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确实性》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27 02:3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确实性》的读后感大全

  《论确实性》是一本由[奥]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著 / G.E.M. 安斯康 / 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元,页数: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确实性》精选点评:

  ●如果哲学研究需要读10年,论确实性也值得读10年。

  ●怀疑不是回退的过程而是前进的过程,怀疑不只是颠覆的过程而是一个包容的过程。怀疑一切的怀疑不成其为怀疑,而此时的怀疑早已超出其自身。怀疑被无限的拉回旧有世界,而蓦然回首这世界已成为忒修斯之船。

  ●并不存在脱离语境的怀疑,纯粹的“存在”与“怀疑”只是你的幻想。《哲学研究》中一句话能消解的问题为什么要花如此篇幅?只因终极问题如此迷人。“聪明的老人,领悟到这些是当然的。但他心中还是迷恋着冰原,在那里一切都是辉煌纯粹的。这就是他悲哀的源泉”——德里克·贾曼

  ●就記住一句話

  ●针对一点,只说这点,而不是随意阐发信口胡说。在这点上,欧洲哲学家比中国的哲学家如楼宇烈之流要本分多了。这是避免老糊涂的办法。

  ●其实我个人觉得“举手的摩尔”所说的是一种体己性,这是有价值的,梅洛旁蒂后阿里的“左手摸右手”也是有价值的,但是这都不能让最死皮赖脸的怀疑论者彻底消停~~但是我想说用这么一本书重复罗素观点其实意义没有那么大~~

  ●:B521/2124-2

  ●看哭了,我男神的思想层面真的不是我可以企及的

  ●通俗易懂,像撒尿牛肉丸的命题,爆出更多问题,带人飞的感觉,不知觉就明白了我们谈一个命题时总在谈一个体系,那么我们该如何逃出牢笼。

  ●这本小册子的重要性不亚于《哲学研究》,可读性更强于后者,是出行随身读物之佳品。

  《论确实性》读后感(一):确实与神秘

  1.早期。逻辑哲学论,探讨语言的本质及与世界的关系。

  2.晚作。哲学研究,语言没有单一本质,多用途的集合。

  3.本书。论确实性,不容怀疑的确实性,不是知识的出发点,而是体系和框架。

  4.敝人。从浪漫,到怀疑,到神秘,下一站体认主义。

  《论确实性》读后感(二):人类不管看见还是看不见脚趾都知道有多少个脚趾

  1951年3月23日,

  我遇到了维特根斯坦。

  我问他:“人类有多少个脚趾?”

  他说:“十个。我让你看。”

  随即把鞋子脱掉。

  我对他尽管没有看脚趾却知道得这样确实感到惊异……

  虽然这种惊异并没有表达出来……

  他显得若有所思……

  《论确实性》读后感(三):论确实性

  与其说我们活在知识的世界里,毋宁说我们活在信念中。信念先于一切,甚至是怀疑的前提。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灌输信念的过程。比如,我们被告知“火星的存在”。可火星谁也没有去过,天文观察可以获得一时的信息,但没人可以确切地“保证”下一秒的存在。我们指着一个物体说它是“桌子”,“可有人验证过这张桌子在没有人注意它时是否仍然存在?”自然科学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经验事实的支持,就在多大程度上面临反例出现从而取消其普遍性的风险。

  知识信赖何以可能?我们说珠穆朗玛峰有8千米,我们也在地图上找到了它,那我们就会说我们知道了这座山峰。同理,作为亲历的个体的我们,如果没有去过马尔维纳斯群岛,我们依然相信它的真实存在,也相信历史上曾发生过“马岛战争”。“学生相信他的教师和教科书。”不会有半点怀疑。

  一个有趣的想法,很小的时候,我们似乎还没有掌握“质疑”的能力。孩子会立刻怀疑别人教他的东西吗?比如父母说,这是手,这是眼睛,我们不问这为什么是手而不是眼睛,或是嘴巴之类的。“这是否真是一只手”这种考察或问题根本不会在我们的心中出现。我们认知结构的原初样态,就像洛克说的,是一块白板。当这一切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与基础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完全确信,并且是我本人的确信!所以“知识最终是建立在承认的基础之上的。”

  可“如果我的记忆在此处欺骗我,它就可以到处欺骗我。” 如果我不知道这一点,我怎么知道我说的话的意思就是我相信它表示的意思?不禁想到小说Still Alice里主人公的遭遇,如果我们的记忆无力支撑我们去认知、建构这个世界,我还是我么?

