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他千百度》是一本由金庸 著 / 黄子平 选编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他千百度》读后感(一):查大侠的十八般“文”艺——读金庸散文集《寻他千百度》有感
作者:唐洁
《寻他千百度》收录了金庸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经典散文作品四十篇,天上地下,无所不谈;十八般“文”艺,样样了得。
金庸谈琴棋书画、历史故事、中国传统文化、钱学森、圣诞节……包罗万象,妙趣横生。谈历史,金庸注重以史论证,在《马援见汉光武》一文中,金庸对恢宏大度,得陇望蜀等典故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说,告诉读者:今日的情况当然与从前帝王的争天下完全不同,但做领袖的人如有风度有见识,自能使人一见钦佩,这在古今都是如此。在《圣诞节杂感》一文中,金庸谈了狄更斯的《圣诞异述》,奥•亨利的《圣诞礼物》,丹蒙•伦扬的《圣诞老人》,揭示了人生活在重视金钱和物质的社会里,友情和善意常常被利害关系和钞票的数字所破坏,呼唤人们在节日中应该多想到一些亲谊和友情,少计算一些利害和金钱,让整个社会浸沉在一种温暖喜悦的气氛之中,快快乐乐地过佳节。琴棋书画,金庸写得最多的是“棋”。通过解说《围棋五得》的“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揭示出下棋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他在《历史性的一局棋》中,细细描写吴淸源与本因季哉的对弈,高手之战,波澜起伏。还有一些琐细的话题,被金庸拿来大做文章: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五斗米”究竟所值几何呢?摄影算不算是“艺术”呢?杭州月下老人庵里的卦签,又是典出何故?……都值得细细品味!
金庸的影评文笔委婉,见解清新。在《〈相思曲〉与小说》中,金庸发现俗套的电影与有力量的原著之间的巨大落差。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及好莱坞的电影改编版,金庸做了极详尽透彻的评论。金庸的影评很注重对人物性格多面性的研究,例如在《谈〈凯撒大帝〉》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勃罗斯特是正人君子,然而并不是个实际的人,这是悲剧的因素;凯修斯的性格极为矛盾,眼光锐敏,然而很不明智;安东尼感情冲动,爱好冒险,和中国的人物比较有点像曹操,可说是善于利用时机的“乱世奸雄”。
金庸评京戏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评京剧《除三害》时,对周处落笔很深切,与李逵、鲁智深、张飞比,“周处是更加内省的,也正因此,他能强烈地为自己的过失而感到惭愧,而发奋改过”。谈《空城计》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他强调的是诸葛亮当时的矛盾情绪。谈《狮子楼》说“盖叫天演武松,不但演出了武松的神勇,也演出了他在每一种不同场合中的感情。比如说,武松见到老虎时是突然惊恐,见到西门庆时是满腔愤恨,见到孙二娘时是机警中带着俏皮,见到蒋门神是轻视中带着警惕”。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感情的深刻理解。
《寻他千百度》除了收进《三剑楼随笔》内金庸的作品外,还穿插了“后三剑”时期发表的文章,如附录部分的短篇小说《月云》。《月云》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江南小镇,富家少爷宜官与小丫头月云之间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宜官的学名叫良鏞,后来他写小说,把鏞字分开,笔名叫做金庸。”,《月云》多少让读者理解了金庸的大致身世,以及他写武侠小说的原因。
