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哲人01》是一本由澳大利亚新哲人编辑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140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哲人01》读后感(一):平衡,一种幸福的逻辑
在当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个人也面临着社会中充满工具理性,这一事实的压迫,逐渐的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慢慢的成为了哲学家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如何成为一个兼顾社会存在与个人发展的现代人,是每个人需要思索的重大问题。
哲学从没有缺席过这样的讨论,《新哲人》杂志抛弃了繁琐的,居住在象牙它中,与大众生活相分离的,学究式的哲学,转而向我们介绍了一种能够指导,我们生活实际的哲学,简而言之,这本杂志是向我们转达一种“生活哲学”的理念,那就是要做到平衡。书中有趣的漫画以及插图,带有通识感的文章,无疑增添了杂志的可读性。
现代生活,足以让人们失去平衡。其中,手机上瘾是一种典型的消耗了时间平衡的行为。我们在手机上所耗费的时间越多,那么在用于自我提升和锻炼上的世界,越为减少。可是,就算人们认清了这个事实,却依然无法放下手机。原因在于,失去平衡以后,人的空虚感,会有更为廉价的东西,也填充,这就解释了,手机上瘾带来的空虚,也只能用手机补救,如此一个失衡,寻找平衡,再次失衡的怪圈建立起来,最后受到伤害的只有我们自己。破解的方法在于,我们从一开始,就要从理念上认识到,一旦自己投入到上瘾行为中,就有带来一连串的失衡行为,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丹麦量子物理学家玻尔,遇到了一个难题,原来这位量子物理学界的卓越科学家,因为研究成果举世瞩目,要获得丹麦王室的勋章,在典礼上要展示受勋者的家族徽章,可是玻尔是平民,没有家族徽章,这个难为了这位大科学家,他委托设计商设计,可是方案都不能让玻尔满意。有朋友建议他用中国阴阳太极图,作为家徽,并在上面镌刻:对立之物互补。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焦虑往往是因为我们处在对立的两难选择中,面对竞争的时候,容易极端行事,丝毫不考虑对立的转换规律和事物的平衡规律。在子女教育方面,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够鹤立鸡群,可是有不重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只注重学业的进步,成绩的提升,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充耳不闻,当孩子出现抑郁等问题后,才后悔莫及。
这本杂志中,还有很多关于平衡的文章和图片,在这里仅举出两个,个人认为比较切合当下的点来,算是抛砖引玉。正如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哲学也是如此,说无用只是我们没有达到“用”的程度而已。
《新哲人01》读后感(二):《新哲人》01: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围
10年前还在广院上学,经常在京东或亚马逊上买书,经常泡在图书馆,与这本《新哲人》的缘分,大概也是源于曾经读过陈嘉映先生的《哲学 科学 常识》吧。
中信出版社引进并编译这样一本讨论哲学的外文MOOK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很难讲,究竟有多少比例的人对哲学这个话题感兴趣;更难讲,当下这个纸质杂志阅读场景稀缺的时代,有多少比例的人愿意触碰翻阅这本MOOK。工作996、生活靠手机、阅读靠微信、吃饭点外卖,还有多少时间抄起一本书,静下心、坐下来,换一种方式向自身输入信息?
周末能有这么一个契机,跳出惯性的周末作息节奏,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翻完这本小册子,激发一些细碎的情绪和思考,挺难得的。
总的来说,本期内容,主编从自身和大部分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梳理了很多习以为常但值得深思的现象、概念、话题,比如贫富差距极化、性别平等历史、工作与生活如何平衡,甚至波粒二象性这样的科学概念。
以上内容的呈现与讨论,既源于日常生活经验、避免泛泛而谈,又与时事热点保持距离,不带任何功利心地汇集内容、激发思考。所以内容本身的组织策略,和这期MOOK的主题“平衡”本身,恰好契合。
不少的内容,激发了我对财富阶级、社会角色、工作&娱乐、宇宙本源的新思考。
【世界上最富有的26个富翁】
这部分讲到,像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和微软创始人盖茨的个人财务已经超过了千亿美金的规模。对他们来说,初次分配获取的财富,如何通过他们自身进行二次分配,的确是个难题。所以贝佐斯创立了一家太空旅游公司,因为只有这类项目“足够费钱到花掉这些钱”。相反的事实是,美国铁锈带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中国依然有6亿人的月收入刚刚1000元。如何让资源和财富更合理地分配与流动?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觉得,如果无法回答“你能为此做些什么”,至少可以思考“我不该做哪些事情”。对于我自己来说,在持有好公司股票、参与创业的同时,也要多读温铁军的《八次危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建设性事情。
【不要再做“母亲”】
这部分聊到了一个人扮演多重社会角色后,如何平衡的问题。例如成为母亲后,是否必然要让妈妈这个角色成为压倒性的责任?给我的思考是:
我的父母,他们的视角里,我作为他们的孩子,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将来我有了孩子,如何扮演父亲的角色,如何平衡好工作与家庭、自我?