  我们都是被动地接受这个世界预设的一切,并在这样的语言游戏中,遵循它的规则。那末,我们的确实性该安置在哪?或许正如L.W.说的,对日常生活给予最大的尊重,并“确信某件事情的充分理由并不是由我决定的。”

  《论确实性》读后感(四):转帖:《我男朋友跑山上去了?》

  我对小张说,我头有点疼。

  小张说,你确定你头有点疼吗?

  我在椅子上僵硬了一下,想了想,说,我确定。

  小张说,那我给你推荐一本书,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看完头就不疼了。

  说完他就把那本书叼给了我。(小张是一条狗)

  我看了看封面,是我喜欢的设计风格。我一边翻一边问小张,你确定我看完这本书头就不疼了吗?

  小张说,我不确定。

  我低头看它,你不确定还让我看?

  它说,人家不喜欢看哲学书嘛,人家就喜欢看小说嘛,什么《流血的仕途》啊,《一个人的好天气》啊,《散装麻雀》啊,我都看过了。美国那些文艺狗品位还成,推荐的书老子都挺喜欢。

  听它说完,我弯腰把它抱了起来,冲着日光灯仔细地看了看它的下体,然后把它重新放回到地面上。

  我直起腰问它,你不是母狗吗?为什么自称老子?

  它突然说,俺不想做母狗了,俺想做变性手术。

  我说,你确定你想做变性手术吗?

  它低头想了想,说,我确定。

  我说,那我给你推荐一本书,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看完不用做变性手术,直接可以变成公狗。

  我把书放在它面前,它用爪子翻了翻,抬头问我,你确定我看完之后就可以变成公狗吗?

  我说,我不确定。

  它说,你不确定还让我看?

  我说,人家不喜欢看哲学书嘛,人家就喜欢看小说嘛,什么《流血的仕途》啊,《一个人的好天气》啊,《散装麻雀》啊,我都看过了。那帮火星人对我胃口,推荐的书老子都很喜欢。

  它说,你不要以为我没有偷看过你洗澡,你不是女的吗,为什么自称老子?

  我说,额,我也想做变性手术,我想变成火星人。

  它说,那我推荐你看一本书,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看完这本书,你就会变成火星人。

  我说,我不信,你都没看过,净瞎说。

  它说,俺没看过,可咱家隔壁那条狼狗看过啊。以前它做爱只能坚持10分钟,自从看完这本书,现在能坚持80分钟了。

  我说,你确定吗?

  它说,我确定啊。因为它搞的就是我。它搞我的时候,我手里掐着表,给它算着呢。正好80分钟,一秒不差。它说它只看了80页,如果全看完,做的时间会更长。

  我说,那后来它全看完了吗?

  它说,我怎么可能让它全看完,它全看完,老子还活不活了?80分钟搞的我腿脚都有点像范伟了。

  我对放在地毯上的这本书又重新产生了好奇,我弯腰把它拾了起来。

  次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男朋友。

  我逼着他一定要看完,看完就可以和我上床睡觉。他听完之后马上快速地读了起来,按他平时的阅读速度,他应该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可是他整整读了一下午,直到天黑。他坐在床边,翻着书,脸上不时地闪着红光,一会又变化成白光,一会又变成紫光,还变成过蓝光,一会又暗淡下来。后来我躺在床上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发现,他还在读那本《论确实性》。

  我懒洋洋地问他,读完了吗?

  他慢慢抬头,说,已经在读第三遍了。

  我说,啊?为什么读那么多遍?读一遍就可以上床了。

  他说,上床,上什么床?

  我眨眨眼,说,上床和我做爱啊。

  他脸上出现一种困惑的表情,问我,为什么要和你做爱?

