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人间操碎了心》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读后感(一):看梁实秋的散文,生活是有趣的
看了梁实秋的书《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这本书完整收录了《中年》《送礼》《骂人的艺术》《时间即生命》等经典名篇,展现了一代生活家梁实秋先生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志趣。 梁实秋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学者和文学批评家,也是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学贯中西,笔耕不辍,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作品。 很喜欢梁实秋的文章,他的文字很有趣,柴米油盐,闲情逸致,世间百态,都在他典雅诙谐的文字里呈现出来,充满了洒脱与智慧。 余光中曾这样评价他:“机智闪烁,谐趣迭生,时或滑稽突梯,却能适可而止,不堕俗趣。” 周国平说:“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梁实秋写中年,相当戳心: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地移动着的,移动得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中年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得不注意,讣闻不断地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实在太真实了。 梁实秋谈考试:少年读书而要考试,中年做事而要谋生,老年悠闲而要衰病,这都是人生苦事。 梁实秋写过年的随笔,谈到父亲的一句话:“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能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 梁实秋除了写人间世相,还擅长写很多生活旅记、读书随笔和美食杂谈。 梁实秋笔下的美食,写得很多,万事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所以他写的美食极其治愈。 芙蓉鸡片、菜包、鲍鱼、八宝饭、烧饼油条、饺子、窝头、佛跳墙、汤包、豆汁儿、烧鸭、粥、蟹——让人嘴馋。 舌尖诱惑,心尖温情,读梁实秋美食杂谈,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懂美食,富有情趣的生活家。 梁实秋书里有很多戳心的经典句子,让人感觉很清醒,比如这些:“这世间大部分的喜悦和悲伤不仅仅是人的,也是万物的,在它们身上,我们能看清自己。” “最明智的生活,就是轻蔑一个时代的习惯,并且丝毫不破坏这种习惯。” 很喜欢梁实秋的文字,读起来温暖又有力量,同时我很梁实秋的生活态度,忙里偷闲,劳逸结合,有节奏地生活。 梁实秋告诉大家:要善良,多释怀,莫慌张,请坚强,你不必心急,不必焦虑,平平淡淡也是真。 生活是有趣的,且读梁实秋。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读后感(二):洒脱诙谐里的世事洞明
最近,关注了很久也很喜欢的友邻,爆出被劈腿分手的消息。虽然情感上的分分合合司空见惯,但因之前的情节太甜,突然转变特别令人唏嘘。
正好读到梁实秋的散文《脸谱》,“不涂脂粉的男人的脸,也有“卷帘”一格,外面摆着一幅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 对于情变,当事人不仅哀叹美好的消逝,最难接受的是原本亲密的爱人,突然露出了未曾料想的另一张脸。 “帘子脸是傲下媚上的主要工具,对于某一种人是少不得的。”这一句提醒我们,无论哪种朋友,在交往中多留心观察对方有几副“帘子脸”,也许能有效降低被伤害的风险。 尽管描述着令人厌恶甚至愤慨的人或事,读起来却只觉传神幽默,鲜有情绪。洒脱诙谐中尽显世事洞明的通透,是读梁实秋散文集《为这人间操碎了心》的最大感受。 类似的还有对溺爱孩子的家长们的描摹:我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劫;……但是“孝子”式的父母则处之泰然,视若无睹,顶多皱起眉头,但皱不过三四秒钟仍复堆下笑容,危及父母的生存和体面的时候,也许要狠心咒骂几声,但那咒骂大部分是哀怨乞怜的性质…… 对这令人忧心忡忡的现象,他文中也只是说“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语淡意深,令人心中一惊。 身为一代大家,他在《“啤酒”啤酒》一文中点明了奢侈消费的心理根源。 有次,他女儿带来三罐啤酒,不告知品牌名,分别倒进三个酒杯,请他品鉴哪杯最好。同样的方法,先又请了两位家人品尝,结果三人一致认为最好喝的是没牌名的当地啤酒,而落选的两种都是有名的老牌子。 重质量而轻包装噱头的他理直气壮地为物美价廉的购物理念申辩:“我们为什么要受某些骗人广告的愚弄?为什么要负担不必要的广告费用、装潢费用?” 至于并非人人都喜欢物美价廉的东西,他说,“也有人要于物美之外还要价昂,因为价昂可以满足另外一种欲望,显得自己高人一等。” 典雅中蕴含逸趣,共有五辑,分别为“人间新世相”、“我想和这世界谈谈”、“记忆仍在,诸事可爱”、“不如做个猫狗”和“舌尖诱惑,心尖温情”的散文集《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让我们在妙语连珠里领略众生万象,于会心一笑中看清百态人生。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读后感(三):“三十而已”的打工人的教科书
