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是一本由安雨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后感(一):绝世而独立的佳人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性,她是近代最著名的佳人之一,她是是遗世而独立的存在。她的生平给我们留下最多的印象在我看来是不食人间香火。夜深人静的时候翻看张爱玲的平生我们只知道她的才华,她的另类,她的爱情却忽略了她的内心,她的灵魂。每一个生活在这烦扰人间的女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张爱玲,滚滚红尘中的她就是一个典型的标签,多少女人想活成张爱玲。可她依然是她,滚滚红尘大千世界她依然绝世而独立。
听惯了她的故事,读过了她的文字,惊叹于她的成名过往,而她依然是特立独行的张爱玲。成名要趁早,而她很早就在文坛声名鹊起,她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人,她用自己的一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安雨在《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一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贴近于生活的她,她早早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成名,她在现代依然用她独有的魅力影响无数的女性。人们在羡慕她的同时也更加的渴望了解她,而在安雨的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在这滚滚红尘中她活成别人想要成为的样子其实是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她是别人口中的传奇,但她一直在竭力做真正的自己,每一个生活在这大时代的人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而她抗争,在茫茫的人海于岁月中沉淀自己寻找自己。她成为传奇是因为自身的才华。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女人的修养气质与学识有着紧密的关系,而张爱玲的才华也注定她是一个孤独的人。
在安雨的这本《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烟火人间里的一切,她的童年、少年、她的种种,她所经历的苦难与她来讲是重生,是立足于人间的铠甲利刃。而爱情于张爱玲讲就如同突然有了软肋,但她却没有护它周全的铠甲。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走,自己认定的人却是赌上自己一生的幸福前仆后继。
每一个成为传奇的女人,都是需要经历滚滚红尘的磨难和洗礼。每一个别人眼中的传奇都有着有趣的灵魂。张爱玲是一个很多人努力而无法企及的目标。她于万丈红尘中书写传奇,她于岁月的河流里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她的优雅而努力的活的丰盛,她踽踽独行而又自成人间。
她是孤独的,因为她的情已到深处。
她是骄傲的,因为她有绝世的才情。
她是至情至性的,因为她有十足的底气,无需在意别人的眼光。
她传奇的背后,也充满了苍凉。
她繁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寥。
她独自远行,也为爱而逃避悲伤。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全面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有趣的灵魂在烟火味的世间成就属于自己的传奇。每一个冷冽的形象伴随着温暖的文字,让你看到传奇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后感(二):对特立独行者的全方位探究
文/高立
民国女作家张爱玲,因其显赫的出身与坎坷多舛的命运,以及作品的独特性,长期以来受到文学爱好者的持续关注。
安雨新著《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不惟其情,不惟其另类,不惟其所处乱世,全方位探究这位20世纪中国文坛特立独行者的身世、生活、创作、交友、情感、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还原了一个独特的著名作家,深入到现象背后,照见事物发生发展的必然和所以然,以6章35节,10余万字的篇幅,以独特的视角,通过独出机杼的思索,得出了“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的独特结论,势必会引起“张粉”“张迷”们的又一次普遍关注与驻足。
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评价作家作品的重要方法,该书作者同样在不经意间遵循遵从着这样一个原则,一个规律,为了全方位展现作家张爱玲的灵魂,触角几乎遍及作家生平的方方面面。