  我说,因为我是你女朋友啊。

  他说,你确定你是我女朋友吗?

  我说,我确定啊。你怎么了?

  他低头,想了一会,然后抬头问我,那我是谁?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有点担心地问他,你怎么了?傻了吗?你是我男朋友啊。

  他说,你确定我是你男朋友吗?

  我说,我确定啊。

  他抬头看了看天花板,问我,这是哪里?

  我说,这是我家啊。

  他说,你确定这是你家吗?

  我说,我确定。

  他目光从上面收了回来,又转移到了趴在墙角的小张身上,他用手指着小张问我,那是什么东西?

  我说,狗啊。

  他说,你确定是狗吗?

  我说,我确定。

  他说,你骗我,那明明是维特根斯坦嘛。

  我坐在床上看着我的男朋友,感到有点害怕。他好象走火入魔了。

  我刚想说点什么,他突然合上了书,说,姑娘,我向你推荐一本书,就是我手上的这本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你看完这本书,就会知道你这辈子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想要什么了。你会明确你的追求,你活着的意义、你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而我已经看完了,我终于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了。

  你到底想要什么?我不动声色地问他。

  他说,我想要裸奔。

  说完他就从床上站起来,开始脱衣服,衣服脱掉脱衬衣,然后解皮带,脱鞋,脱袜子,脱裤子,然后脱内裤,一堆衣服堆在他的脚边,他成了一个小鸡鸡蔫巴巴的裸人。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地下的那堆衣服。我说,你的袜子脏了,用不用我给你洗洗?

  他说,不用了,我再也不需要穿袜子了。

  最后他对我说了一句“祝你好运”,就夺门而出,消失在了加拿大深沉的夜色中。而我到现在也没有看那本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我把它插进书架最深处,告诉自己忘记它。我永远都不想看这本书,我怕看完之后也和我男朋友一样情不自禁地裸奔。

  我的男朋友再也没有回来,我也没找新的男朋友。

  一个人无聊时,我坐在我的笔记本电脑前浏览世界各地的网页,发现在07年底,各大洲都出现了大批的裸奔者。

  裸奔人数最多的要数亚洲的日本,大约有1亿人(几乎整个国家都裸奔了),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奔,最后都掉进了大海里。裸奔运动感染着那些向往自由的人和向往自由的动物。俄罗斯没有裸奔的人,有可能是因为太冷的缘故,但是有2万只猎犬不知去向。在朝鲜,很多人都裸奔去了韩国,而韩国,很多人都裸奔去了美国,而美国,很多人都裸奔去了中国,他们要去看08年在北京开的奥运会。而在遥远的伊拉克,所有美军放下武器,都裸奔回家了。伊拉克人民很理智,没有出现一个漆黑的裸奔者。在南美洲,食人族裸奔着跑出了亚马逊丛林。在北美洲,很多人裸奔着跑到了山上。(我男朋友是不是也跑到山上去了?我想去找他,可是我不喜欢爬山,于是没去找他)。

  整个世界出现了一股极端强调自由的风潮,裸奔者中开始出现明星,有人说红领巾是裸奔中的小说天才,而我只喜欢火星人刘按,我男朋友一直没有成名。我在加拿大留学的日子平淡不惊,小快乐和小伤感都从指尖悄悄流过。我和小张一如既往地相依为命,它做它的母狗,我做我的母人。肝胆相照,互不欠钱,彼此八卦,同床而眠,同是天涯沦落人,不走流血的仕途!

  写完此文,我靠在椅背上,懒洋洋地转头,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朝外看去,我看见,在灿烂的阳光下,一个健硕俊美男人正全速朝我裸奔而来!

