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读后感(一):完美结合左右脑,让学员既有收获又很开心
今日阅读书籍:《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
作者:王鹏程
适合人群:想要成为讲师的你
推荐指数:
《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读后感(二):这一份对培训的热爱,也在燃烧我们。
很幸运能在刚刚进入讲师行列可以约得到这本书。王鹏程老师的这本《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非常的浅显易懂,完全是无保留的分享了他自身的内容。
通过左脑和右脑的分析让我更好的去理解了怎么样去做一个很厉害的培训师,而且从中也获得了很多知识,了解了培训行业的干货知识,不知不觉就一口气看完了。
如果你想成为光,你就要靠近光;
如果你想很厉害,你就要靠近很厉害的人。
在封面的这句话就让我觉得非常赞!
《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读后感(三):如何让你的分享有逻辑有出彩
阅读这本书,是一位很欣赏的日语翻译朋友,在上王鹏程老师的线上课程,她是课程里的优秀学员和队长,她说,从逻辑到表达,都有了巨大的突破。我没计划开设课程,成为讲师,但是,和好友一起跟着优秀的老师同行是非常美好的。
王鹏程老师的这本《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序言里的这句话特别打动我:在本专业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精进技能,在正确的态度指引下做事情。
日常对外的分享是书籍分享,对我受益最大的是,模型思维和右脑精彩演绎。
1⃣️思维模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商的好讲师竞赛的例子,不知道如何定义情商,那就定义什么是高情商,那什么是高情商呢,高调做事、情感交流、商业价值,这思路简直太棒了,可以让人瞬间记住并口口相传。这就是模型的力量,过目不忘,恒久远。
书中梳理了好几种经典模型,三角模型(构建核心要素)、矩阵模型(用两个要素构建,比如重要、紧急)、金字塔结构(逐级向上)、流程模型(事务的先后顺序)、状态线模型(时间+相应变化)、平衡轮(开放型,好改编)。在分享逻辑不清楚时,就可以参照这个模型来组建内容。
书里还特别提到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模型,从个人走向公众成功,还需要不断更新,每本书都能被画出这样的模型,简单、清晰、明了,好记好传播
《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读后感(四):学会这两招,你也可以成为很厉害的培训师
我们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当我们参加一场培训,什么时候是我们最忙碌要赶紧记笔记、要拍照发朋友圈的时候呢? 无非是两种情形,一种是老师讲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模型,另外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金句了。 没错,一场好的培训呈现,一定是左右脑完美结合的结果。掌握了『模型』和『金句』这两招,你也可以成为一名让人称赞的培训师。 模型是用视觉化的图形、图像,系统地呈现出课程逻辑。好的模型在于培训师对于课程主题做过深入、系统的思考,并具备高度提炼、整合能力,非一般培训师可以做到的。 最常用,最简单的模型就是——三角模型。三个角上的要素,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层层递进,还可以有空间关系。 此外还包括矩阵模型、金字塔模型、流程模型、状态线模型、平衡轮等。 金句通常简短凝练,金句之所以成为金句,除了有内涵之外,在修辞手法上也体现着公理,通常会运用到押韵,对仗,排比等手段。 一个大的课程,每一个小主题结束之后,特别适合用一个金句或者一个故事来总结,画龙点睛意味深长。 除了用在某一个主题的结束,金句可以用在课程的结尾用来总结和升华。 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就把金句这种手段运用到了非常极致那边,讲完一段内容到屏幕上就会出现一段话,这种屏幕上只有一句话非常醒目,而当他演讲过程中和演讲之后,朋友圈里充斥了这些金句。
《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读后感(五):想成為一名很厲害的培訓師,你還缺什麼?