广泛地占有资料,对资料进行基于创作目的的筛选、爬梳,是描摹情态,真实还原事物本质,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必要手段,作者安雨同样在展现方面下了一番大功夫,因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便是一种有学院派的严谨,而无学院派的矜持与刻板,有深度却不佶屈聱牙、晦涩艰辛的可亲近的文字,如话家常般娓娓道来。
对于评论一个作家而言,对于作品以外的资料的运用,不外乎为了服从服务于评价作品整改中心,为了得出对作家作品的最接近事物本质的评判。作者对张爱玲相关资料的选用,非常明显地带着这样的特点,比如对两次婚姻中与胡兰成与赖雅相关事件的描述以及通过现象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从心理角度加以分析,进而找到其与作品的联系,与作家心路历程的联系,一言以蔽之,乃为了准确地评价其人其作品。
文本对于作家作品的评判,建立在真实、深厚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广阔而深厚的基础之上,表象的背后,是事物之所以发生、发展的原委。对作品的分析,也因此变得深刻深邃。对于各种新观点、新材料恰如其分,不露痕迹的选用,可以起到揭示真相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效果,而在作者笔下,几乎都是不经意间,融合了各方观点,为己所用,与一己观点高度融合,资料的翔实,观点的独特,态度的谨严,表达的得体,构成了文本文字的显著特点,为读者营造了良好的悦读空间与氛围。
与同时代其他文人、作家的对比,目的同意是为了突出主旨,对于一个有着时代影响、带着时代印记的著名文坛人士,张爱玲一生中的两次婚姻,与文友们的交往,穿插于各章节文字中,从侧面显示着传主的精神,辅佐着作者得出独特的结论,也可以使读者透过这些现象,甚至细枝末节,一同去体味,一同去把握,与作者一道,加深着对传主的印象,自觉不自觉地随着作者的思维,结合自身的生活与文学阅读经历与阅历,丰富着对传主的印象,共同完成对传主的再评价。更能体味出作者爬梳、整理、分析、定论的辛勤之功与观点的自成其说,共同完成对传主的再评价。也或多或少地必然对张爱玲热这一文化现象,起到进一步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势必会引致张爱玲研究的不断深入。
这样一本含蕴丰厚的作品,使读者不难清晰地读出,张爱玲“传奇的背后,也充满了苍凉,她繁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她独自远行,也为爱而逃避悲伤”。
张爱玲,不失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存在。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后感(三):活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纷呈
上个月月末,一代赌王何鸿燊以九十九岁高龄与世长辞,一时间各种与赌王有关的大大小小陈年往事,被好事者一一挖出,铺天盖地般的充斥与网络之中。其中有一条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赌王何鸿燊居然与一代才女张爱玲在1939年至1941年期间,同为香港大学的同学。
翻看张爱玲的生平,她生于1920年,去世于1995年,过时的时候也已是年过古稀的衰老妇人。或许是因为她自而立之年就旅居美国,半百之便开始幽居生活的缘故。对张爱玲的印象,永远也不能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联系起来。她似乎永远是那个穿着剪裁得体的旗袍,眼中闪露着高傲,而嘴角的微笑却透露着无限风情的特立独行民国女子,是那个看似身材轻轻如风,实则下笔犀利如刀的一代美女作家。
初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实在是对其文字说不上什么喜欢。总觉得在她的笔下都是些遮遮掩掩、含含蓄蓄的东西,各色人物你退我进,拖泥带水,半推半就,男女之间的情爱没有直截了当的热情奔放,总是处处充满了各种算计与计较。这样的故事,读起来真的是很难让人有一种让人舒心快乐的感觉。
可若是看过了有关于张爱玲的人物传记,大致的了解一下她的人生经历,或许就不难理解她为何会写出如此这般的小说故事了。她那被世人看做是传奇的一生经历,本就处处充满冷漠与凉薄,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未曾饱满充实过,如此这般,在她的笔下又怎能不处处充满苍凉。
她的文学创作才华是毋庸置疑的,这份才华伴随她走过岁月的流逝,撑起了她凉薄人生的生存底气。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份才华,让她人生孤寂与一干曾经的知心好友最终形同陌路。
不可否认,才华成就了民国女作家张爱玲,同样也是造成了她最终落寞的结局的一份因素。
可张爱玲还是应该感谢上天赋予了她这份才华。正是这份才华成就了张爱玲的至情至性、华丽优雅与淡泊无畏。一切皆因为她有足够的底气,去将她内心的灵魂毫无遮掩的展现给这俗世,而这份底气就是她的文学创作才华。
