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人》是一本由[美] 雷·布拉德伯里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案人》读后感(一):“两类空间”
在外版《图案人》的编者按中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世界上有两类空间。一类是浩瀚无垠的外部空间——将所有星系尽收其中的无边无际的黑暗的虚空,在这个空间中,人类乘坐宇宙飞船从地球苍翠的山峦前往金星淫雨绵绵的丛林,前往火星纵横的运河,并继续向更远……更远处进发……
“还有一类内在空间——向宇宙发起挑战的脆弱的人类的深不见底的恐惧、渴盼、希望和复杂的情感——而他们由此所必将面临的不仅有来自茫茫宇宙的危险,还有来自他们自身的某些可怕发明的威胁。
“今天唯有一位作家能够以同等的优游自如地翱翔于这两类空间之中。他的名字就是雷·布拉德伯里。本书中的这些故事便生动地展现了为何他会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幻作家。”
“两类空间”的说法,很妙呀。
《图案人》读后感(二):由图案串起的故事
这本科幻小说是以图案人为线索硬生生串起来的,其实故事间没什么关联,不过读起来还是有爽快感的。 《大草原》讲述的是科技将人的身份替代,反控制了人类,读起来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 《万花筒》是在绝境之前体现的人性,会嫉妒别人,会宽慰自己,到最后都会释怀。 《乾坤逆转》是种族歧视的题材,最后大家选择平等地重新开始,很让人感动,其中也对战争造成的破坏进行了讨论。 《公路》也讨论了对战争对核武器的批判,而在公路边农作的人们,他们的世界就是这个世外桃源,所以世界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虚无? 《那个人》是关于宗教的讨论,失去信仰很久的人想要获得信仰,却在焦躁中只能一次次错过,只有平静下来不去强求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信仰。 《苦雨》是一篇坚持到光明的故事,但真的是一篇湿漉漉的文章,我本身就讨厌雨,这篇文读的我浑身难受,这个结局我总觉得中尉死在路上了,那是他的幻想。 《火箭人》是一个悲剧,爸爸在宇宙与家庭中流连,我向往着爸爸的职业,而妈妈最终留不住爸爸,一辈子不敢看太阳。 《天灯》又是一篇关于宗教的小说,光球给大家展现了一种安乐的美好,或许只有摆脱了肉体,拖去了欲望,人才不会有罪恶吧。 《世界上最后一夜》,当所有人都知道了地球将结束,大家会做什么?平静地过完这最后一夜,道声晚安。 《流亡者》是另一种焚书坑儒,当书籍被禁被烧毁,这些想象的世界不复存在。 《无日无夜》让我印象深刻,当你生活在虚无里,你是真实的活着吗?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狐狸与森林》真的是太刺激了,反乌托邦的设定,对战争的厌恶及批判,自己最后意想不到的结局。 《访客》,欲望果然是人的原罪,你把手伸进瓶子里抓糖,想要的多了就什么也得不到。 《水泥搅拌机》用物欲征服世界,战争虽然可怕,但和平也很恐怖,娱乐至死。 《牵线木偶公司》有点重复的感觉,AI替代人类,科技是把双刃剑。 《城市》不知该说是异族对人类的报复还是城市对人类的报复,人类的战争终有一天会反噬到自己。 《决战时刻》,孩子是可塑性最强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容易被恶意引导的存在。 《火箭》这本书里很难得的温馨感人的故事,一个爸爸虽然贫穷,但他想办法圆了孩子们坐火箭的梦。 《图案人》这是个贯穿全文首尾呼应的故事,和中间的短篇没啥大关系,这个故事本身还是挺惊悚的,但却是我最没啥触动的一个。
《图案人》读后感(三):活的珍宝馆 现实的窗口
第一次看雷·布莱伯利的小说,就被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折服了,以图案人为画布,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从遥远的过去、清晰的现在以及更为深远的未来描写宇宙众生相,通过抽象的手法和隐喻折射现实,科幻小说的外壳下包裹着批判性思考和人文关怀的内核,让人回味无穷。 图案人身上布满了图案,他们活灵活现,仿若真实的世界。 “各种颜色在三维空间炽烈地燃烧,这些画是望向火热现实的窗口。如同宇宙中所有精美绝伦的景象都汇聚在了一面墙上,他就是一个活的珍宝馆。” 