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读懂科学》是一本由[英] 迈克•弗里恩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小时读懂科学》读后感(一):《1小时读懂科学》: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这种思维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以至于高中选科,我也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理科,哪怕我并不是很擅长,甚至可以说很薄弱,但是那种不认输的倔强心理始终激励着我。看了《1小时读懂科学》这本书,原来我们以前所学的数理化,生物地理这些都是属于科学范畴的知识,让我深感荣耀。
《1小时读懂科学》这本书从六十进制到分型几何,用特别常见却很是神奇的科学知识,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探索着这个眼花缭乱的科学世界。最让我惊叹的就是在其中看到无数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知识,很是熟悉明了,然而知识是无限的,科学更是博大精深,在这一本薄薄的书中,我还了解到我前所未知的知识,大开眼界。 数个概念理论经过作者简明扼要的阐释,显得颇为让人舒心,这本书尤其适合初高中亦或是父母陪读的孩子来看,轻松的学习到科学知识,并不会因为冗长乏味的文字而丧失兴趣,反而会增添情趣,毕竟图文并茂容易引发好感。
看到《1小时读懂科学》这本书中居然还有化学元素周期表,我才瞬间明白,我已经有将近十年没有看过这张表了,那种曾经绞尽脑汁也不能够得偿所愿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看到此表,我仿佛回到了曾经为了理想抱负拼搏的年华。科学范畴很是庞大,任何一门理性思维的学科都可以划分到科学里,我们每天都在学习着科学,又岂能够觉得它很遥远,科学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 2020年由于新冠病毒的肆虐,人类开始关注病毒,这样在科学领域一度被忽视的细小生物,至此重新灌入人们心中,当今世界,科学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但愿我们能够在《1小时读懂科学》这本书中,不仅学会相关知识,也能够体会到科学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痛定思痛,吸取教训将生活过得更加向上美好些。
从巴比伦人使用的六十进制到互联网时代的超文本标记语言,从技术棒到计算机,从牛顿运动定律到化学元素周期表,从欧几里得几何到分型几何,在《1小时读懂科学》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畅游科学领域,魅力无穷,让我们都学习到些许科学知识,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为我们所用吧!
《1小时读懂科学》读后感(二):《1小时读懂科学》:我喜欢这样的能量源
原来1小时可以做这么多事!
相信我,拿出1小时来读这本《1小时读懂科学》,你的时间性价比将上升至颠峰时刻。
1小时不多,你到不了新加坡;1小时不贵,你不会加班受罪;1小时很快,这才是真正的当下的体验感。
其实,我拿出了10分钟的时候,也没有找到“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答案。科学就是个怪人,会反映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你做不到的事,总有别人能做到;你解答不了的问题,总能在科学界找到最正确的答案。不重复路线走完7桥,这种拓扑学问题,其实自有精妙之处。非常具有科学之美,比如莫比乌斯带。我是做设计的,我知道有些东西看起来让人舒服,而有些东西就是让人感觉不协调。分寸、配比、和空间,有时候真的需要神圣比例。
“你置身于一间摆放着整齐家具的房间,或是看到了一幅由各种点线构成的美妙画卷……有些形状或构造会让人们感觉更舒服。”我相信优秀的设计师,都是具有数学灵感和科学触角的。
光速是299792公里/秒,而光年是什么呢?光年就是光一年走过的里程,那个距离是9.4*10的12次方公里。原来,光年并是一万年一样的时候,而是一个很漫长的距离,漫长的如同看不到头的时间一样。我们常常把光年和漫长的是时间等同,原来是个错误。
概率与统计,是一个大学科,非常有实用价值。我常常想知道某些事的概率,或某些错误出现的概率。这个问题曾令我纠结和头大。
中国是最早使用10进制数字的国家。我们的祖先真的相当优秀,我们的文明曾经非常先进。
逻辑是个好东西,而不合逻辑,其实也是一个好东西。
我从《1小时读懂科学》中提练出了好多好东西,这是一本很简单,但又很精妙的书。用简单的逻辑,传播了很深奥的知识,和巨大的能量。我喜欢这样的能量源。
《1小时读懂科学》读后感(三):1小时,让你涨知识--关于科学
