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全四卷)》是一本由奥里尔・斯坦因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0元,页数:10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全四卷)》精选点评:
●第三卷
●几乎就没一句翻对的
●中文版多少有点删减 不过八卦看看也很有趣的
●探索大自然,是專屬人類的驕傲。 其中做得好的,自然就是精英分子。
●没能读完 下次西行再看...
●对于这个人对中国所做的事情深深的生气。~~~!!!
●只看了第一本,完全没有印象,今天想重读却找不到了。
●偷了不少
●抛除政治因素,这样的路线还是值得一看的。
●嗯嗯 当时对考古很感兴趣~~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全四卷)》读后感(一):买了许久却花了很长时间来读的一本书
好几次想一次读完却实在读不下去,断断续续的读了个大概,这个情况在我自己买的书里面还是第一次,冗长而沉闷,但是却是有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一如探险本身。不由得拿他和斯文赫定比较,中国学者对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全四卷)》读后感(二):特价书店淘来的书
在济南时,就曾在泉城广场边上的华夏图书超市看到这本书,当时擦肩而过,再去那个书店寻找就没有找到。心中非常遗憾。
昨天去延安东路1号办事,在等人的间隙去了路边的上海特价书店。没想到碰到了这本梦着的书,崭新,心中狂喜。一看定价,四本才32元。心中又一阵狂喜。
买后坐在上海证交所22楼上喝下午茶时,心中激动许久。
就这样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又就这样与一本好书美丽邂逅。
呵呵,象梦一样。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全四卷)》读后感(三):什么破翻译。我随便举一个例子。
怎么就不能找个能看懂英文的人来翻呢?巫新华真是一泡狗屎。
原文:
What better proof of his guidance and favor could I claim than that I should have been allowed to behold such a wonderful hidden store of sacred relics belonging to his own times and partly derived, perhaps, from his Indian wanderings, within a cave-temple which so ardent an admirer of "Tangseng" had restored and was now guarding?
破翻译:
我得到允许,到这位唐僧的崇拜者所看守的洞穴寺庙,观看属于他那个时代奇妙的神圣古迹和一些可能是唐僧游历印度时遗留的古迹。无疑,这是道士能够给予我的最高礼遇。
我的翻译:
我能被允许在一位如此热心的唐僧崇拜者修复过并守护着的石窟寺中看到这些无与伦比的来自唐僧那个时代、且部分可能源自他印度游历的窖藏圣物。关于唐僧对我的指引和眷顾,我还能说出比这更好的证据吗?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全四卷)》读后感(四):读得有些艰难
只是从图书馆里借阅了卷一,唯有这本书让我看了一个月,终于是赶在还书期限已至才草草看完。总是拿起看没几页又放下.它不是普通的游记,一来是对书中的地名较为陌生,他走的路线寻访的山脉,在地图上我只能概略地得知他是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进入新疆的.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喀什噶尔,也正是因为他书中所描述的是新疆的地域风貌,提到了托格拉克Toghrak,即胡杨,还有红柳、沙枣树,才勾起我阅读的兴趣。
那些被迫和他同行的当地人,他们不明白,在这样一个无人来过的地方进行短暂的探险究竟给他带来什么快乐。单从著作角度讲,他在涉及学术发展史上的评价还是很高,具有广博精深的学术功底,较高的考古学造诣,丰富的史学知识。但是不能忽视他的目的,以执行英印政府使命为宗旨,偷绘军事地图、劫掠文物与搜集情报之实,最著名的就是劫掠走了敦煌石室的大量宝藏。所以凡事当分两个方面去看,不能一味死读书。
我还是喜欢看一些对当地风物人情的描述,那可是距今1000年以前的事,可是有些还是那样生动。摘录几段:
奇怪的是,生活费用的提高并没影响喀什噶尔人悠悠然的闲适生活,说白了就是喀什噶尔人懒惰和游手好闲的习性依旧没有改变.他们在城外的果园里野炊,这是他们夏天唯一的享乐活动了,而其他的居民处在赤贫的边缘.喀什噶尔收获果实的时候,有大量的杏子,好几种桑葚儿,稀罕的樱桃,这些东西人们只管吃,不需付钱.要找些皮革匠,木匠,铁匠和裁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些人有的工作时大多装模作样地磨洋工,有的则干脆干了几个小时后就开溜,连声招呼也不打.直到经历了许多挫折失败之后,在市集和共它节庆时期不再提供杏等不劳而获的食物时,这些人才慢慢变得驯服起来,开始按时工作,况县城,工作本来就不复杂,收入也不菲.由此,我深深地感到,当生存压力没有被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以前,人们仍会乐乐呵呵地生活.P113
如今,在很多地方还是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悠闲着生活,不为生活而去勤奋地工作,谁说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哈哈!
