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互联网没有记忆》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02 01:02: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互联网没有记忆》读后感精选

  《互联网没有记忆》是一本由[美] 艾比·史密斯·拉姆齐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没有记忆》读后感(一):从莎草纸、图书到电子书、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是否导致记忆的消失

  

随着信息载体从壁画、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图书到互联网,我们对“记忆”的认知似乎也在发生变化。技术的进步导致信息膨胀,但同时也渐渐导致了数据的丢失。莎草纸、图书可以保存信息数千年之久;而硬盘可能短短几年就无法访问,写在网络上的信息更是平均存在时长仅仅只有100天。

在《互联网没有记忆》这本书中,历史学家艾比·史密斯·拉姆齐从公元前7世纪谈起,分析了整个人类的记忆史。面对现如今的网络记忆,作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随着网络平台的关闭,我们的照片、电子邮件、音乐库、购物记录、人生回忆、生活感悟、学习资料也将全部消失。那么,我们真的拥有自己的个人数据吗?我们的数字记忆真的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吗?

正如书的名字一样,作者得出了结论:《互联网没有记忆》 ;信息存储也并非记忆。

苏格拉底:书写的发明将导致无知,并最终导致记忆的死亡

柏拉图曾记录了苏格拉底关于书写的看法。苏格拉底认为,当人们依赖书写时,就不再去努力记忆。他们会倾向于运用文字、符号来回想,而不是去用心回忆。

更进一步,苏格拉底还认为借助于文字达到通晓很多事情,大多数情况下内心装的并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

苏格拉底的话有一定道理,现在这个时代由于知识爆炸,很多人开始运用速读、略读的技巧,这正好应验了苏格拉底的预言: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仅不去努力记忆,更不去努力思考。

然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要不是柏拉图将苏格拉底的话进行了记录。如果仅仅凭借口口相传,到如今是否还会有人记得苏格拉底是谁,是否还能随口说出几句苏格拉底的名言,是否苏格拉底还会永垂不朽。

希腊人接受了记录这一习惯,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够代代相传。但同时,希腊人对于记忆的思考一样没有落下,并且开发出了一套记忆系统,也就是现代人所称的“记忆宫殿”的雏形。

这其中就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情感和空间思维。首次提出这个想法的是喀俄斯岛的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斯,他的灵感则来源于一次意外的事故。

一次,西蒙尼德斯正和一群重要人物共进晚餐。突然,西蒙尼德斯被另一人叫到外面去见两个人,但是当他出去后,发现外面并没有人。正当他准备回去时,那栋刚离开的大楼突然倒塌了,和西蒙尼德斯吃饭的一群人也全部被压死了。

由于尸体已被砸得面目全非,西蒙尼德斯只得通过记忆来辨认尸体。奇怪的是,一向认为自己的记忆并非出众的西蒙尼德斯,竟然把所有人的名字和位置全部回忆起来了。

西蒙尼德斯后来总结道:由于自己当时经历了极大的压力和恐慌,情感的嵌入使得自己的记忆变得异常清晰;同时,通过空间想象每个人的座次、在哪里用餐,可以更进一步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以便得知他们的名字。

西塞罗对这一方法表示极为认同,并且他在情感和空间思维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图像”这一概念。西塞罗说:“人们渴望训练记忆就必须构建一个空间,为他们想记住的事件绘制心理图像,并将这些图像存储在构建的空间中。”

世界记忆冠军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几副混乱的扑克牌,运用的正是希腊人发明的记忆系统所演变成的“记忆宫殿”。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通常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在记忆比赛前,将每种花色的扑克牌对应成具体的物体,一一编码,并进行记忆。(这一步骤在比赛前进行,记忆方式通常为运用谐音。)

