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II:关于成长的个人陈述》是一部由胤祥执导,傅宏宇 / 黄家莹 / 夏笳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骚II:关于成长的个人陈述》影评(一):故事外的一点小感想。
有些故事是只能发生在北京的,有些故事中的有些故事,是只能发生在T大和P大的。TP两校的毕业故事总是这样,渗透着那种属于北京,属于北方的文艺气质,这种气质里包含了校园民谣,包含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包含着某种行走天涯式的少年人生路。不是么。除了TP,哪个学校的孩子会那么向往着大洋彼岸;哪个学校的孩子会那么近乎于热爱的或者眷恋的,留在这个陌生的庞大都市。我看的时候总在想,如果是复旦或者浙大的孩子,他们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故事。起码,他们面对的离别要轻得多。江南没有那种苍凉的距离,所以也因此,失去了某种行走的厚度,失去了那种吟游诗人般的忧伤与落拓。如同写歌的音乐青年,他一定,只生活在北京。
《离骚II:关于成长的个人陈述》影评(二):两个世界,几许痴迷
eople laugh and people cry
ome give up some always try
ome say hi while some say bye
ome will forget you but never will I
毕业,总是一个令人五味杂陈的词汇,像是在梦中被人追赶,茫然,惊恐,庆幸地醒来,时间在此停滞,想着心惊动魄的梦境,处于无边无际的黑暗,没有未来。
像是猝不及防的被投入深不见底的大海,我们挣扎着寻找一个小岛,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方向。读研,出国,找工作,我们迷失在这样那样的意见中,斤斤计较,汲汲营营。
刘骁和穆遥,放弃了保研,选择了出国,一种似曾相识,想起自己听听力听到耳朵长茧,想到一次一次地被托福打击,想到收到各种拒信的低落,所有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简单的三个字“在一起”,不禁叹息自己当初的毅然决然,明知无果的努力,涸泽之鱼。两个世界,几许痴迷,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回想当时,流金的九月,意气风发,以为自己有多么的不一样。讨论着光,讨论着空间,彻夜不眠,为了爱大哭大笑。五年后,还不是一样给岁月磨平了棱角,默默地画图,开着cad睡着。也许年轻还是我们的资本,也许这一两年真的没有关系,也许失败并不可怕,也许出国也不一定好,但是,我真的很怕,这些安慰的话语变成平庸的借口,精神的鸦片。然后我们变成一个个路人,路人甲都排不上,只能是路人戊。
也许我们还有爱情,拉扯着我们跌跌撞撞得前行,但是为什么,那么多那么多的爱败给了时间?根本无关乎父母,无关乎距离,无关乎社会,根本,就是败给了自己的内心,败给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欲望。真正的强者,没有那么多借口,他们所作的是为爱披荆斩棘……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部片地时候,我的耳边总是响起《独立时代》里的那句话:我的浪漫时代早就死了,我的悲剧时代也到此为止,从现在开始,就是我的独立时代。独立时代,是呀,把梦想贴上愚蠢的标签,藏到记忆的最深处,然后在垂垂老矣的时候拿出来唏嘘感叹,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离骚II:关于成长的个人陈述》影评(三):又是一个春末夏初
04年的时候和母亲去了一趟千佛山,那里的和尚说我将来一定是个留学生。妈妈很高兴买了一尊佛供在家里,年年过年的时候都要给它烧一柱香。
06年的时候我没考上B大,也没考上H大, 妈妈很失望。她觉得出国做留学生这件事情离我们家越来越远了。
08年的时候我以交换的身份到了韩国一个穷山恶水的大学, 妈妈在机场哭的稀里哗啦的,我拉着箱子走进安检没有勇气回头。
10年的时候我申请了这个韩国的大学院,再次踏上了这片地方。妈妈嘱咐我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对自己的未来要有个打算。
11年我坐在大学院地下的自习室里看完这个名叫离骚的电影,踱步走到校门前,身上只穿一件半袖。
有点冷,突然清醒了下,又是一个春末夏初,校园了一如既往的平静。
而在国内,也就是电影里说的这个北大,以及散布在那片大地上的各形各色的大学里,应该是无比的骚动了吧---因为毕业因为出国。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要降临的节日”。前段时间史铁生先生离世的时候温故了一下他的书。突然觉得这样的句子里包含着一种淡然的哲思。同样的,出国,似乎在很多人眼里,都没看待死亡那么淡然
出国的人,总是有自己的理由的。为了谁,为了什么,为了干什么,为了将来干什么,为了将来和谁干什么。
好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可以解脱所有出国人。每个人都在寻找,寻找的不是离开国的出口,而是为什么出国。
直到找到了这个理由,然后就似乎很忙碌的申请,等结果,换签,订票,然后去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去实现各自的理由。
恩,有些叫这些理由为梦想。
电影的最后,男主问女主:“明天你二签?”然后黑屏,开始播放演员表。
签证,OFFER,又岂只是他俩的见面语与终结符呢。公开表示自己要出国这件事情以后,遇见谁不是一样的问题:“你那个办的怎么样了。”
最后两个人是一起出国了,还是一起没出出国,出国了但是没在一起,还是没出国也没有在一起。电影的结局似乎没有答案。
爱情和出国,两者间的选择被这么一句简单的问候代替。似乎也是一种必然,给观众任何一个答案,还不如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自己的答案。电影的情节抑或说是所有出国人的生活,走到这个份上,早已掉进了难以挣脱的圈:我们是在为出国寻找理由,还是在为自己逃避什么?