虽然张爱玲的才华并非人人皆有,但每一个人都会有她的与众不同。一路独行无需焦虑彷徨,因为这并不悲凉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在这漫漫的人生道路之中,你是否能够活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纷呈。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后感(四):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张爱玲的作品,我读过《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从腐旧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即便受到了香港之战的洗礼,却并没有改变她。但是,香港之战影响了范柳原,彻底扭转了花花公子的腐朽思想,使他重归平实的生活,特别是娶了白流苏之后,成了一位能安心居家过日子的好男人。在这部小说中,张爱玲引用了多次“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或许也是张爱玲对爱情的期盼吧。
张爱玲还有一部短篇小说《色戒》,在这部小说的卷首语中,张爱玲写道:“这个小故事以前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意识到30年过去了,爱就不问值不值得。”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女大学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意图行刺,色诱之时,王佳芝竟然爱上了易先生,最后被易先生识破杀害的故事。
今天与大家分享安雨著的《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作者本名余磊,诗漫文化签约作者,新闻学专业出身,做过网编,下过基层,当过志愿者。已出版作品《在不经意的年纪,遇见最好的自己》,即将出版《寻迹河南:千年古都华夏城,梨园俊秀传盛名》《余生无恙,来日方长》等。这本书安雨从张爱玲的童年写起,写张爱玲的成长,写张爱玲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的华美悲凉。
我前面先与大家分享了张爱玲的两部作品,为何要选择这两部作品,我觉得这两部作品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都知道张爱玲也算是名门之后,但是她的家庭并不和谐,她的父亲花天酒地,她的母亲思想新潮,她在家中没有得到过爱,不是被父亲骂,就是被母亲遗弃,后来父母离婚,她更是无依无靠,还好姑姑对她不错,算是她人生的指路人。张爱玲的姑姑也是思想非常新潮的女性,在那个年代就放飞自我,70多岁才把自己嫁出去,可见其对爱情的要求非常高,宁缺毋滥。
张爱玲也有自己的所爱,胡兰成。这段姻缘因为胡兰成的背叛而告终。胡兰成原名胡积蕊,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擅长写作,后追随汉奸汪精卫,是出了名的汉奸。张爱玲后来去了美国,从此在无与家人联系,包括她的母亲、弟弟,甚至好友。
在这部书中,作者撷取了张爱玲人生中的童年回忆、都市生活、男女饮食等,以青年女性、当下人的视角,探知张爱玲的理性思辨、华丽优雅、深刻见解的精神世界,感受她淡泊、无畏的生命历程。张爱玲确实是民国才女,她的性格养成是家庭的原因,所以,我觉得她没有亲情和友情,是能够被理解的。她追求自己的爱情,想要获得爱情,甚至为了爱情宁愿飞蛾扑火,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如最后,她独自死在了住处,是一周后才被邻居发现的,即便孤独如此,她也不想自己的家人,因为心中无爱。
编者说:她的文字决绝、独立而又情深意长,擅于洞察人性,虽然孤寂和低郁贯穿了她的一生,但在浮华远去和孤独背后,她却只是一个追寻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烟火女子。可我觉得张爱玲的一生就是最大的悲剧。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为何开头我要给大家推荐张爱玲著的《倾城之恋》和《色戒》了吧。我觉得《倾城之恋》实际就是写张爱玲的向往,她希望爱情该有的样子,哪怕那个男人之前多花心,多滥情,但是他知道错了,改正错误,依然是值得被爱的。很可惜,她的父亲不是这样的男人,她的丈夫胡兰成也不是这样的男人。而《色戒》呢?即便张爱玲不愿意承认是写胡兰成,可这部小说中明显有胡兰成的影子,都说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色戒》中的故事完全是张爱玲杜撰出来的,没有真实的原型,可读者会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她与胡兰成,张爱玲对爱的执著,胡兰成对爱的动摇。