比如:梅花11为拿铁;方块5为果冻。

在记忆比赛前,建立自己的记忆宫殿。如果比赛时需要记住的扑克牌太多,选手通常会按照顺序记忆走完一个小镇所经过的重要建筑物。这些重要建筑物就是自己的记忆宫殿,它的数量要大于需要记忆的扑克牌数量。将所需记忆的扑克牌所对应的具体物体与记忆宫殿进行挂钩,形成动态影像,其中要加入情感因素。比如某些画面是高兴的、兴奋的;某些画面是悲伤的、恐惧的。

记忆选手按照顺序回忆自己的记忆宫殿时,脑海中会形成对应的画面,画面中又参杂着各式各样的情感。当把所有画面中涉及到的具体物体提炼出来,并转化为对应的扑克牌时,也就完成了整个记忆挑战。

我们应该记住什么,要先知道我们应该遗忘什么

我们是否应该记住任何信息,答案是否定的。《互联网没有记忆》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俄国人,他并不具备遗忘的能力,因此任何信息在他眼中永远是那么的生动鲜活。他无法根据价值和情感来筛选需要记住的信息,常常因别人不经意间的挑衅引发强烈的情感联想,这使得他痛苦不堪。

健康的心智不仅能够让我们筛选出重要的信息,以便将这些信息按照某种顺序将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达到某种程度的“永久记忆”;还能够将那些不重要、痛苦的信息进行遗忘。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选择遗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呢?GTD时间管理就是其中一个答案。

GTD的英文全称为“Getting Things Done”,翻译成中文为“把事情做完”。GTD的核心理念是记录要做的事情,然后整理安排,并按照顺序一一执行。这个理念的重点在于,通过记录清空了大脑,大脑之后无需去刻意记住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只需按照记录执行就好,完成后这些信息忘掉也无妨。

通过记录达到提醒的作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未来,规划时间,规划任务。原来,有时用记录解放记忆,比记忆本身更加重要。

互联网时代对记忆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对于内容的管理逐渐演变为以下五个步骤:选择、获取、分类、存储和按需检索。

相比于对重要信息进行记忆,现在的我们更倾向于对需要记住信息和不需要记住信息的选择以及分类,这是因为随着检索功能的出现,我们对于记忆的需求在逐渐降低。

我们可以不去记住某些重要的信息,但是我们不能不知道应该如何再次找到它们。随着技术的进步,似乎我们又在一次又一次地做出选择。我们到底应该去记忆什么,记忆与理解机制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难道最终我们只求记住那些对理解有帮助的信息吗?

  《互联网没有记忆》读后感(二):《互联网没有记忆》:数字化时代怎么保证我们记忆不消失

  

记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能力,它不仅使学习成为可能,也使教学成为可能,并且让几千年来知识大规模的积累下来。

锡德尼曾说过:记忆是知识的唯一库管人。记忆造就了我们的本身,它们以难以觉察的方式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一切。如果,没有记忆,我还是我吗?你能想象没有记忆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吗?

在《互联网没有记忆》这本书中,历史学家的艾比·史密斯·拉姆齐把我们的视线从史前拉回到现在,分析了整个人类的记忆史。面对当今的数据世界,作者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数据存储不是记忆。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在互联网的洪流之下,我们该由谁处理这些膨胀的信息?我们应该保存哪些?又该舍弃什么?

过去的记忆

早在4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将精神生活记录在不死物上,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修改,这种扩展知识和增强知识持久性的能力,不仅使我们在动物的竞争中胜出,也使我们在与其他智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让现在的我们认识到,早在我们祖先的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一种强烈的非理性地,想要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去证明自身的存在。这些遗留下来的物品,不仅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也是一面照向内心的镜子。

从那时起,我们的祖先就知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们将自己的经历汇合成集体记忆,刻在洞穴的墙壁上或实体物上。

渐渐地,人们开始用都能理解的某些特定符号来记录交易信息,这些符号在之后的几千年,逐渐演变成了文字,用书写的方式来记录信息俨然成了我们记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书写和用于储存知识的媒介是人类所发明创造的人工记忆,它需求、欲望和野心的作用就和食物、水对生存的作用一样重要。