此地是叶城,莎车,巴楚三地的交界地带,由于分配的水量减少,许多新垦殖的耕地不再那么引人青睐,无人管理,任由河生灌木蔓延滋生.当然,话又说过来,这些灌木对防风固沙起了重要作用,对子孙后代是有益处的,他们将来可能迫于人口压力,不得不再来开垦这片土地.P139
看来人口的增加对土地沙化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艳丽的棉制印花布作为墙裙围在墙上,地上铺着和田地毯,看上去给人以温暖而舒适的感觉.无论主人多富,绿洲中的现代民居都很少或根本不重视居室的艺术性,墙壁用黏土砌成,或用涂了灰泥的木材和树枝建成,这些民居简朴舒适,弥漫着迷人的空气,如以往一样,这表明这里的人们仍过着闲适的生活.在新疆,一般收入就能使人成为一个巴依.只要有饭吃,有好衣穿,这些贪求物质享乐的人就不会想什么过去、什么现在,更不去管什么将来。P138
是啊,为什么我们需要把房屋装修的千篇一律,家其实只要温暖随意就足够了。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全四卷)》读后感(五):我们为何看,又如何看斯坦因
这本《斯坦因中国探险手册》是经人推荐在搞特价的时候购入的。拿到手的感觉,封面装帧不过不失,算不上有吸引力;纸张质量有些偏低,好在不影响阅读。无论如何,称得上物超所值。至于内容如何,那就要细细道来了。
奥里尔·斯坦因的大名,对中国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恐怕都听过,毕竟人家就是把敦煌的文物偷运到大英博物馆的那位主。以前说起斯坦因之流,总是一句话“卑鄙无耻的文化强盗”。不过对其的评价近些年来似乎趋于中性化。斯坦因的名字,也会以“前辈探险家”的身份,出现在一些探险或是“盗墓”小说中,引人遐想。本书作为其第二次中国考古的游历记录,自然是我们了解其人其事的一个上佳途径。
全书共四卷,洋洋洒洒近百万字,从头到尾读完,少说也得几个月。必须指出,虽然此书以游记为主,并不是专门的考古著作,但对普通读者如我,还是觉得颇为冗长繁杂。书中的探险故事也是平实记叙,不似探险小说里那样悬念迭生,扣人心弦,还夹杂一大堆怪力乱神。以猎奇的心态读此书,注定失望。那么,百多年之后,我们重新观摩斯坦因的这段探险历程,从中又能有何收获?我想还是颇有一些的。首先我们得以借助他的叙述,了解百年之前中国新疆的风土人物,乃至山川河流,自然景观。斯坦因传神的描述加上不少当时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我等虽非考古工作者,但在跟随斯坦因在沙漠中挖掘遗址,清理文物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那种探索的喜悦,那种寻得湮灭文明和古物,使其重见天日的成就感。再次,虽然并没有刻意营造的悬念,但探险生涯无疑充满危机:无法预料的天气、缺乏水源的沙漠、渺无人烟的行程、阳奉阴违的随从……这些都使得考察过程充满忐忑不安,也令人对斯坦因在如此恶劣条件下仍坚持不懈的韧劲和无畏的探险精神而由衷钦佩。
话到此处,有人大概会说:你是不是太抬高斯坦因了?大概也正是担心这点,为本书作序的那位仁兄一个劲地在序言中打“预防针”。提醒读者斯坦因不能过度美化,毕竟他是掠夺中国的文物,毕竟他让国内的敦煌研究者现在还抬不起头。何况他还是奉英国之命探查中国西部的急先锋,科学考察的名头后面有着帝国主义不可告人的野心……因此阅读本书不免纠结:序里说斯坦因借考察之名盗掘文物,破坏遗迹,可书里他对待遗迹却是小心翼翼,兢兢业业;序里说斯坦因被各级政府严加提防,可书里他却和各地官员十分融洽的样子;序里说斯坦因鼓吹新疆文化西来说,诋毁中国文明,可书里他倒是对玄奘敬仰有加;序里说他的帮手蒋师爷是文化汉奸,可书里的蒋师爷分明是个聪明热心的好人……真不知到底应该听谁的好。
要理清这个困惑,首先还是应该有点历史的眼光。斯坦因初来中国时,还是清朝末年,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民族意识也未成形,考古学之类的更是付之阙如。所以当时对其态度也就没有太多排斥。等到民国建立,自己也明白了考古之事,才发现这厮是来挖“我们的”东西的,自然严加提防,导致其后两次探险没那么轻松了。然而我们在贬斥斯坦因的同时,也十分矛盾。因为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探索精神,无畏勇气,其实也是我们自己希望拥有的。当年的文化精英也是推崇这种西方的进取而贬斥东方式的懒惰和消极。只是探索也往往意味着掠夺,对自然,对其他文化都是这样。当我们自己成了那个被掠夺的对象,这种感情自然矛盾。就好比我们对那些深入原始丛林采集动植物的科学家钦佩不已,可那些被做成标本的动物估计不会这样想。而近些年来对斯坦因评价的反转,并不是我们真的客观了,而是因为对国家几十年的折腾颇有些自暴自弃。“给斯坦因带到国外,总比在国内自己毁了好”就是这种思潮的典型体现。这话在斯坦因这一方说来,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是要大大驳斥的。可令人汗颜的是,文革的事实还让其不幸言中,连反驳都没了底气。于是,只能继续纠结。
因此,要客观看待斯坦因的历史作为,我们还是需要首先摆正自己的态度。当我们能够认清自己的功过并坦然接受时,斯坦因的功过自然也就不是一个需要矛盾纠结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