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辑部故事》是一部由郑晓龙 / 王建军执导,吕丽萍 / 黄海波 / 井柏然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编辑部故事》影评(一):植入广告
看这样一部电视剧仿佛是缩小版的世间百态,能感觉到导演的用心 嬉笑中带有很大的讽刺 我开始挺喜欢 但是后来另我反感的是居然植入广告
什么 京东商城 还居然出现了新华保险的广告更加可气的是 在三WWW刘老师的电脑上居然还用新华保险的超大字体来做封面 简直是令人觉得恶心太恶心。。。。。。。。。。。。
《新编辑部故事》影评(二):二十年的美好回忆,就这么给彻底毁了
也许导演想表现得有情有义:于是把现实生活中编辑刘胜友的饰演者逝世的消息,也穿插到了剧情中。并且安排他的儿子“子承父业”,也进了编辑部。
也许导演想揶揄一下葛优:于是说他“如果出席了别的见面会收了钱,唯独这次不收钱会坏了规矩”(大概也就解释了李冬宝这个大活人为何在剧中,连一个真人面都没有露);
也许导演还想表达些什么,但恕我眼拙,什么也没看出来......
实际上我看到的,只是发了福的主编戈铃,只是由花痴、死抠、伪娘组成的编辑部,只是有过气明星打酱油的老套......
时隔了二十年,等来的续集就是这么一个结果。虽然只看了一集,我已然觉得没有必要再看下去了。
《新编辑部故事》影评(三):可不可以敬业点
不得不说一句,这部剧简直是对《编辑部的故事》的亵渎。也许有人觉得这样说有点过,但这真的是很多看过这部剧的观众的心声。论剧情就松懈无想象力,论喜剧效果就全凭演员作没有包袱,论主演演技就矫情做作不走心,论拍摄剪辑就粗制滥造,论场景设计主角服装就完全不时尚。你说你剧本写不过王朔冯小刚马未都,导演导不过赵宝刚,演员请不起葛大爷,但你也得差不多啊!你做不到老版的经典、做不到《武林外传》的里程碑,你是不是也可以学学《爱情公寓》的敬业啊?!虽然《爱情公寓》的大部分桥段都是借鉴美剧了,但人家最起码在认真的拍,演员也在认真的演啊!能不能多多少少学学这种精神!不要顶着经典的帽子来为所欲为好不好?!这跟富二代权二代拼爹有什么区别?剧集本身毫无内涵价值却仍可以赚足卖点和眼球,哪怕都是负面信息!
《新编辑部故事》影评(四):为什么会是?狗尾?
戈岭原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异类,一个反叛者。在新版中却成了一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黄海波尴尬地模仿葛优,没得葛优的“灵”反而模仿到葛优的“贱”兮兮。看得出来新版制作是比较用心,王千源啊黄海波啊都很厉害。这剧就想新红楼一样,想向老版靠拢又想有新意,最终也并未找到自己定位。空有了好的IP和资源,但这种IP可能反而是拖累。根本问题在于,老版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老版更像是一部特定时期的艺术品,就好像把蒙娜丽莎放在文艺复兴时期而不是后工业革命时期来观赏,老版电视剧带给人的的影响是震撼的,是无与伦比的,是多年后想起还难以释怀而且还能点点头认为既有启发的。新版要做到这些实属不易,不是光借鉴老版的壳就可以了,而是要求导演有一个更高更宽广的眼光,能如老版一样洞察现今,创作出更饱满的形象,而不是流于表面,将新版作为老板的纪录片或是多少年后的特辑。
《新编辑部故事》影评(五):一个更年期妇女的唠叨
一个更年期妇女的唠叨
——《新编辑部故事》观后感
中午趴在桌上不想午睡,随手点开了优酷,无意间发现吕丽萍出演了新片《新编辑部故事》(新编辑部故事,2013年,导演:郑晓龙/王建军,编剧:巩向东;主演:吕丽萍/黄海波/井柏然/陈好/王千源/ 等),看了不到半个小时,果断放弃。
当年《编辑部的故事》带起了室内剧的收视热潮,葛优大爷演的李东宝手持双汇火腿肠的广告猪头哥至今还记得:想谁呢?想戈玲!来,给你介绍个新朋友……戈玲是谁?
经典翻新或者拍续集,一般是在期待和大锤之中徘徊!对不起,这次迎接《新编辑部故事》的没有期待,只有大锤!