金庸散文写得不多,本书体现了他对历史、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切理解和博闻多识。金庸散文的文笔是美的,结构是美的,同样美的还有他所希望传达的主旨: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帮助;重视正义和是非,反对损人利己;注重信义,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友谊,歌颂奋不顾身的为了正义而奋斗;轻视争权夺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为。
我从初一开始阅读金庸小说。也许因为起点太高,直到大学毕业,别的当代小说我都不乐意看了。在我念中学的时代,女生堆里看得多是琼瑶席绢亦舒,男生则是漫画卫斯理,偶有看金古温的,也只是看一些热闹,只有我,大约是当成一种求知与乐趣在读的。(以至于后来的郭敬明、沧月、蔡骏、安妮宝贝之流,更加全无阅读之欲望。没吃过真正好吃的,便会觉得司康饼也是绝味;没听过罗大佑的人,也许觉得两只蝴蝶也挺好的。)
虽然都是写娱乐大众的武侠小说,金庸到底与古龙温瑞安是不同的,我一直把他当做民国风度的大家。他出身海宁查氏,历代书香,自幼家学渊源,只比张爱玲小四岁。(之所以提及爱玲,是因为自金庸以后,第二个让我着迷的作家便是她,第三个是白先勇)若不是早早移居去了香港,大陆文坛或许便多一个名家的名字。奈何他心不在此。他少年一心想要从政,却天生是商业奇才,毕生以媒体为事业,却因游戏之作名垂青史。武侠小说不过是他为了拉动明报销量的一次尝试,不想这无心插柳之举,竟成就他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的美誉。
他身上有一种既文又商的微妙气质。一方面他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才子,另一方面,他又是力挽狂澜的精明商人。他每次出场都是衣冠楚楚,目光柔和,笑容可掬。他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不愿在人前显露老态,他说的话很有一点幽默,那是通晓大俗大雅之后的举重若轻。他不像旁的知识分子那样清高,他是个谦虚谨慎,性情温厚的长者。他经历过人生的苦难,追逐过梦中的浪漫,他是个世俗化的文人,也是个知识化的商人。
本书节选了金庸在几十年间所写的专栏文章,涉及面十分宽泛,包括历史轶闻、传统文化、西方戏剧、商业电影、作品理解等等,充分展现了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深厚造诣。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篇,一是《韦小宝这家伙》,一是《月云》。在前一篇中,金庸对于中国人的情义观和适应力提出了自己观点,我以为十分中肯,值得仔细阅读思考。后一篇是他儿时的故事,写的非常活泼可爱,这种模仿小孩儿的笔法并不容易(譬如林海音就写得十分糟糕,令人难以阅读下去),但金庸把握的很好,通篇文字童趣盎然,朴素而不失趣味,可见他就算改行写通俗文学,也是半点问题没有的。
我曾经认为,金庸写武侠小说是低就了,以他的才情,本可以和巴金沈从文比肩,后来对他了解的多了一些,这想法才有所改变。到现在我认为他与武侠小说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了。他的一生虽然经历过失却至亲的悲痛,但到底是顺遂且衣食无忧的,他早年避居香港,开创了辉煌的商业,但也使得他与他的时代的苦难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他的思想与心灵,与当时的中国和广大的中国人是分离的。他的文学本质上是香港的文学,是孤立的,独善的。他的悲天悯人也是符号化的,或以个人情绪为出发,或以历史民族为出发,唯独不曾体现他的时代的特征。每个文学家都是属于他的时代的,脱离了时代,便少了一些分量。金庸最为可惜的就在这一点上,所以他向武侠小说去发展,正是扬长避短的取巧,使得他在文学这棵大树的分支上,开出最芬芳的花朵。
最后,希望金庸先生长寿。此外,作为脑残粉的一点私心,希望先生能再提笔写作,尤其以历史小说为佳,真心盼望有朝一日能够读到,必定感激涕零,不胜欢喜。