拿起這本書的你多半都是有培訓與被培訓的經歷,也一定想琢磨下如何成為一名很厲害的培訓師。
想成為一名很厲害的培訓師,一定要去接近這個行業的高手,譬如本書的作者王鵬程老師。名師是一盞燈,會讓你朝著正確的目標前行。你有名師麼?如果沒有,可以試著翻開本書。
做一名培訓師,也是一件可以藝術化的職業,你是想做左右腦兼具的大師,還是右腦強於左腦分樂師?或是左腦強於右腦良師,還是左右腦都不在線的巫師?都可以嘗試著用矩陣圖來畫一下,掌握各種模型是作為培訓師需要具備的基礎技能之一。模型是用视觉化的图形、图像,系统地呈现出课程的逻辑,好的模型通常做过深入、系统的思考,并具备高度提炼、整合能力。大多數的課程設計都離不開三角形、矩陣、金字塔、流程、狀態線、平衡輪這六種基礎設計方法。它們不僅可以設計一門課程,也可以活用在其中的某一個知識點。這樣的設計會讓大腦邏輯清晰,左腦能量釋放。
可只有模型、乾貨可不是一個厲害的培訓師。如果不想台下哈欠連天,一定要動用起你的左腦思維。故事、金句就像菜裡的一點鹽,加上它菜就出味。可太多也不行,多了就呴,華而不實。想讓菜的香味深入人心,下次繼續光顧一定要有能讓顧客持續的心動。書中介紹的SCORE模型設計故事,有里有面。
有了名師,有了左右腦的完美結合,你還缺什麼?意願。只要你持續保持著高度的意願,方法技巧都可以在本書中學到。跟著名師,知識、技能、態度就會助力你成為一名很厲害的培訓師。
《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读后感(六):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
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培训师,而且还是很厉害的那种,我想你或许会被这本书的书名击中,当然整本书通读下来,内容也不会让你失望。
那如何成为一名培训师呢?或许我们就职时参加几场培训,就能摸清培训师的职业流程和模式,但想成为很厉害的培训师,则确确实实需要“永远向有结果的人学习”。
本书的作者王鹏程是鹏城管理学院的创始人,是2019年“我是好讲师”大赛总决赛导师团团长,三届冠军导师。关于做好培训、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他有“独家秘笈”。
带着“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的疑问,翻阅本书,惊喜的发现作者把培训的底层逻辑拆解的很透彻,左脑掌控逻辑,右脑主管情绪和图像,故而左脑和右脑的平衡则至关重要。那怎样有针对性的训练左脑和右脑作者也给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和方法。针对左脑的底层逻辑的训练,作者总结出几套应用模型,并给出其适应性、优缺点或注意事项等,这些都给读者很好的指示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作者所言“我们应像一个兼具百家之长的武林高手一样,从武器库随即拿出一种武器,就能去应对当前的状况。”如果我们可以掌握这些模型,应对各种培训实练,我们就能不那么慌张,做到心中有框架有逻辑。
此外掌握了整理框架,我们更希望自己的培训能够有血有肉,那关于右脑的图像和情绪转化则十分重要,我们希望自己的培训效果是美好的,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的,这就需要我们会讲故事并构建画面感,而这些故事的细节都是有技巧可以细细打磨的,那具体注意什么,怎么做,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话语提供了自己的见解,在培训中的注意事项也都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反而更加经典和实用。
培训是一门学问,在做培训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可以细扣的点,在这本书中,作者几乎很全面的拆解了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方法,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适用,但成为自己今后注意并发散思维去思考的point也是很有价值的。
本书没有华而不实的语言,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上了如何成为培训师的课程,都是满满的干货。其实任何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刻意练习,我们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打磨这种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有专业的人士给的指引。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不妨读读这本“指导手册”,对接下来如何针对性的提高培训技能大有裨益。
《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读后感(七):左右脑并用成就优秀
如果你想成为光,你就要靠近光,如果你想很厉害,你就要靠近很厉害的人。 _《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 我是好讲师大赛的获得者著名培训师王鹏程,通过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共同串联起一条培训逻辑线。在这本书中,你可以了解到,如何利用左右脑串联起培训大纲,如何成为讲故事的高手,以及最终如何成为优秀的培训师,并且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培训中需要注意的几件事情,以及培训大赛胜出的秘籍带我们深入了解培训行业的那些事儿,帮助培训师快速成长。 在序言中,他将左脑比喻成瘦弱干瘪的人,也就是逻辑构架。他将右脑比作外表靓丽,但没有内涵的人,也就是形式。并且通过蚯蚓和修船人的两个故事,揭露出“圈子改变认知,向优秀迈进的道理”。 