这座活的珍宝馆就像万花筒般千姿百态,18副图案,18个故事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幽微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比如《大草原》和《牵线木偶公司》反思人工智能化对亲密关系的挑战,当儿童房取缔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机器木偶谋杀正主上位,科技进步对人类还是福音吗?人如何在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万花筒》和《无日无夜》叩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坠入大气层,身体被燃烧殆尽时你是否后悔曾经空虚贫乏的一生?无日无夜地在虚无的太空中航行,人的存在是真实的吗?《逆转乾坤》批判了种族歧视并描绘了黑人先于白人登陆火星,当地球被毁灭放下偏见接纳白人幸存者,重新建立一个没有种族歧视、人人生而平等的新世界;《狐狸和森林》带我们时间旅行到遥远的未来2155年,人们生活在极权统治的恐惧中,思想被审查,书籍被烧毁…… 每个故事布局都很巧妙,再加上非常优美流畅的译文,很容易让人沉浸在故事里,或惊悚或悲伤或感动,发人深省又留有余地,让读者自行去想象无限的可能。有些故事细节没看懂,比如《大草原》里父母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孩子们头脑里的投射,他们之前听到的尖叫那么熟悉说明什么?《决战时刻》里的蓝色怪影是什么,是否是指火星人?妈妈感到恐惧是否是因为意识到他们的孩子被异化了被火星人作为内应入侵地球?我试图在其他故事里找到答案,但没有找到他们在情节上的关联,如果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的话,大概是对人的关注,反映的都是比较严肃的社会主题。 PS:发现一个问题(不知道算不算漏洞),开篇提到图案人1900年纹身,当时20岁,已经找了老巫婆50年,那他遇到“我”的时候也就是70岁了,而最后一个短篇《图案人》讲了他纹身之后的两个星期先后预言了他杀死妻子和他的死亡,那么他应该已经死了,为什么还会有后来的故事?(为了完成作业强行凑字数我也是拼了)
《图案人》读后感(四):世界末日的桃花源
# 一
在这本书中的大多数小说中,布拉德伯里并没有集中精力讲述一个精致的故事,而是将笔触放在了一个简单情境的描写。不是一副大尺寸的油画,而仅仅勾勒出特征的速写。这种特色在《公路》这篇文章中最为特色。
# 二
故事的展开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乡间故事。第一段并没有太多的情节,只是给读者了一个安定、温馨的背景描写。至于后面会有什么样的展开,都保留了巨大的空间。这段描写,放在任何严肃小说里面都不会让人感到别扭。
故事展开之后,视角则集中在一个当地的住户身上。故事名字叫做《公路》,但是视角的讲述却并不是司机为重点,而是以在地居民展开,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这种设计在信息的传递角度就很有必要了。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此时“世界”的状态,在地主角缺少这种信息,司机们则掌握了这种信息。在地主角与司机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获得信息的过程。
# 三
在本作《公路》中,具体信息的展开,也是本作的一个很重要的设计。
本文的大篇幅都在写在地人埃尔南多与来往的司机的对话,通过他的眼睛来观察来往车辆的情况,而这种描写越多,读者的疑问也就越多,这些人开车是要去哪?为什么都会有一种悲伤的表情?
在故事最后,这种悬念揭晓。路过的奔袭的车流,是为了躲避已经爆发的核战争。
到了这个地方,之前对于来往司机的描写,司机行为的反常都得到很好的解释。这个故事到这个地方,已经展现出了对于末日环境下,人们身处绝望中的自我拯救。而从创作上来说,读者的好奇也得到了满足,整个故事达到了它的一个高潮
# 四
不过故事本身的余韵在于,它没有在揭晓“末日原因”的情况下就结束,在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而是继续深入笔触,继续描写在地居民的情况。如果按照常理,得到这个消息的主角们,应该也被车流裹挟,汇入逃命的旅途。但是他说出的话却是:
>“他们说的‘世界’是什么东西?”埃尔南多自言自语着。
是啊,“秦汉”“魏晋”这些政权交替,对于桃花源里的人又有什么影响呢?
