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梁羽生传奇》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5-18 02:0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梁羽生传奇》的读后感大全

  《梁羽生传奇》是一本由钟晓毅 / 等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羽生传奇》精选点评:

  ●评论了几部代表作。

  ●最烂的书籍之一

  ●绝对精美的一本传记,我亏欠它良多。

  ●有啥读啥的时代。

  ●和金庸是完全不同的一个老先生

  ● 2008梁羽生传奇、易中天,09李开复、季羡林、《德川家康》等

  ●2018-12-1//

  ●供梁迷

  ●对梁的写作可以有个大概的把握。金梁合论关涉金庸的一些观点不免迂腐,但一些批评不知是否也间接导致金庸之后的修订。陈墨的评论颇公允。

  ●书后的故事

  《梁羽生传奇》读后感(一):对胃口者读!

  如果是想要了解或者重温这样一个传奇的武侠作家以及他的作品,这本书当然是值得一读的,但如果你不是武侠小说粉或者梁老粉,这样一部兼有传记和武侠著作评论的书自然是难以下咽。

  :本书读与初中十来岁时。。。。当时没有读过一本梁老的小说~~

  《梁羽生传奇》读后感(二):新派武侠的创始人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创始人,他也是我早期武侠小说阅读的忠实偶像。可惜金庸与古龙后来居上,梁氏的武侠作品在金庸面前大暴其短,与金庸的博大精深、古龙的新奇现代相比尚有一大段的距离。不过梁羽生也有几部小说写的不坏,譬如《云海玉弓缘》、《女帝奇英传》、《萍踪侠影录》、《飞凤潜龙》、《冰川天女传》等。梁羽生的小说常常夹带优美的诗词,给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添加了一丝柔情。不过他最大的缺点是单调、雷同、没有深度,人物平面化,正邪过于分明,人物性格缺乏变化,令人回味的东西不多。与金庸作品相比,更少了一份思想价值与文化内涵。但梁羽生作为新派武侠的创始人,在武侠小说史上自有其地位。

  《梁羽生传奇》读后感(三):羽生传记纵横弹·凤顶:费勇、钟晓毅《梁羽生传奇》

  去年八月廿七日,笔者曾写了一篇文章,当时正雄心万丈,打算撰个系列,将诸种梁传逐一评点,怎奈计划随即耽搁,迟迟没有下文。今晨翻检旧作,偶然见到斯文,不禁爽然若失,回想这五个月来的风云变幻,只觉恍如隔世,于是提起笔来,且借费勇、钟晓毅合著之《梁羽生传奇》,浇一浇心中块垒。

  正文之前,当先交待所据的版本。听闻此书又于二〇〇〇年重版,买来比对之后,发现内容完全一致,并无任何出入,实际乃是“一版二印”。这亦暴露了内地出版行业的无知。该书面世极早,比第一部梁传约早三年,因此流传很广、影响亦大,但真正算是“传记”的篇幅,却仅有第一部分“名士风流”而已,区区五十二页,尚未抵通篇的八分之一。

  “名士风流”共分六章,依次为:“少年词人”、“扎根岭南”、“误闯武林”、“自成一家”、“迷于棋道”、“安于平淡”。将梁羽生自少年至封笔的人生历程,勾出了大致的轮廓;同时还用“迷于棋道”一章,描写武侠之外的梁羽生,虽说篇幅甚短,但终究聊胜于无。

  我们且由第一章“少年词人”说起。两位作者似有意模仿梁羽生的“例附诗词一首”,遂引他一九四四年的词为全书开篇。词虽好词,问题却暴露于接下来的正文之中。请看:

  --------------------------------------------------------------------------------

  1944年,一位名叫陈文统的广西少年禁不住内心翻涌的激情,写下了上面这首《水龙吟》。他那时神往的,是作一名洒脱豪迈的词人,将天地间的美丽与神秘凝注于笔端,开创另一片世界。他大概做梦也没想到,八年以后,他对于古诗词的沉迷,“笔泻西江,文翻北海”,化出的是武侠小说的刀光剑影,侠骨柔肠;他也不会想到,他的原名被人遗忘,他成了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

  --------------------------------------------------------------------------------

  文字美则美矣,但红字标出来的内容,可着实令人不敢恭维。一九四四年的“八年以后”,自然就是“一九五二年”,这便不符合梁羽生出道于一九五四年的事实。两位作者在开篇即犯下这等错误,着实有些可笑。然而看下文第三章“误闯武林”中,又写明“1954年”,却又端的让人不解。两位作者究竟以什么心态,来写这些文字?一错到底也还罢了,但前后自相矛盾,却只反映出态度的不谨。