现代教育,已经让下一代越来越早接触科学了,八零后的那一代人,是从初中开始涉及化学物理等学科;九零后、零零后,已经从小学、幼儿园就开始普及了。 对于现在义务教育的科学这一学科,包含了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要想让小孩子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应的科普书籍是少不了的。
现在说说最近看过的关于科学的书——《一小时读懂科学》,这是英国迈克·弗里恩所著,译者为周鹏、李湛。 “一小时读懂”,顾名思义,内容深度不大,但是书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有数字与图形,数字的使用,代数与三角学、物理与化学,计算机与数字化、逻辑、混沌理论与分形以及常用的知识。 1943年,第一台计算机在英国诞生,到2020年,计算机已经从电子管数字机到晶体管数字机,再到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数字机,以及我们现在所用的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电脑的更新换代,证明了科技不断进步的速度是十分迅速的。 书中从巴伦比人使用的六十进制到今天互联网时代的超文本标记语言;从计数棒到计算机;从牛顿的运动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核辐射、核裂变以及原子弹;数字的使用,如何进行计量,测量、概率与统计,图表与几何图形……上面所说的这些,皆出自书中。让你从大范围去看待科学,摸清科学所涉及的范畴。
科学不仅是一个学科,而是涵盖了自然、社会、思维、哲学与数学。其实,无论怎么区分,理论、技术、应用,我觉得它们都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哪一方面能够脱离而单独存在的。 书中的部分知识相对来说,如果让孩子自行阅读,还是稍有难度的。因此,如果家长时间充足,本人是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因为那样不仅可以共同探讨问题,发现问题,还能让亲子关系更亲密,发现孩子对于什么比较感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有方向的去引导孩子。 就如,熙同学还是小学阶段,但是对于书中的图形,包括二维图形、三角形、体力图形、各种各样的角与圆都有很浓的兴趣,我就可以从旁引导她利用尺子,可以画出各式各样的图形与图表来,再让她说说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图形,这样,对于以后学习图表与图形就有概念了。
代数、三角形、化学、物理、计算机和数字化、以及附带的关于常识的各种表格,看似虽乱,但却十分实用,就像书中说的:“用常见而神奇的科学知识,探索这个眼花缭乱的科学世界。” 一个小时,让你涨知识!
《1小时读懂科学》读后感(四):花1小时的碎片化时间,就能读懂科学:英国科学博物馆作家太能写
一提到科学,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离我们很遥远。特别是还在上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们,他们往往会认为,科学都神秘莫测,高深难懂,只有科学家才接触得到。但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我们从小学习的数学,长大以后会接触的物理和化学,都属于科学的范畴。
为了让我们对科学有更清楚的认识,英国科学博物馆的作家迈克·弗里恩用《1小时读懂科学》一书,简约明了地科普了科学的相关知识。书中讲到时间的测量,讲到概率和统计,也讲到牛顿运动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整本书的内容丰富,带着浓郁的学术氛围,却又讲得生动,欢快,有意思,特别适合作为孩子们的科学入门读物。
书中有些内容,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需要深入研究,作者就蜻蜓点水般带过,把着墨点放在科学家的故事上。比如著名的哈勃定律,作者就讲了研究仙女星系的科学家哈勃,是如何被浩瀚的宇宙所震惊,又如何重新思考宇宙的尺度,如何在分析中发现哈勃定律的。这样一来,科学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
而另外一些内容,可能是孩子们将来会学到的知识,作者就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娓娓道来,甚至会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进一步解释,方便孩子们认识。比如说到分数,作者就用长岛冰茶来举例子,引出分数的概念。
长岛冰茶里一共有5种饮品成分,比如朗姆酒、可乐等等,而且它们都是等比例加入的,所以每种成分占长岛冰茶的五分之一,分数下面的5,说的就是一杯长岛冰茶是由5部分组成的。