我们人类在创造和记录知识的实物上世代传承知识,这是一种天赋,人类学家大卫·比德尼说: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动物,只有在文化的生活中,人才是一种自我修养、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的动物。”

人类靠发展不同的文化,来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记忆有助于我们适应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个人记忆让我们知道我是谁,过去容易遗忘,回顾和整合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去理解我们生活中的事件的逻辑关系,并让我们感到有意义,则是记忆的任务。

文化为我们提供解释世界的基本样貌或心理模型,就能够让我们理解所有的经历。为记忆和意义提供了大范围的框架。

成也记忆,败也记忆

从开创刻写技术到在纸莎草纸上书写字母,最后演化成更加经济重加灵活的书写代码。抄定员会发现在纸上惊人的书写效率是以耐久性为代价换来的。

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为了知识本身而协力培养知识,他们对人类的记忆扩展做出了三项贡献:

助记码或记忆技术的发明

希腊人发明助记码是一种记忆系统,引以为傲的就是记忆法里有名的“记忆宫殿”。

建立图书馆作为学习和学术的中心

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图书馆逐渐成为人们查阅资料信息的地方。其中的亚力山大图书馆在历史上备受尊崇,它也成为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基本模式。

认识到将一个人的记忆托付给任何事物都具有道德风险

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曾写道:“苏格拉底告诫我们,书写的发明将导致无知,并最终导致记忆的死亡”。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一但学会书写,就会变得有依赖,不愿意去努力记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会发生依赖的事情,比如:电话号码,现在的人大多数都不会去记谁谁的号码,而是将号码存入手机通讯录,并备份到云端。

如果,一但手机损坏或备份的信息消失,就会两眼一抹黑,谁也找不到。最常见的就是广发朋友圏,让亲朋好友重新发手机号码。

因此,苏格拉底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关键还涉及到道德行为,谁保存着我们的信息,他会拿来干什么?这些都触及我们存在的本质。

信息泄密事件,层出不穷

信息膨胀VS数据丢失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信息爆炸。人的思想像火一样,在全球范围内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信息随时随地都在共享。然而。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我们能短期记住一时的热点,能跟随热点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但是热潮退去,只有极其少数的人还记得这件事。

所以,有人说: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但看了《互联网没有记忆本书》我突然明白了:记忆是人类专用的,互联网时代只是人没有了记忆。

而互联网只能说有记录,且不谈最新的区块链技术可以精确的记录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就是简单地浏览网页,你也会在网络下留下痕迹。

科学家研究表明,要增强个人和集体记忆,我们应该顺应大脑的结构。因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记忆专家们发现在互联网的数字时代,有两类记忆失效会对我们记忆产生特殊的影响。

长期记忆形成的中断

简单来说,如果没有长期记忆,我们会被困在现在, 无法学习,就像电影《土拨鼠之日》的男主一样。

记忆的丢失或解体

就像得了健忘症一样,我们不仅丧失了记忆过去能力,也丧失了想象未来,创造未来的能力。

鉴于文化已经成为发展我们人类社会的基本能力,知识作为指南帮助我们设计出了数字记忆存储器。数据到底属于谁?我们如何面对信息膨胀,又如何看待数据消失?又决定我们看到哪些信息?

作者给了这样的观点:数字时代从过去的碎片中推断出丰富的信息,从鸟类标本、玻璃板底片到破碎的漆片和航海日志,都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个不同的故事。我们要开始了解我们能承受多大的损失,同时也要开始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

我们可以开发与管理书籍一样的技能来管理数字存储器并对其承担责任,使寿命更长久,像书籍一样,“源于人,也源于光辉与高处”。

总结一下

现在的人,生下来其实不是一张白纸,不必什么事都头学起,数字记忆给我们带了新的挑战和危机。通过《互联网没有记忆》本书,我们依然可以找到方法与数字记忆共生共存。

  《互联网没有记忆》读后感(三):大脑一片空白,遇到问题习惯搜索?数字时代的我们该如何记忆信息?