# 五
书里面其中的作品,也体现了布拉德伯里的写作水平。他所在乎的不仅仅是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他更关注的,是在特殊的情境下,人们的心路历程。在本书其它的选篇之中,这样的表现也是比比皆是。
《图案人》读后感(五):世界上最后的夜晚
当波拉尼奥在《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里以无事发生的口吻将夜晚折叠,打包,归入记忆的废墟,多年前,雷·布拉德伯里早已用一句“如果……”把《世界上最后一夜》抚平,像一个恬然的梦境:
“我想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每个人都想好了要如何度过这个夜晚。”夜晚与夜晚之间并没有太大不同,无非醉生梦死。地球上的人们流连于酒吧,饮酒作乐声色犬马;火星上的人们徘徊于地狱边缘,为一个关于地球的梦以命相搏;金星上,人们被无尽苦雨洗去颜色,徒劳地寻找不存在的太阳;茫茫太空里,人们在漂移中逐渐忘记时间,忘记距离,忘记日夜的区别和自我的存在……
夜向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蔓延。雷·布拉德伯里的科幻短篇集《图案人》始于黄昏,终于午夜,正是讲故事的最佳时段,疲惫的旅人停下脚步,坐在篝火旁继续他们的探险。图案人的纹身承担起预言的使命,未来宇宙版的一千零一夜就此启程。火星侵略者被地球人征服,太空探险队被城市策反,近世文明变成宇宙中的流亡者,而火箭人在夜的荒芜中仰望星空,相信待在太空“是人在一生中所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
似乎所有关于宇宙的幻想故事都有这样一个以追寻为使命的内核。无论梦想为何物,无论脚踏实地还是悬浮于真空,人类自会行走的那一刻起,所有的步伐便都是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极喜欢《那个人》一则,雷·布拉德伯里自述这是由一个假设——如果你来到一个神昨天刚刚离开的星球你会怎么办?——产生的故事,小说因此有了两种可能性,是为了追上神的脚步而继续前行,疲于奔命,去求取神将会赠与的和平与安宁;还是相信奇迹本身便是神之所在,安于这个星球已经得到的平安喜乐?
作家让三分之二的人选择了留下,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继续追寻之旅。但这两个选项里,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对与错。奔跑和停下都是生命的正确姿态,宇宙终极的浪漫,是不要停下脚步,也是陪你坐看海上云卷云舒。
走与停是所有故事里人们挣扎的姿态。譬如《公路》一篇为我们展示的地球最后一日的一个侧写,路边劳作的农夫望着逃离世界末日的车流,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无事发生。譬如《世界上最后一夜》坦然接受了世界将于二十四小时内毁灭的事实,人们照常生活,照常执行任务,照常按时上床睡觉,甚至像平时一样,走遍房间将所有的灯关上。或许只有太阳,不会照常升起。仿佛能够永远持续下去的幸福日常凝结于走进厨房把忘关的洗碗槽水龙头关好的那一刻,让人们面对世界末日还能欢声大笑,而就在这静与动之间,永恒的事情发生了。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度过了这个晚上。”序言里,雷·布拉德伯里讲述了他的侍者朋友的故事,他跳舞,“为的是远离死亡”。而作家自己呢?作家自问,“我用以战胜死亡的舞步又是怎样的呢?”“我写作,写作,在正午时分或凌晨三点笔耕不辍。为了生命不止。”
《图案人》读后感(六):《图案人》:科幻,另一种真实
谈起当代科幻小说,不能不提的一个名字就是雷·布拉德伯里,这位美国作家完全算得上是一位业界劳模。首先,他的创作生涯极其漫长,前后总计七十多年(当然,他的长寿也有名)。其次,他的创作格外丰富,不仅包括《华氏451》《火星编年史》这种后来耳熟能详的长篇,而且有数百篇短篇小说,就连散文、诗歌、剧本都不在话下。最后,他更是凭借自己的创作将科幻带进主流文学的视野的主将之一。
尽管正如上文所述,布拉德伯里以两部长篇小说闻名于世,但其实,他的短篇小说同样不乏看点,比如他早年的那些作品集结成的《图案人》。尽管作者以一个带有奇幻色彩的图案人(或者说文身人)将这些小说串联成一部长篇(不排除可能是因为长篇小说更容易出售),但其实,它们完全能够独立成篇,各有各的风格与魅力,或以现实主义的笔法讲述了超现实主义的故事,或在常见的题材中发掘出另类的可能。
这些短篇小说,有的延续科幻小说的传统,出色地处理了外星人攻打地球和地球人征服太空的题材,比如《苦雨》(地球人来到金星,发现这里几乎始终在下雨,这浇灭了他们的希望)、《城市》(地球人征服了一个星球,放任该星球居民死于麻风病,为了复仇,该星球的居民建造了一座“智慧城市”,复仇成功),有的带有奇幻文学的色彩,比如《流亡者》(地球人来到火星,发现那里空无一人,实际上,被地球人焚烧的书籍的作者们都来到这里避难)、《图案人》(一个男子身上几乎全被文身,更奇特的是,他胸前的文身能够“表演出”人的真实欲望,这给他带来了厄运)。
