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06 04:1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是一本由读者丛书编辑组著作,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读后感(一):耐得住寂寞,方得人生真谛

  最近,偶尔看了一本《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这是“读者丛书·中国文化读本”十册中的一册。这本书一半内容选自《读者》,一半来源于散文集子、报纸、期刊及网络媒体,共61篇美文,240页。 美文的作者多为名家,如朱自清、叶圣陶、巴金、郁达夫、季羡林、莫言、余秋雨、三毛、阿来、席慕蓉、梁实秋、余光中、林清玄、余华等。他们的作品或诙谐幽默,引人发笑;或鞭辟入里,发人深省。握有此卷,大可昏天黑地一看,尤久饿之人乍逢美食,狂喜而不顾一切大快朵颐。 人人都说读书好,却偏偏很少有人真正把读书当回事。闲暇时宁可刷抖音刷剧,也不愿坐下来翻那一页页的书。放原著不读,听别人拆的七零八落的说书稿,美其名曰“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书”。照这样读法,读的越多糟蹋的越多。 现在社会也沸腾浮躁,什么都要快一点,再快一点。外卖快递员们一边看着手表,一边跑得飞快。即使吃饭,大家伙也要一手抓筷子,一手握手机,佐以手机下咽,生怕一不注意漏掉什么重要的信息。书中有一篇池莉的《怀旧究竟是什么意思》,讲的是约同学吃饭的故事。刚在餐桌边坐定,同学便掏出两个手机,摊在餐具两边,一个用来打电话,一个快速查信息。好嘛,饭也吃不好,还影响了大家团聚的心情。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多数人都缺少一颗宁静的心,静下来方能细细梳理总结,避开纷纷扰扰,校正重新出发的方向。阿来在《书写,让我与故乡达成和解》中说,他在故乡的大地上不断行走,自嘲是中国最早的“驴友”。直到有一天,白桦树开始发芽,他在窗户底下打开电脑,写了一行字“冬天下雪,画眉出来”,这就是《尘埃落定》的第一行字。心静了,纯了,便看得更远了,想得更深刻了。 耐得住寂寞的作家可以出精品,耐得住寂寞的人可以品出生活的真滋味。《归来仍是少年》说的是朴树,惊讶于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为了自由和梦想可以抛弃所有,从大学退学,不愿上春晚,抵制假唱。这篇文成功让我又翻起他的《那些花儿》《白桦林》《生如夏花》等等,钻研一番。 凡事都要用心,不随潮起落,不随波逐流,方能有所成就,这应该是该书命名的初衷吧。可惜任何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精华,说起宁静的心,想起梁实秋的《雅舍》、汪曾祺的《跑警报》、丰子恺的《口中剿匪记》,大师们的淡泊和荣辱不惊让人钦佩不已,很遗憾并没有收录到此书中。 那就多读书吧,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滋养心灵,在喧闹浮躁中始终守住初心,淡然,微笑。

  我是尘飞的尘,爱自然,爱人生,爱平凡世界;以秃笔,游人世,记斑斓情感。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读后感(二):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读者》,可谓是陪伴了我整个青春!从小时候一期期杂志买,到现在一本本丛书买,一直都很喜欢看《读者》!上个星期收拾家里,看到那一摞摞的《读者》,想起以前小时候,那时还是学生,没有多少零花钱,有零花钱也花在了买书上。上自习之前,翻开《读者》看看,心情不由自主地得到放松!那时候不用想那么多,就只需要专注于散文中故事,听着作者娓娓道来。

  这次翻开这本由读者丛书编辑组编辑的《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依旧是很喜欢!这本丛书是摘录了不同时期的一些比较好的散文。每篇散文的篇幅并不长,但是每篇都有趣!因为有不同的作者,所以风格也不一样,让我们很有新鲜感!

  看到莫言的《我与酒》,想不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坛巨匠小时候也这么调皮,会偷酒喝!后来还喝上瘾了。哈哈!