如果单纯讲分数,可能会显得干巴巴的,作者这样介绍就多了一些生活的气息,也比较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本书不仅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成年人的。比如在讲长岛冰茶后面的那句调侃,那希望自己不要只喝到可乐的幽默感,就是给成年人日常生活的调味剂。
这本书的另一个看点是“1小时就能读完”。1个小时我们都能做些什么?有的人低头刷手机,一不留神1小时就过去了,但放下手机却什么收获也没得到。而用这1个小时给自己充电,既不会一开始就产生退却的心理,又能够得到满满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1小时读懂科学》读后感(五):科技无国界——读《1小时读懂科学》有感
科学,囊括的范围很广,有数学、物理和化学,有医学、计算机学,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创造奇迹,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十分激励,其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你随处可见的基建项目一座座拔地而起、你乘坐的高铁快速平稳地送着你去想去的地方、你带着3D眼镜观看电影体会立体的视觉,医生借助医疗设备为你做不开刀的检查,迅速发现你存在的隐性病因等等,无疑不是科学技术带给你的好处。科学技术的专利虽然属于个人,但使用绝不仅仅归于这个人,而是归于全社会每个人的,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第一要素。思维僵化会阻碍发展,历史上的中国就是个证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是领先西方国家的,但由于清政府等实行闭关锁国,只有零星的科学技术进入中国,但相比整个世界,我们虽然在发展中,但是速度确是以蜗牛的速度爬行,而且自我感觉良好,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殊不知早已变成世界觊觎的盘中餐。鸦片战争以来,落后的中国面临割地赔款的境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据史料记载,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百姓出远门都要靠坐马车而且要走上几个月才能到目的地,但直到西方火车已经开始近百年之后,中国的腐败统治者还阻止火车的引入,思维僵化导致发展的滞后,创新毫无用处可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发,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逐渐掌握技术的同时掌握时代的脉搏,就好像现在的中国道路上的高铁一样,不仅对大部分中国人民的出行起到了很大的便捷作用,更让中国的交通渐渐与国际接轨。科技无国界,就好比古代的时候,中东用腕尺(腕尺指的是手肘到指尖的距离)进行测量,这种测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的开展,传到了希腊,又传入罗马帝国,古巴比伦人的计量体系随着希腊人统治了整个地中海的贸易后,变成了通用的、真正意义上标准化计量体系。
科学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一部抗争史。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拥有极大的权力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尤其在天文领域,所有违背圣经的东西都是不被允许的。比如说圣经上写着:上帝创造了人类,同时为人类创造了一切,人类居于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是上帝创造出来为人类照明的。由此而产生就是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地球居于正中,外界所有天体围绕着地球传。但这是违背科学定律的,哥白尼和伽利略都反驳并提出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一样,都是围绕着太阳转,但是从公元2世纪到公园16世纪,可没有人敢这么说,这么说的伽利略差点被教会烧死。
《1小时读懂科学》读后感(六):《1小时读懂科学》‖你需要的科学百科全书在这里
