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行星旅行》是一本由[日] 中江嘉男 文 / [日] 上野纪子 绘著作,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行星旅行》读后感(一):让我们开启一趟未知、不被定义的旅行
女儿有一阵子痴迷松鼠侠,干什么都是松鼠侠。在她的世界里,松鼠侠无所不能,上天入地拯救弱小,我们都住在地球,而松鼠侠住在宇宙,但是“宇宙”确实一个超级神秘的地方,如果你要问“宇宙”是什么?松鼠侠是住在银河系吗?她就会神秘地告诉我们,他住在宇宙的某处,不是银河系。
后来有次她爸爸实在被这个虚无缥缈的故事整烦了,无情戳破: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松鼠侠,松鼠侠是动画片里的人物,他也不住在宇宙,他在松鼠小镇。
女儿认真地回答她爸:你又没见过松鼠侠,你怎么知道他不存在呢?也许只是你看不到。
哇,这个真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回答了,没错,我们没见过,就不能谓之“无”,有没有可能就像《小王子》里的大人,长大之后就看不见一些“重要”的东西了?
带着探寻一个你看不到,也许存在的更多、不同的世界的意愿,我和女儿开启了阅读中江嘉男与上野纪子合作的作品《宇宙行星旅行》。
在读之前,我其实就有这样的意识,这一定是一本不能奢求孩子在学龄前就能明白的绘本,这也一定是一本必须亲子共读的作品,但是实际上,这本书的复杂程度还是超越了我的想象,对于成年人的我而言,有些知识也是晦涩难懂的,不过,同时也有更多的安慰——这一定是一本可以读很久的绘本,虽然它不是图鉴,但是却一定是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收获的绘本。
女儿现阶段,五六岁,读的是故事,看的是图画。
这个故事,女儿共情的点是奇可的斜视导致的自卑。最近我倒是有个奇妙的体会,我们长大之后真的是会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心情。我小时候有段时间因为外貌自卑,还曾经因为冬天穿的裤子厚生出很大的困扰,可是等我的孩子开始因为她自己感觉到的一点小瑕疵自卑的时候,我却无法共情,我会告诉她:你很好,你很漂亮等大而虚的空话,而女儿显然能体会到奇可的自卑,于是望远镜带着她去远方的故事让她深受感动。
孩子的情感啊,比成年人更细腻,比起我们这些总是说并不走心安慰人话的大人,孩子更能体会这个年龄孩子的敏感、自卑和孤独。
所以,不要忘了啊,虽然你现在很小,为看起来很小的事物,为那些大人看起来根本不值得纠结的小缺陷挣扎,但是孩子们懂孩子们,所以孩子们也同样能接受很小的自己,被关爱和帮助,引领走向更大的世界。
关于故事,女儿理解是没有问题的。
难理解的是绘本中那些关于宇宙的知识点,比如说到“一维”“二维”“三维”,一维是有长度的世界,二维是面,三维是有长、宽、高的立体空间,在高一维度的空间,可以看见低一级的维度,但是看不到更高的维度空间。
为了搞懂这个“维”,我们拿出了纸笔,“一维”我在纸上画出了一条直线,并告诉她“二维”就是整个纸面,三维是我们所处的这间屋子,我们可以在纸上看到线,可以在屋子看到纸,但是却不可以在纸上看到屋子,也不能在线上看到纸面。
说起来,今年不特流行一个说法“降维打击”么,孩子一度理解这个有点困难,但是在奇可所处的空间,她终于明白了,奇可可以在空间里看到一切,但是却不能在平面上看到空间——我终于理解了“二向箔”的杀伤力,由此也感慨:宇宙里有多少未知,看起来很抽象很复杂的东西,也许它们并不难以理解,只是我们缺少像奇可一样抽离现有环境的眼睛,少一只望远镜,往远看,或者,从远处往回看,就像女儿若有所思的“近大远小”,她终于在书本中,结合了自己在绘画学习中的空间知识,这也让老母亲欣慰——我们的孩子当然值得知道更多,值得更复杂更抽象的知识学习,这样的绘本,不仅仅是孩子在学习,家长也在吸收知识。
