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如蜕》是一本由程绍武主编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长如蜕》精选点评:
●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毁灭;于不得不做中做得很好,是勇敢。
●千媚和弟弟那段懵懂的爱情故事写得很好,千媚不曾爱过弟弟,理智的女人往往都很现实,现实得让你觉得残酷又合情合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你不得不做的,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毁灭.于不得不做中做得很好,是勇敢.
●看这个中篇,有着无比的震动。
●"弟弟在这种多少有些偏差的美好回忆中固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真实的大柳庄在他心中淡化了,只留下关于美的误差性概念。他把这种概念发展成衡量现实世界的参照物。弟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远离了现实世界而囿于他的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这篇看得真的好难过啊
●作者一边叙述一边议论,生怕我们看不懂?非得向读者灌输你的所谓的人生观美学观?
●真是伤感。
●只看叶弥的《成长如蜕》 。。。很有现实意味
●人生中有些事是不得不做的,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毁灭;于不得不做中做的很好,是勇敢。
●虽然写的问题是有真实感受的,但是文笔和想表达的想法都是我不喜欢的。
●叶弥。
《成长如蜕》读后感(一):成长如蜕
关于成长的标本。
是不是每段恒久的故事背后都有我们不被知的波动,生活是阴谋吗?既然变化是不可控,执着的把握自己的意向中的美好,也可能是自我付受的本末倒置,过去只有留念,不能回顾?
无论怎样吧,小说能用最极端的撕裂来披露生活部分,而生活终究还是平淡的冲刷。
《成长如蜕》读后感(二):我们终将都成为另一个人,也许是你想成为的,也许不是
成长如蜕
这篇不知名的中篇小说,作者叶弥。
其实这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在时代巨变中成长起来的富裕家庭,父亲从一名老师摇身一变成了商场叱咤风云的人物,在父亲年迈后,承担家业的担子自然落在了长大成人的小弟身上,弟弟在这里无所适从,他对父亲安排好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抗拒,他选择去西藏,选择过另一种他自认为的生活,企图与这个家与父亲抗争,但是最终,因为父亲的离世,他选择了妥协,他进到了他父亲给他搭建的商业王国里,当他放弃原来的那个自己,开始成为另一个人的时候, 他开始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那些事,觥筹交错,宾主尽欢,在炫目的商业舞台上,他成为了他父亲那样的人,甚至做的更好。
其实这个和刀锋有些相似,都是内心边缘人,他们一个最后屈从了世俗和传统,一个舍弃了所有,去过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书中说“真正的成熟使人抑制某种欲望,牺牲某种信念,换取目前的平衡,这才是一种清醒的取舍,含有人生一种真正的悲壮。”
一个人要怎么才算成熟?是要经历很多的故事,还是要懂得很多的道理?
我们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外壳,都有自己锋锐的个性和菱角,在进入到社会里,经过事件岁月的涤荡,我们慢慢被打磨成一块圆石。
有些人幸运,可以成为自己小时候想成为的人,有些人则不行,或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或是因为其他,他们忘记了、放弃了原来自己想象的样子,成为了另一个人。
我自己呢?我算不算成熟,我说不好,对于这个世界我有太多的欲望,我总是不会选择,想要改变却总觉得脚上似乎挂着铅坠,一直把我往下拉。我意识到了,若要真正获得,就需要真正的舍弃。
我在拼命的打磨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似乎更成熟的自己。
“人生中有些事是不得不做的,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毁灭。于不得不做中做的好,是勇敢。”
我才活了30年不到,有时候,我不敢轻易的谈论人生,叶弥说人生像是一块大石头往下滚的过程,没有粉身碎骨已经是庆幸,我更觉得我的人生是爬山,起起伏伏,少的是小得意,多的是失望失落,多得是彷徨,少的是高兴喜悦,日子每天都这样过,没有波澜,你以为会发生点什么,但最后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经过刻骨铭心,只有文火慢熬,隐隐挣扎,一点都不干脆利落。而就是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生活,勉勉强强的做,让什么都变得平庸。
文中的弟弟有自己的人生信仰,他不喜欢尔虞我诈,不喜欢勾心斗角,不喜欢富贵权力,但是又如何呢?他有他的责任和担当,他最后担负起了他应该担负的。
我也许也不喜欢那些,但是很多事情就是职场就是社会,没有办法,我唯有能做的就是不要给自己找借口,让自己蜕变成另外一个强大的自己,能够抵挡住生活中的暗箭,职场中的陷阱。
不要再勉勉强强去做,而要勇敢的去做,干脆的。
很累很烦恼很想哭的时候,却不再给同学、爸妈、朋友打电话抱怨倾诉的时候,是不是开始变得成熟了呢?
