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上下)》是一本由(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精选点评:
●所有对爱情、婚姻、生活和宗教信仰感到迷茫痛苦的人,去读安娜卡列尼娜吧!
●喜欢草婴老师的译本。坐着俄罗斯的火车读这本书是另一种感觉。
●为什么《安娜.卡列尼娜》变成了《安娜.卡列宁娜》?
●浩浩荡荡的看了三个月,总算看完了,越到后边越精彩,值得细细咀爵。
●4月整整一个月都在拜读安娜卡列宁娜。地铁上无数次睡着。果然经典的书都很晦涩。或者说我的文学功底差点?这种绕弯弯需要解读深层含义的经典现在越来越难静心深读了。话又说回来,相比安娜,列文给我的印象更深刻吧。靠谱的小伙子!给自己的人生新的机会重新解读体会~
●在这俄罗斯贵族世界的角落。
●难看
●为什么要死呢?
●对安娜之死毫无动容;感动于莱文皈依于善
●水平有限,暂时看不出伟大之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没有其他的消遣方式,所以小说总是写得特别长?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读后感(一):初中读过。人生的第一本外国文学。
毕竟是经典名著。
单从心理刻画来讲,比《围城》高出一个数量级,比《红楼梦》高明太多。
列文就是托老的化身,朴实能干,但他的一些哲学和改革思想确没有价值,可以略读。罗素说托老的哲学很弱。
在基蒂被高帅富渥伦斯基婉拒前,列文被基蒂直接拒过一次。即使这样列文还是喜欢基蒂,真是ds的命。
美女安娜的爱情也算不上悲剧,这种故事太普遍,而且是自己选择的。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读后感(二):细腻的心理古今独步
单从心理刻画来讲,比《围城》高出一个数量级,比《红楼梦》高明太多。
列文就是托老的化身,朴实能干,但他的一些哲学和改革思想确没有价值,可以略读。罗素说托老的哲学很弱。
在基蒂被高帅富渥伦斯基婉拒前,列文被基蒂直接拒过一次。即使这样列文还是喜欢基蒂,真是ds的命。
美女安娜的爱情也算不上悲剧,这种故事太普遍,而且是自己选择的。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读后感(三):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上流社会的男女,表面的贵族气,风流、高贵、奢华,内里的颓靡,保守、偏执、空虚。安娜打破了偷情的限度,演绎了上流社会的“下流勾搭”——私奔,然而,正视个人内心情感敢于追求虽然可赞,但安娜仍然没有摆脱上流社会深入其骨髓的种种病毒,最后还是悲剧收场。虽然安娜是主角,但列文这个人物更耐人寻味,尤其小说最后关于列文思考关于信仰的问题的部分,很精彩。俄国作家似乎大多信仰基督教,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都有对于基督教信仰问题的阐释,而对我而言,这正是他们的小说迷人的地方~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读后感(四):5月就献给了想象中飘雪的火车站。
本书对细节的描写挺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如风景,人物的思想活动,一场看似和主题没啥关系的比赛等等。这些串起来就成了书中的细节,然后当中就刻画形成了人物。总之就是妥妥的初高中必读书籍的风格哈哈。挺耐读。属于那种啥时候抓起来读一段都非常有意思的书。书里有两条线,不光是说安娜的爱情经历比较悲惨,另外还有一个是在人生信仰的探求,从无信仰到最后接受拥有信仰。相比主人公安娜,我觉得这个人的故事也挺棒的。但是一扯到宗教,然后还有俄国的历史与文化,因为不是很了解,所以读懂的也相对浅显。所以也只是弥补初高中没好好读书的遗憾哈哈。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读后感(五):上部
初读《安娜·卡列尼娜》
开篇以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和妻子陶丽发生矛盾,来引出安娜,为了劝和哥哥和嫂子而出场。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沃伦斯基,展开了接下来的故事。
随着沃伦斯基的出现,要让陶丽的妹妹吉睇要在列文和沃伦斯基两个人之间做出选择。沃伦斯基的出现,让吉睇选择了他,抛弃了列文。而,沃伦斯基则抛弃了吉睇,选择追求安娜。却害了吉睇,我觉得他是自私的,
他们两在火车上相遇的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安娜以为是巧合,出乎意料,内心慌乱……
安娜和丈夫坦白,和沃伦斯基去了,觉得她好勇敢,敢于追求自己的真爱,还没读到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