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激情》是一本由(丹)克尔凯郭尔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督徒的激情》精选点评:
●我只把基督用作道德来研究。我无神论者
●为此书的简介、序言和最后一篇的断章取义感到痛惜。
●祈克果对传统教会的反思批判再今天来看仍然是震耳的!
●翻译翻译翻译啊,令人抓狂。
●“正如宁静的湖泊的根基在深深的源头,人的爱也神秘地扎根于上帝之爱中。”
●第一次发现除海德格尔外还有某家能把我恶心成这样
●五星不能再少
●要開始寫論文了
●克尔凯郭尔以他天才的智慧进行了严肃的的思考后,领悟到跃入信仰的动作。站立在无边的黑夜,仰望着辽阔的星空,那是直面永恒的一刻。所有人类的概念都取消了,尘世已不值一提,世俗的基督徒都是空无的幻想,他选择了孤独,只寻求真理,并为之忍耐一切苦难。我称之为真理的殉道者。
●受洗前后,很多共鸣
《基督徒的激情》读后感(一):其实,我就是看不懂!
看到书名,让我很是激动了一把,《基督徒的激情》,没想到提倡无欲无求的基督教也会有激情?这让我有了很大的兴趣。
结果,整本书中我不仅没看到什么激情,倒是完全没弄明白书中讲的什么。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反正整本书读起来就是感觉词不达意,前言不对后语。
也许不是翻译的问题,是自己还没有那种哲学与宗教的思维吧,反正是比较郁闷的看完了整部书,却没有什么收获,什么基督徒的激情,我也没有体会到!
《基督徒的激情》读后感(二):艺术与宗教:想到昆德拉
6.在《圣经》之镜中自我观照。
上帝的言词就是镜子,——我应该在阅读或倾听时在镜子中观照自己。(p11)
《帷幕》中,昆德拉引用普鲁斯特还是谁的话说,伟大的杰出的小说,其实内部空无一物,小说给人的震撼和启示,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创造了任何新的事物。小说只是作家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工具。它的价值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如果没有这个视觉工具,没有辅助手段就发现不了的自我的某些成分。(大意)也就是说,任何从小说中得到启示,引发的感触,都不过是读者自己本身就有的而自己之前未曾发觉的东西。小说只是个引导工具,帮助我们把自身中潜隐着的东西激发出来而已。没有收获的读者,不能说明小说毫无价值,而只能表露出读者自己自身的苍白单调浅薄空洞。本空无一物,如何引导,如何激发?没有感触,作品这一视觉工具就毫无用处,或者说,此视觉工具的用处就是帮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空洞?
如此说来,岂不是说,艺术与宗教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对我们、对社会的价值,也大致相似?(在《艺术》中,贝尔也认为艺术与宗教有很大的一致性。只是阐述的深度稍为欠缺,力度略显不够。)艺术、宗教,实则都只不过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本空空如也。我们在镜中所看到的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我们自己。镜子的作用在于观照自我。发现自我。古希腊的德尔诺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如何认识?找一面镜子——或宗教或艺术!
《基督徒的激情》读后感(三):不要试图从这里了解克尔凯郭尔
索伦·克尔凯郭尔的一本小书。这本书是正值暑期将至,在图书馆底层那堆1997年前的旧书中翻出来的。是去年唯一一本看过的并作了读书摘记的书,也是去年几本没有读懂的书之一。其实直接读这部由箴言、警句、散文、随笔、寓言甚至祷文等各种文体组成的小书,并想从中一窥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是有些难度的。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位丹麦哲学家的思想深度,更重要的是我们不熟悉他的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乃至个人生活宗教以及教育背景等等。我们只是感叹他的文字如同诗一样美妙(随便摘几句即可看出:“P65:不是一种教条的追随者,而是一种生活的继承者。P66:基督不是慈善家,而是榜样, 基督实质上是榜样,我们要同他一样,而不仅做他的受益者。P74:“颂扬者”与“继承者”区别何在?在理智的时代,“滑稽可笑”是一切危险中最为可怕的。基督教在本质上不能由话语来宣布,而要通过行动来宣布。),但并不能说出这些句子到底在说什么。实际上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和他的生活、家庭以及信仰是分不开的:家族中的一个诅咒(索伦的父亲是哥本哈根有名的商人,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但早年却是一个贫穷的荒原放羊娃。他在风餐露宿朝不保夕的放羊生活中诅咒过上帝的不公平,但也就是那次诅咒后的不久,他就因机遇步步发展,很快成为城中巨商。后来年老的父亲一直对自己那次诅咒耿耿于怀,并因之形成了恐惧的神经质。而父亲的这种习惯是较易于传于儿子的。)或许是他“恐惧”概念的来源;一次不洁的性生活或许是他关于人之“存在”概念的来源……总之,不要贸然看原著(并非不读),特别是如克尔凯郭尔这样用一生去实践他的哲学理想的哲学家(或者不如说是用哲学的方式去实现其生活理想)。