在科幻迷那里,科幻大致可以粗略地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在硬科幻中,大量专业术语出没,对此着迷的读者同时享受着知识的乐趣,比如“基地”系列,不过在软科幻中,科幻本身的设定比具体的科学术语更吸引人。布拉德伯里的作品基本上可以归类为软科幻,因此,热衷专业词汇和科学考据的读者可能会失望,甚至还会对小说中部分违背现有科学的发现与结论的内容表示抗拒。可若是不拘小节,布拉德伯里多半不会令其沮丧。
相较小说中的背景的科学依据,布拉德伯里更专注的是科学对人类的影响,因而讨论起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可能的后果,比如《大草原》,一对父母为孩子们设置儿童房,这个房间能将人的想象力化为虚拟现实,供人体验,可令人意外的是,仿真或拟真最终暴力地取代了真实,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让人后怕。类似的思考还见诸《牵线木偶公司》:一个男子原本打算用牵线木偶代替自己,暂时与妻子相处以便度假,结果发现妻子才是一个牵线木偶。黑色幽默的笑声之余,是对真实的不确定性恐惧。
此外,必须承认的是,《万花筒》《乾坤逆转》《狐狸和森林》《水泥搅拌机》等作也都有可观之处,其中,有些作品对科幻的反思甚至到了形而上的层面。不管怎样,虽然布拉德伯里的长篇小说取得的成就最有目共睹,但是,他的短篇小说依旧值得关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这些短篇就没有未来的长篇,比如《流亡者》之于《华氏451》,《流亡者》之于《火星编年史》。
《图案人》读后感(七):《图案人》:真实与幻想边缘的万花筒
我的旋律和曲目就在这里。它们填满了我的岁月,那些拒绝死亡的岁月。”
01
在布拉德伯里的一众作品中,《图案人》收录的故事保持了极为平均的高水准——这并非易事。对一个高产的作家而言,欲将多变的现实糅合进保持风格统一的写作惯性,需要的不仅仅是新鲜设定和怪奇元素,还有作品的前后呼应与作家本人的持续性思考。
《图案人》便是如此。
假如将布拉德伯里的创作世界视为一个巨大的万花筒,那么生存与死亡、种族与战争、科技与人类、儿童心理与行为等等命题就是呈现奇妙景观的原始图案,它们在布拉德伯里的故事里俯拾皆是。令它们变幻交织成为让人目眩神迷之景的,是映射在棱镜上的光,是布拉德伯里剪裁得当的巧思。
单以同月份出版中译本的《十月国度》为例便能直观感受到这一点:《小杀手》(《十月国度》)中凭借无辜外表从容杀害双亲的婴儿正是对作者幼儿心理的反向联想,《大草原》(《图案人》)则将这种联想与技术发展相结合,父母成为儿童浸入赛博空间的直接阻碍,于是前者被后者以技术绞杀。元素相似,进入的角度不同,于是犯罪的孩童呈现出混乱又统一的面容——他们有着与年龄相符的天真烂漫,他们喜欢玩具和其他一切能给予感官享乐的东西,他们能够如蜘蛛般冷静旁观目标走至网中央,他们对渴求的希望有超年龄的执著。很难在这两个故事之间评出优劣,因为布拉德伯里讲出了它们各自的味道:统摄婴儿杀手的是原始的生存本能,而用儿童房解决掉自己父母的孩子早已被技术带来的享乐占据了身心。
“这时狮群已经填饱了肚子”,这是布拉德伯里不甚乐观的回答。
02
延续了一贯的自述式视角,“我”的足迹依然遍布故事的边隙,反复渲染它们的真实性,只是同时还多了一个图案人。“我”见证着图案人难以摆脱的命运和走马灯式的故事联播,图案人见证着一个个故事在远方轮番上演。有趣的是,读者本身也在追随图案人与“我”的脚步,见证着十八个故事的开始与结束。因此在一层层视角叠加的嵌套游戏中,故事本身的合理性变得没那么重要,它使人悚然一惊的刺激和文字之下的隐喻才是万花筒的终极奥秘。
毫无疑问,布拉德伯里是爱伦·坡的忠实粉丝。不论是《流亡者》中几乎成为主角的戏份,还是深受其影响的哥特式文风,都清晰传递出这一讯息。探讨生命的几个故事的内核也与之呼应:我渴求彼岸的光芒,却发现光芒只是妄想,唯有命运不可挣脱。《水泥搅拌机》中,埃蒂尔在火箭腾空之时的大段心理活动如此真实,直接地喊出“如今你只是一双听命于人的手而已”,“你此刻身处这张巨网之中”,那颤动的、眷恋的、怜悯的、渴求的,已随着灵魂堕入虚空,只剩下这不自由的躯壳在宇宙中漂浮。
永远不要当火箭人,因为身心割裂的撕扯会让你痛不欲生。
03
尽管并未找到直接证明,但布拉德伯里对技术的警惕仍然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痕迹。这种警惕贯穿于布拉德伯里的创作始终,并随着技术演进而衍生出新的讨论与担忧。《火星编年史》便是最为直观的体现,本书的十八个故事里也不乏设定在火星的情景。在布拉德伯里看来,技术会带来内外双重隐患——对外的技术扩张必然导致迈向星际的探索脚步,那对于异星球而言是被侵略与被殖民(《天灯》);对内的技术发展则会带来种种伦理争议和人的异化,人类与机器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丧失了对“生命”的基本判断标准(《牵线木偶公司》)。
这种警惕与隐忧无疑具有某种经验性,甚至可以说是Z世代之前的隐形共识。只是当时间来到布拉德伯里书中设想的2020年,当技术逐渐成为人类身体的外延,诞生在技术之中的新一代似乎难以对此产生认同。技术已经成为讨论的前提而非假设,我们无法也不能拒绝。
倘若布拉德伯里尚在世,是否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和故事?