第一章节主要讲了如何运用左脑构筑起底层逻辑并且利用模型进行培训授课,其中讲到了八种经典的授课方式和一部培训师圣经。首先进行课程设计需要进行,搜集信息、搭建逻辑、组织要点、工具方法四个步骤。而搭建逻辑往往离不开模型的搭建,搭建模型作为一种可视化的逻辑构建方式,可以给培训对象和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看出搭建模型的重要性,而书中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如何构建模型。书中还通过讨论富兰克林柯维伊公司的创始人史蒂芬柯维所倡导的从依赖走向独立这一问题,解决了阿德勒关于怎样处理人际关系之问。利用伊索寓言中“杀鸡取金”的故事向我们揭露出效能原则的重要性。 在第二章中,主要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右脑,通过精彩的演绎为培训锦上添花。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内容为王”,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如何成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显得尤为重要。在第二章节中,作者主要通过讲故事的高级形式隐喻故事法,活用金句和幽默以及精彩的开场和回味无穷的结尾来丰富培训的内容。而这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晓波,2020跨年演讲里的这段话“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曼妙青春好时光。”其实在演讲的过程中,像这样的鸡汤很好地起到了发人深省,引人沉思的作用,而这就是金句的力量。 在第三第四章节中,主要为我们讲述了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及培训大赛胜出的秘籍。培训中需要注意的几件事,包含了PPT设计的两大原则,培训的四个原则以及克服紧张。十分钟培训大赛胜出的秘籍包括了搞清培训大赛的规则,以及比赛胜出的四条秘籍。这两章的内容对于那些有参赛诉求的人来说可谓是满满的干货了。 在书的最后,第五章节中主要为我们讲述了培训行业的那些事儿,其中包括如何成为培训师,培训师的收入情况怎么样,什么样的培训比较赚钱,以及培训师如何做到年薪百万。这一章节很好的未看完王鹏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有兴趣致力于培训行业的人,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读后感(八):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走了很长的路,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努力方向,直到遇到六哥的好讲师读书会,我决定走上成为一名培训师的道路。 我现在的工作,是在一家教育机构当老师,之前的工作,恍恍惚惚,能够迁移出来的能力和经验有限,直到进入教育行业,我才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自己的学生,当他们学会了这个知识,心里会特别有成就感。于是,我开始学习如何更好地教学,给孩子提供有趣的教学方法、有用的知识点。 参加六哥为期5天的好讲师读书会,一起共读王鹏程老师的《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深深被大家的学习力,积极主动性所折服,每天群里交流学习如火如荼,特别是中午知识地摊上架摆货各路大神各显神通,拿自己输出的知识笔记进行贩卖,真正实现了知识变现。 那么,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在这5天的共读会里,有一点我有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模型的力量。之前罗胖在《时间的朋友》就说过,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搭建模型。在罗胖开办得到大学时,开场他就提到了多元化模型。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往往不是单一模型就能解决的,而是模型组合,多元化模型的思维,才尽可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对于模型,书中提到了古典老师的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分别是能力,价值,兴趣。 兴趣,是你喜欢干什么。 能力,是你能干什么。 价值,就是这份职业能够给你带来价值回报,或者能实现你心中追求的价值。 对于职场人士,什么样的职业,是完美的职业呢?那就是处于你的兴趣、能力、价值交界的职业。 这三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都会产生某种情绪。举个例子,比如,你喜欢做培训师,这个职业做得很好,成为很厉害的培训师,会拿到很高的课课酬费,并且能够影响他人的核心价值观。但是,你目前没有能力做好,你就会感到焦虑。 对于我来说,我的兴趣是看电影,对电影的视觉语言很感兴趣,每天也在学习,看懂导演的视觉艺术。 我的能力呢,会写作,把电影传达的情感,导演的拍摄技巧,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有什么价值呢,可以教大家如何赏析一部电影,看懂导演的拍摄手法,和想要表达的感情,真正做到会很电影,看懂电影,而不是把电影当成是娱乐消遣。 三个元素的合集,就是做一位影评人,教大家如何赏析一部电影,把每一部电影当成一个艺术品来欣赏,影评人,就是我未来要走的路。 这条路很艰难,之前我在抖音搜索电影领域的大咖,都是在说电影情节,不是真正意义上是影评,只能说,是在讲故事。教大家如何赏析一部电影,是挺难的,电影知识不像其他知识一样有通用性,可以迁移出来,而电影知识,专业性很强,不是学习电影专业的人,不理解电影知识的专业术语。 即使道路险阻且长,我也会继续走这条路,把电影和培训师结合在一起,以后举办工作坊,教大家如何赏析一部电影。