“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吧世界交给了青年。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减少年多’,正是一般中年人的写照”这是本书的第一篇,本以为这大概是集结了中年人的惆怅和唏嘘,但读下去却爱不释卷
梁先生的幽默透着一些狡黠,一些犀利。但又有着生命的豁达和温暖。
面对自己的耳聋,非但没有戚戚然反而看到了细微处的美好,听不见白猫的应答,但看得见“因作答而肚皮微微起伏“;爱人送了一只铃声特别大的闹钟,每次却不等闹钟响起就急忙关掉,因为心里还有一具闹钟;门铃是一按就啾啾啾啾如鸟鸣,当听不见门铃声后,对于事前约好的客人,老早就在近门处恭候,打开大门,隔着纱门,看到人影憧憧,便去开门迎客,虽不能”耳视“,但可以”目听“可是有不想去学习唇读法,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索性安于聋聩,耳根清净,眼根安宁。甚至可爱到”以面无表情,做白痴状“来化解尴尬。
人生的智慧是要靠岁月积累,“搭四等车的人不一定一辈子永远搭四等车,等予搭头等车的也不一定一辈子永远搭头等车“,虽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但也是免不了看人嘴脸,这大概是”三十而已“的必要经历,要怎么去面对,梁先生做了教科书式的回答。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老先生用他的人生阅历告诉骂人也是要讲究艺术的,而对于成年人,三十+的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梁先生则说:经书不可不读,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但是健康的身体也是基本成事的基本条件,;;钱不但要满足自己物质的需要,还要估计自己内心的平安。对于友情,他说共享快乐比劝善归过更快乐;
但是当你以为这个老头只是一个爱讲大道理的老学究的时候,他又表现得如邻家大伯般的可爱。找猫逗狗去动物园看骆驼。但当你以为他是个爱生活的快乐的老头时,他又看到了猪的浑噩,鸟儿的悲苦,猫儿的长大也会让他不免觉得“春光易老”。
正是这个恰如少年的宝藏老头偏偏还是个地地道道的的老饕餮,芙蓉鸡片要吃东兴楼的,大而薄,薄而不碎,熟而不焦,菜包呢,则要去咱们北方的大白菜,要“把蒜酱抹在菜叶的里面,要抹匀。把麻豆腐、小肚儿,豆腐松、抄白菜丝一起拌在饭碗里,要拌匀。把这碗饭取出一部分放在菜叶里包起来,双手捧着咬而食之。吃完一个再吃一个,吃得满脸满手都是菜汁饭粒,痛快淋漓。
不过是这些名菜,就连寻常人家的窝头、饺子,汤包也能说出一二,君子远疱这个词在这里似乎失去了意义,喝着豆汁儿就着咸菜儿这是来自北平的思念,清洁、价廉、现做现卖的“麦克唐纳“(MacDonald)则是新世界的变更。
正是“为这人间操碎了心“才有了这包罗众生万象,百态人生的教科书。
温馨提示:未满30岁,请在老年人指导下翻阅此书。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读后感(四):人间喜怒哀乐散,一语惊醒梦中人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是读到的梁实秋第二本散文集,这一本中依然有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有趣的北平小事,更为打动我的,却是关于人生的感悟,不过只言片语却像是拨开丛林迷雾的灯光,驱逐黑暗、抚平焦虑、给予指引。浮生若梦,但在人间秉持逍遥清静的人却很少,世人大多难逃“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的欲念,还是会看不开拼命挣扎然后迷失。明知一切都是虚无,为何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时时通透也需一种智慧。每次读梁实秋的文字,常常有恍然大悟的感叹。
少年读书而要考试,中年做事而要谋生,老年悠闲而要衰病,这都是人生苦事。考试已经是苦事,而大都是在炎热的夏天举行,苦上加苦。”考试稀疏平常,每个参加考试的却如临大敌,甚至怨念尤深。梁实秋穿插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古代科举考场,常听到有人喊:“有恩的报恩,有怨的报怨”,可见考生怨念之深。一路高分而来的考生,可能从来不会怕考试,但倘若失败一次,那种心有余悸犹如坠入十八层地狱,午夜梦回也怕要时时惊醒。这种对考试的怨念恐惧到底如何而来?
