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戏新谈》是一本由黄裳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207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戏新谈》精选点评:
●忽而捧腹,新萍出水。
●短短言语显高见
●这种直白我喜欢。
●第一次读黄裳,原来他写得这么自在,赞!
●没什么大意思……
●黄先生看的都是旧戏,却对旧时之风不甚喜欢,如捧坤伶,如莫名其妙的喝彩,说到小翠花年老如是在台上演小放牛,更是糟不可闻。所好不同罢了。
●论戏少而论政多 论人每见刻薄
●不常看戏的读者,这本书不推荐。因为黄老先生是不会给你从头介绍的,他对于戏曲的看法,都属于行内人拔高的范畴了。
●大家小书的一种
●戏没看过,人不认识,无需多言。。。
《旧戏新谈》读后感(一):黄裳先生谈戏
这真是本小书。32开本,统共200页。加上几位名家写的序和跋,全书也就是十一万多字。放在手上几乎轻若无物。读起来也快,因为生动有趣,我边看边乐。好几次在巴士上咂吧咂吧地笑起来。为什么说是咂吧咂吧呢?因为我实在是羡慕得紧,看到神往之处,自然是满心欢喜之余情难自禁地......黄裳先生赶不上看谭鑫培和陈德霖的戏已经言有所憾,还对五十来岁的梅老板和发了福的程砚秋发牢骚,唉!
我孤陋寡闻得很,之前从不知道黄裳先生还写过戏评。原来这是他在1946-1947年间在上海《文汇报》副刊《浮世绘》上发表的专栏文章,当初署名“旧史”。文章不但说戏,也说历史与时局。我顶喜欢黄宗江先生写的新序里头的一段点评,抄录一下:
此书论戏、论人、论史、论政,每有种种不同的新见。读者无须苟同,亦无须苟异,尤其是月旦人物之笔,求同存异可也。需知作者当日是“自由撰稿人”(此一名称、行业,至今又兴起了),自有其自由,更有其不自由。读者会把这些文字看作自由谈,乃可做自由读。天下大手笔多在最不自由处做出最自由文章,从雪芹天书到鲁迅地文。
这本书的序言和跋都是大家之作,我偏爱这篇新序。只以上抄录的这一段就值浮一大白。更何况还有黄裳先生妙人妙语。这本小书真是好收获!
《旧戏新谈》读后感(二):可以翻翻
本书是解放前的旧文人,为文汇报副刊写的以传统戏剧评论为主的杂文。本书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意义不大,但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说它意义不大,对于这些报纸小文往往不够专业,其评论戏剧往往从文学的角落,而不是从艺术的角度,因此读者不太可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京剧艺术的专业知识。这类文章往往写得较快,常常可以一挥而就,给这本书作序的有一个人叫徐铸成,好像做过文汇报的主编,在他自己的一本书里就曾经提到过,若要说发表过多少文章,那可真是难以统计,有的文章甚至是为了报纸排版的需要,刚好剩下来一块豆腐块儿,于是就写一点东西放上。 说它有存在的价值,一方面在于这本身也是一种史料,《粉墨春秋》《京剧长谈》之类,是京剧从业人员的自述,自然有极高的价值,但本书提供了另外一种角度,也是不可替代的。 另外,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到社会风气的变化,在那些老艺人的口述当中,都提到了一件事儿,那就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提高了戏剧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这在本书当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本书的文章主要写自解放前,从作者的口气可以看出,他对那些名角,现在称之为艺术家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语气,这在现在看来是不太常见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现代社会提高了俳倡优伶的社会地位,导致了另外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年轻人的追星,或者说社会价值观的恶化,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变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当明星。
《旧戏新谈》读后感(三):旧戏新谈
最早看旧戏,是从《霸王别姬》里建立了一点模糊的认识,这是个可以独立出来让人沉迷的世界,扮演扮演,可以人入了戏,也可以戏入了人。犹记程蝶衣的绝望,“少一分一秒,也不是一辈子。”执着到偏执原是可怕的。也唯偏执能成大师,却难再回到一个寻常的人。
后来看《伶人往事》,梨园行当原是下九流,引以自傲的只是“任世道怎么变,上至皇上、下至草民,总是要听戏的。”奈何世道变得如此快,一种文化、一类好恶、一个群体的被抛弃,也可以是瞬间的事情。政治的巨手翻云覆雨,原本也和戏台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莫认他乡做故乡。