  此人是谁?他是不是我的男朋友?我该怎么办?如果他想借我家的卫生间用一下,我是否借他?我和他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想知道这一切的谜底,敬请期待下集《我男朋友掉坑里了?》

  《论确实性》读后感(五):维特根斯坦的确实性

  维特根斯坦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一个陈述或判断具有客观确实可信性?他问到: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有手有脚?如何确定自己眼睛看不见的时候,桌子、自己的五个脚趾头都还在那里?如何确定一棵树是一棵树?他提到如果我们说“我知道如何……”,和“我相信如何……”以及“如何……”和“人人都如何……”之间的区别,他还提到我们如何能相信自己知道自己的名字、如何能相信物理、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如何相信12*12=144,如何相信自己没有去过月球,如何相信地球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等等。

  我觉得这个问题混杂了几个问题。首先,维特根斯坦谈到“语言游戏”的问题。我以为,应该先区分开语言的两种用途。其一,语言作为一种日常交流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使用语言,是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此时,语言是情境化的,意味着语言仅仅传递了部分信息,说话的人的语气、语调、肢体语言,以及对应的背景信息,都参与到信息表达之中。这个时候,单独抽取语言,仅仅在字面意义和表达式上分析是不够的。比如,一个女儿可能对唠叨的母亲说“我知道……”来表示别说了而不是表示确实度,一个学生可能对老师说“我知道……”来表示自己的聪明或优秀,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情景。不仅如此,语言在这种情形下,往往是最求一种效果,而不是追求逻辑上的精确和真实。维特根斯坦说在生活中我们会说“没有人会怀疑……”,“我不可能弄错……”等等。我相信大部分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逻辑上的因素,而是考虑感情上的打动。而且,人在交谈中采用的首要策略并非是真理,而是诉诸感情或采用其他各种有力的手段。沃拉斯在《政治中的人性》中就感叹说,政治人物在政治活动中,往往并不采用说理的手段来打动大众,而是和广告推销一样,尝试打动人们的一些下意识本能。这是一种语言游戏,但是这种语言游戏必须放在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背景之中,才能理解这种游戏的play方式。

  其二,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工具对世界进行描述。我们的卓越表现之一就是用符号来表征世界,创建一种与之对应的符号模型,尤其是在尝试寻求对应的laws and principles上。在这个意义上,对于语言就出现一种需求或说规定性,要求语言能够尽量准确描述。对比前面一种功能,可以看到前一种讲求实用,但是这一种寻求真理。维特根斯坦说,“我知道我是一个人”在含义上是含混的。这种含混,就来自于语言的不精确性,比如关于“知道”和“人”,缺乏明晰的定义。这实际上就暗示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作为进化的产物是实用取向的,可以看到,语言对于日常交流已经足够用了,但是对于提供创建一套严谨的系统却远远不够。我读过的一些书里都提到对概念进行“定义”带来的苦恼,如Foucault之于sexuality,以及阿奎纳关于时间,他说:我平时都知道,一问我就不知道了。这句话正是说明语言在实用和intellectual usage或说哲学之间的区别。另一个例子是罗素所提到的一个paradox,他说,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这里面就有一个矛盾,即如果一无所知,就不会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如果知道自己一无所知,那么就不能说自己一无所知。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分析这个表达式,会发现存在矛盾冲突。但是假如放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够自然明白这句话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罗素认为是因为self-reference引发的一种混乱,也如在克里特岛人的“克里特岛人都是撒谎者”这样的paradox中所显现。这种表达式上的一种规则性的探究,其实就是超出了语言自身的本质,被用来做另一种用途时所引发的问题。这个意义上,语言游戏应该放在符号的规则下才行。