  看到三毛的《林妹妹的裙子》,我第一想法是,那是不是真的是林妹妹的裙子?如果有照片看看就好了~虽然文字形容也不错,但看到实物可能更具体一点。

  看到梁实秋的《教育你的父母》,其实很认同梁实秋老师的观点!作为现在的我,所处的这个年代,其实还有很多父母觉得要养儿防老。孩子要侍奉他们到死,即使孩子重新组建家庭,也要和孩子们一起住,不愿意放手,不懂得保持距离。真佩服梁实秋老师先进的想法!我也觉得孩子大了有他们的生活,我们为人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有所收获。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为自己负责,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人生强加到孩子身上。而且梁实秋老师还提到教育父母的方法多样,要灵活运用。我想,这非易事!每个父母的脾气悟性不一样,每个人做出来的效果还是有异的,我们还是随缘吧。

  看到余光中的《失帽记》,才知道原来余光中老师是独子,好像关注偏了。通过文章,我能感受到为人子不能在父母亲在世时尽孝的遗憾与痛苦!回顾自身,幸好双亲还在,一定要及时尽孝,莫让自己后悔、抱憾终身。与其等父母去世拿着他们的物品徒留感伤,莫不如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好好对他们!

  看到读者丛书编辑组在最后的致谢中,真的好感动!疫情影响严重,感谢他们借这本《守住一颗宁静的心》送给我们一份信念,愿人间皆安!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读后感(三):繁花乱入迷人眼,守住初心方始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凡事都要用心,都要心若止水,方可有定力,方能有所成就。 01 初识。第一次去读《守住一颗宁静的心》,我没看懂文章和书名有什么关系。 那一篇一篇名家节选,毕淑敏、三毛、莫言、郁达夫、季羡林、林徽因。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家,出现在这里的却只有一篇篇节选。起初我真的不能理解其深意。然而你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会发现就如书名一般。你只有守住一颗宁静的心,才会发现你之前不懂得的事物,道理,爱会有变化。 如果让我一位一位的去了解大师名作,去了解他的过去,他的胸襟,他的热爱。恐怕我这一生都会在了解的路上。 初识季羡林,是一个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生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行李放在路边。正好这时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生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进一个小时过去,学生回来了看见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生惊奇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当时的我还小,只觉得大师不愧是大师,思想顿悟和普通人都不一样,大隐隐于市,季羡林的胸怀有多大,他的爱又有多深。猜测源于不了解。 02 吸引。吸引来的很快,因为好奇。 好奇一位大师级的名家是如何成为的。好奇他的经历,于是你就开始了新的探索。我也是。而季羡林的生平最吸引我的是他的童年。贫穷两个字都有点苍白。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生活条件恶劣,本以为是季羡林先生酷爱读书,才有今天的才华横溢。但现实并不是,饭都没吃饱的孩子,就对他要求喜爱学习,实在有些残忍。但是现实也是弄人,不是酷爱学习的人却可以让自己学习不掉队。并且还出了国,留了洋。 03 懂得。经历丰富的季羡林先生,去讲解他的认知,可信度就非常高。 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变得爱读书,并且成为了北大的副教授。中间的艰苦奋斗,我们只能想象。但是季羡林先生为什么会变了呢?在《读者——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中摘录了季羡林先生的《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就可以看出读书的益处。文中说,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但是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就是一帮读书的人。季羡林先生没有说要聪明,要有地位,有金钱。而是说读书是一件好事,你做不做呢?因为季羡林先生从读书这一件简单的事里学会了很多。这是他真诚待人,平凡而伟大的原因。 读书可以让心灵受到滋养,在喧闹浮躁中让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妥善安放之处。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读后感(四):坚守

  

看过很多的场景,也经历过很多的事情,面对当今嘈杂的社会,想要有当初的那份坚守变得异常的困难。“不忘初心”变得越来越难,虽然有过深刻的检讨,但是自己远远做的不够,如果与这个社会融入地越来越好,我已经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最近在翻看《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看到了作家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自己也懂得了一些。作家们都有自己的坚守,都有自己的风格,看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去深悟和体会。

其中最有印象的是舒展老师写的《杨绛的魅力》。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于杨绛先生都是比较熟悉的,我们知道他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我们仨》是她的作品,而对于杨绛先生的其他方面了解的比较少,这篇文章带我们了解了一个坚守的杨绛先生,而这种坚守,也是杨绛先生的常态。