最近,iPhone12出来了,朋友圈里有人开始晒手机,炫酷的功能、简洁的外形以及256G的存储空间真让人眼馋。说起来,不知怎么回事,手机换来换去总感觉不够用,尤其是各种视频、照片和资料满天飞的时代,很快就爆满又舍不得删,于是各种卡顿。

我最喜欢的就是内存超大的手机,再搭配一个云端的网盘,才不会担心自己的信息丢失遗漏。但这么多的网络信息真的是我们生活必须的吗?自己又记住多少?说实话,这个问题在读到这本《互联网没有记忆》之前,我没有考虑过。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样,从没有想过这一点。古代的先民们用写在泥板、石碑和甲骨上的文字保存时代的记忆,现代人热衷于在网络上记录生活,如果有一天网络平台突然关闭,我们靠什么还原历史?后人又如何来追寻我们的踪迹?

美国有一位历史学家艾比·史密斯·拉姆齐就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将自己的思考集合成为一本警醒之作《互联网没有记忆:一部人类记忆简史》,在这本书中,拉姆齐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人们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东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由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于后世。

古人的记忆方式

早在4万多年前,人类就学会将思想、梦想、恐惧和希望转移到不死之物上。他们在洞穴的墙壁上作画,在动物骨骼上雕刻。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留存文明的记录方式。

结绳记事的繁琐促进了文字的发明,而后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让人类保存记忆的方式更进一步,知识和文化因此得到积累和传承。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独特的书写系统,他们分别用文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而那些没有发展出书写系统的文化他们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增强自然记忆,比如用歌曲、舞蹈和传说来承载知识,甚至是用岩石的堆垒和织物的纹样来保存记忆。利比里亚的马诺部落用石头来保存记忆,印加人则依照惯例把羊驼线结成特定的图案来传达信息,这个结绳文字被称作“奇普”。

希腊人发明了一种记忆系统,并沿用至今,他们将之命名为“记忆宫殿”。就是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一个虚拟的图书馆,只要一建成,人们就可以轻松地在这座想象的大厦里像漫步一样轻松地找回记忆。

希腊有位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斯,一天他正在和一些显要官员共进晚餐,宴会进行到一半时,他被叫到外面去见两个人。但是当他出去后,外面一个人也没有。正当他要回去时,身后的那栋大厦突然倒塌,里面的人都被压死了,在废墟中尸体被砸得面目全非。西蒙尼德斯被要求辨认尸体,他就根据记忆里每个人分别坐在什么位置来确定死者的身份。

他之所以能够准确回忆,第一点是因为当时的情境触发了内心的痛苦情感,第二点是因为他通过想象空间布局来帮助回忆。西蒙尼德斯本身是一个记忆力并不太好的人,但这件事带给他深深的启发,于是进一步发展了这项技术。西塞罗是这项技术的推崇者,他写道:

人们渴望训练记忆就必须要构建一个空间,为他们想记住的事件绘制心理图像,并将这些图像存储在构建的空间中,在空间中的存储顺序即为事件的顺序,而事件的图像即代表事件本身。我们可以把空间和图像分别看做写字蜡板和写在蜡板上的字母。

举例:

你想记住英语课文,那么首先要在自己大脑里建立一个虚拟空间,用你最熟悉的房间来布局,比如卧室。一进门是书桌、左边是床、右边是衣柜,以此类推在脑子里建好房间,然后给每个物体编码,书桌代表一句话、床代表一句话,以此类推,但单靠物体还做不到完全回忆出课文,还需要你利用符号思维来压缩信息,并对之形象化,才能够记住。另外在现实空间行走的习惯也有助于激发记忆,让更多的身体感觉参与记忆的效果更好。