当逃避被千千万万的理由所覆盖的时候,我们看似冠冕堂皇的回答着别人的问题:“恩, 快办好了,8月底走人。“抑或是”咳呀,还没消息呢。“
而提问与回答的人心里的潜台词却恐怕也没能逃出这个电影。
A:那出国了又打算干什么?
B:将来的事,将来再说。
《离骚II:关于成长的个人陈述》影评(四):忧伤开满山岗,等青春散场
多年前写给祥大的评论,没想到豆瓣条目都加上了,就贴出来吧。
----------------------------------分割线--------------------------------------------
“离骚,犹离忧也。”——司马迁
毕业的离愁别绪,谁跟谁的相同呢?《离骚I》最后说了,毕业只是一个人的毕业。于是,每一年的毕业典礼,都是一群人共同做一件极其私人的事情。你可以在日记里、博客里尽情地书写属于你自己的毕业心情,可是再怎么用力也无法说出每个人的心,就像我看《离骚》的三部曲,好些场景都拨动了心里的某些弦丝,可是那只是他们的毕业啊,从中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于是面对毕业,我们除了欲言又止还能做些什么?可是有一群人不同,他们想在走之前用自己的眼睛记录关于毕业的那些点点滴滴,给自己的青春留个影,也给以后的人一点提醒。这样的人,我们需要致以崇高的敬意。
刘骁穆遥他们是何其的幸运啊,在大二的时候就看过了《离骚I》,他们可以在距毕业遥遥无期的时候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一些情绪,可以轻轻浅浅地触摸到将来会有的心情。
在这一点上,我无比羡慕他们,我第一次觉得毕业离我并不遥远的时候,我已经站在了大学的尾巴上。那时候,看着大四的师兄师姐们卖书,我忽然间明白了一点《此间的少年》中乔峰离去前夕的心情。然后就稀里糊涂地忙着自己的毕业了……
《离骚》三部曲中当属2最好,无论是脚本、演员还是场景、镜头调度,都比其他两部成熟得多。——这是一个对于电影拍摄一窍不通的门外汉的看法,我说不出来那些高深的术语,只是觉得《离骚2》好得多。光是电影的剪辑就让我喜出望外,极其自然地插入《那时花开》、《阳光灿烂的日子》、《情书》、《四月物语》、《大话西游》、《阿甘正传》等电影的片段让故事增色不少。特别是藤井树翻过书签时候的表情,那是我看了十遍并且在毕业离校当天中午最后一次复习的画面啊!
虽然他们收offer、参加面试、保研、争吵、分手等完全在我的生活之外,但是我依旧体会到了他们的心情,那些等待的焦灼,那些争吵的无奈,那些离别的伤感,那些选择的彷徨,那些哭泣的痛楚……我都明白,因为那段路,我们一同走过。所以,如果我说最后我被这部片子惹哭了,请你相信,我没有撒谎。
我用了老狼的这首《恋恋风尘》的一句歌词做了我的题目,因为老早就觉得只有这么一句才符合毕业时候的情绪。青春散场,光是这四个字就包含了多少的酸楚与无奈。可是即便不甘心又能如何呢?该走的还是要走,该分的还是要分,刘骁和穆遥最后云淡风轻的照面,又能有什么续集么?
没办法啊,树要发芽,人要长大。每每想起江南在毕业多年之后发出的感慨,都会叹气连连。
真浮云啊!
:
老郭看Friends时的笑声有点假。
夏笳的小三很……专业。
刘骁那本欲扔未扔的《此间的少年》,我有,并且我还有另外的两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