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25 01:40: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读后感锦集

  《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是一本由周作人 / 丰子恺 配图 / 钟叔河 笺释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精选点评:

  ●了不起

  ●竖排版的,看起来有点费劲。不过慢慢读来才有趣味:)

  ●有意思

  ●有趣得很~

  ●诗好,画好,笺释下了大工夫。

  ●有意思。

  ●钟叔河。

  ●爱

  ●太有意思的书。 钟叔河的笺证也很好。 装得也雅。

  ●为了做讲座才看的,里面有很多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诗,希望下周讲的时候,听众们会喜欢。

  《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读后感(一):人生像一幢三层楼的房子

  人生像一幢三层楼的房子。第一层是物质的,第二层是精神的,第三层是灵魂的。世间大多数人就住在第一层,一辈子忙于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少数人如学者艺术家等,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即专心学术文;更有少数人对第二层楼还不满足,爬上三层楼去探求人生的究竟。——丰子恺

  《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读后感(二):寂寞作书寂寞读

  近来读罢《儿童杂事诗图笺释》,以一个普通读者角度,总觉周作人不过借儿童名说己事而已,无非幼时生活、记忆种种,虽牵涉民俗文史甚广,若无丰子恺生动写意的配画,再无钟叔河博学确要的笺释,这些诗便未必如此可观。且原诗本牵涉许多江浙一带的“旧时风俗名物”,钟释又颇多古文的典故、由来,无一定学识,看去也实吃力。正如作者书中题记所言:“我这一卷所谓诗,实在乃只是一篇关于儿童的论文的变相,不过現在觉得不想写文章,所以用了七言四句的形式”。这样看来,虽然是一本好书,不寂寞却是不大可能的。

  《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读后感(三):《儿童杂事诗》之:抛堶

  周作人《儿童杂事诗》乙编之二十:陈授衣

  绝爱诗人陈授衣,善言抛堶折花枝,泥婴面具寻常见,喜诵田家杂兴诗。

  -----------

  钟叔河笺释最后一节:

  《抛堶》这幅插画,我看也是画得最好的,因其主意即画儿嬉,不是古诗今画,也不是摹写故事也。乙之十八捉迷藏那幅也一样,不过这幅描写的场景,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已不复可见,往公园水面投掷瓦石早被禁止,适于“打漂漂”的小青瓦片亦恐已绝迹,所以更加难得了。儿童游戏其实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能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笑貌风情,形象的记录更可看出社会风俗亦即活的文化的流转变迁,更有价值。而诗人和画家却仍多半看不上眼,《抛堶》此类画殆成绝响,此其所以为难得也。

  ---------

  丰子凯画

  《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读后感(四):彼此

  刘绪源(?)说过,读周作人的文章,读不下去,可以先读与之相近的东西。那么这一切应当建立在“不愿读的人是否有损失,读了又怎样”的思考之下的吧。我不以为读书是必要的,但这不必要,却也就不能泯灭了读书的无量乐趣。然而倘将这乐趣表之于人,又怎样呢?我们难道不是应当说,又怎样呢?似乎触到了一些东西一般,“需求”这字眼就出现了。只不过是需求,我并不以为在读周作人之前看到这本诗图笺释是一种偶然,即便没有遇到这本书,我最终也会寻找到周作人以及此后的种种。但相反,另外一种,读了这本书,读了那本书,他仍旧不必看周作人。我说的是不必。确然是不必。

  把这些说完后,似乎可以明明白白地说,这本《儿童杂事诗笺释》(岳麓版)于我正有着刘绪源所说引子的作用,要我珍重字句,对言词的感觉。那时钟叔河所引的周作人的每个集子名是如何蛊惑着我,他所提到的观鱼名下的东西我又如何想读。正是那时候买了《文化苦旅》,而现在自己仍旧看的是周作人、是梁遇春。“有什么必要”“又怎样呢”?

