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喜剧 第二卷》是一本由巴尔扎克(法)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3.0,页数:7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喜剧 第二卷》精选点评:
●哪里是人间喜剧,分明是人间悲剧。四则故事,关乎爱情与处事:婚姻仅凭一时激情难以维系,年轻人入世需谨言慎行,爱情总使人冲昏头脑,无止境地冤冤相报只能酿成灾祸。
●读第二卷时比较深刻的感受是,巴尔扎克真是擅长把小说写得五花八门,一会儿搞书信体,一会儿搞小说套小说。曾经有一个疑问,九十几部小说是否会显得面目相似,造成审美疲劳?看来巴尔扎克在这方面也是不断求变,几乎每部小说的切入点都各各不同,换着花样引人入胜。以前读《霍乱爱情》的时候,觉得加·马尔克斯是时间魔术师,现在才发现早在百余年前的巴尔扎克就更习惯在时间上跳转。不过,巴尔扎克注重一个人的过去,是因为历史能决定角色现在的行为方式、性格等等。
●你 既 想 做 妻 子, 又 想 当 情 妇 , 与 其 说 温 情 脉 脉 , 不 如 说 耽 于 逸 乐 。 你 有 爱 洛 伊 丝 的 灵 魂 , 圣 泰 蕾 丝 的 感 官 , 虽 然 你 没 有 违 反 法 律 , 却 已 经 走 上 了 歧 途。你 的 生 活 是 建 立 在 利 己 主 义 的 基 础 上 的 , 这 种 利 己 主 义 尽 管 被 你 心 中 的 诗 情 画 意 所 掩 盖 , 但 它 毕 竟 是 冷 酷 无 情 的。
●<两个新嫁娘>“与其在枯燥乏味的精打细算中生活,宁愿死于心头掀起的汹涌波澜。”
●只能说:厚的让人读不下去,读完了只能觉得累,冗长的场景描写要人命呀
●没有财产的人就应该没有缺点
●《人间喜剧》像是悲剧,雨果的《悲惨世界》倒像是喜剧
●终于把入世之初看来我都受不了自己的磨叽
●消遣之外的意义是使读者得以一窥当时的社会风貌。但是书中的大部分说教以及过于鲜明的倾向性都难免落伍。还行吧,打发时间看不错。
●不知道在哪有电子书,或者谁有二手正版书,求卖
《人间喜剧 第二卷》读后感(一):或许是人间悲剧
《两个新嫁娘》
以闺蜜间来往书信叙写故事,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最终使两人拥有了相反的结局:一个一味图自己快活沉溺于浪漫主义,一个对家庭负责理性经营生活;一个经历两段感情不得善终甚至失去生命,一个儿女承欢膝下家庭完满幸福。维系家庭幸福当然不是一时狂热的爱与激情,而应当是夫妻间祸福相依的感情与对家庭的责任感才对。
《入世之初》
两次公共马车旅行首尾呼应,对比鲜明,人物变化尽收眼底。年少时冒失轻狂犯下错,执迷不悔还以为命运同自己开玩笑;年长后冷静成熟改陋习,幡然醒悟终明白命运全由自己主宰。所以,年轻的人儿,勿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当谨言慎行保持谦卑。
《阿尔贝·萨瓦吕斯》
爱情总会让人冲昏了头,因此常常酿成悲剧。年少无知的姑娘为了得到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择手段,拆散一对有情人,而自己也未落得好下场。忠于爱情的男人为了能与深爱的人相配积极进取,然而造化弄人,在即将成功之际被暗恋自己的小姑娘害得失去事业与爱情,最终远离尘世一心修行。不甚唏嘘!
