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独的狂欢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27 03:06: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孤独的狂欢读后感锦集

  《孤独的狂欢》是一本由吴伯凡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40,页数:1998-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的狂欢》精选点评:

  ●前些年就从“冬吴相对论”耳闻吴伯凡先生的佳作,相见恨晚。

  ●数字时代的交往,哲学意义丰厚

  ●老吴的作品很喜欢!书里很有印象的是对人的“孤独”和“团聚”的状态的理解,对计算机发展的三条定理的阐释,以及复制化时代所带来的忧思。

  ●2014 05 11 对于少年精神,对于摆脱沉重,对于机器的思考,了解许多

  ●中国的失控,确实厉害

  ●文学,传播学,社会学的思考远比网络技术有意思,并且1998的书关于网络的种种猜想已然印证,不再新鲜。只有文学是永恒。

  ●严肃的准神作。

  ●我觉得写的很棒!

  ●可以作为麦克卢汉的导读书。书中大量篇幅是对麦克卢汉、爱默生、尼葛洛庞帝、吉尔德、昆德拉等人主要观点的解读和串联。

  ●论述有点乱,经常飘走

  《孤独的狂欢》读后感(一):我想说这本书在国内的价值 正如 失控 在国际互联网介的价值

  我想说这本书在国内的价值 正如 失控 在国际互联网介的价值

  大家可以搭配着看

  这本书是由吴伯凡看到了国际界前辈的前瞻性眼光,引述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转而将这种眼光带到国内,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他这样的高处不胜寒,只能有孤独,不过能看到效应和影响力如此的巨大,这场盛宴即便是一个人也不得不狂欢起来。

  《孤独的狂欢》读后感(二):中国版的《数字化生存》

  第一,在冬吴相对论认识了吴伯凡之后,便知道了老吴写的《孤独的狂欢》一书。刚刚参加工作时就曾尝试阅读,但因为内容枯燥难懂便放弃了,直到去年又重新开始拿起来读。 第二,老吴在书中站在哲学的高度,旁征博引,用逻辑推演的方式推导出了互联网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第三,通过比较的方法论述了电视、广播等单向传播媒介的局限性以及对大众文化塑造产生的影响;互联网作为双向沟通渠道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四,老吴认为互联网使得社会更加平等,扁平化。 第五,这本书展现了老吴的博学,也揭示了纵览百科后会更容易发现其他学科的演化脉络。

  《孤独的狂欢》读后感(三):调侃

  作为一名曾经是科技哲学前沿的学生 现在对本书中提出的概念已经没有特别的好奇感了 毕竟是十几年前出版的书 还是非常佩服作者的思想与前瞻 若我在那个时候读这本书 肯定会觉得竟然还能这样看待问题 也许会改变一点点当时的生活状态 也许也会被周边的人民群众异化为妖魔 也许还是那个样子不会有任何变化 毕竟生活只是生活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模样 让人们顺从于它的逻辑去发展 人类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该我去想 我只能在更接地气的衣食住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那种黑客帝国似的梦中去探索未知 生活给予了我什么 我就接受什么 不管命运把我推到哪个地方 我还是那个坚强的勇敢的充满着理想的我

  《孤独的狂欢》读后感(四):吴伯凡

  一直很敬佩吴伯凡老师,从最开始听冬吴已经认识两位老师快10年了,你们的节目对我的影响很大。通过《孤独的狂欢》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吴老师在节目中每一次的引经据典都那么的恰如其分而且字字珠玑。

  本书是吴老师97年的作品,那个时候我还是小学生才刚见过学校里的电脑,缺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这个东西将会改变世界。作为一名文科生吴老师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科技产物从历史、文化、哲学的角度去解释了为什么电脑会被大众化、网络会成为新的社交媒体和信息终端。每一次的论证都恰如其分,不仅让人们获得了知识更多的是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现在吴老师更多的出现在了各种商业论坛和新媒体做嘉宾,还是希望吴老师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和力量去探寻未来世界。

  《孤独的狂欢》读后感(五):它预言着网络的未来

  根据作者的简介,作者书成于97年--我还没有碰过电脑的时候。而书的触手早已延伸至现在的WEB2.0和更远的以后。这书让我对几年不看电视新闻而恐不知“魏晋”的担忧烟消云散。它在宣告一个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的消亡时代的到来。

  以下是其中一段:

  “作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典型的传播媒体的电视既没有“焚书坑儒”,也没有“变乱口音”。相反,它让人每天接受着五花八门的知识,它让利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知道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在想什么,干什么。然而它自有使民众同质化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将包罗万象的知识作扁平化、平均化处理,将所有人的声音压缩为同一个声音。……”

  我模糊想起当时看柯南道尔对福尔摩斯的塑造:对天文及政治几乎一无所知,但精通解剖学……那福尔摩斯真是一位原始的HACKER,掌握着艰深的学问拥有高超的能力,当然也早早已经远离电视时代,并且高度异质化个人化。

  本书作者在结尾处也提出回归日常生活,不让人类迷失在没有重量的BIT世界里。在尾声里,作者以极其谦虚的笔调结束本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独的狂欢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