或许不会,毕竟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也或许会,毕竟连万花筒都是时代的眼泪了。
《图案人》读后感(八):花纹流淌,而我们直视死亡,思考为何活着
在众多世界科幻大师里,雷·布拉德伯里无疑是异类中的异类。他的写作是高度私人化的,几乎完全指向自己的个人生活,却在反复的书写中把握住了许多人甚至许多代人所共享的情怀。
《图案人》是布拉德伯里的第三部个人短篇集,成书于1951年,夹在《火星编年史》(1950)和《太阳的金色苹果》(1953)之间,总体上沿袭《火星编年史》的结构,用一个线索串联起所有互不相关的短篇故事,以满足当时出版商提出的要出版长篇小说的要求。在这时,绿镇宇宙(涉及《蒲公英醇夏》《十月国度》《夏日永别》等)尚未成型。布拉德伯里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仍然停留在童年立下的誓言上——他曾经立誓要用笔耕不辍来对抗死亡,甚至为此抗拒美国二战期间的兵役条例(这件事还影响到了他和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关系,尽管他没有服兵役的真正原因是体检不合格)。而在《图案人》所收录的作品中,这种对死亡的关怀被他浓缩在了图案人这个曾经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怪胎身上,经由覆盖全身的纹身,实现了对“死亡”这件事的诠释。
“死亡”这个母题贯穿了书中的几乎所有故事,但是含义却千差万别。有时是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点缀某个孩子的视野的遇难宇航员(《万花筒》);有时是浪漫主义文学在科技革命下的衰落(《流亡者》,该篇也被收录在了《火星编年史》中);有时甚至只是一种近乎于幻灭的情绪。而在感慨于或悲壮或惊悚的死亡的同时,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到作者贯穿所有作品的对死亡这件事的看法。
在布拉德伯里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死,并不是真正令人害怕的。有太多比这更加可怕的死去的方式。这种认识在本书中的大量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为《流亡者》和《水泥搅拌机》两篇,两篇全都偏重于呈现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在这两篇作品中,尽管死亡大都是抽象而非具体的,但是在阅毕全文后,我们都明确地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了:在《流亡者》中,率领哥特怪物大军的爱伦·坡被全副武装的宇航士兵们击溃,奥兹国的城堡随即土崩瓦解,逃亡到火星的浪漫主义文学在与科技文明中最后一战中彻底消亡,在焚书的烈焰中精神破产了;而在《水泥搅拌机》中,主人公这个在火星上过着安逸生活的乡下人,先是被战争狂人们强行带到了地球上去打仗,接着又被高度商业化的地球文化覆了认知,最后在一段虚假的火星人形象宣传片中彻底失去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从两篇作品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布拉德伯里对幻想的热爱,和对自我存在的执着。在他看来,失去这些,就算是继续痛苦地活下去,也与死去无异。
布拉德伯里对这种方式的“死”深恶痛绝。这在全书的第一篇故事《大草原》中即可见一斑。这篇故事异常古怪。作为一篇科幻小说,它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设定。供孩子使用的虚拟现实儿童娱乐室更像是一种幻想和童心的具象,而试图禁止孩子们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大人们,则成了扼杀这种童心的怪物。在故事中,他们自己的生活千篇一律,无聊透顶,孩童们营造的幻境则成为了超出他们理解的存在,不再以他们干瘪的生活为天花板。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们死在虚幻的草原狮口下几乎完全合情合理——在被孩子们的幻想撕碎、吞噬之前,他们早就死去了,只不过一直像僵尸一样活着(《决战时刻》也隐约带有这层意味)。