  其次, 维特根斯坦谈到对一个陈述或声言的可信度判断问题。此处也必须区分开两种判断方式或判断对象。首先,日常经验上的判断。维特根斯坦提到,对于“我知道这里有一只手”,对朋友我们说“我一只知道你是某某人”,“我知道我的名字叫L. W.”这样的问题,我们存在一种生理上的不屑。维特根斯坦说:设想学生真的问“即使在我转过身去的时候,即使在没有人在那里看到的时候,还有桌子在那里吗?”教师是否该让学生放心而说“桌子当然在那里!”?也许教师会变得有些不耐烦,但却认为学生长大后将不再提出这些问题。这就是说,教师会感到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不合理呢?因为我们存在一种最基础的智能,默认了一些基本前提的存在,比如时间的单向度,空间的不变性,还有一些被称作矛盾律、同一律、拍他律等。比如说,我们知道某人在别的某个城市。但是在某一刻我们在自己的城市中,仿佛看到了这个人的身影,并不就会认为他或她真的出现了。我们不会按照一个人会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考虑,尽管我们从未想过为什么不会。也就是说,如Gould所说,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智能工具,这个工具我通常称之为基础初级智能,就是默认了一些我们生存的三维环境中日常经验上固定不变的一些最基本原则,比如物体不会随意变化,位置也相对固定。这一点沃拉斯在《政治中的人性》中以及维特根斯坦在此处都谈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在这一点上是实用的。可以看到,智能仅仅跟随外在环境的呈现出的patterns,而并不关注其来源去脉。也就是说,智能并不关心外在这个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存在一个自在物体还是意念创造出来的,是有一个笛卡尔的恶魔还是缸中之脑,总之,只要外在存在一种pattern,就可以利用它而获益,存在和繁衍。但是,这也就意味着,智能的存在是实用意义上的,不是用于寻求真相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倾向于利益,而不是倾向于真理。罗老师曾说,逻辑教久了,就有点变态倾向。比如说,你问他:你好。他会说:你怎么知道我好呢?这就是在追求一种精确性和准确度,但是会被看作变态。所以,一旦我们从这种初级智能本质上的功用脱离出来,用作别的用途,可能会带来一种混乱。维特根斯坦此处正是混淆了这两种功能及其追求的目标。

  日常经验之外,我们的智能还发展出新应用范围。本来,初级基础智能在处理个人的日常经验上倒是很合适,尤其是处理人类处于原始时代的群落生活时。当然,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智能存在很多的缺点,比如对于天气这样的对象,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发展出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魔法和神话。但是至少在那种情况下,人的智能自身还不会感觉到吃力和困惑。但是,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就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我们逐渐遭遇到了新情况。最初,我们的知识积累要么来自自己的个体经验,要么来自其他个体的经验,但是都是个体日常经验。但是,现在看来,一则,这些经验逐渐汇聚成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东西。比如,关于地球是圆的的问题,这种知识往往个人经验不到。那么,当这种知识出现时,我们如何判断真伪呢?这就成了一个超越常识的问题。二则,随着人类认知的延伸,我们逐渐脱离感官、知觉和个人经验,开始发展出一种不同于个人经验积累的方式,而是一种寻求原理的科学方式来获得知识。这也就意味着,现代社会需要人获得知识,脱离初级基础智能,用一种受过教育的更高级的智能来应对新的生活方式。关于知识的确定性问题,一方面,如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提到,经验而来的知识采用的是归纳的看法,但是归纳实际上并不能提供真理。归纳实际上就是一种例子收集,但是由于例子不能穷尽,因此就不能保证归纳的正确性。这也就意味着,归纳的确实性和概率相关。当然,我们经验上,或说初级智能其实正是采用这种判断方式。当我们判断对方说“我知道……”时,或说“我相信……”时,虽然二者的区别一个是表示获得实际信息一个表示推测,但是我们都会对二者进行一种评判。我们会考虑很多的因素,包括我们自己知道的信息,对方这个人的可靠程度,关于这个人的信息,所有这些信息都会被放入一个判断系统中来进行衡量。但是,存在连个影响判断的问题。其一,就是智力有限。其二是难以掌握全部信息。所以,日常判断往往采用一种便捷的方式,存在很多的认识谬误。另一方面,当我们打开观察外表宏观现象的黑箱,开始观察里面的原理时,一个新的知识体系诞生了。我不知道维特根斯坦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土著人魔法祈雨,祈求一次不灵,就再来一次。只要有恒心,终究会祈求来雨。在他们看来,这就在魔法仪式和下雨之间建立了联系。但是,当我们了解了下雨的自然原理,实际上我们的知识视角发生了变化。值得一提的是,Sandel曾在Justice课上说,你来学哲学,会让你感觉对一些日常经验产生疏离。也就是说,熟悉的东西、世界对你来说会变得陌生。实际上,这既是一种视角的变换,即从(部分)初级原始智能的视角,转换到一种intellectual的视角,从实用视角,转换到一种求真视角,所以才有这种感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确实性》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