这本书名字取得甚好,然而相较好名目,愈显得编者名不副实。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独孤求败”早已是不争之论,然而金庸作为一个神话般的存在,除了一支风情万种、刀光剑影的武侠之笔,还有一支指点江山、鞭辟入里的社论之笔,而除了这两支大楷笔之外,还有一支小楷笔,那便是金庸早期在新晚报的一些随笔,以及刚写武侠风云骤起时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合写的专栏《三剑楼随笔》里二三十篇随笔谈天说地,有中国地方戏,也有西方歌舞剧,有马革裹尸的马援,也有抵得上五个师的钱学森,有美国的电影,也有中国的围棋,包罗万象,皆妙趣横生。
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心悦其文,想见其为人,至《鹿鼎记》,一个波澜壮阔同时柔情款款的江湖戛然而止,便想再读金庸的多一些文字。取名“寻他千百度”,我想不仅是我,这个书名也说出了许多金迷的心声。然而在大陆一般人并不能有渠道可以每天获取一份明报,看查先生激扬文字,况且明报再没有查良镛,只是江湖上还流传着查良镛社论的传说罢了。金庸曾经将社论中关于香港的近三百篇编集出版,书名《香港的未来》,自然因为含有对本朝较左年代大量批评的这些文章,也是在大陆珍稀罕有的。对于金迷来说,这滋味当真可以说是“寻他千百度”了,而《寻他千百度》虽未冒天下之大不韪,却也颇有心思地精选了金庸的那支小楷笔。相较社论中庄重威严的查良镛,这些漫谈中的查良镛却也像一个亲切的长辈,十分可喜。
然而其实这本书里大部分文章对于有意搜索的金迷,大多以前即已读过,唯有谈中西方戏剧数篇,以自由独立的视角审美,不盲从西流,也不一味护短,尤其谈窦尔敦的人物处理,颇为可喜。
梁羽生说他是古典派,金庸是现代派,其实金庸是中西合璧,其武侠小说中中国古典文化的厚实积累,以及现代技巧的巧妙运用,看这本散文集,也可见一斑了。
明报报业集团下属《明报周刊》是娱乐的领头羊,而《明报月刊》则是海内外知识分子自由学术的圣地,虽然跟明报一样不能进入大陆,但是《明报月刊》有三本编选的散文集,分别是《茶酒共和国》、《大家大讲堂》、《出入山河》,有金庸,有王蒙,有钱穆,有胡适,值得一读。
《寻他千百度》读后感(四):金庸的书
金庸先生,以前关于他的认识只是武侠,小说电视电影,全是武侠的影子。
至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武侠小说的,现在已经忘记了。只是金庸先生的小说现在大多还留有印迹,或许电视也是帮助记忆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金庸小说里最喜欢的人应该是神雕大侠杨过,其实,杨过应该不喜欢大侠这个称呼的吧,大侠太累了。做自己喜欢做的,做自己想做的,因为目标明确,所以步伐坚定,可以追寻,也可以等待,可以喧嚣,也可以孤单。只是因为想要和你在一起,所以,其他的我都不要;只是因为想要可以和你在一起,所以,我愿意努力;只是因为只想有你,所以,愿意忍受孤单等着你。有目标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不会犹豫;看得见结果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就会到达。只是因为遇见了你,所有经历的苦难才有意义。
在金庸小说里最佩服的人应该是郭靖,他是英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最悲剧的人应该是萧峰,在自我的定位里无能为力,国仇家恨,一边是自己血脉相连的族人,一边是养育了自己的土地。坏人的污蔑又怎及亲手杀死爱人的伤痛,痛痛痛痛痛痛……他是注定的悲剧,他也是注定的英雄。喜欢敢爱敢恨的赵敏,哪怕立场对立,哪怕众人反对,哪怕你朝三暮四优柔寡断,哪怕你还还没有开始喜欢我,只要我开始喜欢你了就好,我会慢慢的努力着向你靠拢,只想要你最后愿意为我画眉,只为我一个人画眉,如此,就好!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正如金庸先生所言,人物才是重要的,人物的性格才是重要的,故事的发展只是为人物的性格作服务。很多事情会变,只是千百年来,人的情感和性格少有变化。
看金庸先生的这本散文选编,才发现原来先生除了武侠之外还有那么多的精彩,正如选编所言“天上地下,无所不谈”,关于历史的,关于人物的,关于诗词的,关于棋画的,关于考证的,关于传言的……仿佛信手拈来,都可畅言一番。可见先生知识之广博,非常人所能及。书的最后一片小记《月云》算是先生的自传,关于记忆总是美好的,痛苦都会成为过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是,或许这不是这本书名正确的理解方式。