说到表现形式。这本书是黑色调的,而且这种黑色是有些金属光泽的,再加上印刷纸张的配合,呈现出一种珠光黑色,因为这种黑色是“亮”的,所以就抵消了黑色的低沉、凝重。让奇可的宇宙之旅变得不那么“暗黑”,光与暗的强烈对比,城堡、房间中的花团,都加重了这种撞色感,本以为孩子会不喜欢这种颜色的配搭,没想到,因为日常很少看到这样的画,中江嘉男的画让孩子有惊喜之感。
那么,一起开启宇宙旅行吧。
《宇宙行星旅行》读后感(二):看向,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在捕捉到光的刹那,我们同时与宇宙的过去和地球的未来相遇,看到世界之外的世界。读这本书,如同亲历一次大爆炸,与宇宙一同重生。
那些进行天文观测的人,当他们拿着望远镜望向宇宙中无数星云,是否会在视野中央错综复杂的亮点里迷失,直到一颗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光,穿越宇宙间所有尘埃微粒,来到望远镜的视野中,提示宇宙中曾经发生的一次毁灭与新生。书中内容给人带来的感动,不亚于亲历了一次大爆炸,与宇宙一同重生。
在捕捉到光的刹那,我们同时与宇宙的过去和地球的未来相遇,看到世界之外的世界。世界之外,即使是学天体物理的人也很难描述清楚那是什么,或许是地球的翻版,但更可信的是,我们已经成为“必然”的世界中,碰巧遗落的新的可能性。
书中斜视的奇可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她经由望远镜,冲出房间,冲向宇宙中的一颗星星,来到另一个世界,看向世界之外。
这本书的主体内容是星星和奇可的对话,星星和奇可谈论关于宇宙、关于思考、关于过去与未来、关于自我的种种问题。我想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全书用苏格拉底、格劳孔等人的对话问答承载哲学思考。
不同的是,《理想国》侧重于理论,对话中提到的一些典型的象征也是为了解释理论,比如用人、怪兽和狮子解释灵魂中的理性、欲望和激情。《宇宙行星旅行》则是将宇宙中的现象一一展现出来,留下一个个可供思考的问题。
作者中江嘉男说这本绘本的使命就是“告诉孩子们还有不同的世界存在”。无论是物理还是哲学解释,我们的世界的表象都不是绝对的“必然”,只是偶然性的集合。所以人们会想象平行空间、平行宇宙,在平行世界中,自己或许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拥有完全不同的成长轨迹。谁能保证超越现实的想象,不会是另一种现实呢?
从书中重新认识宇宙,也是在重新确立人在宇宙中的存在价值。奇可意识到,她在和星星相遇时,是以光速和星星同步运动。在物理学中,光速是不可能被超越的,星星却告诉奇可思考速远超过光速。光的传播需要时间,而人“想到”一样东西是不需要花费时间的。这颇有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意味,肯定思考的力量,将人的理性置于自然存在之上。
宇宙的尽头又是思考速和光速都到达不了的地方,然而,相比于探索宇宙尽头,探索远方,人们反而会忽略探索最近的东西——自己,这也是星星要奇可关注的。星星没有更深入说如何认识自我,只是让奇可在他所代表的时间空间中自己去寻找,在星星所处的塌缩的空间,用时间凝聚的一个“奇点”重新发现时间空间。
我们总会对比宇宙之浩瀚与人类之渺小,又会在乎渺小的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更加渺小的困境,但在他们对话的过程中,读者很难再想起来奇可的斜视,只是跟着星星的话在思考,思考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世界,又处在世界的什么位置,在专注于外部世界的时候要如何反观内心……