《大草原》这篇故事也暗含布拉德伯里的一些典型创作风格,比如说清晰的对立关系,和作者在对立关系中鲜明的立场。在《那个人》《公路》《无日无夜》等故事中,作者借助这种对立关系向读者呈现了生而为人的各个面相。布拉德伯里在本书中所阐述的人生观,包括他对童心和爱的向往,对纯真和内心安宁的追求,和对已然消逝的过去的追忆和怀念,就是经由这种方式逐渐搭建起来的。
而书中最根本的对立则源自于生和死的对立。这种对立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宿命,因此,布拉德伯里不再选择立场展开批判,而是更加侧重于审视:在死亡阴霾的笼罩下,生命的意义究竟在于什么。《世界上最后一夜》可以被视作这个方向的典型之作,讲述了一个只剩一天的世界里人们的选择;《无日无夜》《狐狸和森林》《苦雨》等也可被归在此类;但是书中最打动我的却莫过于《万花筒》。在这篇故事中,宇宙飞船爆炸了,把乘客们抛向四面八方。最后那位划过天际,令地面上的孩子感到惊叹并向其许愿的宇航员,或许可以算是我所阅读过的众多科幻小说的角色中最具美感的一位。他的同事们如蒲公英一般飞向深空,他则变成了一颗流星,用死亡的轨迹为这个世界带来了稍纵即逝的美。这和布拉德伯里的创作理念几乎如出一辙——有趣的是,文末的场面也恰恰呼应了1939年布拉德伯里参加首届世界科幻大会当晚,面对万国博览会的烟花时感受到的那份震撼和感动。
最后回到图案人这个贯穿全书的形象上来。按照作者的安排,这个肥胖怪胎身上的纹身有一种魔力,能够让人从图腾中读出它们所蕴藏的故事。按照压轴作的说法,这些纹身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图案人的身体上,成了他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割掉纹身就等于杀死图案人。它们所蕴含的故事,也因此变成了图案人的故事,直指图案人的命运,和主人公自己的命运。
至此,图案人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概念,甚至变成了布拉德伯里这位故事匠人的化身。阅读他的纹身里的故事,也便是阅读图案人,也便是阅读书中偶遇图案人的主人公自己。如果立足于这些故事的普适意义,而将图案人视作全人类的化身的话,那么,我们阅读图案人的故事,便也是阅读我们自己的故事。在全书末尾,图案人死在了自己的命运里,离奇出现在主人公面前的这位图案人的“幽灵”则用一个全新的纹身将死亡的宿命抛向了主人公,也将它抛向了每一位读者。我们要用什么来和“死亡”战斗?这是布拉德伯里在本书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图案人》读后感(九):步履不停,写作不止
写作,是为了生命不止 说起《华氏451》,读过的人应该对其中的名场景——焚书——印象深刻。这本《图案人》也是其作者雷·布拉德伯里的经典短篇集。在序言中,作者借由与舞者朋友的对话,铿锵有力地说出自己对于写作的信仰——雷·布拉德伯里,用写作,对抗着岁月老去与死亡侵蚀。 本书《图案人》说是短篇合集,但是却用了一条主线——“‘我’与图案人相遇经历”——串联着。那18则寓言故事刻在图案人满是文身的皮肤上,给每一个观看者,包括“我”带来一场故事盛宴。 先来看看图案人的故事 一生起起伏伏——最初的他虽算不上事业有成,但也温饱有余,同时夫妻相爱,家庭幸福。但自从双方有了争吵,一切便扭转直下。他因家庭不合致使暴饮暴食,造成体型臃肿,工作危矣。为了保住工作,他找了一个老巫婆文身。从此他开启了流浪的生活,因为每一份工作都干不长久。在漫漫人生中一次流浪中,“图案人”与“我”相遇了。“我”有幸观赏到了这些神奇的文身。那里有18幅图案,18个故事。“我”盯着它们,渐渐地,图案抖动起来,活了过来。一个小时后。