数字时代的记忆

古人因为资源的匮乏,只能靠开发大脑来记忆,因此过目不忘、学富五车也并非是狂妄自大。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数字化的存储设备越来越强大,手机里有成百上千个号码也很寻常,但是与此同时,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大脑的记忆能力越发地衰弱。有时往往连最亲近的人的号码也记不住,什么事情习惯交给手机和电脑。遇到问题,不再是苦思冥想,而是“搜搜搜”。一旦遇到断网,立马抓瞎。

数字记忆的好处无可比拟,它可以让交流和沟通变得顺畅无比,但你不能因此就荒废大脑。你得知道在信息洪流中,区分哪些是网络上可以轻松获得的,哪些是必须要记住的。比如简单的文化常识、名人简介等,这些唾手可得的东西就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但名人思想里的精华却是需要你用心去记住。

数字时代关于记忆和书写你得明白这些:

1、我们可以自主选择阅读和发表什么、谁使用我们的数据、如何使用,以及在我们有生之年和死后,我们的数据会怎样。现在的网络平台非常发达,脸书、推特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登录,国内的各大信息平台已经侵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一大堆应用:头条、百度、搜狐等等,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所见所闻,我们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信息的阅读者,数据的留存或删除,由自己做主。

2、我们要学会以适当的怀疑态度阅读,能够评估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否值得信任,在使用我们和他人的数据时要有责任感。“键盘侠”“网络喷子”这些年来并不罕见,各种造谣生事被处罚的新闻也经常见到,在接触到信息时,不要第一时间忙着站队,剧情反转的太多。同时自己在转载他人言论时也要保持忠实端正的态度。

3、设置过滤器控制信息流,选择你想要的,屏蔽掉你不要的。别被算法所左右,大数据会一个劲地推荐你想看的内容,让你欲罢不能,陷入信息茧房。短视频也好、购物平台也罢,会根据你的日常喜好,做出精确的分析和推荐。长此以往,你将会丧失判断力,懒得思考。

4、隐私保护、信息安全。数字时代千万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资料,千万不要随便泄露自己的重要信息,因为你不知道网线那头是人还是狗。

这本《互联网没有记忆》出版后受到多方好评,哈佛大学图书馆副总裁莎拉托马斯说:“数字记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本书提供了启发性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论据,使我们能够找到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挑战。”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加深对互联网时代记忆方式的了解。

图片来自网络

  《互联网没有记忆》读后感(四):发现了吗?存在空间里的照片一年比一年模糊,互联网带来的利与弊

  

20年前,我们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遇到不懂的事会怎么解决?面对孩子好奇心爆发阶段的“十万个为什么”又该怎么解答?

在我的记忆里,身边大多数人采取的办法都是:向年长者或者老师请教。

有条件又有精力的会去图书馆找资料,但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图书馆是一个稀缺资源,即使有,也是故事书、名著居多,并没有太多的社科资料。

那么20年后的我们,如果遇到想得到答案的问题会怎么办呢?

估计小孩子都可以脱口而出地说:上网查啊。

确实,现在上网查资料、找答案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想要知道什么,手机一点开,几秒钟就可以得到答案,再也不用到处问人、找书了。

可是你们想过一个问题吗?网络上的这些资料到底可以保存多久?在过去的十几年期间,社交媒体的发展,我们每天越来越强烈地感到被信息淹没。

越来越多的信息,越来越大的数据量,这些信息记忆资料在50年、100年后还能存储吗?还能被打开吗?我们又怎样才能避免被数据洪流淹没?

