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夜渔
读《持续行动》的自序和引言时,我对这本书并不看好,感觉就像是纯鸡汤,我当时还上网看了下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很多人也都认为太鸡汤。
目前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一半,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这本书里的大部分内容和观点都是鸡汤味的。
可是呢,我还是想要读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
一方面是因为我之前被打脸过,就是我读《高效休息法》的时候,当时我看这个书名我就不太想读,但是我在翻开这本书读了之后,我发现自己收获了很多,认知也有所提升。
例如《高效休息法》里讲了“猴子思维”,书里用一列地铁做比喻,把地铁比喻成人,每一站上下地铁的人比喻成人生的困难和烦恼,那么你就会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就是真实的人生,这就是人生的常态,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认知就会发生改变,就会活得更通透。
我时常还会跟身边人讲“猴子思维”,就是对他们的情绪和心理进行抚摸,转变一下看待人生困难和烦恼的认知,他们就会从内心感受到极大的安慰。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现在对任何书都不存在歧视,我不会评价一本书是好书还是坏书,我只会评价适不适合,因为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
比如一本书,很多人认为是好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呢?因为在他们目前的认知当中,他们会觉得这本书是好书,倘若超出他们的认知或低于他们的认知,他们就会认为这本书不是好书,这样的评价说明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全都是书的问题。
倘若我们用适不适合来评价一本书,那就说明我们把问题的焦点指向了自己,或许现在这本书不适合你,但是未来的某一时间,可能这本书就适合你了,因为随着年龄以及经历的增加,你的思想和认知在不断的改变和提升。
《持续行动》这本书,我在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感觉,单纯的只谈论这本书的内容,会让我觉得作者的高度不如我,但是我反过来思考,我会觉得作者是在用一种降维写法,至少人家还出书了,我还没有出书,仅就这一点,我的高度就不如作者。
即便作者的高度真的不如我,那我读这本书仍然有意义,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比喻,就是我们在傻子身上也能学到知识。
有句话不是说嘛:三人行,必有我师。
别瞧不起傻子和要饭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只是多与少的问题而已,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细致的观察到。
前几天和朋友在路边散步聊天,他跟我讲了一件事,就是每年过年的那几天,要饭的会主动上门。
上门干啥呢?
上门跟你说一些新年祝福的话,然后要钱。
你想,过年这一天大家都图个吉利,听到新年祝福就会很开心,多多少少就会给点,但是因为是过年,图吉利想做点好事不能给的太少,一块两块就太少了,所以比平时给的就多一些,五块或者十块的。
那些要饭的在收到钱以后,他们就会说更多祝福的话,有的人听着开心就会再给点。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要饭也是有技巧的,要摸透人的心理。
所以我们经常评价的那些垃圾书,就像这些要饭的,你只要用心,你就能从中学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就像我在读《持续行动》的过程中,我虽然觉得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和观点过于鸡汤,但是我仍然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时间管理,作者的观点打开了我的视野。
有时候我反思自己和观察别人,就会发现人身上有很多问题。
什么问题呢?
太聪明,太自以为是。
都是别人的原因。
想要的太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