小时候不怕考试,却也清楚记得失利过一次。40分的卷子,老师要求“家长签字”,老妈还没来得及说教,我就吧嗒吧嗒掉眼泪,从此我却也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那时候不怕考试怕家长签字,可怜的自尊心,支撑着我一路坐着优等生的列车上了高中,直到高考失利志愿滑坡高分复读,让我如今回想起考试都心有余悸。尤其是摸着中指的老茧,心就突突地跳,明明高考结束已经十年了,但我依然陷在阴影难以走出。更不要提我有一系列考试综合症,考前肠胃炎考中失眠考后呕吐,考试于我而言真成了一场折磨,常常让我怀疑,自己上辈子可能是个屡试不中的穷酸书生。
“其实考试只是一种测验的性质,和量身高体重的意思差不多,事前无需恐惧,临事更无需张皇。”比起考试,更让人难过的是考试后,“眼看着别人春风得意,自己却走向下坡路。”但考试让人痛苦的根源,梁实秋却直言是“不自知”——有些人根本无需受考试的煎熬,但存一种侥幸心理,希望时来运转,一试得售。如果自知有三五十斤的体重,根本就不必去攀到千斤大秤的钩子去上吊。”读梁实秋的文字,如同观镜自照,一切考试综合症的症结清清楚楚起来:人总不愿承认自己的劣根性,如果没有比较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人生会简单平和很多。
临末翻阅到谈论叔本华的章节,倏然得悟:人生无所谓幸福,不痛苦便是幸福。痛苦是真实的,存在的,积极的;幸福则是消极的,并无实体存在的。没有痛苦的时候,那种消极的感受便是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而非实质的存在。基于此种认识,人生努力方向应该是尽量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幸福,因为根本没有幸福那样的一样东西,能避免痛苦,幸福自然就来了。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读后感(五):到自然的文字中去
梁实秋先生的文笔、学识是有目共睹的,不必多说。初中时前后相继读过他《雅舍小品》《雅舍谈吃》两本,内容基本忘却了。不像小说,尽能记住情节,甚至人物台词都能背下来,小品文常是一时读过,有一时的体会,适合经常拾起来看看。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这本书收录了六十篇文章,按内容分为五辑,分别是人间世相、生活哲理、故人故事、猫狗怡情、美食评论。拿到书,简介上几篇名作还没有夺人眼球,反而是写美食的篇章,让人先提起兴趣来。可见,道理可以慢慢读慢慢悟,美食是第一不能错过的。
文章风格用典雅诙谐足以概括,文字没有夸夸其谈或炫耀文采之意,即使谈到文学类的话题,先生笔下也都是谦虚谨慎的。其中还有些篇章引了不知何处看到的趣闻闹剧,或有自嘲,或有暗讽之意,言辞不甚激烈,却有发人自省的效果。
看近代以来学者写的散文,总想就其文风模仿一二,只是从来没有成功过。稍有一段时间不看这类文章,就又去故弄玄虚,搬些高雅深邃的词汇来装扮,简简单单的事情都写不明白却还沾沾自喜。或许像刚在网上看到的说法,看一些不知所谓的东西,在垃圾里浸润太久,就被同化了。当然,这话又有些妄自尊大,而且把过错随意推脱出去。
我们是因为什么抛弃了那时的文风?不得而知。只好常拿那时的佳作看看,稍作点醒。
如《诗人》一篇,语言幽默辛辣,调侃过后却有些辛酸之味。文章里写的把诗人看成特务的趣事虽然有些出格,诗人形迹可疑的样子倒刻绘得形象。“诗人也不免几分江湖气,不是谪仙,就是鬼才,再不就是梦笔生花,总有几分阴阳怪气”,这话说得不得人心,却也恰切,让人反驳不得。
昨日看到电脑屏保上写着一句“当别人都在种麦子,我退出来,去种玫瑰”,觉得说这句话的人真有些矫情,不知出自何处。当时就想,些许文人心里有好恶喜憎,便将植物也分出个高下来,硬说麦子比玫瑰少了美感,果腹的不如审美的,审美中又要分出一等二等来。但看古今名篇中,又有不少咏万物,不论其功用的。
查询罢,是出自三毛,原文还没查清,网页上尽是只引用这一句的,显然成了至理名言。读过三毛一些文字,虽有个性,却不是这一句所示的这般自视清高,合该将前后篇章读罢,再作评论。
三毛还不是像文章所假设的,生在我隔壁,我已经要为她一句似诗似文的话褒贬一番了,若是身边真的有人字字句句都要拽文押韵,恐怕我也像书里,当他是个怪物。
在诸多不合时宜、不入流后,仍“不失赤子之心”,那是得天独厚的诗人,只是,诗不太能卖钱,后世留名之类,更是希望渺茫。总之,现实中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梁实秋写到这里,是在感叹自身,还是想起多少位友人,不得而知。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读后感(六):人间真相梁实秋
生活中如遇着一两位妙人往往会有醍醐灌顶,仿佛在繁忙的生活中打开了另一扇窗的感觉,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在先生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文字中,好像世间的事突然都明朗了,不禁感慨实在是人间真相了。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收录了梁实秋先生六十篇散文,篇篇都是经典,讲脸谱说送礼,从骂人的艺术到谈考试,生活中的小花、小狗、鸟、猪,甚至是窝头八宝粥……我们每天看到、做的这些小事,经过先生一颗妙心来解读,生活之苦乐全在书中。