【伦理困境】
我相信,小孩子确实会问出“为什么成年人要一直工作?为什么他们不能花一半时间娱乐?”毕竟,在孩子眼中,娱乐意味着自己是自由自在的,工作意味着家长不得不缺席陪伴去工作。
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可能是:因为要赚钱,赚了钱才可以享受娱乐。引发我思考的是,这个因果关系是普适性的吗?未来是否不再普适?
【对立之物互补】
关于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分别对现实世界的解释,波尔的“互补性原则”认为,没有唯一的方案,没有唯一的解释,也没有唯一的逻辑或思维系统,能够独立解释所有的显示问题。反之,想要充分理解现实,就需要多重视角,而他们时常互相冲突、互相矛盾。
这让我想到了波粒二象性这个有趣的物理概念和现象。 其实,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看待事物、讨论事物,不妨多尝试一个视角、多听听各方观点、描述,避免狭隘。
以上几个话题,仅仅是引发我个人强烈思考的兴趣点,相信不同的人阅读这本MOOK,都能够遇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进而触发平时极少思考的事物。
这期《新哲人》,勾起了我大学时光的回忆,曾经有大把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希望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缘和场景拿到这本MOOK,在惯性日常中获得触动和反思。
"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围",但愿《新哲人》能够让更多劳碌的朋友,偶尔冲出电子迷墙,拾得小智慧,拾得好时光。
《新哲人01》读后感(三):《新哲人01》:踩钢丝的平衡人生
求学阶段,教材上的哲学当然较为全面和笼统地介绍了中外的哲学的问题。但至今都摸不透哲学给人带来了什么,或者你会说哲学就是努力思考最重要的问题,并尝试澄清问题和答案。这是从功利性和方法论去解释哲学也是无可口非的,但还要其他问题呢?哲学能够也解决得了吗?你比如说我们当代人需要的生活,是否也需要哲学作为强大的后盾,让我们过得美好呢?答案是肯定的。
你比如说,最近由中信出版社引进的澳大利亚新哲人编辑部策划编辑的杂志书《新哲人01》,就是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将哲学融合当代人的生活大众,让大家过生美好生活。新哲人编辑部创立于2013年,致力于探索过往和当代思想家关于如何过上更充实的生活的哲学思想。旨在引导读者选择更快乐、更自由的生活方式。因此在第一辑中,既讲到了关于平衡的生活哲学。
林夕写过一首特伤感又特有内涵的歌曲《最后今晚》给陈奕迅,其中歌词“最后今晚,和你踩钢缆”作为表达陈奕迅和谢霆锋之间友谊之歌,他们的爱好难道真的是表面上的踩钢缆吗?非也,这是林夕的一种隐喻的写作手法,毕竟在朋友的新婚前夕,是兄弟间最后一晚的相聚了,之后的朋友的婚姻生活自然会影响朋友之间的生活,因此会处于失衡的情况,而踩钢缆是粤语,书面语就是一种追求平衡的走钢丝运动的意思。林夕作词的高超就在于将友情之间的最后平衡,寄托在走钢丝这种追求平衡运动当中,不仅象征满满,也表达朋友之间渴望继续维持友情生活的平衡的心理状态。
上述的只是亲情的平衡状态的分析,那么在这本杂志书中,关于“我是个现代人,我需要平衡”的主题上,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书中囊盖了世界各地有名的哲学知识分子的文章,来说明哲学的平衡问题对于当代人的现实意义。如杂志中第一篇就是美国著名政治家支持废奴运动的作者卡尔舒茨的《平衡自己》,就说明“最高利益的恒定来自权利的平等,如果你想侵害邻居的权利,自己的权利就一定会受到威胁”这就是从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中,去说明,害人害己,利人利己的为人处世的平衡法则。此外,作者还从世界上最富有的26个富翁身上,去说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金钱平衡法则。