正如张爱玲所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当他的弟弟向她求助的时候,她冷漠处之。当她的母亲临终前想见她最后一面时,她只邮寄给母亲100美元的支票,算作尽孝。当她的好朋友询问她为何不再联系时,她冷漠地说:“我不想只回忆过去。”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后感(五):出生贵族的独立女性—张爱玲
说起民国才女,无人不知张爱玲,至今人们都惊艳于她的文字,张爱玲的一生并不幸福,但是才华是她最大的底气。张爱玲的一生是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一生。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是民国经典三部曲中的一本,主要讲述了才女张爱玲的一生,从出生讲起,详细地写了她的家庭、生活、工作以及生活态度。
张爱玲应该是民国比较有话题度的女作家,她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虽然没落了,但是依旧能够做到衣食无忧,甚至在那个年代能够请得起钢琴老师,可见家底的殷实。张爱玲也曾有过一段幸福的童年,父母恩爱,对她更是宠爱有加,可是母亲最终因为想要出国与父亲离婚了,父亲也很快组建了家庭,张爱玲成为了这个家被抛弃的人。
张爱玲才华横溢却不善社交,看似娇弱却有着独立的思想,是那个比较封建的时代中典型的独立女性。
《张爱玲 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中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张爱玲的才华上,而是关注才女的成长历程,从她懵懂记事开始,父母疼爱再到离异,最后张爱玲成为了父母的累赘,这是一个何其不幸的人生,但依旧没能淹没张爱玲的才华,没能阻止张爱玲变成文坛新星。
时至今日,张爱玲的才华从来不会有人否认,书中也写了张爱玲从小到大在文坛上取得的成就。才华也许是依靠天赋,张爱玲的魅力却来自于她的灵魂。
都说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在父母都在嫌弃她累赘的情况下,张爱玲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她姑姑建立的。张爱玲的姑姑就是一个思想极其独立的女人,姑姑并没有被时代裹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优雅,会时常看书,独立思考,多年保持单身。
张爱玲的姑姑继承了丰厚的遗产,但依旧选择做职业女性,这也深深的影响了年幼的张爱玲,以至于张爱玲认为,即便是花父母的遗产都没有自己赚来的钱花得自在。
张爱玲在刚与母亲同住时不擅长社交,很害怕见陌生人,母亲非但没有耐心教导她,反而认为她过于蠢笨。而在与姑姑生活的日子,她也逐渐学会了姑姑身上的果断干练,不畏惧世俗的规矩,不害怕他人的目光,是姑姑的陪伴教会了她成长。
女人在社会的竞争中本身就处于弱势,在民国时期女性地位更不如现在,张爱玲能够不依附男人,全凭自己的才华养活自己已经是时代的榜样了。纵然她身上依旧存在很多的争议,但是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自食其力,思想独立,才华横溢,这些特点本身就塑造了张爱玲的传奇色彩。
一个女人想要立足于社会,取得与男人同样的成就与地位,不是依靠美丽的容貌,也不能依靠父母的财产,毕竟谁也不能真的做到长生不老,也不是所有人可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唯有自立自强,就像张爱玲一样,才华才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底气。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后感(六):她比烟花更寂寞:没有童年的张爱玲
张爱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关于白月光和朱砂痣,也不是关于生命这席华美的袍,而是一段童年往事。
她写继母给她穿一件棉服,碎牛肉的颜色,每个冬天都穿,好像怎么都穿不完。
换做别人,很难想象出写这么一件事而不显得矫情与做作。毕竟,继母给了棉服穿,怎么看都不是被虐待的感觉。
然而看着她的描述,那种少女明艳的模样却被迫裹在一团碎牛肉般的棉服中,压抑又委屈,更惨的是似乎永无尽头,绝了她想换件衣服的念头,让人无法不产生同情。
从作品去反推作家的秉性,似乎是读者的特权,不过这方法到底有几分可靠有待商榷。易卜生能写出至今奏响女性独立之歌的《玩偶之家》,但是一点也不妨碍他是个自私的丈夫和儿子。
所以,从张爱玲的作品去揣摩她的所思所想未免有失偏颇,不如从她的生平诸事中一览其人。
在《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一书中,作者安雨用细腻的笔触以一篇篇散文点墨似的概括了张爱玲的人生际遇。
张爱玲的才华令人仰望。二十来岁的时候,她已经用才华震惊了小说界。即使在她去世多年后,她留下的作品依然不乏拥趸。
才华横溢,这般溢美之词之于张爱玲绝无半分过誉。
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人,会是一个在人群中辨识不出面孔的庸才吗?