《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读后感(九):那些关于培训师你想知道的—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
第一次接触培训师,是在2017年。这个培训师,后来就成了我的师父。
培训师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情商比较高,知识储备多。我在台下的时候就感慨,培训师提供的价值足够让人瞩目。好多知名培训师都用slogan: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支持生命。
关于培训这个事情,我自己的观点是要足够持续。如果是想提高自己,持续的培训,一到两年,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是想成为培训师,那就是很多年的成长计划了。
拿到《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阅读关于培训师能赚多少钱的章节。
虽然书中说的薪酬很诱人。不过我还是很感谢有人愿意分享出来。
我也认识几个年入百万的培训师。当然这种光鲜的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黑夜。要想成为一个顶尖的培训师,不仅要熬过低收入的成长期,还得专心持续的提高自己。那些年入百万的培训师,书籍阅读量都是四位数起步。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自己琢磨好久的,可能人家都早已经总结好,写在书里了。
我曾经尝试过知识体系的培训,还有写作培训。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积累还不够多,也没有在这个领域深耕。
后来我无意中发现,考公培训这个领域就非常好。市场足够大,学员足够刚需。
书中有个观点十分吸引我。商业的本质不是价值交换,而是提供足额、超额的回报给对方。只有这样,商业模式才能持续不断,个人的事业发展才能持续不断,蒸蒸日上。
其实这个观点很早之前就听过。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就慢慢接受了。最后就形成了自己的思维。
这个时代,品牌非常重要。非常本质的一点就是,现代人合作的次数比十年前多了几百倍。十年前,我大学同学给我推荐了某东。十年后,我依然是东的粉丝。这十年里,每一次在某东的购物,都是某种形式上的合作。如果企业或者个人,无法提供超出预期的价值,就很难传播开来。
毕竟,学会一项技能,可以用一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来的回报就越多。这也是容易让培训师得到满足感的地方。可能到某个地方出差,就有学员或者徒弟围过来,感谢培训师曾经对自己的帮助和指导。
《如何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读后感(十):一本想要输出的人也可以阅读的书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肯定会想说这本书是不是培训师或者即将成为培训师的人才能看的一本书?对他们才有用,但是当我看完之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子的。该书的内容很详细具体,我个人认为,如果你想要对你所掌握的内容分享和输出,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不少帮助。
“一个好的培训,是左脑和右脑的平衡和完美结合。”
所以书的开头篇幅就在讲述怎么做好一个课程设计。通过“左脑”——构建培训内容的逻辑和模型,与“右脑”——锦上添花精彩演绎课程内容。
此外还分别讲述了培训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和“培训大赛胜出秘籍”以及培训行业的相关事情,让人更深入了解培训行业。从头到尾,开头的干货满满加上中间穿插的趣味演绎,让人收获颇多,最后还谈到如果成为培训师等事情,满足了非培训师的好奇心。
但是关于这本书,我最想说的是从一个非培训师,未来也可能不会成为培训师的个人的角度出发来看这本书。看这本书对非培训师又有什么好处?
在最开始的干货部分,教你如何表达,还教你怎么把知识内化、理顺这个知识,教你怎么输出的基础上,教你怎么输入。输入的同时又学会输出。最开始看这本书的初衷是我觉得如果我能达到我学了一个知识,能达到我可以把这个知识讲述给别人听,教给别人,让别人也学会的程度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也掌握了这个知识。在书的中也提到了这个部分,对课程内容吸收和记忆的影响因素,“训练他人”这一项能达到平均记忆保持率80%。而“听讲”、“阅读”、“试听”、“示范”、“分组讨论”、“实际操作”分别是,5%、10%、20%、30%、 50%、75%。所以我们如果能达到训练他人的标准,那么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也能记得比较牢固。
在第一章部分逻辑模型都讲述的很清楚,让我知道说哦,原来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掌握这个知识,而且传递这个知识的时候,使用模型也会让人家对这个印象深刻,能够把这个干货给带走。通过第一章的经典培训模型,陕剖析了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和情景领导,这两个案例,我觉得我们对工具型的书籍的阅读也可以像他这么剖析。
第二章部分,关于蜡烛的小案例和行与知的距离也让人印象深刻。光学会了没有用,还得行动起来把学到的内容作用到实践当中。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不论你是否打算成为一个培训师。
当然,如果你决定成为一个培训师,我觉得这本书更值得一读。因为我光是想想如果能够参加书中如此有趣的培训就已经很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