《成长如蜕》读后感(三):被同化了的“边缘人”——评《成长如蜕》中的弟弟
“边缘人”不是一个贬义词,他们只是因为一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远离了处于中心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边缘人”的纠结之处不外乎两种:想要追求主流价值观而面临诸多阻挠(如妙妙和高加林),或是自觉站在“中心”的对立面却被无情地同化,前者的欲为之而不能是一种人生的常态,但后者的不想为之而被迫为之则不啻为一种悲剧。《成长如蜕》中的弟弟就是这样一个被同化了的“边缘人”。
“弟弟在被迫走入商场之前,他的生活是懒散而浪漫的”,他抱着“让天下人都幸福”的愿望以一种“自然状态”存在于社会的边缘,单纯、信誉、平等给弟弟的生活带来了满足感,这种状态并不让他感到焦虑,弟弟不喜欢商界中的尔虞我诈,不喜欢利益覆盖下的虚伪,总是一言不发望着财大气粗的客户们的面孔,他愿意做一个普通人淹没在人堆里,感受清贫而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感动于朋友家庭的平淡和充实。
但是,当弟弟被以父亲为代表的所谓“社会潮流”裹挟着进入商界之后,“他的心灵忍受着折磨,忍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嘲弄、讥笑和阴谋”,他尽最大的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本性,试图培养那主流的生存观念:冷静、理智、世故、老练,但还是因为智慧不足、言语笨拙、头脑不灵、固执己见而跌得浑身是伤。千媚嫁给了台湾商人,“朋友”在酒馆里沉默的背叛,加上千里欺骗的最后一根稻草,整个社会仿佛都站在了弟弟的对立面,逼迫着弟弟做出不情愿的“蜕变”,而弟弟就这样逐渐被支配性的意识形态规训出了“正确”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过程中,弟弟不是没有抗争,只是因为个人面对整个社会的战争实力过于悬殊。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出走以及后来的沉迷于食色,弟弟选择了逃避,去西藏这个不被尘世污染的地方,希望收获心灵的安宁与澄净,也许弟弟在西藏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无忧无虑,但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个社会在他心中刻下多么无法磨灭的伤痕。我们可以说虚荣、嫉妒、权力与享受的欲望是人性使然,但我们不能将这种人生信条凌驾于他人之上,试图将所有的“边缘人”都同化为工具理性与金钱的奴隶,但这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所正在进行的。
在一个的社会结构日渐稳固,支配性的文化意识形态逐渐占领人们的头脑的时候,所有像弟弟或是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中李鸣这样的青年人在面对“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的问题的时候,他们似乎真的“别无选择”了,“标准答案”已经摆在面前,没有质疑的必要与可能,个人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只能试图去适应。于是,这个社会逐渐演变成了马尔库塞所谓“单向度”的世界,其中的个人丧失了否定、批判与超越的能力,人们不再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这套支配性的意识形态使得少有人能从中逃离出来。“生活把我们投入了无休止的征服与创造、丧失与获得的漩涡之中。我们在其中痛苦地周旋,大半是屈服于潮流的力量,只能偶尔在有限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所以,可怕的不是边缘人的反抗,而恰恰是边缘人的被同化,我们的社会需要“边缘人”的存在来使其免于陷入僵化与死寂。
《成长如蜕》读后感(四):在谷底成为父亲
《成长如蜕》是半年来最打动我的一篇小说。此前,我只认识写《桃花渡》的叶弥,静美哀伤如一汪湖水,对她的深刻竟一无所知。
在弟弟的命运开篇,叶弥坦然写道:“要说我的弟弟,先要说我的父亲。”
深受父亲影响的儿子,加上一个“蜕”字——弟弟的结局已经写好。
1.弟弟
一个拼命背过头去不想面对现实的年轻人,被父亲、姐姐、爱人、兄弟按着脖子逼转身,最后自己回过头来静静看着这人世。
在这些人的围捕里,弟弟曾挣扎多年:他溃逃至西藏,他试图退守到“小家”的蓝图中,他把自己藏到儿歌和幽默小说营造的“好梦”里,终于,他把梦交了出去,给自己留下阿福的幻影存在心底。那是他赖以取暖的一星火花。
父辈的压制和儿女的挣扎是青春文学里最不新鲜的主题,尤其当前者代表着被世俗普遍认可的威权时,后者对诗意世界的执意追寻往往挟带着孤勇之气。这样的形象是美的,他们近乎顽固地守护诗意,让我们看到人可能的纯度,比如宝黛。
但弟弟不是。弟弟的浪漫主义是叶公好龙式的。
“弟弟不是一个实践的人”,他“无法建立起一种正常的生活或工作状态,要么沉湎于幻想之中,此时他意气奋发,因为心中有理想,但整个人亢奋得就好像腾云驾雾,根本无法降落到现实中”,大柳庄和钟千媚的温情来自他(简直是自动程序性的)的理想化处理,他的美好概念与事实存有误差,根本无法兑现,因为连这梦本身都是一张空头支票,在实质性的人生中毫无信用。