  同是“少年词人”一章,内中还有一段:“梁羽生从小受到的都是传统的教育,再加上他个人生活经历的平稳,使他日后的创作有平实的一面,却缺乏鲜活的灵气。一些观念、教条,成了一种束缚,使他不能放开心胸去写作。”这个论点,恐怕有失偏颇。据笔者个人的意见,所谓的“观念”、“教条”,似与梁羽生的左派立场有关,不可简单归因于“传统的教育”和“经历的平稳”。更何况梁羽生的经历,其实并不平稳,据他《冒险到底》的自述,毕业后竟一度被列入黑名单,遭人追捕,迫不得已才远走香江。不过这是梁羽生在二〇〇二年才披露的,费勇、钟晓毅两位先生著书过早,当时不知此事,亦属情理之中。

  次之是第二章“扎根岭南”,其中提到:“为此,他与恩师简又文的关系逐渐疏远,政治干预了人际交往。他们中断来往长达十几年,直到文革后期,才重续前缘。”这当然都是作者的臆断。梁羽生《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中明确写道:“在‘文革’期间,和左派朋友们的想象相反,我和简又文的接触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过此文写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两位先生撰书时,若不与梁羽生联系的话,自然也难知晓。

  第三章“误闯武林”,内收天地出版社“梁羽生系列”作品列表一份,作者认为天地版“收录了梁氏的绝大多数作品,总共三十二部。”这应是据那份列表而产生的错误推断。该表实为伟青书店出版、天地图书有限公司代理的伟青书店版梁羽生小说的目录,并不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版的目录。因此才会缺少《武林三绝》、《武林天骄》与《武当一剑》三书。但天地版“梁羽生系列”则收录了后两部作品。两位作者于此事的失考,直到第二版仍未纠正,大约是确乎没见过香港天地的版本。

  至于随后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倒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一部仅仅五十二页的“梁传”,竟能存有如许多的错误,并且流传甚广,就未免教人有些遗憾了。

  〇七年一月十八日草就

  〇七年六月十七日修改

  原文地址:

  《梁羽生传奇》读后感(四):梁羽生趣事一箩筐

  作家司马中原曾评论:“梁羽生的作品,可以‘稳厚绵密’四个字来形容,非常的工稳、厚实,生活的根基很深,重视历史考据,侠中见儒气。”

  文如其人,梁羽生对待武侠小说创作态度严谨,在个人生活方面,与古龙、温瑞安、甚至金庸相比,也是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在香港几十年,一直过着闲散的写作生活,除了写书,就只剩下养养花、下下棋、读读书、聊聊天。及至定居澳洲,日子愈加闲云野鹤。

  可自古名士多怪癖,散淡正统如梁羽生,也免不了有让人发笑的地方,梁自称“名士气味甚浓”,恐怕亦有此意。

  梁羽生博闻强记,过目不忘,读书能力很强,能背诵的历代诗人、词人之作,数以千计,然而对于身畔琐事,却往往转瞬即忘,与朋友约定中午一同饮茶,经常迟迟不到,朋友打电话来质询,他诧异道:“咦,不是说好明晚一起吃饭的吗?”梁羽生夫人也曾对朋友笑称,绝不跟梁羽生一起旅游,因为他的护照、钱包甚至行李,一不留神便会遗失,一路上只顾分神去照顾他,连游玩都不痛快。

  对于自己的迂腐劲儿,梁羽生自己也了解。某次与朋友喝茶,一边拿起茶壶为大家斟茶,一边问道:“有人说过,我做人不够世故,是也不是?”朋友指着他斟茶的手打趣道:“咦,你这不是够世故了吗?”于是,席间笑声一片。有人接过话茬道:“那么,就饮了他这杯世故茶吧!”