显然不是,她的叛逆在骨子里,不知道该说是才华赋予了她叛逆的资本,还是叛逆本就是她才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春时代对于严厉的父亲的叛逆是许多人的必经之路,不过张爱玲不走寻常路的特点贯穿了她的生命始终,年少的离家出走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浪花。
最让大众难以理解的恐怕是张爱玲对亲情的某种疏离。
她的亲弟弟张子静,与她并无交恶,姐弟俩应当说感情很不错,可是在弟弟同朋友们办杂志向张爱玲约稿时,却被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并且是以非常功利的理由。所幸张子静很了解姐姐,预先就料到八成无法如愿。
张爱玲去世后,财产留给朋友,也没有留给张子静。单看这一件事,好像她和弟弟关系淡漠,事实又并非如此。
只能说,张爱玲并非池中之鱼,大凡才能突出者,有些常人难以理喻的行事风格也不算罕见。
读张爱玲的作品,成熟又通透,像是看尽了人世种种,丑恶的,美丽的,爱的,恨的,都纤毫毕现地被她诉诸笔端。
比她的作品更广为流传的,大概还是那句“出名要趁早”的名言。
这五个字真是越看越心酸,不管是那回首感叹的模样,还是仿佛再无去路的悲哀,都在这一行短短的字里。
经历过什么,才会说出这样的话?绝对不是赞同孩童该有孩童样子的人,张爱玲自己就仿佛越过纯真无暇的孩童时光,一夕之间进入了成年人心照不宣的社会,并且以敏锐的观察力无师自通掌握了通行法则,这大概不能算作一桩美谈。
张爱玲的爱情也令人扼腕。
她和胡兰成的往事几乎要被后人说烂,那句“低到尘埃里,开出一朵花”真是概括精准。
尘埃和花朵,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同时表现在张爱玲身上。有时不禁让人思考,这份感情之于她到底是福是祸?是福,未有个好结果;是祸,分明又曾给予她那么深沉又强烈的幸福。
张爱玲以笔写爱,简直像是在蘸着她的心血书写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晚年的张爱玲居住在美国,依然喜静,或者说,几乎要与世隔绝。曾有位她的狂热书迷偶然获知她的地址,试图上门拜访,张爱玲立刻换了居所,坚决地逃离一切外界伸来的触角。当然,她并非与所有人都断了联系,硕果仅存的朋友想必是她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光芒。
可想而知,她的离去也满是寂寞,异国他乡,瘦弱的老太太溘然长逝,寂寞得与她的知名度不相匹配。
辉煌,寂寞,特立独行,青史留名,这样的一生能不令人嗟叹吗?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后感(七):张爱玲为何会爱上胡兰成?
张爱玲才华横溢,却感情不顺,孤独终老,当真让人扼腕叹息。
一代才女张爱玲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写下那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却为何会爱上胡兰成那样一个男人?才女迷恋上情场浪子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的爱情观和情感经历都和她的童年有关系,所以要想弄明白为什么如张爱玲那么精明通透的人也会爱上滥情的胡兰成,我们得先从她的原生家庭说起。
张爱玲的出身很高贵,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清末名臣张佩纶与李鸿章的大女儿李菊耦的独子。也就是说李鸿章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 而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也是出身名门,她的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 张爱玲的父母都出身名门望族,但是两个人一辈子都是靠祖上留下来的遗产生活。 父亲张廷重吸食鸦片,娶姨太太。后在和张爱玲母亲黄逸梵离婚后又娶了一位名门女子为妻,可是继母对张爱玲并不好,而父亲因为张爱玲和继母闹矛盾,甚至关她软禁,这些在张爱玲的文字里都有记录和描述。 而母亲黄逸梵反对封建婚姻,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就抛下她和弟弟,陪同张爱玲的姑姑一起去国外留学了。 就是后来回国后,对张爱玲和她弟弟也很少关心,甚至把张爱玲看作是她的负累,把别人好心资助张爱玲读书的钱拿到牌桌上当赌资输掉了,让张爱玲非常失望和痛苦。
张爱玲后来靠写作赚钱了,把她母亲花在她身上的钱全部归还了。由此可见,母亲也并没有给张爱玲爱的感觉。甚至后来她母亲年老时候想见张爱玲一面,张爱玲也拒绝了。是何等的心寒才会让一个女儿不想见自己的亲生母亲。 在张爱玲眼里:亲生母亲只想享受自己的新生活,不管她,继母不爱她,父亲也不在乎她。她的世界里,没有一个真正关心她、爱她的人,她内心孤单得就像被遗弃的孩子。 所以后来遇见胡兰成,并爱上他,就成了她的情劫和宿命。 他们认识的时候,张爱玲24岁,感情世界是一张白纸,而胡兰成38岁,已经是阅人无数的情场浪子。 所以胡兰成想俘获张爱玲的心,实在是易如反掌。 当胡兰成说:"我只觉得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皆成为好。"张爱玲立马被打动了,她觉得胡兰成是懂她的,她体会到了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找到了知己。 一个从小没被爱的女子总是会特别渴望爱和温暖,特别需要被看见,所以但凡有人对她好一点,给予她一些温情和赞赏,她就特别容易被感动,进而让自己沦陷。 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心疼的女子。 她欢天喜地的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却不知道胡兰成其实是一个情场浪子,他给她的爱情不是美酒,而是毒药。 他们“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爱情最后终结于胡兰成变本加厉的背叛。 因为缺爱而特别憧憬爱情的女子,往往会因为太想拥有自己的爱情和爱人,而被假象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清那个花言巧语的男人,把他的逢场作戏当做了爱情,结果让自己深陷,最后伤痕累累。 张爱玲是如此,其他很多原生家庭缺爱的女子亦是如此。 所以养女儿一定要“富养”,“富养”最重要的不是给她丰盛的物质生活,而是给她足够的爱和温暖,让她不缺爱,内心充盈,有安全感。 只有这样,她长大以后,才会知道什么样的感情是真爱,什么样的男人是值得交往的,从而更加理性睿智地开始自己的爱情,经营自己的婚姻。
《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张爱玲一生的故事,让我们从中读到才女跌宕起伏的一生,细品张爱玲的故事,会让我们把人生和感情看得更透彻。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后感(八):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不尽的张爱玲 你愿意看看吗?