“少年读书而要考试,中年做事而要谋生,老年悠闲而要衰病,这都是人生苦事。”
从小到大面临太多考试,而工作中很多互联网公司往往也隔三差五的要考试,面对考试,焦虑、紧张、突击学习,总是免不了的。“其实考试只是测验的性质,和量身高体重的意思差不多。”先生一个比喻,让我这种每次面对考试如临大敌,一定要临阵熬夜复习才肯罢休的人实在汗颜。一语中的,想想确实是真相了,当然,知道了不代表真的能释怀,至少在紧张的时候想起先生的妙言能够放松一些吧。
闲,要闲得有滋味
忙,要忙得有价值
这样才像一个人
然而很可能真实的生活是,每天996为了kpi忙碌着,辛苦几个月的成果很快却被证实是无用功。闲下来也只是躺尸一整天,熬夜追剧刷刷手机,比起“滋味”二字,实在是无聊。最难的是忙忙碌碌的生活,好像什么都能迅速得到,却越来越没有滋味了。梁实秋先生说“退休”,“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做自己衷心所愿意做的事。”这么一想,那些退休后无所事事,整日无聊的人,大概是真的没有办法找到所热衷的事了吧。无论做什么,能够忙得有价值,闲的有滋味,怎么看日子都是充满情趣的。
“我本凡人一枚,奈何心系人间”
正如书名一样《为这人间操碎了心》,从柴米油盐看世间百态。不似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处高位来看世界,梁实秋先生就身处天下之中,在红尘烟火气中看透人间真相。读起来仿佛是隔壁睿智的老者,风轻云淡笑谈生活的点点滴滴。满腹经纶不失赤子之心。
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被誉为华语散文一代宗师,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颗通透玲珑的心,看透人间真相,用诙谐幽默的文字一言一语告诉我们世间的故事,怎么能让人不爱。
如果你觉得生活无聊了、焦虑了、平淡了,不妨读读梁实秋。这是一本解闷的妙书,读起来很轻松,语言幽默有趣,却往往引人深思,短短的一篇散文,妙语连珠,谈到人生真相也句句扎心。“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读后感(七):闲得滋味,忙有价值
“我本凡人一位,奈何心系人间。”这是梁实秋先生的做人境界。
喜欢读先生的文字,真实、幽默,平淡中透露着诙谐,风趣中充满了着睿智。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共收录了先生的五辑六十篇文章,先生谈人间新世相、谈人间悲喜生活、谈猫狗骆驼之事物、谈舌尖上的诱惑。总之,诸事可谈诸事可爱,在先生的笔下,看人间众生相皆为可谈之物,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清自己。
在《中年》一文中先生这样写到: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地移动着的,移动得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地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
说起来,年龄只不过是一个数字,人生幸福快乐与否主要取决于心态。人这一辈子,一直都是为他人奔波忙碌,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却很少。尤其是人到中年需要承担得更多,家庭事业、父母孩子,哪一样不都是你的牵挂。
“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经过岁月的洗礼,你曾经拥有的生活磨砺,就是岁月给予的最好馈赠。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骂人也是一门学问,梁先生在《骂人的艺术》中说:
“有因为骂人挨嘴巴的,有因为骂人吃官司的,有因为骂人反被人骂的,这都是不会骂人的缘故。”
他将骂人这门高深的学问归为十个类型:知己知彼型、无骂不如己者型、适可而止型、旁敲侧击型、态度镇定型、出言典雅型、以退为进型、预设埋伏型、小题大做型、远交近攻型。
先生对这十种骂人的艺术真可谓观察透彻,既深刻的洞察人心,又将骂人的技巧揭示的如此到位,可见先生对生活观察之透彻,又殊不知这亦或可为骂人时助一臂之力乎?
“这世间大部分的喜悦和悲伤不仅仅是人的,也是万物的,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清自己。”