此外,此杂志非常有趣的是,还收录了历年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关于平衡项目的事例,如单人平衡鸡蛋数量最多者,骑独轮自行车跳跃高度最高者等等这些事例,就是从平凡人的各种体育平衡项目中去体现人体技能关于平衡协调的表现,而这些平凡人因为高超的平衡力而使得他们做出了不平凡人的事情,可见这种体育平衡法则也是给予人类多种生活方式和成就感。
而如果你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话,那么就得好好读读帕特里克斯托克斯的《虚假平衡?》了,因为这是非常发人心省新闻素养问题。其中该文章就深入浅出地谈到了关于平衡是新闻工作者的美德的论述。于是我们不仅指望媒体告诉我们现状是如何,也希望它们能公正地展现未知的情况,这种新闻的中立和平衡,尤其在一些事件尚未明朗的情况,就得从多方面保持中立客观的角度去如实报道,如一些劳资纠纷,消费纠纷等民生的事情就更需要保持客观平衡的态度去报道,这就是体现了一种新闻平衡是美德的论述。
但新闻就全部只要平衡就可以了?非也,毕竟有些新闻平衡是虚假的,因此我们要做好正确的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做真实的平衡新闻报道,而不是做虚假的平衡新闻报道,如在关于世界是平的,还是圆的科学问题上,媒体就要“失衡”地站在正确的科学面去做报道,做好正确的新闻舆论工作。这里就从新闻界的平衡于不平衡的法则去说明了新闻素养、美德以及职责的问题,让媒体人可以更好地用这种平衡哲学去做新闻。
此外,我们还在汤姆查特菲尔德《平衡的生活》中,关于工艺品的鉴赏方面,作者就引用了阿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理论,去说明工匠精湛之处在于均衡之美,也由此说明均衡饮食和锻炼对于人健康的重要性。另外作者也举例尼采的人生事例,说明尼采的“所有以质疑为目的系统都是可疑的”思想。
之后我们在一篇采访稿《建立平等的社会》中,可以读到伊丽莎白安德森教授的那种男女有别,早期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由此来说明推进现代人追求男女平等的性别平衡的重要性。而在关于男女之别中,波伏娃的《男人与女人的差异》一文中,就说明了“差异中的平等论”,这里的理论就是说明平等中的也能存在着差异,在这个男女问题上,作者也非常明确说男女平等,只是说明女性可以各方面独立,不依附男性,但就社会而言,平等中就是还是有存在差异的。这就丰富了我们读者地平衡男女关系的理解。另外在安德烈陶《无知之幕后》一文中,就说明正义与权力必须互相结合,如此才能确保正义拥有强大权力,而权力也拥有强大的正义。
最后,尤为值得一提的就是沃博顿的《勤勉的黄金中值》一文,这里探讨的就是我们现代人工作和业余生活之间如何保持良好平衡的问题。这里就将既讲到勤勉是美德的事实,但作者也并非说只有工作就是好事,作者传递的信息就是将工作和业余生活可以找到平衡。如此才有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另外作者也说明“注意力不断地离开手头上的工作,这显然不是好事”就说明工作分心影响效率的情况。而在处理业余的时间平衡点,窃以为我们应该保持充沛的睡眠平衡,不要让手机打破我们的睡眠时间失衡,这是对自己的也是希望读者的一个大大忠告,熬夜的失衡危害很大喔。时间的平衡才会让我们活得开开心心,健健康康。
卢梭说“生而自由,但枷锁却无处不在”这就是正确引导我们现代人,如何做到平衡工作,平衡生活,平衡饮食,平衡人生?感受平衡赋予我们没有生活的强大力量?《新哲人01:我是个现代人,我需要平衡》杂志书就一本以主题为平衡,探讨如何把古今的哲学智慧运用在当下普遍失衡的生活中,恢复我们的生活秩序。相信你读了之后,会找到你心中那个平衡的自己及其平衡的生活的。
《新哲人01》读后感(四):序: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哲学来平衡
文 / 姜宇辉
