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传》是一本由[美]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9.90元,页数:6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林斯潘传》读后感(一):《格林斯潘传》——赛巴斯蒂安·马拉比
格林斯潘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可以说是美国梦的一个典型代表——移民后代,单亲家庭长大,名校硕博连读后,担任咨询公司总裁并实现财务自由,后担任总统经济顾问而开始涉足政治,后面担任了美联储主席,并历经四任总统,但在退位后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而备受指责和频遭质疑。
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格林斯潘主要面对三个核心问题:(1)美联储的独立性:美联储的主要权力在于制定货币政策和监管金融机构,格林斯潘凭借其政治手段保证了美联储的独立性;(2)美联储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格林斯潘控制了通货膨胀但未能防范其他风险;(3)平衡市场自律性和监管:格林斯潘充分相信市场的自律性,但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做到了较好的均衡。 那么该如何评价格林斯潘呢?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格林斯潘的确低估了金融脆弱性的潜在成本,但是他个人改变不了现代金融和政治体系,所以也不必过分苛责。
《格林斯潘传》读后感(二):格林斯潘与经济危机
普通人并不了解复杂的经济理论以及其更复杂的运行机制,因此他们对于经济界权力人物的评价往往拘泥于自身利益的损益。当自己赚得盆满钵满时,他们就会把在位者供奉为神明;当自己亏损时,他们又会控诉当权者为恶魔。 就这一点而言,格林斯潘获得过分的声望,他就应该承受过分的诋毁,这形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公平。不过,对冲式公允评价却很难强化人们对于金融逻辑的更深入认知,也会妨碍构建应对未来危机的防范机制。
政治主导利益的协调,而社会的发展以及利益集团的合纵连横,总会使得政策反复无常。经济则有其内在逻辑统一性。尼克松不理解这一点,所以他视伯恩斯为自己的傀儡;克林顿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让格林斯潘当起了圣诞老人。
然而,在经历过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的轮番登场之后,经济的逻辑统一性突然失去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格林斯潘以及整个美联储不得不在缺乏主导思想的情况下,在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中进行主观权衡。央行的首要目标是什么呢,物价、资产价格、就业、经济潜能最大化释放……最后格林斯潘以及美联储的落脚点定在了物价上:通货膨胀率不超过2%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机制下,物价和资产价格是同向变化的,紧缩货币政策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在科技大幅提升生产率的情况下,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为了对抗资产价格的飙升,格林斯潘必须紧缩,但紧缩很可能进一步压低物价,导致美国经济陷入日本式通缩;如果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尽管可以防止物价陷入负值区,但显然又是在资产价格上火上浇油。。。。。。。
或许正如格林斯潘所说的,经济危机很可能是必然的,实图避免危机可能是徒劳的。人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控制危机对于经济的损害程度上。
《格林斯潘传》读后感(三):《格林斯潘传》应当引发的思考
格林斯潘创造了一个中央银行与市场共舞的时代,通过货币政策从而影响了市场的起落,其中包含了财政政策、银行利率、股票市场多个市场要素:
这一中央银行要素促使中央银行进一步成为市场博弈者,无疑,格林斯潘在稳定的利率的操作上贡献颇多,但其过度的参与显然伪装了中央银行的作用,从而让银行在“最后贷款者”的庇护下不理性行动,也为民众建立了一个不可能的“英雄”形象,而格林斯潘过度沉迷于这一形象中;
在里根大循环的时期,格林斯潘继承并推动了浮动汇率时代的来临,使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的锚:由此引发了日本《广场协定》等多项事情的出现,而现实是,美国始终在其中仅作为一个国家代表出现,其在亚洲金融危机、欧元危机中并不愿也不可能承认这一位置;
格林斯潘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或许不能称之为“市场有效理论”的坚定支持者,更恰当的描述是,他是一个基于数据研究的实证主义者。但是过度沉迷于华盛顿事务,让格林斯潘丧失了一个学者对于更高、更理性、更有责任感的经济学家的追求;
这一身份直接导致他虽然在实证基础上理解市场不可能自行监管,但却让他在市场监管政策的漠视,再加上其执政后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其作为20年的美联储主席,无法逃避其对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责任;
或许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更需要关注的是,市场、政府以及其他参与者,皆不可能靠一个英雄及维持所有人对于增长的美好愿景。思考、研究、博弈的价值追求,使得人类在金融与经济的发展路上,从来没有偷懒与放松的可能;
理性的光辉,需要在市场参与者的大脑中时刻闪耀。
《格林斯潘传》读后感(四):《格林斯潘传》应当引发的反思
格林斯潘创造了一个中央银行与市场共舞的时代,通过货币政策从而影响了市场的起落,其中包含了财政政策、银行利率、股票市场多个市场要素:
这一中央银行要素促使中央银行进一步成为市场博弈者,无疑,格林斯潘在稳定的利率的操作上贡献颇多,但其过度的参与显然伪装了中央银行的作用,从而让银行在“最后贷款者”的庇护下不理性行动,也为民众建立了一个不可能的“英雄”形象,而格林斯潘过度沉迷于这一形象中;
在里根大循环的时期,格林斯潘继承并推动了浮动汇率时代的来临,使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的锚:由此引发了日本《广场协定》等多项事情的出现,而现实是,美国始终在其中仅作为一个国家代表出现,其在亚洲金融危机、欧元危机中并不愿也不可能承认这一位置;
格林斯潘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或许不能称之为“市场有效理论”的坚定支持者,更恰当的描述是,他是一个基于数据研究的实证主义者。但是过度沉迷于华盛顿事务,让格林斯潘丧失了一个学者对于更高、更理性、更有责任感的经济学家的追求;
这一身份直接导致他虽然在实证基础上理解市场不可能自行监管,但却让他在市场监管政策的漠视,再加上其执政后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其作为20年的美联储主席,无法逃避其对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责任;
或许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更需要关注的是,市场、政府以及其他参与者,皆不可能靠一个英雄及维持所有人对于增长的美好愿景。思考、研究、博弈的价值追求,使得人类在金融与经济的发展路上,从来没有偷懒与放松的可能;
理性的光辉,需要在市场参与者的大脑中时刻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