科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向身边观察时,随口就能说出跟科学有关的几十种物品,其中最常见的物品当属于手机。 如今人手一部手机,而且其使用频率之高让世人震惊。因为手机从最初仅有的通信的功能,到如今听音乐、上网、玩游戏、看书、直播等功能样样俱全。它不断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改进,可以说是“进化”最快的物品。 手机中就藏着很多的科学技术,在《1小时读懂科学》这本书中我就找到了答案。 一,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曾被称为网际网络。它的前身叫做阿帕网络,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军方为了保证战时通信整体顺畅的产物。最初,互联网用于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用来连接他们的主计算机,便于分享数据。 当1973年阿帕网络覆盖了整个大西洋地区时,整个欧洲的学术机构也有机会接入这了这一网络。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万维网,使得大众都可以接入网络。而1991年,第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PS)开始通过标准电话系统为大众提供较为平价的上网收费标准。 互联网如何运作呢?想要理解互联网的命令结构,想象一个族谱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最上端使路由器。这些计算机通过高速光纤电缆和卫星线路的相互通信。尽管这些路由器已经自身组成了一个网络,但它们也承担着将世界各处其他网络连接起来的职责。这些网络大多数都有ISP控制,连接起成千上万台家庭计算机,为世界上任何角落提供互联网的接入服务。 二,数字成像技术 将一张图片分成一根根细带,然后把这些细带逐条扫描(有些像缩小版的耕地),就得到了数字图像。这些细带被分割成更小的方块,称之为图像元素或像素。每个像素都被转成一个代码,里面包含红绿蓝三色信息。像素的亮度也被测量并编码,形成一个二进制数字。 所有这种扫描和编码完成之后,得到一张位图,也就是构成图像的信息图,可以被存储、传送,再现到屏幕上或是打印出来。 三,数字声音 数字化并不局限于字母、数字和一些特殊字符。现在我们可以将一切都数字化,以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声音数字化就是电话系统持续改良的成果之一。我们通过采样将声音的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固定的频率间隔对声音进行测量,并转换成二进制数字。 四,数字视频 数字视频结合了数字声音和数字图像所需的要素,它在最初出现时的格式相当粗糙。电影胶片中存储的图像一般都是以每秒24帧的速度播放。相比之下,早期的数字视频的播放速度仅有每秒5帧,看起来画质粗糙且颗粒感强。在存储容量和处理速度两方面的进步就意味着数字视频的质量可以赶上甚至超过电影胶片的质量。再结合我CD品质的声音,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数字化革命会牢牢抓住我们的想象力了。 以上的内容都属于本书中给出的知识点,仅仅从手机中所包含的科学信息,就已经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的强大。 本书用简短精辟的文字介绍了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值得小伙伴们入手哦!
《1小时读懂科学》读后感(七):《一小时读懂科学》
科学这个词包括的涵义无限的广大,到底什么才是科学呢?数学是科学、物理是科学、化学是科学、生物是科学、地理也是科学。仔细研究起来,其实我们从一上学开始就已经在接触科学了。
我们学习了十几年,有些人甚至学习了一生,研究了一生也没有人彻底的搞懂科学到底是什么。
而这本《一小时读懂科学》就用了一小时的时间,带你浏览了人类到现在为止所研究的科学的大概。你会发现原来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东西,我们从小学习的东西,甚至你现在手上正在做的作业,都是在研究科学,接触科学。
这本《一小时读懂科学》分了几个部分,包括数学数字与图形,计量代数与三角学,物理与化学,其中又分为力、能量、电路、化学周期表、相对论、核裂变、粒子、宇宙学、等等,计算机与数字包括数字声音、图像、互联网等等,逻辑混沌理论以及分形,平方和立方、国际单位、地壳中的元素、恒星、地震等等很多内容,谁能想到这本小小的书里面居然能装下那么多的东西。
一小时说起来,时间非常的短,也就是一个下午茶的时间。用一个小时来大概浏览一下科学,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这本《一小时读懂科学》偏概念多一些,几乎就是把你所知道的科学知识进行了一个梳理。这本书也可以作为一种亲子阅读的读本。给孩子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科学?科学又包含了哪些部分。
我的孩子从小就说要做科学家。当我问他,你想做哪种科学家的时候,他又对科学这种事物懵懵懂懂。有了这本书就可以很具体地告诉他,他想要做的科学家到底能够做哪些事情?