先生在《骆驼》一文中写道: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些乖巧伶俐的动物...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做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因为他只会消极的忍耐...尤其是在如今的这个世界大家所最喜欢的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吧!”
先生就是借骆驼的形象诉说人生感慨,骆驼在这里扮演了悲剧一个的角色,它一直处于被人冷落的境地,它的生活凄凉,渴望回到家乡。先生还通儿时的回忆描写了骆驼曾经的时光,这更加衬托出了骆驼命运的悲惨,也饱含了先生对骆驼命运的感伤和深切的同情之心。
看先生的文字常常会深有感触,于生活琐事柴米油盐中悟出的人生真谛才是真正的生活。
余光中先生评价说:“机智闪烁,谐趣迭生,时或滑稽突梯,却能适可而止,不堕俗趣。”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 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读后感(八):学习梁实秋的生活艺术
每个人都希望人生一帆风顺,所以才会有诸如“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大吉大利”一类的吉祥语出现。然而,人生却往往并不像我们所期冀的那样事事顺心如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有缺陷的人生才是值得的人生。
1.人到中年 古人说“三十而立”,就是说人在三十岁左右应当有所成就,成就无非就是两方面:家庭和事业,即成家立业。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其实,在大众看来,成家立业也要趁早,早点结婚生子,等到孩子长大了,你还年轻;早点事业有成,才有更多的机会升职加薪。
现代人总有焦虑,焦虑没能考上好大学,焦虑没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焦虑没能找到一个好配偶,焦虑自家的孩子没别家的孩子那么聪明懂事……在这些焦虑之中,尤以年龄焦虑最盛。君不见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被困在各种兴趣班中,失去了童年的乐趣,只为不输在起跑线上;君不见众多学子忙于训练考试技巧,而丧失了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为考上重点学校和一个铁饭碗的工作;君不见迷茫的青年男女为了结婚而结婚,只因父母亲朋的催婚催生,最终落得离婚收场的惨淡结局。
这个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多,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很多人迷失在比学赶超的路上,迷失在繁忙冗杂的工作生活事务中。人到中年,貌似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实则上有老下有小,是一生中最忙最累压力最大的时候。但是,中年也是一生中精力最旺盛能力最强的时候,自有其妙趣,正如梁实秋所说“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2.优雅地骂人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是教人如何优雅地骂人,众多文艺青年们在话题下面发挥着寻常百姓的聪明才智,甚至还有人热心地收集了一众名人作家的怼人语录,其精彩程度堪比非诚勿扰的现场版。
确实,骂人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学问极高的艺术。想要不带脏话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和对他人的不满,最好还能不引起对方的反感,或者对方即使反感也不能表现出来,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骂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一旦操作失败,选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和对象,轻则被人回骂,重则一言不合打起来,甚至使对方怀恨在心,碰上睚眦必报的人,恐怕总有一天给你悄悄使绊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栽的。
当然,骂人也有好处,有利于自身的身体健康,通过骂人把体内的火气和不满发泄出来,达到“气顺”的目的。传统中医认为,人的体内有一个气循环,气在身体内顺畅地流动,带动身体器官的运转,人才会保持健康。而气不顺,阻滞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气循环无法向前推动,则会使人生病。所以,适当的时候,骂人还是好事呢!