我发现他给右肩胛骨开始显示出我的未来(图案人要掐死“我”),“我”吓得马上逃跑。 18则脑洞小剧场 简单总结一下主题 《流亡者》“焚书毁文”。科技至上的时代居然容不下一片文化,大海旁的篝火里,熊熊燃烧的褪色烫金书名,它们点燃了《华氏451》的大火。 《大草原》AI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扭曲了人类间的亲密关系。 其实这个故事我更专注于孩子利用AI实现了孩权对父母的反杀。 《决战时刻》大人最大的自负就是低估孩子,以致于“母亲”忘记了自己也曾“决战”过。 《乾坤扭转》“种族歧视”,配上最近美国白人警察暴力致黑人死亡新闻观看,别有一番味道。 《万花筒》人生的意义为何?按部就班还是随性而活,可能只有在死亡面前才会做出无悔于心的答案吧。不过到那时一切也晚了! 《公路》《天灯》反战主题。 当下世界有太多爆发战争的因素了——核武器泛滥、各种歧视并存、能源紧缺下的贪婪侵略……而不爆发战争的原因又何其得少——放下武器,热爱和平。 《那个人》只知一味追逐虚无的神明,不如脚踏实地地从头做起。 《苦雨》坚持就是胜利。说起来,在阅读中途我以为他们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哪晓得是柳岸船头又一春。 《火箭人》几年中只能回家三个月的父亲与孩子最后的陪伴,用自己的火箭人生教育孩子。 《世界上最后一夜》如果今天是你最后一天,你会怎么过?这真的是个很老旧的话题。老旧到已经有个类似于“政治正确”的答案出现——跟往常一样度过这平凡的一天。 《无日无夜》我只看到了一个杠上开花节节高的“希区柯克”。 《狐狸和森林》在未来,战争与科技并进,人类从此远离文明与艺术。借由时空穿越机,一对夫妻厌倦炮火弹声,沉溺于安逸和平的历史。 森林陷入火海,狐狸即便再聪明,也难以逃脱时代宿命。 《访客》人心的贪婪永远不会让人“失望”。不懂分享,只知占有,最终便是由有到无的一无所有。 《水泥搅拌机》“战争虽然可怕,但和平也很恐怖”——娱乐至死。 《牵线木偶公司》人工智能叛乱人类的故事,我国在八十年代有部同题材电影《错位》。 借科幻之壳批判资本社会中人心的隔阂和身份的虚无。 《城市》仇恨的力量绵绵不断,万年等待只为复仇。 《火箭》梦想带来的奇迹,父亲为孩子们搭建太空火箭梦。 结语: 情节承载着作者的渴望——那是对和平的无限热爱追捧,是对科技发展下人伦变迁的担忧,也是对漫漫人生路上暖阳的追忆。 这十八则如同“黑镜”的寓言,有温馨治愈,有毛骨悚然……虽然背景是科幻虚构,却还是在细腻讲述着“人”的故事。作者视灵感为影像,每次黑暗中摸索时快速拍下的快照成为这些面世的小故事,供人观赏,细细品着。图案人暂无评分[美] 雷·布拉德伯里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图案人》读后感(十):展开寓言故事的画卷
I wrote. I wrote at noon or 3:00A.M. So as not to be dead.
雷·布拉德伯里是个笔耕不辍的作家。他七十六岁那年跟啤酒屋里那位二十三岁的侍者聊天。侍者说,他每天工作很多个小时,干完活之后他开始跳舞,直至凌晨四五点才睡觉。他说,睡觉是死亡。他用跳舞来拒绝死亡。
布拉德伯里也说,他凌晨三点才睡。可是他并不是跳舞到深夜,而是写作陪伴他。他用写作远离死亡。
在《写作的禅机》里他提到了自己从小就喜欢天马行空。他听回来的话看到的马戏团表演都成为了他奇思妙想的素材。他每天还坚持写一千字(练习写作)。
《图案人》正是他多个灵光闪现的瞬间,也如同立拍即得快照,把寓言故事串连成一幅绵长的画作。
————
图案人问“我”在哪里找到工作。四十年来,他从未有一份工作做得长久。他身上的图案都让雇用他的人吓到了,把他辞退。
他身上有着十八幅图案。据图案人说,这些图案在夜里都会生动起来。究竟为什么图案人变成了图案人,他开始并没有细说,只说是一个女巫帮他做人体彩绘的。图案人只有右边肩胛骨没有图案,那里预兆图案人同伴的一生。
到了书的末尾,我才读到图案人自己的故事。他还未成为图案人之前,叫威廉·菲利普斯·菲利普斯。他和丽莎贝丝结婚了。婚后,他慢慢吃成一个大胖子,还被游乐场的老板嫌弃辞退。