从小编变主编,从戈玲变戈姨,从当年东宝哥的女神变大腕李东宝先生的前妻,当年的老编们退了走了,于德利发了,连东宝哥也不来了,剩下的只有一个更年期的女主编在那面对着一堆装傻卖萌的后辈唠唠叨叨。
砸了,真是拍砸了,一声叹息……
另:对比一下《编辑部的故事》和《新编辑部故事》第一集的台词,这么些年,大伙的观念变化真大!
《新编辑部故事》影评(六):郑晓龙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东方卫视每天跟在新剧之后复播《编辑部的故事》老版客观上有点损吧,有对比。老版的语言的接地气、生活化,“人间指南”真心的热心肠;老演员的可亲可信;年轻的吕丽萍比现在清纯多了!那么多好听的插曲,现在任何电视剧也推不出来!
新剧只有高清精致的画面,鲜艳的色彩,陈好的久经考验的美丽,刘蓓的性感客串,另外只有每个故事结束时的举牌美体女孩子是个亮点;别的:主体内容太差了,台词太弱!!!表演太装腔作势!!!用不着这么急着逗观众笑吧,实际上一点也不搞笑;老版只是注重有趣,就效果很好!
论闹,让人家《武林外传》比的差姥姥家去了,让人家《炊事班的故事》的幽默可信比的差姥姥家去了。不跟同为20年前的《我爱我家》比了,后来人家英达的《地下交通站》比这闹,比这搞笑多了!比这好的喜剧多了去了,值得一提《万卷楼》。就是演办公室的故事,很多剧都有类似框架,都不乏幽默成分!
真心很纠结。想看美丽的陈好;而看故事禁不住的想换台!
一个《甄缳传》上了天,《金婚》也不错;怎么这个就入了地?!郑晓龙?
《新编辑部故事》影评(七):从BTV的一则新闻想到的
在新闻界有这样一句话:狗咬人不叫新闻,人咬狗才叫新闻。BTV的节目经常让我想起这一句话,拿摇控器调台时经常能看到令你无比惊悚的画面。所谓的,写实记录片。
一个孕妇躺在北京一家医院的床上,应该是临近生产的前一刻,她匆匆赶来的丈夫满头大汗得准备送妻子一程兼表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摄影记者在一群喧嚣的人群中,利用自己的职业素养拍下了这一镜头,并在电视台播放了出来。这则新闻让人想到的不是电视剧中的那种家人围聚在产房门口,等待新生命出生时的温馨感人场面。而是让人十分置疑这个丈夫的为人,怀了双胞胎的妻子即将分娩,他的仓促和没有半点兴奋之情让人怀疑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一个白手起家的大款,有了钱之后开始花天酒地,玩了一票小姐之后,任哪一个小姐也没能给他生下一子半女,反倒是最早被他抛弃的糟糠妻收留了他并给他生下两个孩子。这就是BTV的这则新闻给人留下的印象和感觉。无比的龌龊与猥琐也无比的令人印象深刻。尘世间的事情有些时候真的不能用常理来想,就像尘埃永远都是尘埃。
所以,聒噪的情景喜剧,比家常理短的婆媳喜剧好太多了,无与伦比的丈母娘,由何赛飞的那张脸开始让人看了能吐出来。
也许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看过太多的香港的搞笑喜剧,从家有喜事到家有喜事2010,不胜枚举。香港著名的喜剧制片人兼教主黄百鸣,我一直认为他应该非常感谢吴君如,没有她,香港的电影不会恶俗得如此彻底。
《新编辑部故事》影评(八):谈此剧演员的矫情和做作
期盼已久的新编辑部故事终于播映了
看了两集有些失望
演技最好的是陈好,很难想象没有陈好,这部剧估计前两集都已经连人评论的力气都没有了。
其余的,唉!但是也不容易,可见喜剧真的不好演。喜剧演员可以演悲剧也可以也正剧,但是正剧悲剧见长的演员很难演喜剧。比如说:宋丹丹,姚晨,闫妮。而鲜见哪个悲剧演员把喜剧演好的。
吕丽萍适合正剧,或者说黑色幽默见长,吕丽萍角色的成功之处全在于男人的映衬的。郭书瑶和井柏然两个新生代演员演技相对来说还算可以,可惜显然被下面的两个演员搞的全然不见自然和舒展性。
黄海波和刘千源的表演:为了表演而表演,声音动作过于夸张,在话剧中声音大、不顾面目表情的自然尚可,毕竟离观众远,但是在电视上,一个特写就让观众看着不舒服,做作的太厉害。
黄海波一山东人,在剧中操着一口不地道的北京腔,有点邯郸学步的赶脚,听着别扭。
变态猥琐的拿不出节奏,无法与其他演员达到默契,除了阳痿娘炮这些再也不能向受众传达直到心灵的东西。
不过每集的客串演员都还不错,所以尽量的快进。嘉玲啊叶蓓啊……
看看客串演员比较好,可能是客串的原因,所以会自然轻松许多,正式这样的原因,恰恰演活了人物。
看《新编辑部的故事》需要再看一遍《武林外传》来弥补下。
在对针砭时弊上,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外林外传》大胆犀利。比如闫妮泼辣大骂房地产商*******
《新编辑部故事》影评(九):令人失望的狗尾续貂,看了想吐别怪没提醒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引起轰动不是偶然的。先说编剧,马未都、王朔、冯小刚三大才子联袂琢磨25集,能不是精品吗?再看演员,张瞳、吕齐是北京人艺的国家一级演员功力深不测,葛优、吕丽萍、侯耀华才华横溢,张国立、濮存昕、李诚儒、李玲玉、英达……打酱油的队伍都星光耀眼!