星星在他的光从过去到未来的路上与奇可相遇,又要用他爆炸的光芒穿过土星,照亮另一个世界。关于过去、未来,还有星星提到说不存在的现在,读完之后依旧有些疑惑,但确实带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
在书的最开始,奇可拿着望远镜穿过镜子看向自己。我想,这本书让读者看向远方的同时,也想让我们关注到自己内心——这个比远方更远的地方吧。
《捕获,一道光》
从第一次大爆炸发出来的,光
穿过未知的远古时代
奔跑,在失去时间的空间
奔跑,奔向
消逝与新生,过去与未来。
一颗新星遇见一颗超新星
在爆炸的粒子中,看见
消失的幻影,穿过自己。
我刚好,碰上那道光
——从大爆炸奔向我,
诉说,
从流逝中重现,过去的
每一颗星星。
他已经,筋疲力尽
在人群中散开,落地。
《宇宙行星旅行》读后感(三):鼠小弟的作者上野纪子另一种画风的绘本:开启一段宇宙旅程,找回自己
大家一定还记得《可爱的鼠小弟》,它自1974年问世以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鼠小弟”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伙伴,陪伴了几代孩子的成长。当年的读着“鼠小弟”长大的孩子,如今已经做了爷爷奶奶啦。
中国读者不知道的是,上野纪子还有另一系列以“奇可”为主人公的作品。《宇宙行星旅行》便是其中的一部,自1981年出版以来,已绝版多年,2014年得以再版。
小女孩奇可的眼睛有斜视,为了挡住一只眼睛,她总是带着一只望远镜。这个天天伴随奇可的望远镜,带领她来到遥远的宇宙,看到真实的远方。在宇宙中,她走进了一个星星,看到夺人心魄的美景。经过一个个哲学之问,奇可听到了宇宙中传来的声音“不要迷失……”通过这段旅行,原本孤独落寞的奇可,看见了真实的世界和自己。这个心灵宇宙的故事,是作者对世界的终极思考,三十年来带给过无数读者感触与成长,也让主人公“奇可”成为深入人心的绘本形象。作者[日] 上野纪子(1940—2019)·绘1940 年生于日本埼玉县,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作品“可爱的鼠小弟”系列,获得日本讲谈社出版文化绘本奖和厚生省儿童福祉文化奖,成为日本绘本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除了与丈夫中江嘉男合作,她还曾与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松谷美代子、安房直子、阿万纪美子等人合作过数十本绘本。[日] 中江嘉男·文1940 年生于日本神户县,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绘本作品有“可爱的鼠小弟”系列、“小艾和小象”系列,《没有烟囱的火车头》《淘气的拉拉》等。《淘气的拉拉》荣获日本绘本奖。奇可是一个一只眼睛斜视的的小女孩,身体上的缺陷带来了她心灵的自卑感。孩子们的自卑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身体。比如:肤色、口吃、腿脚不便等等。也正是因此,这些孩子非常容易受到别人的歧视。人类总是容易歧视“异类”,和别人不一样便是罪过。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国外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被孤立、被排斥的滋味很难讲清楚。
因为自己的眼睛有缺陷,奇可非常在意眼睛。为了把自己伪装成正常人,奇可常常用一只望远镜看世界。即使在自己的房间,望远镜也不离身。可见,望远镜已经成为了她的保护伞。
保护眼睛的方法有很多,为啥作者选择了望远镜?
佩服作者心思的缜密。没有被歧视过的人,永远不会明白。
当一个人被周围的人孤立时,他还能怎么做?
只能看向远方!