看到了杨绛先生的境界,确实让很多人自愧不如,比如杨绛老师的一段话:“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你想想,钱媛、钟书受得了吗?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这是何等的境界,亲人的离世,她仍能保持着这种心态,可能这样能够冲淡亲人离世的痛苦。

即使痛苦,她也没有让这些苦痛压垮了自己,她一直保持着写作习惯,写作和翻译成为了她的日常,时间对于杨绛先生来书,就是写作和翻译,她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是她从来没有被这些东西所压垮。她是一个淡泊的人,也是一个坚守的人,她活出了自己的态度,正如她翻译兰德的心语: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就是杨绛先生的态度,这就是杨绛先生的坚守。

生而为人,我们有很多的无奈,生活的挫败,让我们可能士气大退,生活之于我们就是一场旅途,旅途中我们不知道能够遇到什么,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认真地去体验,生活也许很乏味,但是在乏味的生活中如果有着自己的坚守也是非常值得庆幸的。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读后感(五):人在路上,总有那么几本书可以成为精神食粮 人在路上,总有那么几本书可以成为精神食粮

  

上学阶段,读者杂志曾陪伴我成长,杂志上的人生小故事,总有几篇让人触动。多年重新读起来,总感觉与过去的自己还有着某种联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翻一翻《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书中有不同的作家分享经历与人生,每一篇都能带来一些感悟。

工作以后离家远了,只能依靠电话和网络和家里联系,父母是不希望我走那么远,奈何我是一个固执的人,后来他们看我过得还不错,也就放下心来。后来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与家里的联系渐渐少了,有了孩子以后,更是工作、孩子,每天不得闲,实际上可能难得一个星期家里视频一次,每次视频的内容可能也主要围绕着孩子。母亲脾气火爆,父亲固执又愚孝,所以从小在家庭争吵中成长的我,感觉深受环境的影响,小时也总用争吵的方式来面对,后来工作了,离家了,父母依然还会吵,离得远了也就顾不上了,除了每个月给家里生活费,过年过节买些礼品,也只能放任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你的父母》这篇文章给我的触动特别大。

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子女的就要因材施教,教他的父母不可自暴自弃。现代子女应该早早提醒父母,老境如何打发,宜早为计,告诉他们如何储蓄以为养老之资,如何锻炼身体以免百病丛生。

面对沟通中出来的代沟,不能只是抱怨,父母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环境,不可能一下子接受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需要慢慢的引导他们。很多时候,我们在抱怨父母不理解我们的时候,应该回想一下,我们是否与父母好好沟通过我们的想法,耐心地教他们。很遗憾,我没有做到。

前几天父亲又问我,微信红包怎么发,这应该是他第3次问我,我还没有给他讲完,他说“我会了,我会了”,就挂了电话,过一会儿又打过来,说打不到红包的图标,然后又告诉他,自己一边说着自己真笨,然后乐呵呵地去发微信了。为了避免下次再问我的麻烦,我就做了个教程给他,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然后告诉他,下次再忘了,就自己看教程,不要每次都给我打电话问。如今想来,我父母,我是不够耐心的。还记得小时候,自己很笨,每天放学,父亲都会花大把的时候教我学习,一遍又一遍,从来没有一丝的不耐烦,那时候的自己好像没有开窍,学汉语拼音时候“m a” 一定能拼出“fo”。两者一对比,能看出自己有多么差劲。

生活在现代社会上,我们有很多无奈和压力,面对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欲望的不穷,使很多人的心不再宁静,包括我本人在内,无法回避这个现实的矛盾,房子、车子、存款成了绕不开的话题,很多时候成了金钱的努力,无力挣脱。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欲望的沟壑越来越无法填满,“不忘初心”成了一种流行口号。这时候我们需要适当慢下脚步,回头看下自己走过的路。工作的嫌隙拿出《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休息一下,不但能缓解压力,还能获得能量,无论工作多忙,也要给自己的心一片静土。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读后感(六):《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人生苦短,唯有宁静才能安然

  