《基督徒的激情》读后感(四):当克尔凯郭尔遇见王阳明,修改
(和《传习录》的读后记有重复,重新修补了一下)
时间,明朝。地点,书斋。人物,王阳明、陆澄。剧本,《传习录》。
学生陆澄举手提问:“老师,我现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天理和私欲,怎么能做到克制私欲呢? ”
王阳明回答,小子别给我耍滑头,要是你真正下决心用功,对天理和私欲的认识自然会一天比一天深刻。如果不肯用心,每天只是动动嘴皮子,到老你也弄不明白。“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人皆有良知,都知道啥是正道,谁也不傻,但就是不肯照着去做。认识到的天理却不去遵循,低头一看,是自己一腔子的欲望,也不愿稍稍收敛。一说起来,就只顾着发愁没有把各种知识啊道理啊都弄明白,很无奈的样子,其实这些都是扯淡,光说不练啥用也不顶!等到你把克制私欲的功夫做到家了,回过头来再发愁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搞懂也不迟啊。
如果非等到把自己学成百科全书,才肯下功夫克制欲望修养性情,恐怕你这辈子也无法认清自己了。临了回想,除了那些欲望之外,什么才是你自己呀,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知识八卦的收藏爱好者,一个可怜的无心人。
时间,1840年代的某天。地点,丹麦。人物,克尔凯郭尔、匿名的“他们”。 剧本,《基督徒的激情》。
很多人喜欢用做学问的态度来读圣经,案头要放着词典、历史纪年,甚至最新的考古进展报告。他们经常感慨甚至抱怨,“圣经中有这么多不明之处,整本书简直就像是个谜”。
克尔凯郭尔的回答是,当你读圣经的时候,赋予你责任的不是你搞不懂的不明之处,而是你所理解的地方。如果圣经里只有一处是你所理解的,那就先按照这一处去做。比如,去爱你的邻居,去宽恕你的仇敌,去把你的财产与穷人分享,这些不是都很好理解吗?关键是要行动,而不是先坐下来,企图把一切都了然于胸。“上帝说出的言词,是为了让你照此行动,而不是为了让你练习思考不明之处”。
圣经就像一面镜子。大部分人把它看作人们弃之不顾的过时文字,小部分人把它看作古人千辛万苦用深邃智慧写出的奇特文字,他们都是在观察镜子,照镜子时,我们应该在镜中细心察看自己。如果你博学多才,就记住这一点:你不换个样子阅读上帝的言词,就终身只是在练习拼读,而无法获得任何领会。
打开圣经,仿佛上帝本身在问:你照你读的做了吗?然后,要么你赶快行动,要么谦卑地坦白。明白地承认自己不愿意受上帝的言词摆布,这是合乎人性的;明白地承认自己做得很不够,希望上帝更有耐心一点,不要一下子就那么严格地要求自己,这也是合乎人性的。但现在的情况却是,人们费尽心思在圣经与自己之间设置一层层的知识与解释,以严肃认真、热爱真理的名义,结果人们完全忘记了圣经里的教训,更不用说去实行。这就是现代人的虚伪与狡猾。
——王阳明与克尔凯郭尔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那更适合用另外的话题开启。在不经意间,双方的某种戚戚相通之处,在上述两幕场景中相遇了。
儒以一物不知为耻,而源自希腊的理性精神经过近代人本主义的发扬,更有了为人类赢得尊严、傲然睥睨万物的功效。人对自身的崇拜,至此无可复加;理性或智力,成为人们在心底唯一膜拜的偶像。科学地看待一切事物,成为人从自我出发、最终回到自我的另一种说法,因为科学与否,全由人的理解和知识判断。他们同样看到了人以理性之名、以知识之名,百般逃避对欲望的节制和对真理的无条件追随,人的自信与自负中,包含着最大的自爱,这种自爱是那么完整,既爱着我们身体里的求知欲,同样爱着(如果不是更爱的话)肉欲、权欲、财欲。也因为自爱,所以我们桌面谈着知识理性,桌面下一双双腿痴缠在一处。
尽管王阳明也曾谈及戒惧之心,要弟子修身立命应时时怀有戒惧之念,“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这份对人性中恶的警惕,或可归入张灏先生所说的儒学的“幽暗意识”,可与西方文化中“罪”的概念对话。但学生们终不免堕入狂妄的偏执或论理说禅的口舌机锋,晚明社会的道德状况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如水泼地、无可收拾的地步,非一二子但凭人力所能力挽。
正如我们的历史书中无论归纳出多少株宋明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现实却是我们今日不得不接受的这一个初级阶段的当代史。这才有徐光启失望之极,转信西来之耶教,修身事天之举,为上海滩,留下了一处叫作“徐家汇”的地方。
中国文化样本的丰富性似乎怎样估计都不为过。时光荏苒,直到2006年美国胡佛研究院对公众开放蒋介石日记,人们才确信,蒋介石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并非之前传言的“为了与宋氏家族联姻而装装样子”。蒋前后总共通读圣经三遍,书间的眉批还记录下许多阅读时的疑问和思考。抗日战争中在最失败最困顿的时候,他都没有丧失信心;1944年下半年,战事日益吃紧的关头,他甚至想到自杀,但仍然经常祷告,求主帮助他……得意时,他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
末了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儒家的修身工夫。这并不意外,日记披露之前,人们只知道蒋介石最为推崇王阳明,到了台湾,还把住所旁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