小小的年纪,心灵那样的孤独与寂寞,周围是冰一样的冷。“望远镜”是个了不起的隐喻,看向远方是唯一的选择。
周围人不理解他,他也不理解周围人,唯一的选择就是孤立和逃避。望远镜就是奇可的世界。
望远镜,应该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往长远看,不要被一时的问题困住手脚。被孤立的孩子都有一种渴望:离开此地。《100条裙子》的小女孩旺达,因为姓氏奇特而被孤立。她画了100条美丽的裙子,然后离开。离开之后,旺达才被同学了解。用自己的方式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是孤独的孩子内心最迫切需要做的。
得到认可,融入群体,就需要从长计议。
这是一本很奇特的绘本,几乎都是黑色。小孩子都喜欢鲜艳的色调,作者却选择了黑色。
因为,在一个心理异常孤独的孩子眼里,什么都是黑色的。奇可生活在一个只有黑色的世界里。
黑色,也是夜晚的颜色。在一个孤独到自闭的孩子眼里,日子就像是漫漫长夜,永无光明。
黑色,也是天空的颜色。夜晚的天空是黑色的。
作者说,黑色代表“无”。奇可看不到周围的世界。
黑色,又是一个绝妙的构思。周围人也看不到奇可。
不只是望远镜,奇可还戴着一顶黑色帽子、穿着黑色的裙子和黑色的披风、留着黑色的披肩长发,大家真的无法看到奇可的眼睛。
重要的是,黑色还代表秘密和不确定。
世界和宇宙有许多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认识。在大家眼里,奇可自身也是一个谜。这个谜是奇可自己造就的,她不想让世人了解自己。
最惹人注意的是,奇可披风的反面是耀眼的红色。红色象征热烈,奇可黑色的外表下是一颗热烈火热的心。只是她并不了解自己。
孩子都喜欢星星,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一颗星星作伴。星星,对一般孩子来讲是遥不可及的。奇可却有机会和星星对话,他们的对话充满哲思。
星星:正因为不了解,我们或许才想不到,尽头其实并不遥远。对于离得太近的事物,我们反而会忽视。
……
星星:离你最近的,是你自己。
奇可:那当然了。不过我的事情,我自己最清楚。
几千年前,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石头上就刻有:认识你自己。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认为人最需要的自我认知,认识世界从认识自己开始。认识自己,是最难的事情。我们总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其实不然。
奇可并不了解自己。
望远镜之所以把你带到远处,并不是想让你通过它看远处,而是把你带到远处,让你自己来看。
因为望远镜觉察到你很在意自己的眼睛,才总是看着它。它自己也很在意这件事情。
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而不是借助镜片。认识世界,要从眼前看起,而不是远处。做事情还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借助外力。
望远镜了解奇可,奇可从来没有关注过望远镜这个形影不离的朋友。由此推断,奇可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眼睛。
望远镜选择自我毁灭,是因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奇可已经懂得选择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迷失自我,是很多健全人都会犯的错。作者通过奇可这样一个患有斜视的女孩子形象,想要告诉大家,寻找自我的重要性。《行星宇宙旅行》内容有三章:焦点、对话和轮回。这就像是人生的三个阶段: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焦点;然后认识世界,与世界对话;生命结束,开启下一段旅行。
《宇宙行星旅行》读后感(四):如何让孩子了解星空、宇宙?认知真实的自己?父母可以这样说
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充满了无穷尽的奥妙和想象力,对于征服存在于宇宙中的那些星系、行星以及漫长的光年距离来说,人类现在的所想所知所感以及现在具有的科学技术,还都差的相当遥远。那种距离感,就好像人们在地球上用肉眼去探查宇宙星空中的那些星星一样,看得见却摸不着,唯有在地面去欣赏星空中的亮丽璀璨。
宇宙星空对于青少年来说,宇宙星空的探索和神秘的未知一直都吸引着他们,他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
宇宙究竟有多大?
地球在宇宙中是怎样一种存在?
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比光速更快的是什么?
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义?