作为国民杂志,《读者》一直都是家喻户晓的存在。在那些读书的年头,书桌或者书柜上,总有读者的身影。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带着这样的初衷,读者开发了“读者丛书·中国文化读本”系列丛书,收录了重新精选的优质美文汇集成册,给读者们呈现最为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给人带来的满足感,无可替代,更莫论作者们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失败成功浓缩在文字里,一目十行,十多分钟的阅读,便走完了一个人沉淀下来的几十年或者一生。

开卷有益,读书明智,阅读可以让人放松,可以让人有共鸣,也可以在迷茫时,给你以勇气和信心,让你更加勇敢坚定地走下去。

马超的那篇《我是北大穷学生》,就让人看到了,车到山前总是有路,一切的一切,关键在于你对待困难的态度。

马超在文章中分享了他早年求学的经历。

作为母校建校以来第一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在最初的喜悦过后,陌生的城市,学费生活费,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父母倾尽全力,在办完入学报道等一些列手续之后,留给他300多块的生活费。

靠着这300多块,他省吃俭用,即便是一个馒头,也有滋有味的吃着,从来不因为自己口袋里的窘迫而自卑不安,和其他同学一样,享受着大学的生活。

马超在回忆中提到,自己之所以可以保持这样淡然平和的心态,不过是思想境界的有多深刻,只不过是习惯了过苦日子,于那时的他而言,富与贫,乐与苦根本一无所知。所谓不知者无畏,少了拘束感,自然也就少了旁的扰人的情绪。

不知者无畏不代表原地踏步,因为有北大这样的平台,因为有吃苦耐劳的韧性,再加上母亲来信,要拖着本就不健康的身体外出打工,以此来供养他的学业,马超开始了自给自足的兼职。

从家教到帮文化公司写书,收入慢慢在上去,但工作量也是翻倍上升,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打字机,所有的文字,他只能一笔一划写在稿纸上,六天的时间,八万字,换来了一千八百块预付金的“巨款”。

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马超推掉家教的工作,除了日常接活保证自己的生活,他开始了学习和沉淀,并没有被眼前暂时的“利益”蒙蔽双眼,他的努力换来了学业上的成功,在一群佼佼者中,依旧保持着遥遥领先,不忘初心。

这样的初心,让马超后期有了自己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事业时,始终如一,因为荣辱不惊,因为心头平和宁静,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总是会做出最为适合自己的决定。

“一路走来,你会发现你所走的那些路,看去那么平坦,可每走一步,其实却是那么艰难”,生而为人就是一场修行,人生苦短,追求并且顺应内心的宁静,却是太多人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习得的课题。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读后感(七):人生迷茫时回望初心,在阅读中归复宁静,积攒力量

  

拿到《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这本书,正是午后,孩子睡了。

这本书是曾发表在《读者》上的名家短篇结集,我随意翻开一页,正好是席慕容的《不忘的时刻》。

老朋友向新朋友介绍席慕容,会说她是艺术家或职业画家,新朋友就会用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她。席慕容会觉得很不安。

老朋友和邻居因为席慕容平日和大家一样买菜做饭,喜欢买减价的东西,不打扮,这并不与众不同的事会让他们失望,甚至生气,说她根本不像个艺术家。席慕容对此也很不安,因为她实在无法达到别人的要求,无法符合别人心中期望的形象。

席慕容感慨:

我本来就不是个艺术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妇人,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直到今天,生活对于我都是一条平稳缓慢的漂流,逐日逐月地流过。

看到此处,我不禁苦笑,原来浪漫诗人席慕容也有普通女性的烦恼。

工作和家庭的角色难以很好转换,是绝大多数普通女性都有的烦恼,我也是其中之一。

生孩子之前,我出版过小说,写过剧本,上过凤凰卫视影评节目做嘉宾,做过记者,当过主编,做过淘宝掌柜,开过文艺小店,做过手工,玩过烘焙。

我对每件事情都乐在其中,极为享受。

不过有了孩子后,突然觉得以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浮云,两个宝贝才是我此生最大的成就,便也心甘情愿回归家庭。