对于哲学,一般的爱好者和普罗大众最常提的问题恰恰就是: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然而,多少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这些以哲学为志业的学者对这个问题却总是回答得差强人意。有些人抱着一种轻视乃至高傲的态度,觉得“用”的问题对于哲学来说根本无关紧要,甚至无关痛痒。哲学,如果说真的有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目的,那恰恰就是“真理”。哲学家,就是要一辈子殚精竭虑,去求一个真,去究一个底。至于这个真理到底能在人间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能够为种种现实的事务提供怎样切实的引导,哲学家可以去关心,但前提是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荒废了自己的“求真”大业,进而迷失于种种“用”的计较之中。毕竟,在柏拉图的意义上,真理既是理念(Idea),又是理想(Ideal),它必然是远远高于、超越于现实之上,但正因此,它才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或许我们对于哲学家的期待本来就是:你们放心放手去踏上求索的征途吧,至于“用”的问题,就留给我们这些凡人俗人来操心吧。
“真”与“用”这个原初分立,本来看起来并不是什么坏事。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哲学家们可以看淡人间之用,他们方可以更自由洒脱地追寻真理之路。但是随着历史进程的展开,真与用之间渐行渐远,甚至变成了两股截然对立的力量,这或许就多少有些偏颇,甚至误入歧途。仔细想来,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年代,当那些开创历史的哲学英雄以真理来对抗智者们的“意见”之时,可并没有完全忽视乃至贬低“用”这个向度。他们之所以暂时搁置种种世俗之用的考量,这首先可能是因为沉思冥想占用了大半人生的时间,确乎无暇去思考那些“琐事”和俗事。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在他们看来,真理本身就具有一种用,而且是终极大用,是所有“用”之中最有用的,是足以为各种“用”提供最高目的和标准之“用”。简单说,当哲学家将真理呈现于人间之际,这个呈现本身就足以照亮整个世界,就足以为人类的社会和历史提供最根本的指导和指引。
所以,用也是有等级的,有层次的,甚至有价值的高低。有终极的大用,也有雕虫“小用”。这样看来,那些质疑乃至诋毁哲学之“无用”的好事之徒,似乎从起点上就错了,错就错在,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用”也有各种各样的形态,高下有别的等级,仅仅从现实之用的角度来看,哲学确实是不大有用的,甚至往往跟“用”背道而驰。但为何一定要用现实作为镜子来照哲学呢?为何不能反过来用哲学之镜来照亮现实呢?这样一来,相信明眼人顿然间就会参透真相:原来,这个世界上最有用的恰恰不是名、利、权,而更是“真”啊!我自己也经常喜欢跟学生和读者清楚明白地强调这样一个意思,那就是,关于人世间的种种困惑,其实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早就已经给出了深刻的洞见和明确的答案,而你们之所以始终对这个要点将信将疑,那要么是因为你们读了听了“假的”哲学,要么是因为你们有心向哲学,但却苦于不得其门而入。
这,才是我们这些研习哲学的所谓“专家”真正应该做的一件“专业”的事情,那就是给身边的人们更多切实的引导。想来,苏格拉底当年之所以要花费那么多时间苦口婆心地启蒙雅典的青年,也确实是因为,如果他不做这个重要的工作,那么年轻人就会在那些智者的蛊惑之下逐渐偏离真理之途。这绝对是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所以,在我们这个媒介发达的数字时代,哲学学者就更应该以专业的背景和扎实的素养来“反哺”社会,因为,如果我们不做这个工作,那么,哲学就会淹没在各种肤浅而误导的“意见”之中。