《寻他千百度》读后感(五):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本来,只是以为这是本金庸的散文专栏合集,没报太高期待。
看了后,才知自己的无知。
不卖弄知识,不炫耀资历,却一再让人感叹,这看似漫不经心之下的严谨考究,对历史本源的尊崇,对细节品味的考究,须得是靠着花得多少精力与时光积累而来的深厚功底。
特别可惜和遗憾的是,自己实在是太无知,看到对于西洋歌剧、大师巨著们的各种点评时,只能囫囵吞枣,甚至得不到个半解,好惭愧。
他认为,武侠只是作为娱乐大众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足以称之为文学。也许,在将来,有那么几位天才可以通过新的武侠创作提高武侠题材作品的高度,那么回过头看,也许他的作品才着些许大的意义。
真是……懂得愈多,愈谦虚。
他反复强调,小说中,最重要的是人。人的性格魅力、内心追求、喜怒哀乐才是主体,而故事情节无非是作为一个背景铺垫,起到烘托的作用。
在读金老武侠经典的间隙,我曾偶尔想过,是源自何种内心动力,能够创造出这么多让人深爱的经典,让人在那个义薄云天,舞刀弄枪,诗酒逍遥的世界里沉醉不已。
也许是英雄梦?我暗自地想。
直到在这本书里看到了那篇《月云》。
金庸,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
小时候,家境殷实,出身地主家族,家里有许多的佣人。
月云,便是其中一名从小抵押过去的小女佣。
与金庸差不多的年纪,却因家境贫寒,难保饥寒,比金庸瘦矮一头多。
她小心翼翼陪伴着查小少爷。
有一天,她捧着刚出锅的糖年糕去送给查小少爷。他分给了她一块,她大惊,欣喜接过去,吃了后,幸福的如到天堂。
几天后,月云的妈妈顺便来看望她。月云哭着央求妈妈带她回去,“我要同你回家去。”
月云妈妈说,“乖宝,不要哭,你已经押给人家了,爸爸拿了少爷的钱,已经买了大米,全家吃下肚了,还不出钱了。你不可以回家去。”
月云说,“我要回家,家里没米,以后我不吃饭好了。我可以睡在爸爸妈妈脚边。”
月云妈妈又问,“小少爷打你、骂你吗?”
月云摇摇头,得意地说,”不,他给我吃糖年糕!“
查小少爷一惊,”这有什么了不起!我天天都吃。”
但,小小月云和妈妈不能团聚,被迫分离的场景,深深印在查小少爷的心里。
他上中学时,日本兵占领了海宁。家里长工丫头四处星散,逃难。他的妈妈在逃难时因病而死,两个弟弟也死去。月云不知去向,也无从问起。
而后,他上大学,等到抗战胜利,被派到香港工作。乱世中人很多人死去,失踪。
再后来,从山东来的军队进驻海宁,父亲被判是地主,处以死刑。
远在香港的金庸,痛苦,伤心大半年。但他不痛恨那些军队。
他说,“全中国处死的地主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乱。他常常在心底想到月云和她妈妈分别的那晚情景。全中国的地主几千年来不断迫得穷人家骨肉分离、妻离子散。千千万万的月云吃到一条就感激不尽。”
“爸爸的田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爸爸、妈妈自己没有做坏事,没有欺压旁人,然而不自觉的依旧祖上传下来的制度和方式做事,自己过得很舒服,忍令别人挨饿吃苦,无动于衷。”
他说自己,“金庸的小说写的并不好。不过总觉得,不应当欺压弱小,使得人家没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极大的痛苦,所以他写武侠小说。”
“正在写的时候,以后重读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常常为书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泪。他写杨过等不到小龙女而太阳下山时,哭出声来;他写张无忌与小昭被迫分手时哭了;写乔峰因误会打死心爱的阿朱时哭得更加伤心;他写佛山镇上穷人钟阿四全家给恶霸凤天南杀死时热血沸腾,大怒牌桌。”
他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但世上有不少更加令人悲伤的真事,旁人有很多,他自己也有不少。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怀济世安民之梦,抒发匡义扶正之情,金老,亦是侠。
以文字与情怀,代替刀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