只是这些年在生娃带娃中度过,时间和精力全都给了家庭,终日被生活琐事包围,也曾迷茫,失落,怀疑。

今年我重新写作,追过热点,写过流量文,但是写了一两个月后感觉自己被掏空了。

后来意识到,要持续输出必须有持续的输入,然后我开始读书。读了一段时间,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决定把读书这件事坚持下去。

刚开始我读电子书,后来改读实体书,慢慢的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在图书馆看书的日子,烦躁的心也平静下来。

说到读书,我又翻到了另一页,毕飞宇的《阅读时,不要放过你的耳朵 》

与现在流行的快速阅读相反,毕飞宇坚持慢速度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里的细节描写,更是要细细品读。

毕飞宇说: 关于阅读,我至今是一个老派人物,还死硬。我坚持认为,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是最佳的阅读方式。

当他发现余华的阅读速度比自己还慢时,简直高兴坏了,并把这称为两人“类似的好习惯”。

毕飞宇还倡议在阅读之余,善用音频“听书”,因为声音会赋予文字灵魂。

音频非常适合宝妈,我常在做家务的时候听书。

做饭,洗碗,拖地,甚至哄娃时,都可以让音频随时陪伴。

除开方便,音频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制造一种宁静的氛围,让心平静,让脾气变好,甚至让娃也能渐渐不哭闹。

我现在坚持读书和听书,期望在阅读中慢慢积攒力量,等过几年孩子再大些,能够顺利转回自己的角色。

阅读真好,可以让你在人生迷茫时《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读后感(八):守住一颗宁静的心阅读世界

  记得高中那会,很喜欢蹲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看一本《读者》,里面有人物事迹,也有短篇故事,也有情感美文,只要看着,心便静了,足以消除内心的焦虑。 今天的我,再次翻开这本汇编型《读者》,最让我深刻的是,看名人们如何谈阅读:莫言谈自己童年的读书,那时候书是个稀罕物;巴金谈文学的作用,称文学著作并不等于宣传品;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称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陈平原谈读阅读,是一项人的本能。 看着文学家们对文学这一块的独特见解,可以说给我启示很大。 莫言:童年一大乐趣,草垛里偷看“闲书” 莫言小时候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意跟村里孩子上树下井,总爱偷空看“闲书”,而这是父亲一大忌讳,生怕他中了书中流毒。 人就是那么奇怪,越是不让你干的事情,一般孩子都越想干,这就是现在说的叛逆吧。 莫言看书记忆力惊人,一目十行,飞一般速度却可以记住书中全部人名与故事情节,描写爱情警句甚至可以成段背诵。 莫言说他小时候,软磨硬泡借了同学家传家宝《封神演义》,只给了一下午看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 虽然只有一下午短暂的快速阅读,但是莫言却熟记于心,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能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等等。 现在却拍成了电视剧,莫言表示替古人不平,如此名著,竟被糟蹋得不成模样。 莫言,在那个书籍物资贫瘠的年代,父母反对看闲书的背景下,却能偷偷的躲在草垛里,一看就是一下午的书,常常他蹲超多了去,被蚂蚁咬得满脚都是包,但是他没有停止读书,依旧如饥似渴。 然而,今天的我们,不乏各种书,电子书,实体书,甚至有些店里,书是论斤买,如此廉价,但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呢? 生活的快节奏,焦虑与急功近利的读书,是达不到读书的效果的。阅读,确实可以抚平一颗躁动的心。 巴金: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也有教育作用 巴金先生写下这篇《文学的作用》时,表示这只是个人观点,毕竟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巴金先生观点是:文学有宣传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 当巴金谈自己写作时,他说:我的情感,我的爱憎又是哪里来?他们都是从我的生活中来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经常我们都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也许就是巴金先生要谈的生活。 文学离不开生活,就比如电视剧,如果一部剧特别接近普通大众的生活,那样的剧更有代入感,更加能引起共鸣。 而之所以有些是烂剧,因为毫无生活气息。 既然生活那么重要,如果一个作家对于一个生活地没有了灵感,那就换一个地方,这也是巴金先生支持的做法。 巴金先生谈文学,就是要让生活回归到我们的文学中,而不是作为宣传品。 朱光潜:诗不应该是滞销货,应该成为兴趣培养,培养趣味 说实话,虽然诗几个字便能很好的写出意境美,但我却不太喜欢,我家孩子更是,只要一读古诗,就跟我说:想睡觉,读不下去。 只是不知道诗还可以成为文学兴趣的培养,直到看到朱光潜的这篇文章,感觉确实说得在理。 他在文章提出: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以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我觉得诗是慢节奏生活的调剂品,让慢生活增添许多看不见的欢乐。 诗,很美,但我们却总会忽略它的存在,甚至忘了文学中还有它的地位。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网红现代诗人余秀华,她是一个脑瘫患者,在农村里,她被父母安排给了一位年龄比她大很多的农村人,没什么文化,相处得很不愉快。 但她仍然渴望真的爱情,每当心情不好时候,她就蹲坐在家门口,开始自己的创作。 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仍然阻挡不了她对文学的热爱,诗造就了追求爱的她。 结语: 现在的生活,车水马龙,一刻也没法让人停息,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总在焦虑,我们也在害怕,于是我们开始用现代各种软件开始听各种解读书稿。 我们放下书,放下阅读,却想着得到书中的精华,在这种对知识的恐慌中,快速吸取重点。 我们为何不像莫言那些作家一样,守住一颗宁静的心阅读呢?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读后感(九):守住一颗宁静的心阅读