但正是这个现实之“用”的维度,恰恰在今天那些禁锢在学院中的学者们身上普遍缺失。在他们看来,韦伯意义上的“志业”似乎早已简化、退化为一种“职业”。“做哲学”,似乎也就变成了认认真真做的“一件”事情,就像是埋头从事一个项目,就像是敬业地完成一个任务。他们不愿意、不屑于跟大众去讲哲学,去讨论哲学,他们只愿意跟“同行专家”进行“学术”的研讨,因为毕竟,这会为他们的“职业”提供一个非常确实可靠的“认证”,由此一步步顺利登上职业的阶梯,从讲师到教授,再到各种头衔光鲜的某某“学者”。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忽视乃至刻意遗忘了苏格拉底当年开创的艰苦卓绝的哲学对话之伟业,我们甚至要每每搬出“无用之大用”这样模棱两可的借口来搪塞社会,来开脱自己的责任,似乎只要关在书斋里面读书就好,似乎只要战战兢兢地遵循学术规范就行。一句话,我们越来越缺失的,似乎正是让思想面对活生生的生命的力量。
就此而言,《新哲人》这本杂志的取向是我自己非常认同和推崇的,因为恰恰和我这些年来做的工作不谋而合。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开始认真诚恳地将哲学带出书斋,带向人生,进而化作实实在在的洞察和启示的力量,这绝对是一件相当令人欣慰的事情。固然,“新哲学”并不能算新了,而且往往多少带有贬义。晚近法国和德国的两波以新哲学为名号的潮流似乎都不大为学界所认同。比如,当红的哲学才子,德国的马库斯·加布里埃尔就曾被讥讽为“电视哲学家”,那意思无非就是说,他只会做秀,不具真知。但我反倒觉得,这个嘲弄之语说出了几分真相,因为这个时代的哲学,确实鲜明地打上了电视、电影、网络甚至游戏等等主流媒介之印记。当然,我们都还清楚记得德勒兹和加塔利在《什么是哲学?》中的著名断语,真正的哲学是与“传播(communication)”泾渭分明,水火不容的。
说得直白一点,要想在各种传播媒介的平台之上去认真严肃地讲述、探讨哲学,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但或许,德勒兹他老人家低估了现实的严峻。在他和好友合著这最后一部作品的年代,互联网都还不太发达,人们还是更习惯于从书本之中去获取知识。但到了这个后人类和加速主义的时代,不仅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即便是“读”与“思”这些根本性的精神活动,也早已深深地陷入到数字和算法的“座架”之中。看看那些公众号推送的哲学文章吧,好像不画出重点句就根本读不下去,好像大家都匆忙到只有时间撷取几个片断的结论,根本没有时间去慢慢展开一个真实的思辨进程。再看看B站上面的那些哲学的视频,也似乎早已将表演和景观的视觉语言作为自己的“充足理由”,有没有道理有啥重要的,“好看”就行了呗!各种视觉特效,满屏的弹幕攻击,才是真正的要点:“老师,我在B站上看德勒兹呢!”在愤懑中毅然辞世的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时间》第三卷中曾发人深省地说,今天的“意识犹如(comme)电影”。而我们也确实不妨引申一句,今天的“思想也犹如B站”。
而面对这些“新”状况,哲学本身又怎能不以“新”的方式和态度去面对?“新哲人”之“新”,并非在于他们总是求新求变,迎合大众媒体的口味,甚至将自己化身为“思想时尚”的代言人。这里的“新”更带有福柯和阿甘本意义上的“当代”的强烈意味。真正的当代人,绝不会趋炎附势,更不会随波逐流,而是要在阿伦特的意义上对当下给出一个明确的哲学的“判断”。这样一种判 断,首先当然来自深厚扎实的哲学阅读和思辨训练,但同样也必须鲜明指向当下的现实,对抗各种媒介对于思想的捕获、同化和操控。因此,新哲学恰恰就新在它对媒体的一种迥然不同之“用”,不是“顺用”,不是缴械投降,而恰恰是“逆用”,是重新用真理之理由来对抗,甚至来逆转、改造媒介景观之逻辑。
由此我觉得《新哲人》汉语版这第一期的标题就极具意味。平衡,既是自柏拉图和斯多亚以来的哲学践行,同样也是尼采倡导的生存美学。毕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篇的经典形象就是走钢丝的人,而这又与本期MOOK(杂志书)第10页的那张图片不谋而合。法国学者卢迪内斯库曾写过一本颇为畅销的书《风暴中的哲学家》(Philosophy in Turbulent Times),真的是颇为恰切。我们所身处的,似乎正是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而如何再度呈现哲学之大用,如何以求真之道来引领平衡的人生,不迷失,不盲从,不绝望,这绝对是值得所有真爱哲学的人认真思索的一个大问题。对此,《新哲人》这本MOOK或许已经给出了一个相当出色的答案,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