《家族复仇》
一对有才能有勇气的年轻人不计家族仇恨、不顾父母反对,努力与生活抗争,虽经历了短暂的幸福,仍抵不过残酷的现实,在失去未满周岁的孩子后,双双死于饥饿。而一切不幸的源头是家族复仇的陋习与老父亲强悍执拗的个性。
《人间喜剧 第二卷》读后感(二):杂乱回忆
本卷最有意思的一部。
入世之初讲的是年轻人步入社会的懵懂经历,从中得到的教训和心理,主要讲的是一个叫奥斯卡的年轻人,母亲改嫁,继父没有什么赚钱的才能,家中经济比较拮据,奥斯卡自小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有年轻人的虚荣心,因虚荣心吹牛失去了继续支付学费的机会,他的母亲为他争取到学习法律和在法律事务所当帮办实习的机会,他过了两年严于律己的生活,后参加舞会因为欲望虚荣心赌博输钱再一次失去了在事务所的机会,他没有一蹶不振,勇于承担了自己的命运去参军,在军队中救下了伯爵的儿子获得了荣誉,最后荣归故里当了税务官,成为一名中庸的中产阶级。纵观他几次人生转折,第一次求学的机会是母亲的好友莫里支持,第二次学习法律的机会也是莫里和姑父卡索支持,第三次才自食其力正式开始自主人生,前面年轻懵懂时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家中关系帮助,第三次获得荣誉后也是在靠贵族阶层的帮忙,人的发展是不是离不开关系,纯粹靠自己成功难道是不可能吗?
入世之初还讲了其他几个人物,十年前的马车夫成了货运公司老板,原先的傻小子奥斯卡成为税务官娶了他的女儿,他的母亲信教修行,卡那利真是无处不在呀,在本篇中他娶了莫里地女儿获得了二百万陪嫁,他终于实现了自己愿望,农夫老爹和莫里合伙开公司成了老板,伯爵仍然是伯爵已经放下了对妻子的热情隐居,画家也功成名就,而让奥斯卡吃了两次大亏的吹牛大王乔治落魄穷酸,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真实再现。
《人间喜剧 第二卷》读后感(三):阅读随笔
入世之初
结构精妙,开头和结尾形成了精妙的呼应。小说开头从皮埃罗坦马车的一段旅途入手,对变革时期的交运行业做了比较详细的描绘,并在这个场景中,揭示了人们的思想状态。结尾又回到了十多年后的马车旅途上,时光如梭,社会早已完成了它对各个人物的洗礼和教育。小说写实,客观,揭示了入世需要谨慎、耐心、勤奋、诚实的处事原则,自律,才是涉世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比如德罗比。极具教育意义,虽然描绘的是几百年前的法国社会,但是小说是超越时代的。
小说着重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的三观的浸润和塑造,尤其是对年少时期人格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塑造作用,这种塑造是无形的,无孔不入的,而且几乎是不可逆的。奥斯卡成年后形成的不自知的虚荣使他后来吃了不少苦头,并深刻地改变了他和他母亲以及周围人的人生轨迹。他为他的虚荣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且在后来的苦难里,仍然没有完全消磨掉,一有机会,就会冒出来,使他犯错误。
“谨慎是安全之母。”
“没有本钱,年轻人就要靠忠实可靠,精明能干,做起生意来,要特别稳重。”
“他懂得如何协调他子女的利益和他自己的消遣。”
“一个人要白手起家,就得节衣缩食。”
“普雷勒旅途闯下的祸事使奥斯卡不乱说话,弗洛朗蒂娜的晚会又使他不乱花钱,严格的军队生活培育了他的等级观念和听天由命的思想。人既董事,又很能干,怎么会不幸福呢?德·赛里齐伯爵去世之前,使奥斯卡当上了蓬图瓦兹的税务官。有瓦兹省议员莫罗先生的关怀,有德·赛里齐伯爵夫人和迟早要再当大臣的德·卡那里男爵先生的照顾,于松先生不愁当不上总税务官,就连卡缪锁家也来认亲了。
奥斯卡是一个普通人,温和谦逊,安分守己,总是保持中庸之道,就像他的政府一样。他既不会使人眼红,也不会遭人白眼。总而言之,他是一个现代的中产阶级人物。”
《人间喜剧 第二卷》读后感(四):人间喜剧 第二卷
《两个新嫁娘》:结婚了,婚后生活开始了。作品以两个贵族少女的婚姻生活为故事背景,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表述了作者对婚姻生活的态度。其结尾处:不管是情欲和爱情,都不是婚姻的基础。这个结论真是一针见血。而且我完全赞同巴尔扎克的结论。