  梁羽生个子不高,体态丰腴,看起来与杀猪网的CEO安东颇有神似之处。虽有减肥之须,可梁羽生却并未有减肥之意,大鱼大肉,并不避讳。只是梁夫人对他看管甚严,严格控制他的饮食起居,梁羽生无奈,便常在上班途中买一包乳猪或叉烧肉、卤鸡腿,到得办公室,便一边大吃,一边写作。有时馋虫上来,还没等走到办公室,手中的肉食就早已被一扫而空了。

  梁羽生爱棋如命,无论象棋、围棋,都有涉猎,并且棋力不俗。在报社编副刊时,他常与聂绀弩、金庸捉子对弈,经常杀得昏天黑地,忘记了截稿时间。最夸张的是龙立飞在《剑气箫心梁羽生》一文中记载的一件逸事:一九五七年,梁羽生燕尔新婚,蜜月旅行来到北京。一到北京,便技痒难耐,跑到北京市棋社,找高手切磋。几盘棋下来,不觉已是半夜十二时。当时的北京,一过晚上九点,饭店小馆便关门上锁,可怜的新郎倌,初到北京便饿了一宵,而蜜月之夜放任新娘独守空房,自己跑去棋社与人厮杀一晚,也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情。

  梁羽生在谈武侠小说时豪气干云,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挤公共汽车也会挤到脸色刷白,出满身汗的文弱人,对武技几乎一窍不通。写《龙虎斗京华》时,有两段是写太极剑和判官笔的,可他根本就没见过判官笔,太极剑怎么使,亦是一窍不通。情急之下,便在前辈武侠作家白羽的小说里找到两段关于判官笔和太极剑的描写,稍稍改动几个字,便照抄无误。结果文章刊登出来后,被人指摘,说他抄袭已然不妥,自作聪明的改动之处,又恰恰改得不对,有武术行家直接告诉他:“照你说的这样来使判官笔,非但刺不着对方的穴道,反而会弄伤自己!”真是闹了笑话。

  1966年,署名“佟硕之”的一位作者,写了《金庸梁羽生合论》一文。关于“佟硕之”,以往有人以为这是金、梁二人老友罗孚的笔名,可一直到1988年柳苏(罗孚)在北京《读书》月刊写《侠影下的梁羽生》一文,才说出真正的执笔者,就是梁羽生本人。梁羽生的书生气、名士气,在这篇文章里表露无疑。首先,他对自己写作《龙虎斗京华》时被人指摘抄袭一事,以第三者的身份做了解释,认为“这不是了不起的大毛病”,并以黄庭坚、杨万里、陆游等人为例,说中国文学史上的江西派,“说句笑话,就等于是公开提倡抄袭的”。

  《金庸梁羽生合论》一文的论调,大致客官平允,但梁羽生作为书生的固执和作为名士的自负,在其中也表露无疑。例如谈到金、梁二人的小说风格,文章这样写道:“有一定中国文化水平的读者,读梁羽生的小说,可能觉得格调较高,更为欣赏。一般读者,若是抱着追求刺激的心理,读金庸的小说,可能得到更大的满足。”又如谈到旧文学造诣,文中写道:“梁羽生有相当的旧文学造诣,小说常可读到他如诗如画的优美文字……其他武侠作家中,能够自写诗词的,似乎还不多见。”而对金庸的评价则是:“金庸很少用回目,《书剑恩仇录》中他每一回用七字句似是‘联语’的‘回目’,看得出他是以上一回与下一回作对的。偶尔有一两联过得去,但大体说来,经常是连平仄也不合的……大约金庸也发现作回目非其所长,《碧血剑》以后诸作,就没有再用回目,而用新式的标题。”其后更抓住《射雕英雄传》中的一个错误不放,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黄蓉“宋女唱元曲”的谬误,多少有些孩子气。

  其实,金、梁关系还算和谐,二人曾是香港《大公报》的同事,志趣相投,彼此非常熟稔,常在一起喝茶下棋。1994年1月,梁羽生和已在香港退休的金庸,受邀参加悉尼作家节。在作家节上,梁羽生做了一次著名的发言,谈及武侠小说创作,他说道:“我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今天在座的嘉宾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将他比作法国的大仲马,他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这次故友异域重逢,更兼可畅谈对武侠小说的看法,梁羽生自是高兴万分。他对金庸说,自己还以为这辈子恐怕再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呢!他把金庸请到家,一块吃了饭,还下了盘围棋。棋战阔论之际,他们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只是当年那两个生龙活虎的文学青年,如今垂垂老矣。与金庸一样,梁羽生也一直表示在晚年要写一部历史小说,题材是关于太平天国的。可惜壮志未酬,先生已然驾鹤西归,实在令人唏嘘。

  随手翻书,看到《七剑下天山》的回目曰:

  生死茫茫,侠骨柔情埋瀚海;

  恩仇了了,英雄儿女隐天山。

  万种心绪,霎时一起涌上心间。

  杀猪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梁羽生传奇》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