游乐场的老板说这里不需要另一个大块头,不如威廉·菲利普斯·菲利普斯去文身吧。这样能拉来游客买票进场。
他确实去找到女巫为他文身。那些图案如同血液深入骨髓里,怎么去都去不掉。
女巫叮嘱他前胸的图案可以在这周吸引游客买票来看,而后背的图案是要再下周才揭晓的。这连他本人都不知道前胸后背的图案是什么。
没想到前胸的图案震惊众人,尤其是他的妻子。游客更愿意下周看后背的图案了。然而图案人的人生也就变了。
——
下面说说那十八个故事吧。究竟是怎样生动又震撼的画面让这么多雇用图案人的老板都选择辞退他。(挑选几个着重讲一下~)
⭐大草原
哈德利夫妇还有儿子女儿到高科技的房子去居住。在里面,他们只需要下指令就能让食物做好端到桌面,鞋子的鞋带也能帮忙绑好 。孩子的儿童房更是随着孩子们的意志和想法去改变画面的。哈德利夫妇害怕孩子想象中的非洲草原和狮群,决定锁上儿童房。这个决定让孩子们更反叛了。心理医生戴维·麦克林(看样子是个坏人)站在孩子的这一边。结果,父母被孩子内心的想法和狮子群的靠近害死在儿童房。
⭐乾坤逆转
黑人移居火星。他们好久都没有见过白人了,更别说那些新生在火星的孩子们。突然有一天有消息来火星说,有白人要驾驶飞船登陆火星。火星上的黑人反应各异。他们有的是好奇,究竟白人有多白,是不是像牛奶一样白。他们有的是仇恨。
→布拉德伯里在这个小故事里面提到了不少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观念。
威利·约翰逊带头拿枪去看白人的登陆。他认定他父亲的死去还是地球家园的破坏都是白人造成的。他连带恨起这个白人来。
“你从小一直痛恨的就是这种事。你现在的做法和你痛恨的那些白人有什么区别!”
镇长痛斥着威利·约翰逊,全因威利让那个垂垂老矣的白人做他们黑人在地球上做的卑微工作(在书的内容设定上,以前是黑人为白人服务的)。
白人低声地求助,希望能把幸存者带到火星上来寻求帮助。白人希望与火星上的黑人们和解,而不是继续仇恨彼此。
(这篇和后面的一篇名叫天灯的故事都表达了布拉德伯里爱好和平避免冲突战争的强烈愿望。他希望现实世界是没有不满,没有不幸也没有贪念和争斗的。缥缈的蓝色的火焰也是让众生平等,不争不抢。)
⭐苦雨
这篇故事让我想到的一本新书叫《乐观而不绝望》。还有关于坚持与功亏一篑的寓言。
金星上,雨下个不停。中尉、西蒙斯和皮卡德在雨中艰难行走着。雨持续滴落在他们全身上。他们浑身都疼,渴望找到传说中希望的太阳屋躲雨。
在雨中前行不容易,他们在路上遇到太多不确定的因素,遭遇雷暴,还有想要放弃的念头。除了中尉,其余的没能坚持走到最后的太阳屋。那时的中尉,是咬紧牙关走了漫长的路才找到真正的有资源热量提供的太阳屋。
苦雨也是对困难的苦战。谁坚持到最后,才不枉费之前越过的艰难险阻。太阳屋虽然遥远,也是中尉的希望终点。他做到了。
——
还有好多发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在图案人的身上活现出来:《万花筒》里面相距万里的太空人思考关于人生的价值,是认真活过还是按部就班?《公路》里面对于世界末日的思考;《那个人》中对于时间和上帝的争分夺秒的追逐;《火箭人》当中每三个月远飞太空的火箭人对孩子的教育;《访客》里面众人的贪婪让一切成了空;《牵线木偶公司》也是和《大草原》一样的想法,究竟高科技是利还是弊。
最细思极恐的还是“我”看到了背对着“我”睡着的图案人的右肩胛骨部分。里面的画面慢慢显现。“我”惊呆了!终于明白为什么图案人的工作都无法长久。这归结于图案人本身!
⭐开篇就说过这些故事都是作者布拉德伯里灵光闪现的素材。他把自己对于世界的纷争与和平、欲望与贪念、种族观念、坚持与放弃、图书的禁锢与销毁(《华氏451》的灵感来源)、战争与威胁,还有高科技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想法都揉碎散落在各个故事当中。
他像是给读者展开一幅绵长的画卷,里面有地球、火星和金星,也有人类的争斗贪婪和伤害,更有世界末日来临前夫妻俩的安之若素等等。或许他内心的希望是像《天灯》那篇里面的蓝色火焰一样,没有手脚的火焰,不存在争斗和背叛,也不存在不满和不幸。它们是幸福的。布拉德伯里也希望人类也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