特别喜欢张爱玲的一句话:所有的女人,终有栖息之地,这个地方不是其他人,而是自己。我们很多人或许会陷入一个迷局,活到临死之时,还不知道尊重自己是一种什么感觉,但张爱玲偏不,她说:我才不要活给别人看,我只活给自己看。
虽然张爱玲已经不在了,然而她笔下的故事就像她的灵魂一样,傲立在于这世界之中,对于我们这种90后,被称之为“后浪”的这些人群,就只能通过她留下的文字,来了解她,来熟悉她,然而你会发现,张爱玲是读不尽的。
张爱玲的生命是寂寞的,在她出现的时候,文坛太过寂寞;等到她走的时候,没有一束花,没有一滴泪为她送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越是破碎的美丽,越能照亮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
张爱玲的童年,除了妈妈关爱与姑姑给她的陪伴,在父亲给了张爱玲一巴掌之后,打开了张爱玲心里积压多年的怨恨,也打开了张爱玲逃离张公馆的心门。
在今后的岁月,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但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终究是不完整的人生。
回忆总是惆怅的,张爱玲说: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是使人伤心的,所以回忆永远是惆怅的,张爱玲在32岁那一年,离开了上海,离开了故土,回忆的惆怅,是想念的声音,只不过一转眼的时光,张爱玲经历了很多人和事,已把她变为一个满载着喜怒哀乐,深陷与超脱的生命体。
她虽然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福的,一生中遵循着自己内心的选择,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在这浮躁的社会中,找寻一处心灵雅居,洞察心中的快乐。
张爱玲说:我有时候觉得,我是一座岛。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的跌宕起伏,命运的苦涩艰难,幼时候因为父母离婚没有过家庭的温暖,中年的时候爱情几经波折,没有能够如人所愿,到老年时膝下无子,孑然一身,但她却没有向命运低过头,也没有委屈过自己。
很多人喜欢张爱玲对待感情的方式:你来,我笑脸相迎 ,你走 ,我笑着送你。在一起的时候 ,珍惜稍纵即逝的光景,倾其所有的去爱你 分开后,心里默念着祝福对方 ,而且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失去爱,就放手,努力忘了过去,开始新的生活,这是对爱最大是宽容,也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没因为只有错过了,才会长大。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后感(九):张爱玲:我就是我,不一样的传奇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量明星。1943到1944年的上海滩,张爱玲就是当时文坛的当红明星。那一年她才22岁,花一般的年纪,她以华丽的姿态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张爱玲的出身自带光环。张佩纶的孙女,李鸿章的重外孙女。那时候人人都在读张爱玲的文章,人人都对她的身世好奇,可以说她的出身自带流量。 四川诗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约作者安雨。用他温情脉脉,又自带棱角的文笔书写了《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这本书从张爱玲的童年写起,一直写到她的去世。书中很多详实的资料来自于张爱玲的弟弟、朋友,当然更多的是对他作品的剖析。一个有着卓越天赋的文学家,用她的一支笔显示了自己的才华,撑起了自己的人生。 1.独立 很小的时候,她就有一个天才梦。然后她说“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张爱玲虽然出身贵族,可是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家道中落。父亲不能给她呵护,母亲也为了自己的自由出走。所有的荣华都与她无关,她的四周没有可以依靠的人。 父母离婚,张爱玲被父亲赶出家门。从那时开始,张爱玲凭着自己的文学功底,用自己的笔来养活自己,最终实现了经济的独立。 张爱玲的思想也是独立的。她的文字苍凉、犀利、冷艳,她高傲地看着这个世界,并且将自己所见融入到她作品的人物中。《白玫瑰与红玫瑰》中,离婚后的娇蕊看到振宝的态度之后,什么也没有说走了。像极了张爱玲看清胡兰成的态度之后,最后高傲走开的做法。她虽然说过,喜欢上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里,可是她也可以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思想和经济上独立的女人能够经得起风平浪静,也能扛得住暴风骤雨。 2.独特 张爱玲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她不会去讨好任何人。在她的生命中,她都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她有独特的文笔,任何人模仿不了。读她的文章,我们仿佛会看到一个看透世间一切的女子,她用犀利的文字,去描写那些人那些事,谈的是情透出来的是悲凉。 