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扶摇|作者
朴素的树|编辑
azabache|图源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零度共情”。
昆明劫持案歹徒,被一枪毙命。
现场人群响起了压抑之下的小声欢呼。
1月22日,是这些学生放寒假的日子。
走出校门时,谁都没有想到,眼前这个普通路人一样的大叔,会突然拿刀开始无差别杀人。
7伤1死,无妄之灾。
歹徒刺伤多名学生后,劫持了一个男孩,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扬声器,对人群喊话,说自己的故事。
吸过毒,戒毒十多年,还是找不到工作。
家庭经历不幸,又遭到不公平对待,官僚主义。
社会不接纳他,他要做一票大的。
所以他把目光瞄向了没有反抗能力的学生,还为这个计划沾沾自喜。
人们常说,人心比鬼神更加可怕。
鬼尚且讲究冤有头债有主,而人却会因为无力对付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转而向弱小的学生挥刀砍下。
那些被他伤害,杀死的学生,又何其无辜?
赶到现场的谈判专家,为了赢得信任,脱光了衣服,证明自己没带武器;
一名警察,直接给他跪下,要求用自己去换小男孩当人质;
当天才拿到记者证的女记者,挺身而出,走到歹徒身边......
而被劫持的男孩,还摆摆手,让警察不要过来,冷静地面对着一切。
学生倒在他面前,大家都在恳求他,而他没有一点动容。
死有余辜。
那些被零度共情腐蚀的杀人犯,真的值得同情吗?
不要共情一个杀人犯
我想到陕西米脂杀人案件。
10多年前,在米脂三中上学时,凶手曾被同学欺负。
长大后,他仍然记恨在心,却始终不敢找当时欺负他的人对质。
不知道如何诉说痛苦,于是“让别人体验和自己一样的痛苦”。
《犯罪心理学》说:“罪犯并没有学会犯罪,相反,他们没有学会不犯罪。”
他们没有学会分开幻想和现实,没有学会用道德制约不理智的冲动。
有人说,不要去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了,不要对他们流露出一点同情,否则其他类似的人,纷纷效仿怎么办?
也有人说,了解故事是为了更好的避免悲剧。
知道他们因为什么受了委屈,是因为家暴?教育?社会不公?官僚主义?四处碰壁?
那么就更应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刺激”他们犯罪的外界因素。
不过,另一个说法也不无道理——如果他们道德薄弱,共情力低下,那么是防不胜防的。
还记得重庆公交案。
乘客刘某,因为自己坐过了站,司机不肯中途停车,便怒从中来,与司机扭打。
最终,打斗中造成公交失控,冲入长江。
车上,有带着孩子的妈妈,有为了给儿媳妇过生日才出门的82岁老太太,有高中生,有中年人......
出门前,还开开心心哼着歌,还有两分钟就到的下一站,成了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
在路上被人瞪一眼就记恨在心,被说两句就提刀杀人,这谁能预防得了?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来形容这些人:“零度共情”。
西蒙·巴伦提出过一个概念:共情腐蚀。
拥有共情力,意味着能准确理解其他人的处境,能为人设身处地地着想。
一旦关闭共情,就完全只看见自己,不管其他人死活,不管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
西蒙做了大量研究,发现不同人的共情水平,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脑部负责共情回路的区域活跃度、人格障碍、童年创伤、依恋模式,都会对此产生影响。
虽然低共情力,不代表就会做坏事。
但如果,他们同时身处不稳定的环境、受到外界刺激、无法和人建立稳定的联系时,就可能丧失共情,只为满足私欲。
美国联邦调查局,花了十多年,才追踪到的一个凶手,西奥多·凯斯辛基,便是如此。
从小,他聪明过人,智商测试极其高分,16岁就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25岁就成为了加州大学的教授。
但他觉得,工作不能满足他,所以从大学辞职,过上了隐居的乡村生活。
但是,越来越多的游客路过他住的地方,他附近也开始整修、铺路,很吵。
他觉得,宁静的生活被他们打破,烦死了。
利用自己的高智商和学过的知识,他自制了一些小型炸弹,邮寄到了各个学校——威力很小,像个恶作剧。
就在他人掉以轻心时,他寄出了真正的大家伙。
爆炸造成了3人死亡,多人受伤,连曾经支持他观点的好朋友,都被他炸掉手指。
“不忍心”这三个字,对他来说是废话。
这就是零度共情。
他们无法体会悔恨或者内疚,即便伤害他人,也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是什么。
他们向无辜者泄愤,控诉社会不公。
我只想说,但这世上有无数人,经历着比你更大的痛苦——
都没有走上歧途。
这世上有无数人,在创伤过后仍然选择展露温柔
和昆明歹徒持刀杀人同时上热搜的,还有一位无名的B站up主“墨茶offical”。
22岁的他身患糖尿病,又检查出鼻腔肿物,但没有钱住院。
健康状况不足以支撑他稳定工作,穷困潦倒的时候,只有半包干脆面,和路边捡来的食物。
但他家其实有钱,爸妈都有开公司,只是对他不闻不问。
初中之后,他就一直打黑工,大冬天冰水里掏淤泥,站岗十几小时到腿抽筋......