  想起高中有些酸酸的。因为书籍的少和那时的至今不改的这些爱好。

  高四看到了这本书的岳麓版,看到了,

  那里有个老人带着一部胡子,

  他说,这正是我所怕的,

  有两只猫头鹰和一只母鸡,

  四只叫天子和一只知更雀,

  都在我的胡子里做了窠了。

  《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读后感(五):他是“国漫之祖”: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读书者报告(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179208/

  “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这是俞平伯对丰子恺的评价。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像一首带核儿的小诗,像橄榄,老觉着那味儿。”

  好友朱自清看了说:

  丰子恺,是我国近代艺术史中的极其可爱的生活家,他是画家,也是散文家。

  你可能会觉得他的画作与散文皆平平,但往往捧起他的散文,就进入他的自然世界。

  如果说余光中的散文让人膜拜顶礼,那么丰子恺的散文让人心驰神往。他笔下的生活不就是我们的日常吗?一事一物皆可入画,一情一叹皆是文采。

  丰子恺的写作贴近日常,他以写作他的孩子们出名,《瞻瞻的脚踏车》、兄妹玩耍扮新郎新娘那幅《软软新娘子》、《忆儿时》、、《钱塘江看潮记》、《东京某晚的事》,他的散文真的很有意思,他本人一定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想当一个好作者,往往得敏感,才能觉察出与普通人不同的生活百态。丰子恺并非不敏感,他的文和画讽刺不输钱钟书,但是日常他并不乐意怀着刻薄入木三分的笔法写作。

  他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却写“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他谈论作客

  优待的虐待是我在作客中常常受到而顶顶可怕的。例如拿了不到半寸长的火柴来为我点香烟,弄得大家仓皇失措,我的胡须几被烧去;把我所不欢喜吃的菜蔬堆在我的饭碗上,使我无法下箸;强夺我的饭碗去添饭,使我吃得停食;藏过我的行囊,使我不得告辞。这种招待,即使出于诚意,在我认为是逐客令,统称之为优待的虐待。

  他敏感却不萎靡,他常常一语中的却不刻薄伤人。

  他谈论富贵变成贫穷全靠“渐“来度过。

  人之所以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成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他谈论初冬浴日漫感:

  自然的命令何其严重:夏天不由你不爱风,冬天不由你不爱日。自然的命令又何其滑稽:在夏天定要你赞颂冬天所诅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诅咒夏天所赞颂的!

  人生也有冬夏,童年如夏,成年如冬;或少壮如夏,老大如冬。在人生的冬夏,自然也常教人的感觉变叛,其命令也有这般严重,又这般滑稽。

  他谈论自己跟随李叔同先生学习的经历:

  我小时候从李叔同先生学习弹琴,每弹错了一处,李先生回头向我一看。我对于这一看比什么都害怕。当时也不自知其理由,只觉得有一种不可当力,使我难于消受。现在回想起来,方知他这一看的颜面表情中历历表现出对于音乐艺术的尊敬,对于教育使命的严重,和对于我的疏忽的惩诫,实在比校长先生的一番训话更可使我感动。古人有故意误拂琴弦,以求周郎的一顾的;我当时实在怕见李先生的一顾,总是预先练得很熟,然后到他面前去还琴。

  但是现在,李先生那种严肃的慈祥的脸色已不易再见,却在世间看饱了各种各样的奇异的脸色—当作雕刻或纸脸具看时,倒也很有兴味。

  无论是作画或是写文,他强调艺术的本色在于“真”,这种真并不是指西洋画的全部还原,而是自然,事物的本质。

  艺术家要在自然中看出生命,要在一草一木中发见自己,故必推广其同情心,普及于一切自然,有情化一切自然。

  谈自己的画

  把日常生活的感兴用“漫画”描写出来——换言之,把日常所见的可惊可喜可悲可哂之相,就用写字的毛笔草草地图写出来——听人拿去印刷了给大家看,这事在我约有了十年的历史,仿佛是一种习惯了。

  我对于我的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

  作为父亲,丰子恺先生也是十分开明的,他懂得爱孩子,更懂得这种爱中既包括爱自己的孩子,也包括爱天下的孩子。孩子并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

  在丰子恺显示的文字里,我们重温他的人生:父亲中举而后病逝、在私塾画画的艰辛、求学与生计的艰难、养儿育女的快乐和痛苦、日本侵略辗转躲避的艰难。

  丰子恺爱孩子出了名,对比起现在的丧偶式育儿,反差极大。他爱孩子,希望孩子们保有着黄金时代的童心。

  有一次,丰子恺想逗一逗四岁的儿子瞻瞻,问他喜欢什么。当孩子回答“喜欢逃难,因为逃难是和爸爸妈妈姐姐妹妹们坐汽车、看轮船”时,感到既惊又喜。

  大人虽然经历丰富世道娴熟,却容易被现实蒙住了心。丰子恺先生则常常以儿童的心,去思量周围的一草一木。

  “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

  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会为着丰子恺的散文默默感动。

  有趣的人,到哪里都能活得有滋有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