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落日》是一本由袁伟时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4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落日》精选点评:
●大概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没有想象中好看。
●这类人的历史观念还停留在两千年前
●司马青衫之作
●烂书
●看到民主政治,个人财产自由就看不下去了。帝国落日了,根本在于是因为落后了一个时代,是因为社会的根基劳动人民被长期忽视,无法组织和发动起来。
●值得一看。文言文素养有待提升。
●当一本故事书来预期的,读了半天发现是本思想史,然后我才明白为什么袁教授是哲学系的老师了……
●中大哲学系。没太大新意。
●GREAT!
●历史是件沉重的事,逃不出当时的羁绊。
《帝国落日》读后感(一):这本书不错
我是看的电子版,没有买到纸版的。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应当重编了,以前的写法太追随政治,不尊重史实,对人物评价也不中肯。
这本书用更全面的史料,重新评价了晚清以来的历史人物,很不错的。
《帝国落日》读后感(二):对晚清历史不熟,不宜早读此书
好像是读易中天的某本书,引用了此书,很感兴趣,一直拖到现在才读。 原以为是晚清通史类的,读起来才知道是对那个时期的人物、思想的论述。 总体感觉,此书还是读早了。对晚清那段历史、人物了解太少,读此书一头雾水,不是给我这样的小白看的。 对人物、思想地论述,不敢臧否,仅此个人喜好说说吧。 喜欢的地方,在于其对中国思想中固化、不包容那部分的阐述,还算客观。个人觉得,有段时间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占了上风;近期吹捧传统文化,又取得了优势。文化这东西,更多的是思想、形而上的。修身养性无所谓,可居然有人会认为上古哲学早就揭示了万物运转规律,可以解释一切科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小孩子们狂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这都是什么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加解释,就是死记硬背,这不是荼毒生灵吗。 不喜欢的,是对人物分析有些简单化。一方面,作者始终批评对人物不要戴有色眼镜去看;另一方面,却觉得作者对人物有预设的标准。或者说,脱离了时代的局限性,过于用现代的标准,去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晚清时期,老大中国,积重难返,不破不立,难道说魏、郭等人真被重用了,就能顺利进入现代化?
《帝国落日》读后感(三):对晚清历史不熟,不宜早读此书
好像是读易中天的某本书,引用了此书,很感兴趣,一直拖到现在才读。 原以为是晚清通史类的,读起来才知道是对那个时期的人物、思想的论述。 总体感觉,此书还是读早了。对晚清那段历史、人物了解太少,读此书一头雾水,不是给我这样的小白看的。 对人物、思想地论述,不敢臧否,仅此个人喜好说说吧。 喜欢的地方,在于其对中国思想中固化、不包容那部分的阐述,还算客观。个人觉得,有段时间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占了上风;近期吹捧传统文化,又取得了优势。文化这东西,更多的是思想、形而上的。修身养性无所谓,可居然有人会认为上古哲学早就揭示了万物运转规律,可以解释一切科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小孩子们狂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这都是什么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加解释,就是死记硬背,这不是荼毒生灵吗。 不喜欢的,是对人物分析有些简单化。一方面,作者始终批评对人物不要戴有色眼镜去看;另一方面,却觉得作者对人物有预设的标准。或者说,脱离了时代的局限性,过于用现代的标准,去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晚清时期,老大中国,积重难返,不破不立,难道说魏、郭等人真被重用了,就能顺利进入现代化?
《帝国落日》读后感(四):越来越发现,讲晚清和民初的书读起来很有现实感
恰巧在读这书之前看完了《走向共和》,还在kindle上把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读了一半。此外近来读了一点清末和民初的著作,给我的感觉是很有现实感。社会各界的眼界放宽,在地理和心理上的广度都大不一样,从关注国内到了解世界大势,希望救国救民;从顺应天意到谋求自身利益,实现合理的个人诉求,一切都那么相似。求学,求新,求变,成为大部分人共同的希望。但遗憾的是,当年的覆辙恐要“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这本讲历史的书,更准确地说来,其实讲的是思想史。作者的用力,是在各界的思想,各种的思潮,试图从胡乱盖棺的乱葬岗里,把前代的人挖出来重新检点,该竖碑的竖碑,该画像的画像,该铸铁人的,也要说清铸像的理由。
我其实颇不理解一种成见,以为凡做学问,必有其立场,势难做到居中不偏。因为学人凡能务求实事,每求真是,则文章一付梓,其立论是否公道有理,读者一读即知之。凡批判他人之研究有立场问题者,大率是自己先戴了有色的眼镜的——须知刻意制造为红蓝的电影,方须戴红蓝的眼镜;然而制造时本来就没有红蓝的,纵使带了眼镜,那也看不出立体的效果,反而把画面基本的样貌都损坏了。
这又使我想起昨天拉杂看完的《十二个春秋》。其实留洋的学生,总是旧政权的掘墓人。但不管是留洋,还是在国内,学生时代的人,看到了甚么,是否看得懂,看得透,又要看个人的领悟力和理论功底。对于一般人来说,行万里路先要读万卷书,没有理论指导,看到了贫富分化,看到了穷苦人的日子,体会到了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就很容易变得左起来,希望有一个一揽子的方案,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时代跳不过,历史跳不过,过程总要走。学费现在不缴,以后总要补的。