张爱玲的独特还表现在她的衣品上。她总会大胆地去搭配一些颜色,别人不敢穿出来的颜色她毫不在意,在穿着上的颜色搭配上,张爱玲是张扬的。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写过张爱玲的一段话: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 张爱玲的衣着就是引人注目的。她喜欢那些红绿艳丽,青青紫紫的色调,她喜欢的颜色是浓烈的。她会让自己闪闪发光,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她的穿衣是这样,文章也是这样。她活出了自己的生活,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活出自我。 3.独奏 有人说:不必将太多人请进你的生命中,那样只会拥挤。面对生活,要学会取悦自己。 张爱玲的生命中,常常是一个人独自徘徊。很小的时候从家庭中抽离,她就是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喜怒哀乐。就连母亲临死之前想见她一面,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如愿。晚年的张爱玲除了宋琪夫妇没有别的朋友。1995年,她一个人穿上最喜欢的旗袍,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代传奇从此不在。 如果说张爱玲的生命是一首乐曲,那么她一直进行着一种旁若无人的独奏。她是孤独的,也是骄傲的。她的才华让她有底气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这本书,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张爱玲的才华,这个民国的临水照花人,用自己的才华诠释了什么是传奇。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后感(十):一朵独立行走于人世间的白莲
所有的女人,终有栖息之地,不是他人,唯有自己。——张爱玲
提起张爱玲,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她非凡的文学成就,《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等一部部经典佳作为世人所折服。“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诸多文学大师的称赞无疑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可是除了作品之外,这位传奇女子身上还有哪些你所不了解的故事?她特立独行的背后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诗漫文化签约作者安雨的作品《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用温情脉脉,却又自带棱角的文笔,撷取了张爱玲人生中的童年回忆、都市生活、男女饮食等,以青年女性、当下人的视角,探知张爱玲的精神世界,感受她与众不同的生命历程。
余生很短,世间束缚太多,一定要活得很“自己”。
出生名门的张爱玲从小就遭遇到了童年的不幸,四岁时父母离异,母亲远走他乡,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她则面对封建社会思想的束缚,饱受暴力、软禁、冤枉和伤害。忍无可忍的她最终选择离家出走,投奔母亲。
可是残酷的经济压力,加上母女两人不同的理念,让她们渐行渐远。是嫁人还是上学,她选择了后者。因为自律,让她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那些看起来的不幸,成了她对生命、对人性最深刻的思考与认知。一次次创伤成为她成长的催化剂。
生来就是写小说的人 ,写作是她的底气,她的武器。
八岁写小说,九岁投稿,十二岁在校刊上发表处女作,二十二岁就扬名天下。也许你会说这归功于她的天赋使然,可是“出名要趁早”的背后却是她主动给自己去创造机会,用心去经营自己。从最早拜访鸳鸯作家周瘦鹃,到后来主动出击,拜访《万象》杂志主编柯灵。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善于抓住机遇的人,才可能打开另一道人生之门。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即便有再高的天赋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从张爱玲的成功之路上,我们是不是有了更多的启迪和感悟。
对于感情,用张爱玲自己的话说,即“心居落成”。
从胡兰成到赖雅,从面对心爱之人毫无节制的一次次伤害,到开启忘年之恋,生活颠沛流离,在世人的眼中这两段姻缘似乎都不能算做良好,可是张爱玲却无怨无悔。因为路是自己选择的,快乐幸福只有当事人最清楚。那些润物细无声的陪伴,是一路走来最真实的温暖。
从成长到创作,再到情感,这位传奇女子用自己75年的人生告诉世人什么是,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就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写的那样,她只愿做那水中央的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盛开在遗世独立的风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