就这一点而言,无论周围人是否对弟弟的梦展开绞杀,他都会时刻处于挣脱现实的冲动和挣脱不开的焦虑之中。这是弟弟这个形象的可怜可恨与可亲之处。
2.父亲
父亲曾是弟弟。文中有多处对照(比如父亲看到弟弟的悠闲会怀念起自己看大门时缓慢坚实的日子,比如二人都因朋友失信而进监狱)。《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父亲也曾是少年。但他们不遗余力地把现实的辎重卸上了儿子的肩。这是一种斯巴达式的教育,为了教出强者——强者才能活下去。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削得我眼疼:莫老师扔下小黄猫和排骨转身走后,母亲才抬起一只眼睛轻描淡写地瞄瞄父亲。“父亲就躺到床上去了。”
“在人类各式各样的歧视里,最有力的是经济上的歧视,而各式各样的歧视,最后会殊途同归为经济上的歧视。” 这才是父亲努力赚钱的最初理由——只为挣得一点尊严。从那个暗夜里在楼梯上等待的小男孩,到满揣钞票在大柳庄“布施”的商人,到皮包骨头的亿万富翁,父亲是在一次次伤害和学习中变成“父亲”的。在童年的楼梯上,在大柳庄,在监狱里,父亲受的伤害沉重难言。他没得选,他的成长同样沉痛。
3.父子合一
我们不妨把父子二人的人生轨迹对照起来看。
《成长如蜕》读后感(五):成长如蜕
成熟是什么呢?人们常常在说,越来越成熟了,你要变得成熟起来。对我而言,我也曾被提出这样的要求。可是,什么是成熟呢?
世俗中而不累,功名中而不尊,庸庸碌碌而自信,这是字典上所言。成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改变,是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发生。
《成长如蜕》中写到:“真正的成熟使人抑制某种欲望,牺牲某种信念,换取目前的平衡,这才是一种清醒的取舍,含有人生真正的悲壮。”《进击的巨人》里有一句台词,让我一直印象深刻。在女巨人攻击艾伦三人组时,艾伦却一直放不下同袍情谊,一直无法真正下定决心对女巨人出手。危难关头,阿尔敏大声告诉艾伦,“什么都无法放弃的,什么都无法改变”。想要获得胜利,走出囚笼,就必须有放弃人性,放弃情感的勇气。
放纵自己欲望,或者说坚守自己信念,好像是一贬一褒的说法。但是细细想来,似乎又是同样的含义。做到这两点当然并不简单,但是却顺应本心。可是有时候,却不能完全听从本心的召唤,必须学会抑制和牺牲。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事实正是如此。
其实这也并不少见。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时常感到劳累,一心想要休息,但是我们压制了这种欲望,选择了继续奋斗,这其实就是一种成熟。
成熟,意味着不放纵,不任性。这个世界不是按你想象运行的,拼尽全力,也只为不被这个世界改变。不能奢求什么都兼顾,首鼠两端只会一无所获。学会放弃,学会改变,走出舒适圈,其实也是一种放弃,但这无疑是一种成长。
什么都无法放弃的,什么都无法改变。其实千言万语已经在这句话中了,你想要的获得什么,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不要逃避这种付出,冷静地面对它,接受它。逃避,只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毁灭;于不得不做中做得很好,是勇敢。他知道人生是从山巅上朝下滑落的过程,他没有粉身碎骨已是万幸。我又想到,人,从出生时的予取予求,小心呵护,到长大后自己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接受改造,迎来蜕变。这似乎确实是一场自巅峰的滑落。
可是从懵懂到清醒,从幼稚到成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既然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活着离开。《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到,“死,是一件注定会到来的节日,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看穿了这一真相,那就要清醒的去面对这个世界,去面对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那么你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勉强去做,还是做得很好。是毁灭,还是勇敢,作何选择,不言而喻。
其实这种成长,或许是另一种攀登。
罗曼罗兰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我不妨也放在这里,他写到:
“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
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毁灭;于不得不做中做得很好,是勇敢。他知道人生是从山巅上朝下滑落的过程,他没有粉身碎骨已是万幸。这当中有着复杂的取舍,体现了一个人是否真正的成熟。真正的成熟使人抑制某种欲望,牺牲某种信念,换取目前的平衡,这才是一种清醒的取舍,含有人生真正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