很多时候我也会带他看一些纪录片。对于他来说很多纪录片的概念比较的深奥,和他一起读这本《一小时读懂科学》可以让他把自己平时接触到的,看到的绘本中的一些知识进行一个联系。虽然有些科学知识他平时都有一些接触,读到的时候也会给他做一些讲解。但是一直都没有系统地进行梳理过。有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梳理并不困难。有了这本《一小时读懂科学》之后就可以把他脑子里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形成他自己的体系。
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做选择,家长只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做一些科学上的启蒙。告诉孩子,如果想要做科学家,将来有这么多的选择。即使成不了科学家,有一些这样的知识启蒙,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好处的。当他看到现实中有这些科学的范例的时候。也可以很快地联想起来,这是一种科学现象。
这套《一小时读懂科学》不止这一本还包括《一小时读懂天气》《一小时读懂世界》《一小时读懂数学》《一小时读懂天文》《一小时读懂地球》。这一套书如果全部读完的话,可以说对于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科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一套非常理想的科学启蒙读物。
《1小时读懂科学》读后感(八):科学的谜题,请用简单的方式来猜
科学的谜题,请用简单的方式来猜
如果说人类的任何历程都是一部血泪史的话,那么,科学的进步,这里浸染的就不仅仅是血泪,而且是由心沁出的血滴汇成的河流,科学是一部伟大的抗争史。中世界的欧洲是科学的发轫之地,但是在这里的最传统的统治者是上帝,是由教会代言的主教宣扬的科学,在这里,所有违背了圣经的任何客观的规律、主观的认知以及纯粹的探索都是有罪的,在这里,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由上帝创造,这些为了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光。科学,在这里解开了谜题,但是,伽利略、布鲁诺,却必须要接受火刑的考验……科学,是一个无法言明的词,却足以引动所有向往真理与光明的人前去追索。然而,浩瀚的宇宙和科学的智慧需要有人引领,那么《一小时读懂科学》就成了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科学,是一个广泛定义的词,他囊括的范围很广泛,天文地理、医学药学、计算机互联网……这些都是已经被系统化和规律梳理过的知识点,是人类知识的汇聚和总结,在当前的竞争的侠,我们时代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也许是太过了复杂,也许是范围是在广阔,所以《一小时读懂科学》这本的封面底色采用的是柔和的浅淡的米色,这样的颜色比较温暖,适合人在漫漫阅读的时光里平静自己的心情,也许这样的文字足够了,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那些彩色的图片很多也采用比较柔和的图案,没有太过于鲜艳的颜色,也不会填满所有的空间,让人家觉得单一、简单,反而这是孩子喜欢的风格。在《一小时读懂科学》这本书的插图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构思和设计是匠心之处,因为毕竟科学是严谨的,更需要的是我们可以以最庄严的态度来面对,感觉从这样的叙述上,更容易让读者有代入感。
一本高深的书籍是很难让人感受到美感的,很多时候我们都需用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1小时读懂科学》全书从数学与图形、数字的使用、代数与三角学、物理与化学、计算机与数字化、逻辑混沌理论与分形这六部分来讲述,最后一章汇总了常用知识。比如一些常规的科学知识:
今天人们利用的技术和知识,50-60年后就只剩下1%了,99%将过时。从世界各国高科技的发展来看,高科技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科学、技术、工程最前沿的新技术群。
高科技也不同于般科技意义上的所谓“经验的积累”。它不是什么积累起来的经验,而是基于科学的发现或创造而产生的科技。
高科技并不神秘,高科技其实就在你身边。高科技以人为本,高科技是人类智慧的展现。
对待我们觉得高深莫测的那些知识,这里用最专业的语言告诉我们,科学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倒没有太多的秘密值得我们去畏惧,科学,其实非常亲切,就在你我身边存在着。
这里对数学和天文的涉及也有不少,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比如神圣比例:触动人们从感官上对美的欣赏,引起对审美的共鸣,连贯起了“最后晚餐的圣礼”,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而且解释的时候采用了很有意思的图画,莫比乌斯带,一个埃舍尔画作中延伸的一个有趣的概念,这样的一种知识点的连贯其实对孩子的知识面的拓宽很有好处,很容易让孩子在对待各种知识的时候举一反三,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更深刻的印象的呢。