  记得高中那会,很喜欢蹲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看一本《读者》,里面有人物事迹,也有短篇故事,也有情感美文,只要看着,心便静了,足以消除内心的焦虑。 今天的我,再次翻开这本汇编型《读者》,最让我深刻的是,看名人们如何谈阅读:莫言谈自己童年的读书,那时候书是个稀罕物;巴金谈文学的作用,称文学著作并不等于宣传品;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称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陈平原谈读阅读,是一项人的本能。 看着文学家们对文学这一块的独特见解,可以说给我启示很大。

  莫言:童年一大乐趣,草垛里偷看“闲书” 莫言小时候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意跟村里孩子上树下井,总爱偷空看“闲书”,而这是父亲一大忌讳,生怕他中了书中流毒。 人就是那么奇怪,越是不让你干的事情,一般孩子都越想干,这就是现在说的叛逆吧。 莫言看书记忆力惊人,一目十行,飞一般速度却可以记住书中全部人名与故事情节,描写爱情警句甚至可以成段背诵。 莫言说他小时候,软磨硬泡借了同学家传家宝《封神演义》,只给了一下午看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 虽然只有一下午短暂的快速阅读,但是莫言却熟记于心,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能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等等。 现在却拍成了电视剧,莫言表示替古人不平,如此名著,竟被糟蹋得不成模样。 莫言,在那个书籍物资贫瘠的年代,父母反对看闲书的背景下,却能偷偷的躲在草垛里,一看就是一下午的书,常常他蹲超多了去,被蚂蚁咬得满脚都是包,但是他没有停止读书,依旧如饥似渴。 然而,今天的我们,不乏各种书,电子书,实体书,甚至有些店里,书是论斤买,如此廉价,但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呢? 生活的快节奏,焦虑与急功近利的读书,是达不到读书的效果的。阅读,确实可以抚平一颗躁动的心。 巴金: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也有教育作用 巴金先生写下这篇《文学的作用》时,表示这只是个人观点,毕竟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巴金先生观点是:文学有宣传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 当巴金谈自己写作时,他说:我的情感,我的爱憎又是哪里来?他们都是从我的生活中来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经常我们都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也许就是巴金先生要谈的生活。 文学离不开生活,就比如电视剧,如果一部剧特别接近普通大众的生活,那样的剧更有代入感,更加能引起共鸣。 而之所以有些是烂剧,因为毫无生活气息。 既然生活那么重要,如果一个作家对于一个生活地没有了灵感,那就换一个地方,这也是巴金先生支持的做法。 巴金先生谈文学,就是要让生活回归到我们的文学中,而不是作为宣传品。 朱光潜:诗不应该是滞销货,应该成为兴趣培养,培养趣味 说实话,虽然诗几个字便能很好的写出意境美,但我却不太喜欢,我家孩子更是,只要一读古诗,就跟我说:想睡觉,读不下去。 只是不知道诗还可以成为文学兴趣的培养,直到看到朱光潜的这篇文章,感觉确实说得在理。 他在文章提出: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以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我觉得诗是慢节奏生活的调剂品,让慢生活增添许多看不见的欢乐。 诗,很美,但我们却总会忽略它的存在,甚至忘了文学中还有它的地位。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网红现代诗人余秀华,她是一个脑瘫患者,在农村里,她被父母安排给了一位年龄比她大很多的农村人,没什么文化,相处得很不愉快。 但她仍然渴望真的爱情,每当心情不好时候,她就蹲坐在家门口,开始自己的创作。 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仍然阻挡不了她对文学的热爱,诗造就了追求爱的她。 结语: 现在的生活,车水马龙,一刻也没法让人停息,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总在焦虑,我们也在害怕,于是我们开始用现代各种软件开始听各种解读书稿。 我们放下书,放下阅读,却想着得到书中的精华,在这种对知识的恐慌中,快速吸取重点。 我们为何不像莫言那些作家一样,守住一颗宁静的心阅读呢?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读后感(十):《风筝》:无论孩子走得多远,飞得多高,父母永远不会放开手中的线!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读者》这本书,最近,有幸获得了由《读者》出版的名家散文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这本书共收录了61篇文章,其中就有莫言的《我与酒》、毕淑敏的《北极烟霞》等等。