《新编》最大的不智是刻意强调与《编辑部的故事》的“一脉相承”。请得来的吕丽萍、童正维担任原角;请不来的葛优、侯耀华都编排一番,相当于相声里的“砸挂”(谁叫您不肯屈尊呢!估计给两位打过招呼);不可能请来的张瞳、吕齐(已去逝)也做了交待。费了这么大劲,观众当然会拿“新”、“旧”两部剧详加比较。黄海波能盖了葛优?王千源PK掉张瞳?身高1米6, 自以为 “不含糊”叫做自我感觉良好,但非要去和姚明比不是犯傻是什么?
《新编》根本没想明白目标观众是什么人?给新新人类看,就别扯他们出生前的那部“老皇历”,直接另起炉灶;想给怀旧的70后看,沾沾《老编》的光,风格又太颠覆了。原先是120%的生活化,人物、情节娓娓道来,润物无声;新版刻意舞台华、戏剧化。夸张的肢体动作,念顺口溜式的长篇逗笑对白,大开大合的脸部表情,举手投足都是演话剧,每集完了还让美女举个牌子……对新版有所期待者,必然对老版有深厚的感情。可怜的人们,苦胆都“吐”出来了吧?
破费5000万买断网络播放权的乐视,把新老两个版本放在一起,打的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主意”。问题是没花5000万的腾讯、优酷也可以播老版呀,乐视还是亏了!想在电视大屏幕上欣赏老版也容易,东方卫视在连播两集《新编》后,接着播出旧版,还是上海人“拎得清”呀!
《新编辑部故事》影评(十):入戏、出戏与脱戏
根据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一当今表演界的典藏所开创的表演体系,亦称为体验派。理论上来看,所谓体验派,则是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下意识的创作。要求演员们无论在舞台上或是戏剧里,或者说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做到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常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这似乎在我们外行人看来,叫入戏。
实践上来说,这部洋洋大观的《演员自我修养》,还给出了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就像《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不断地在“引经据典”和“街头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着“戏剧人生”或者说“人生如戏”的激情荡漾。在笔者看来,这也是所谓的出戏和脱戏。
可以说,如此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但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它还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乃至今日的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此上纲上线,旁征博引,凭笔者管见,并非只为“戴高帽”。只是在看了《新编辑部故事》后的浅见薄论而已。在此与人分享,讨论下这部《新编辑部故事》在表演上的亮点罢了。原因,则是全在于当年风靡一代的老《编辑部故事》,无疑是难以言表的经典。
而这部《新编辑部故事》,诞生于信息高速传递的今天,故事主体之厚重,观点视角之独到,已然无法与当年只停留于书刊报纸等形式上的纯平媒独霸的年代,相提并论。尤其是在这个无网不至的微博岁月里,大众的视角已然宽阔到诸多人的想象力之外。因此,新剧的内容在迎合时代热点和当代人特点的前提下,大胆地将影视剧的“硬件”之一——表演,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和开创:将情景喜剧和舞台剧结合一起,既有类似《粉红女郎》的“活漫画”形式,又类似《武林外传》的章节体;在几位主演精心设置和大胆尝试之后,其结果是,将剧中的人物和剧外的社会有效且广泛地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剧中人都是颇具代表性的社会人物,还有效地承担着旁白者的作用,既有表演体语,又有内心读白;而表现形式上则更加大胆,以体验派的核心特点为主,动用了包括语言、表情、肢体,甚至双簧、载歌载舞等等多种多样的尝试,可以说是一次戏剧表演的大杂烩,亮点频出!
在连番的入戏、出戏与脱戏的精彩演绎下,演员们将《新编辑部故事》拿捏得既有小品的精悍乐趣,又不乏情景喜剧不断创新,更难得无厘头和后现代般喜剧特色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