梁实秋对骂人颇有一番研究,他在《骂人的艺术》一文中,介绍了骂人的十条原则,或者也可以说是骂人的十个技巧。在梁实秋看来,骂人也是乐趣无穷呢。
梁实秋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一生著述颇丰,他热爱自然,享受美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期待,是个有趣又可爱的人。他的文集《为这人间操碎了心》收录了他各个时期的60篇杂文、散文,从对人生经历的感悟,到社会现象的看法,再到世间万物的体悟,还有对美食的享受,全面反映了梁实秋的生活。对于生活有困惑的读者,不妨读读梁实秋的文章,学学他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的艺术。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读后感(九):梁实秋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柴米油盐中自有闲情逸趣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以上文字正是出自我国著名散文家、翻译家和学者——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为这人间操碎了心》。
是啊,人生是如此美妙,总是于微小处得以窥见诸多有趣的事情,同时通过这些细节也能够感受到一个人切切实实的生活态度。这本书完整地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数十篇文章,其中既有《中年》《送礼》《骂人的艺术》等经典名篇,也有《脸谱》《教育你的父母》《双城记》等珍贵作品新增,着实让人读得十分过瘾。
梁实秋先生的整体文风是幽默风趣的,读他的散文很轻松。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会蹦出令人惊喜的句子,以至于竟然多次不自觉地笑出了声。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在我身上是很少见的,不过确实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本书的魅力。
当然,在身心愉悦之际,梁实秋先生的文字还处处透着哲学的韵味。那些看似关乎日常的小事,其实诉说的是我们的真实生活以及整个人生。
中年,是颓废,还是新生有一天,突然发现很多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有一天,突然出现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人在眼前晃荡;有一天,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人到中年。
中年,似乎是个很可怕的词。因为它往往意味着青春不再,有人把中年比作一个分水岭,好像到了中年,就走向了下坡路。然而,在西方谚语中,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刚刚开始。
梁实秋先生是这样看待中年的,他说:“中年的乐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我深以为然,一个有了丰富阅历的中年人,会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之后想要开始怎样的生活都不算晚。
耳聋,是坏事,还是好事几乎人人都有定闹钟的经历,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事情。可是,再响的闹钟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或者是耳聋的人。梁实秋先生虽然不是全聋,却也聋得可以。不过,他却不曾被闹钟叫醒过,因为心里记挂着它,总是在铃响半小时之前先已醒来。可见,心里有闹钟,比什么都好用。
不过,电话的铃声对于梁实秋先生来说,却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电话铃声都不算特别大,即使梁实秋先生在书桌上、枕边、饭桌旁、客厅里装了分机,有时候依然听不到铃响。当然,若是朋友们都能体谅,那就算不得什么事儿了。
这年头,肯当面骂人的大概都是无伤大雅的戏谑,而恶言恶语多半是躲在背后说的。不过对于后者,聋固然听不见人骂,不聋,自然也听不见了。因此,也没什么区别。然而,有一种情况却很无奈,那就是耳聋却偏偏有热心人士附在耳边窃窃私语,说的话没听见,只觉得一口口唾沫星子喷在脸上,且只好任其自干。
旧的东西,是留下,还是舍弃“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而且我相信,陶乐赛,你一定也承认我一向是很喜欢一位老妻。”名剧《委曲求全》的那位守旧老头儿哈德卡索曾对自己的妻子陶乐赛说。
咋听之下,它好像一句迷人的情话,不过后半句明显说他的妻子老了。这无疑是任何年龄的女人都不想听到的,梁实秋先生看得分明。当然,有的事物确实越旧越陈越好。