塞德里克·格里穆有一本《追踪1789法国大革命》,是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分解为一个个事件,让主人公经历期间,进行选择,获得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将这两项各自计分,哪一项为零,即为从革命中输掉了。这书很有意思,颇有点电脑游戏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有一句话很吸引我,那就是不存在所谓的跨越式发展,路总要一步一步地走。读了《晚清大变局》之后,我又想到,过去的事件,就已经永远地过去了——当时的时局和空气,当时的匆匆行人和蒙蒙烟雨,当时的硝烟和炮声都已经不再,永远沉没在了时间的深潭里,无法切身感受,无法获得逼真和直观的体认。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将其还原成原来的样子,原原本本地回顾那段过去的时光,唯有寄希望于史家和忠于史实的导演编剧,将当时的情景尽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出来,让我们再听到当时海岸的风吹过兵舰的声音,再看到一个个事件如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领悟到从古到今,从愚昧落后到懂得学习经历了多么长久和艰难的历程,领悟到我们是如何跟着自由的旗帜走向了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让我们在史实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索,根据每个历史人物一生的起伏,根据每个人自己的声音、每个事件本来的样貌决定我们采取的态度,而不是让我们被动地接受政治挂帅后敲定的判决。历史可以被发现,但每个人的思想不可以一锤定音,也永远不可能一锤定音。
《帝国落日》读后感(五):公知写历史
转杜树人先生文章一篇,批评的是马勇,但马、袁笔法实是同源。写得比鄙文好太多了: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3/9/29/1076294.shtml
有很多人很都喜欢这本书,这并无不可。但是,喜欢的人还很喜欢赞誉“历史学家”袁伟时,这就有点问题了。因为这世上并没有一个历史学家叫袁伟时,有的只有公知袁伟时。
现在很多人很喜欢动辄批判中国前三十年的史学,殊不知这三十年的学术自有其成就可言,只是有人不看书而已了。前三十年的史学研究有没有问题?有。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忘了历史学家的本份,一来喜欢以古讽今,做政治的打手;二来就是动辄给历史人物定性,炫耀自己的后知后觉,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前人的愚昧无知,声称他们贻误了整个民族。而袁伟时就是这两种“传统”最好的继承者。其夹带私货,要当政接受“普世价值”等等的意思,读者自然都能看出;至于其动辄贬斥“封建统治者”愚昧无知等等,又与前三十年的史学何异?站在当今评论前人,谁都能挑出这个不是那个不是,然而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史家所必备的,就是理解之同情。清朝在应对西方冲击时的笨拙,又岂是一两个统治者的愚昧或是所谓传统文化的落后所造成的?想象一下,数千年来都作为目所能及的天下的主宰的天子,又如何会认识到这几声炮声背后的会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冲击?即便是军队惨败,他又怎么知道这群海上的蛮夷和当初北方骑在马上的蛮夷有什么区别?中原王朝败于周边藩属或不藩属的政权或部落,数以百计(千计?),为何他们应该认识到,这次的竟然是“现代文明”来了?学术研究在这些方面早就厘清了许多误解,还是那句:只是有人不读书罢了。和前三十年的史学不同的只是,前三十年的史学热衷于用一种粗俗的、简化的马克思史学作为判断历史人物的标准,而袁先生则是拿了所谓“现代文明”作为尚方宝剑。
实际上,袁伟时整本书的论证思路都极为简单:用“现代文明”的标准判别,由于西方文明、俄罗斯、日本有这些并且统治者懂得接受普世文明,而中国没有这些外加统治者的愚昧无知不知道跟上世界大潮,所以中国迎来了数千年来未有的衰落。历史学的比较研究中有一种非常搞笑的现象:较为流行的比较研究有两种,一种是某一文明与本国文明的比较,另一种就是西方文明与任一非西方文明的比较。吊诡的是,世界文明多姿多彩,但是在后一种研究中,所有的非西方文明几乎都是一样的:专制独裁,思想封闭,等等。这一部分是由于当下比较研究本身的弊病,只知道强调比较,殊不知比较研究的重点在于联系;但这更是由于研究者自身的问题,其思路,更赤裸一点来说,就是将现在的西方定义为自由民主平等吧啦吧啦吧啦,然后开始苦心孤诣地追根溯源,找出西方历史上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传统”,继而在哈哈镜里头一照,得到专制独裁思想封闭等等的,然后套用到中国、印度、阿拉伯等一切非西方文明,正是因此所有拙劣的比较研究中的非西方文明都是一个样的。觉得很熟悉么?公知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一篇文章中如此写道:“我快速回忆了一下,进入过世界杯的足球队,背后的国家体制类型几乎涵盖了巴灵顿摩尔《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里的全部范畴;而世界上列车追尾和没追尾的国家,同样涵盖了这些体制的全部类型。”然而,在公知的眼中,“中国似乎尤其特殊,这里的事情没法办,这里的人们必须死,因为,体制没有变。”在公知看显示,眼中都是体制的问题;公知看历史,眼中就都是传统的祸害,不接受现代文明等等等等。背后台词都只有一个:普世价值啊亲。
当然这本书还有很多问题,例如史料不扎实而只知道议论,经常几页甚至十几页都看不到一条引注,即便所用史料,也是二手材料等等。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袁伟时只是一个公知,不是历史学家。这本书不是历史学著作,而只是所谓“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宣传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