种种乱象的讲述,让我无法分清这到底是现实世界发生的故事还是脑海中生成的幻觉,唯一可以判断的是,一个个人物都深陷毒品的世界之中,无法自拔。可是,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这个阴沉沉噩梦世界的讲述。

众所周知,在我们国家,对毒品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可是在国外,法律却并不一致,而作者自己本身就有这样切身的经历。正如后记中写到的那样,我不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我就是这部小说。

所以我们从书中看到的各种吸食毒品后的反应,形象而真实,恐怖而生动。吸食后长时间的一动不动,令伙伴为之担心害怕,急忙打电话报警求助。可紧接而来的是他的突然苏醒,躺在地上伸展手脚,痉挛着呼出一口气。他开始颤抖,然后把堵住喉咙的东西呕吐出来,他在地上剧烈地扭动,睁开了眼睛,眼神一片茫然。

瘾君子都是这样,他们一直都直挺挺的,然后突然坐起来,就像一台机器从A位置转到B位置。

虽然作者一直都说这本书只是要告诉我们后果是什么。滥用药物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决定,就像决定站在一辆飞速行驶的汽车前面。可是看完之后,我们不难会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书的最后那一长串因吸毒而死亡或身体受到永久性伤害的朋友名单,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前不久网上一则宝莱坞男星因为自杀而牵出贩毒“案中案”的新闻,更是令世人为之震惊。外边光鲜夺目的宝莱坞电影业背地里却是有着种种不为人知的曲折离奇和光怪陆离。而将目光转向国内,一个个公众人物吸食毒品的新闻报道更是屡见不鲜。“沉默比它的喧嚣更加振聋发聩”。新闻中的最后一句相信足以为世人所警醒。

那些不幸的小人物的生活,应该有人介入。或者至少让他们悲哀的一生留下痕迹。痕迹,如果可能的话,留下永久的记录,从而让他们能被人们记住。以后到了更好的时代,人们才会明白。相信这才是作者创作的用意所在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暗黑扫描仪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