也会努力在求职网站上投简历。
后来朋友们给他凑了台电脑,于是他有空就会在b站上发视频、直播,和其他网友们聊天。
哪怕他确实性格孤僻、行为叛逆、得罪父母,但他得了重病后,父母仍然不给他生活费。
大凉山医院发文称,墨茶确实来就诊过,但最后并没住院。
他这个家庭不符合救济标准,但他事实上又没稳定的经济来源。
像他这样,可能会是“不稳定分子”的一员。
但他哪怕一粒粒地买药,一块钱掰成两段花,也没选择过激行为。
《谭谈交通》里,有一个老大爷。
骑三轮车拉着一车木头在车道上行驶,被谭sir截下来教育。
谭sir就像平时一样,说,你这样家人会担心的,你爸爸呢?
老大爷说:“我爸爸死了,死了十一年了。“
“妈妈死了二十年了,老婆,老婆也死了,子女也死了。”
“哥哥也没了,有个弟弟,是傻的,说不来话。”
老大爷69岁了,全部亲人,就剩这个傻弟弟,和一条老狗,一个月骑三轮挣两千多。
但哪怕遭遇了那么多家庭变故,对过去记得清清楚楚,老大爷看上去却不愁眉苦脸。
谭sir问这是为什么。
老大爷沉默了一下,豁达地回答:“往前看!”
像极了现实版的《活着》。
我们如果经历了他这种人生,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怨,不恨,不感叹命运的痛苦呢?
但他硬是咬着牙,扛到了今天。
不是每个遭受痛苦的人,最后都会用同样的方式报复社会。
在经历严重威胁,或者创伤性事件后,因为知道这有多痛苦,所以选择了不让别人也受到伤害。
我们的善良,愿意留给更好的人,同理,一个好的人,值得被尊重。
把善良留给好人,也希望留给好人善良
这一次的悲剧,改变了很多家庭的命运。
我们不可理解踩在无辜者鲜血上的诉求,但他背后的故事,可以作为警示,吸取教训。
比如,从凶手的过往经历,教育,家庭,社会环境方面,能否有措施有效减少外部环境中的“刺激源”:
完善社会支持,不把好人逼疯。
面对他人苦难,不必冷嘲热讽。
在一个人陷入困境时,除了心理韧性以外,来自社会、他人的帮助也同等重要。
但别对凶手过度共情,更不能代替受害者去原谅他。
当有人去探究犯罪者背后的苦衷时,也不要忘记:
“当一个人变成了魔鬼去惩罚他人,世界上只是又多了一个魔鬼。”
“原谅他是上帝的事情,我们要做的事情是送他去见上帝。”
希望受到伤害的人,能早日走出阴霾。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今天距离2021年春节还有15天,壹心理联合新世相、电影《吉祥如意》共同发起#48小时交换吉祥#活动。
在【壹心理】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吉祥如意”,你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实时交换一张喜庆的照片,和牛年的第一句新年祝福。
我们还邀请到导演大鹏亲自参与此次交换,如果你收到了来自大鹏的牛年祝福,那么恭喜你:我们会送出一张《吉祥如意》的电影票,请你看牛年第一场电影!
活动现在开始,持续到1月29日24:00,快点击文章顶部的【壹心理】→点击【进入公众号】→在底部对话框输入【吉祥如意】参与交换吧!
婚姻观代沟 | 保姆式育儿
结婚冷静期 | 甩锅式道歉 | 女性羞耻感
女性意识觉醒 | 虚假沟通 | 私德制裁
点个“在看”,做一个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