也从西厢记、牡丹亭里看过旧剧的戏词,或华美或隽永,沁齿留香。犹记在北京看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是平生第一次看现场版昆曲,听都罢了,因不懂只能凝神分辨咿呀唱些什么,戏文虽是极熟的,欣赏总归大打了折扣。倒是戏台上的举手投足、眼波流转、颦笑顾盼,却是极美的,极含蓄却无处不是戏,极蕴藉却时时如惊雷。那样繁复冗长的美,在这样急急如风的时代,也只能是艺术了。就像有日穿古装,珠翠摇曳裙裾扫地,美则美矣,到底是只能定格在画面里。
《红楼梦》里看《山门》,“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传统的文化原是一脉相通,文中有戏,戏中有禅,禅中有诗,诗中有画,浸淫其中其乐无穷。这般混沌也是中国的文化,求通而不设界,求高而不刻精,求悟而不实解,最高境界全可归于“禅”——妙不可言。
《旧戏新谈》,是黄裳在民国末的专栏文章,戏与伶人大多陌生,文章读来倒也有趣。只是现在看新谈,到底是不新了,专栏文字原是随性随时,也只得随意观之。以戏谈史,本是绝佳视角,戏是百姓的史,史是戏中的词。特别是老戏本,经过数代打磨,去沙存金,最能见国人好恶。倒不必新谈,旧戏细谈,便是极好的了。吴藕汀有本《戏文内外》不知如何,改日一读。
《旧戏新谈》读后感(四):读完它我说话写文一水儿的民国味儿
这本书每篇文章基本都作于民国时代,黄裳一直在文中说自己不是个懂戏的人,强调这书不是绝对的戏评,只是【新谈】【随笔】。其实,每一个想评戏又怕被人喷的写作者都爱说这样的话……
说实话,许久不曾认真读过戏评,《马明捷》那本戏评也算是基本读完了,但其中并无很多真正的戏评,而多人物传记与当时当地的京剧类记录。而这本书不同,它是真正的评论文字。现在可称之为大家小书了,其实有些观点真真是一家之言。并非我公报私仇,因他在文中特别讨厌我男神而就在这儿批评他。翻阅他的文字,除了对杨小楼、余叔岩、候喜瑞这样的老一辈大家予以表扬外,其他基本都是批评之词。连梅兰芳也不例外。1948年时那些老牌的戏评家都觉得当时的角儿是“离经叛道”,那他们真的应该活到现在来看一看当今的梨园。简直就是毁经灭道了。
读他 的书还是能增长很多知识的,比如迎帘好与碰头彩,比如杨小楼当时备受赞誉的原因(演出实录),比如小生行的分类与评定,比如美人计、回荆州、祭江等一系列三国戏目的政治因素等等。内容涵盖很广,也颇有趣味。我觉得,好戏评的好就在这儿了,文字易读易懂,能够让读者从文字中看到当时演出的真实状貌,同时能够旁征博引,不止是京剧,不止是戏曲,还能融入文学、历史、政治、哲学、时事等各方面的内容。不像现在一些所谓的“戏评人”,写文章卖弄文采,偏偏用文言文去写,文言文的文法句法还不一定全对,揪着演员的一点点错误不放手,对唱腔一句一句去评,读着很是费劲,还没有立体感和真实性。
好文章总是能贴合人性、贴和生活的,他一定要有血肉感,真实性,曲高和寡也是要有个度的,就比如高冷如嫦娥仙子,也是人的面目,美人的姿态。再如丑陋如猪八戒,猪脸猪身,却有着人一样的个性,贴近人情,让人觉得亲切可爱。
读这书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当时戏曲状貌,甚至是舞台的真实情况,学到了一些以前不曾接触过的新词。更重要的是读完它我说话写字都是一水儿的民国味儿了= =。传染的力量就是这样大。
最后说一句:一定要时刻记住封底的话:“读者无须苟同,亦无须苟异,尤其是月旦人物之笔,求同存异可也。”若是一味地信它,就坏了事儿了。
《旧戏新谈》读后感(五):没条件,有收获——读黄裳《旧戏新谈》
没条件,有收获——读黄裳《旧戏新谈》
看到我了解一二的戏,我就知道黄先生写得好,读的有滋有味;可是碰到我不知道的戏,我读的就有点燥,有时甚至一目十行、二十行地掠过,可惜的是,我不知道的戏又占大多数,真是“碰”的头上起包……
其实,小时候我是很喜欢看京剧的,我当然没有黄老那时那么好的“条件”,可以逛戏园子,可以目睹聆听名震南北的名角的精彩表演。我只是蜷在被窝里,看电视里,脸上描的亦庄亦谐,或俊或丑,如鬼似仙的人物,或踩着高底皂靴迈着有楞有角的方步,或穿着花鞋移着如风吹柳般的凌波微步,在或缟素或堂皇的舞台上唱、念、坐、打。我那时是喜欢武戏的,不喜欢那些慢悠悠的,一唱三叹式的文戏。现在偶尔也看央视11频道的节目,听到某些或淑雅或豪放的抑扬顿挫的唱段,也真是喜欢!可惜,我不能像黄老那样目睹先辈名家的风范了!
这本书也是黄宗江作的序,言:“此书论戏、论人、论史、论政,每有种种不同的新见。读者无须苟同,亦无须苟异,尤真是月旦人物之笔,求同存异可也。”
我就找到评论胡适的一段,别具一格:
“胡适博士战前著过一篇自传性的文章‘逼上梁山’,自夸其改革国语等等业绩。最近又作《过河小卒》之诗,隐隐之中也窝有被‘逼’意。然而我看这与林教头的处境倒是大大的两样的,一个是真的被逼,一个则是荡妇失节前的呻吟也。”
后面评价林教头的一段也别有风味:
“本来是统治者的爪牙,却被赶到‘反叛’的阵营中去,事理反常,竟至如此,难怪邵康节老先生在驴子背上掉下来,《水浒传》楔子虽未揭出其摔下驴背之因,我想邵老天机妙算,应该早知天下要大乱了。”
前一段语出惊人,后一段我是没有想到(不论是看书,还是看电视剧,我都没有把林教头往“本来是统治者的爪牙”这方面想。),读来也算有收获。
看到后面,越来越有味道,跟着黄老先生感叹老艺人的艺术人生和人生艺术.
另外,我发现这本书里所有"而"以"面"代(我看的是pdf版电子书),不知道是校对失误,还是有何避讳,亦或是不清晰所致.
2006-2-27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