在这个浮躁的尘世间,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我们都需要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而在这本散文集中,让我感同身受的是《风筝》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王安忆所写,曾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王安忆是当代作家、文学家,曾发表过散文处女作《向前进》。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之后,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其作品曾经获得过花城文学奖、钟山文学奖、矛盾文学奖、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等等。

母亲茹志鹃,也是当代女作家,代表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等。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母亲与自己姐妹两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小时候,母亲就很是操心我们的事情。在这里,作者通过几件小事来讲述。

1.因为姐姐害怕毛毛虫和图画课,有一次生病了,画画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母亲就自己上阵,认真地画出一副色彩丰富的作品。

2.辅导我功课时,非常认真负责,一定要举一反三。

3.管制我读什么样的书,更是在读《红楼梦》时,将不适合我读的地方用胶布贴起来。

4.长大后,我去文工团拉大提琴,她总是要来住上几天。也是从那时起,鼓励我可以写写散文之类的。

5.去北京讲习所了,还要将文章先寄给母亲看。

这一些虽然都是小事,却也从中反映出了从小母亲就时刻操心着儿女们的事情。

不管女儿走到哪里,母亲手中的线一直牵引着,一直不曾断开。

因为在父母眼里,儿女永远长不大,永远是小孩子。

无论到什么地方,到什么年纪,都需要父母操心,都需要父母照顾。

在儿女的成长过程,始终有着父母的关爱和牵挂,他们对儿女的影响将会永远伴随着儿女。

就像文中的母亲一样,因为她的一个提议,让女儿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从此成为了一位作家。

也正是因为她在女儿写作道路上,不断地给予严格要求,每篇都要经过自己之手,才会让女儿养成了对自己作品严谨的习惯,才会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当时的我们,可能都会因为父母的操心,父母的管制,觉得失去了自由。一颗向往自由的心,总是不想被束缚得太紧,总是想要挣脱牵绊风筝的那条线,就此远走高飞。

可等到我们长大之后,参加工作时,又多么庆幸父母当时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才让自己在工作中,不至于迷失了方向,有了自己的追求。

等到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苦心。

而天下的母亲可能都是操心的,相对而言,父亲的爱则来得深沉一点,简单一点。

只要儿女平安就好,开心就好,其他的就不会干预太多。

所以说,这世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永远像天上的风筝一样。

无论孩子走得多远,飞得多高,父母永远不会放开手中的线,永远不会停止自己关心与照顾。

父母收一收手里的线,孩子会走得近一点。父母放一放手里的线,孩子会离得远一点,但不管如何,父母与孩子永远维系着这样的关系。

也许某一天,从这里出发的孩子,还是会回到这里,因为这里永远是他们的家,永远有他们牵挂的人。

n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者》杂志典藏精选)》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