说实话,关于“网络信息资料可以储存多久”的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前阵子看到有网友说,明明照片拍摄的时候很清晰,可是储存在空间里的照片却一年比一年模糊。我还以为是自己记忆出错,毕竟几年前的照片没有现在的清晰是很正常的事。

可事实却非如此,而是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存储在网络上的记忆,也许真的会消失。

关于这一观点,我在美国历史学家、作家艾比·史密斯·拉姆齐著作的书——《互联网没有记忆》中看到了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问题。

互联网文化的出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是好处多多。

首先,它让我们接触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并且这些多样的文化构成了人类集体记忆。

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那些问题,几秒钟时间就可以得到他人的研究结论,这就是一种“集体记忆”。无疑,它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当我们遇到新问题时,不必从头开始,我们的工作可以基于前人对这个问题的已有成就,来进行分析、补充和调整。

如果不是互联网文化保存了这个方案,那我们不得不从头开始。就像苏美尔人发明契形文字之后,其他社会并没有接触过他们和他们的后代、邻居或贸易伙伴,所以其他社会的人必须从头开始发明书写。

其次,好奇心创造了文化,而互联网文化又加速了人类的好奇心

作者在《互联网没有记忆》一书中举了伊甸园的例子。在伊甸园里,没有辛苦也没有烦恼,一切都是为了上帝造物的幸福而准备的。

可是亚当和夏娃却偷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被驱逐出了舒适的伊甸园,永远地脱离了他们出生时的自然、无意识状态。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天堂里没有好奇心。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奇妙的思想实验,让我们确切地了解包容万物同时又像茧房一样的文化是什么样的。

他们被驱逐出去之后,没有我们如今以生俱来的大量知识遗产,他们被迫从零开始,学习一切。比如,寻找食物、如何穿衣、如何生育孩子、抚养孩子等等。

另一方面,亚当和夏娃也被赋予了好奇心,好奇心本身被誉为知识的基石。这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相分离的原因,因为我们有好奇心,会问问题。

尼安特人在欧洲大陆生活了数万年,他们更能适应寒冷、会使用火、能制作工具以及装饰身体,所有方面都比我们的祖先更强大,包括大脑。

但是尼安特人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群体合作,也不像早期人类那样进行长距离的货物交换,也没有为了记忆和共享信息而创造耐用的载体。

智人在4万年前,便将精神生活记录在实物上,从最开始的洞穴涂鸦,泥块雕刻、动物骨骼雕刻再到后来的结绳记事、造纸术、印刷术等等的出现,都促使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人类富有好奇心和善于思考。

那为什么说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人类的好奇心,促进了文化的快速发展呢?

带过孩子的肯定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在的孩子太精了,什么都懂,不像我们小时候,呆呆的。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导致知识共享变得更简单。

在我们小时候问父母“为什么”时,大多数父母是解答不了的,并且很有可能还会说一句“你烦死了,整天问这些有什么用”。次数多了,我们的好奇心就变淡了。

而现在呢,孩子问“为什么”时,我们手指一点答案就出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自然会越来越爱思考,大脑神经元发育得也就越来越好。

所以就出现了现在这样一种“马太效应”,短短几十年时间,人类个各项技术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互联网如此便利,又有这么多好处,但就像作者所说,它还是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就都会消失。

就像越来越模糊的照片、从前火遍全网的51个人空间、网络上的好友……

另一个思考便是,我们要怎么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数字信息中,分辨真假。

比如,很多新闻都会反转再反转,最后发现自己被某些营销号给骗了,又或者其本身就是真真假假。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学会以怀疑的态度阅读,要能够评估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否值得信任,在使用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数据时要有责任感。

这一点对于我们自媒体创作人来说尤其重要,我们需要在众多信息中,摘选值得传播的观点,但有还是会被键盘侠攻击,或者营销号带节奏。

但无论如何,我都会保持客观端正的态度,传达符合自己三观的观点,毕竟在电脑的另一头可能就有一位读者将受到你的影响。

《科学》杂志社是这样评价《互联网没有记忆》这本书的:本书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严肃思考当下的数据洪流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其实对于我这样的小人物、普通人来说,这本书倒是提醒了我要赶紧把存储在网络平台上的照片冲印、覆膜保存起来。当然,还有就是对网络保持一种更冷静的态度,时刻提醒自己要学会过滤各种数字信息,要有自己的主观思考,不能随意被带节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互联网没有记忆》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