科学的知识如果仅仅只是科普,那么很多的知识就会显得枯燥,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普及,又会让很多知识显得肤浅,这个《一小时读懂科学》比较好的一点是图文的结合,没有做纵深的研究和拓展,更多的是知识的引导和兴趣的培养,我告诉你眼前有一个广阔的世界,然后引导你前去探索,你沿着指引的方向就可以找到宝藏,这才是一个科普最正确的态度。如果你也愿意和孩子一起阅读,我想,短短一个小时,你所收获的,肯定不仅之后阅读的乐趣,还有知识的丰盈。
《1小时读懂科学》读后感(九):1小时让娃爱上科学,美妙又神奇
这本书是关于科学的——《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
既然是关于科学的书,那么就必须先讲述一下,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拿证据说话的,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
瞬间就产生了科学是枯燥的,因为它是方法;科学是无聊的,因为它是态度。甚至因为它是拿证据来说话的,它需要不断地论证,收集信息,对比,它很高深。
其实也正为科学确实是方法,是观点,是态度,因为它确实以证据说话,如果把这些都颠覆掉,科学就不再是科学——说句大白话,因为我们也确实需要科学。
其实科学不难,科学离我们很近,作者迈克弗里恩用简洁的语言来帮我们了解科学,了解我们的世界。
这本《知物1小时读懂数科学》来自《知物1小时科学漫游》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众所周知,知物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打造的科普品牌。知物系列科普书,都为科学大咖所著,配图堪称精美绝伦,一度让人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是迈克弗里恩。这位英国科学博物馆的作家,同时还是《牛津英语词典(插图版)》的顾问。之前推荐过《知物 1小时读懂数学》也是该作者所写的。
这本书适合七岁以上自主阅读,提前让孩子对高深的科学有一定印象。
整本书的特点:小开本,精装;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全范围。
《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是精装的小开本,尺寸是130mm*184mm。
这是一本非常巧妙的书,孩子拿着阅读,非常舒适。
整本书的封面底色采用了非常柔和的淡米色,让阅读者的心自然而然地静下来,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科学,去看待世界。
整本书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每一个章节,采用不同的颜色,从严谨的科学,有了一丝活泼与动生。
七岁左右的孩子对于太复杂、太满的画面并不敏感,相反单一、简单的物体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个时期的孩子,更渴望吸收更多的知识,所以文字相比图片要稍多一些。
所以《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采用的插图看似过于简单。然而,这种构图设计却正是用心之处。科学是严谨的,是高深的,更是简单的。
如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圆形。
正方形:一组邻边长度相等的长方形。
《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全书从数学与图形、数字的使用、代数与三角学、物理与化学、计算机与数字化、逻辑混沌理论与分形这六部分来讲述,最后一章汇总了常用知识。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
不稳定的原子核向外放射出高能的亚原子粒子,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核辐射。当原子核中的中子变成带正电荷的质子时,带负电荷的电子会被放射出来,这就是贝塔射线。化合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同样,我们可以知道:
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静止物体一直保持静止,运动物体会沿直线一直做匀速运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在恒温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体积与气体压强成反比。——波义耳定律。我们还可以知道:
在统计学意义上,从15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每一场战争中,士兵死于伤寒的概率要远大于死于敌方的攻击。虽然体积巨大,而且参与建造的施工人员多达数千,埃及吉萨大金字塔的每条边误差都在0.05%之内。常用知识中包括平方立方、二维三维图形面积体积、国际单位及其定义、地壳中的元素、化学名称和化学式、地震的测量等等。全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让人一目了然。
如果读过《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再去细读,《知物1小时读懂数学》会有不同的收获,数学在科学之内,科学的包容性更大,涉及的更多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