衣服是旧的柔软舒适,鞋子是旧的穿着合脚,屋舍是旧的古色生香……而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然而,纵使旧的东西可留恋的很多,也有些则应当舍弃。比如,懒惰自私的恶习,畸形病态的思想,奴隶制度的残余等。
人生悲喜,世间百态,柴米油盐中自有闲情逸趣,梁实秋先生果然是为这人间操碎了心啊!由此看来,《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这书名也是恰如其分了。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读后感(十):像花一样的男人—梁实秋
世人常说,自古文人多风流。一提起梁实秋,都知道他是中国“国宝级”的大师,雄踞台湾文坛,主编三十多部英汉词典和几十本英语教材,是中国研究莎士比亚的第一人,还创作了中国现代散文篇数的最高纪录。但是比起他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人可能更关注的是他七十一岁那场轰轰烈烈的忘年恋。
梁实秋71岁时,在一次不幸的意外中失去了陪伴自己50多年的妻子,梁实秋写完悼念亡妻的《槐园梦忆》之后,台湾的出版社便邀请梁实秋回台湾小住,安排审阅出版发行事宜,正是在台湾的这段时间里,梁实秋认识了比他女儿还小的港台影歌红星韩菁清并与之相恋,这段“忘年恋”当然遭到了世人的质疑和反对,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到处散播,梁实秋的学生甚至成立护师团,坚决抵制韩菁清,但他们两人还是义无反顾的相爱了,并于1975年5月9日在台北举行了婚礼。
对于梁实秋的这场“忘年恋”,世人对其褒贬皆有,但是生活往往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日子过得好不好还是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
其实,从梁实秋的文学作品里,我们也能窥见一二。梁秋实的文学作品题材很广泛,说白了就是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梁实秋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文学要表现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人性论是他思想的核心。梁秋实的散文,大多有很强的写实感。在他的晚年,尤其是和韩菁清相爱之后,富有情趣的晚年生活让他写出了很多充满烟火气息的文章,比如有描写宠物的《白猫王子》,也有描写北平小吃的《雅舍谈吃》等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梁秋实书系中《为这人间操碎了心》一书完整收录了《中年》《送礼》《骂人的艺术》《时间即生命》等经典名篇,特别新增《脸谱》《废话》《教育你的父母》《双城记》等珍贵文章,详尽展现了一代“生活家”梁实秋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志趣。
《为这人间操碎了心》这本散文集里将梁实秋的散文分了五个专辑,我个人特别喜欢第二个专辑(我想和这世界谈谈)和第五个专辑(舌尖诱惑心尖温暖)。
梁实秋在专辑二《旅行》一文中写道“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旅行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须具备许多条件,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
有一句话是这样形容旅行的:旅行就是从一个你呆腻了的地方走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金钱,有限的精力,去看无限的风景……
我是一个爱旅行的人,与其说是爱旅行,不如说是释放自己。我所在的城市西安是一个三朝古都,历史人文景点和风景名胜比比皆是,但是再美丽的景致,看的时间长了也会看腻;再美味的饭菜,总吃那几样也会厌烦。这个时候就需要出去走走,看一看不一样的风景。所以旅行也正如梁实秋所形容的那样,是一种逃避。旅行中的伴侣需要的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有着类似的兴趣爱好,有着一样对外面世界向往的心情,所以说旅行的伴侣不易得。
正如扉页上写的一句话一般,“万事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第五个专辑中梁实秋用机智诙谐的语言写吃食写风物,写北平东平楼的芙蓉鸡片,玉华台的汤包、北平的烤鸭等等,不仅要说吃,还要教你怎么吃,不仅要说食物,还要讲渊源,读他的这些文章就好像面前真的出现了这些美味的吃食,让人不禁食指大动,让人馋的直流口水。
我觉得冰心老师对梁实秋的形容特别贴切,冰心曾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觉得活着很珍贵,那么不妨读一读梁实秋的散文,读一读这本《为这人间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