《宇宙行星旅行》这些问题大都非常抽象,或者带有那么一丝哲学的意味在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奇可的奇幻旅程吧,或许我们可以从奇可的经历中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奇可是日本著名绘本大师中江嘉男(撰文)、上野纪子(绘画)夫妇合作出品的绘本《宇宙行星旅行》中的主人公,奇可是一个女孩。她的眼睛因为有斜视,所以总是用一致单筒望远镜挡住眼睛,她还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并将帽檐压得很低。因此,她的性格有些孤僻,且在生活中非常孤独,常常感到自卑。
奇可和望远镜有一天,奇可的望远镜贴近了她的眼睛,自动聚焦,耗费了极大的力量,将她带入了繁星闪烁的宇宙星空中…望远镜的焦点带着奇可在宇宙空间中行进,很快就带着她来到了一处星光闪亮的所在——奇可见到了一位星人(星星)。
奇可和星星之间的对话开始了。
对话奇可:“光?就是发光的光吗?”星星:“如果没有光,你的眼睛就看不到东西。但你来说,即使没有光,也有能够看得到的东西。”对话奇可:“光,是速度最快的东西吧?”星星:“宇宙中还有速度更快的东西。而现在,你也拥有比光更快的东西。”奇可:“我?”星星:“你有的。思考速。”对话星星:“那你能看到离你最近的东西吗?”奇可:“能看到啊,我的帽子。”星星:“离你最近的,是你自己。”对话绘本中这些带有哲学意味的对话和情景,充满了对光线、距离、认知的思考,并且在这种情景对话的基础上,作者代入了一些硬核物理的科学性解释,像望远镜的原理、地球的重力、宇宙中一切公转和自转等等,青少年们在阅读绘本的同时,不仅可以掌握到这些科学性的知识,还可以在奇可和星星的对话当中思考宇宙、人、人生之间的关系,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
维度重力这套精美的绘本整体以黑色为主基调,深刻的描绘出了宇宙的深邃、行星的靓丽,那些闪亮的星光,一颗颗点缀在无穷尽的星空之中。星星发光的原因是超新星爆炸,是由于星星无法支撑自己的重力,不得不消失在宇宙星空当中,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些耀眼灿烂的星星。
星星(星人)向奇可告别,在与奇可交谈之后,星星仿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它教会了奇可现在存在的意义,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是某一种“现在”的表现形式,关键看奇可如何体会。奇可明白了星星的心意,也感知到了望远镜为了她做出的努力。星星和望远镜带她看到了一个不同与以往的世界。她最后向星星提出建议,去看一看土星,星星则将最后的光芒射向了土星,一瞬间,土星成了宇宙之花。
土星之花望远镜几乎耗尽所有的能量将奇可带回了地球,回到了家中。
奇可明白了,人需要有自信,要敢于正视自己,不要局限于眼前展示的世界,要鼓足勇气,去探索和发现那些未知的领域,鼓励自己打破固有的桎梏,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境界的提升。
奇可从家中向窗外望去,夜空中,群星璀璨。
奇可《宇宙行星旅行》并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童绘本,因为对于家长来说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亲子间共同阅读,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相互提问,相互讨论,这些震撼灵魂、颇具哲学意义的问答,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深刻哲理,让家长和孩子们会更加珍惜当前的世界和生活,这才是最主要的。
中江嘉男的文字短小精悍、震撼心灵;上野纪子的绘画恢弘大气、饱满张扬,二者的有机结合,完美的体现出宇宙的广阔和人类的哲理。借用本书译者、翻译家周龙梅女士的一句说来说明:这本绘本的内容,轻轻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令人回味无穷。
《宇宙行星旅行》按照浪花朵朵的惯例,依旧采用大开本装帧,黑色基调给青少年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本书内封采用烫银工艺,内页油画质感,让人摸上去感觉特别舒服,爱不释手。这不仅是一本启发儿童关于宇宙及各方面知识的绘本,单从画册中的那些插画的内容以及作画水平来说,也将成为插画、绘画等艺术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学习、借鉴之大作。
导读手册作者介绍访谈内容作者寄语这套绘本还有一本《导读手册》,介绍了这部绘本的作者中江嘉男、上野纪子夫妇的个人信息以及《宇宙行星旅行》的创作背景。最最重要的是还有浪花朵朵跟中江嘉男老师的访谈记录“告诉孩子们还有不同的世界存在”,真可谓用心到极致,诚意到满满。
联想到的:
贵州 天眼近百年来,人类一直持续着对宇宙的各种探索和解读,尤其是被称为“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美国)的十倍。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
涉及到的影视剧:
最为著名的当属《星际旅行》系列,它描述了一个乐观的未来世界,人类同众多外星种族一道战胜疾病、种族差异、贫穷、偏执与战争,建立起一个星际联邦。随后一代又一代的舰长们又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宇宙,探索银河系,寻找新的世界,发现新的文明,勇敢地涉足前人未至之地。
《星际旅行》在这个系列中,独创出一种叫做“曲速”的技术,在曲速状态下可以实现超光速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