婚姻是组成一个家庭,而且长久地生活在一起,荣辱与共。那么如此把两个没有血缘的男女让其共同生活一生需要的是什么?也许起因可以是爱情,但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情感。是双方在共同生活中产生的感觉不可分离的情感,夫妻之情、父母子女之情以及共同对生活家庭的依赖之情。缺乏了或者没有形成足够的这种情感,分离恐怕就是不可避免的。爱情如一阵狂风,狂风暴雨不能久远,只有平淡写实才能长久。
勒内小姐和路易丝小姐分别又两个方面的婚姻生活论证了作者对婚姻生活的态度。当然作为杰作,这只是主干。其重点还在于双方的书信交流中的言语传达出当时的社会、人文、思考等林林总总,一言一语间便可以演绎出一篇大文章。
《入世之初》:当我们入世之初时在干些什么呢?也许是和书中人物一样,沉浸于虚荣之中,在“光荣与梦想”中犯着错误而不自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这个意思吧。还好年轻就是本钱,青年人可以重新出发,去成为一个成年人。
全书以两次马车旅行谈话为呼应,通过乘车的几个人物的命运,反应出了法国从复辟时期到七月王朝初的十几年变迁。老人们离去,青年们成长;资产者们上升了地位,老封建贵族没落了,新的贵族们在兴起;法兰西在前进,而人们在老去。
其实我最早看此作品时非常不喜欢,也许因为奥斯卡的表现深深表现出了自己的行为,那几乎可以算是一切年轻人的影子。就是现在成年了也有阴影,不过也正因为此,证明此书写得入木三分。让我们怀念那曾经的青葱岁月吧!不管怎么难过以及痛苦,我们年轻过,就够了。
《阿尔贝·萨瓦吕斯》:爱情是什么?婚姻呢?爱情是美好的吗?婚姻呢?是占有还是无私奉献?这些问题有没有答案呢?
阿尔贝作为一个贵族的私生子,爱上了一个最高贵的贵夫人,为了能与她相配结婚,他开始了奋斗。失败了两次,他还年轻于是离开了巴黎到外地开始了第三次。而当地的一个封闭在宗教以及最保守家庭中的贵族小姐无意中爱上了他。于是故事开始了,发展了,结束了。
巴尔扎克通过阿尔贝的爱情以及别人对他的爱情,出色的阐述了其对上面问题的看法。看样子爱情是无条件的,至少对于同阶级的人来说,但是婚姻则不是,必须身份财富相等才行。这个条件决定了阿尔贝的结局。可是仅仅是阿尔贝吗?难道贵妇人以及贵族小姐就好过了吗?其他面临着同样问题的人们呢?金钱这“奇特”的东西,一个由人类制造出来而又控制着人类的东西。制造了多少悲剧,可是这是金钱的错误吗?应该是人类自身的丑恶吧!
《家族复仇》:如果我记忆力不错的话,此书是《人间喜剧》中惟一直接出现拿破仑的。这是一部爱情与婚姻的悲剧。不过起因倒不完全是金钱。也可以说这是人间喜剧中出现的第一次非金钱的社会因素带来了婚姻悲剧。起因则是家族复仇,其实想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明白了故事。从这点看,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虽然当今社会依旧存在着书中描写的类似情境,但毕竟已经好得多了。
从此书的四个故事好象应该得出一个论断,爱情是无条件的,可是婚姻则不同。人类的劣根性的最重要之一就是把爱与婚姻分开了,使得有情人未必成眷属。其实许多社会问题不都是这样的根源吗?人类强加了太多的外在条件在事物本源上。这是我们值得深深反思的。
《人间喜剧 第二卷》读后感(五):第二卷读后略感
读第二卷时比较深刻的感受是,巴尔扎克真是擅长把小说写得五花八门,一会儿搞书信体,一会儿搞小说套小说。曾经有一个疑问,九十几部小说是否会显得面目相似,造成审美疲劳?看来巴尔扎克在这方面也是不断求变,几乎每部小说的切入点都各各不同,换着花样引人入胜。以前读《霍乱爱情》的时候,觉得加·马尔克斯是时间魔术师,现在才发现早在百余年前的巴尔扎克就更习惯在时间上跳转。不过,巴尔扎克注重一个人的过去,是因为历史能决定角色现在的行为方式、性格等等。
这两天中午,同事都让我给他讲《人间喜剧》里的故事,我就先讲了《两个新嫁娘》和《入世之初》。完全是剔除了沛然的文风,感觉像在讲故事梗概那样地复述。即便如此,同事依旧觉得太烦,比如讲《入世之初》就必然要交代内中人物的各种背景,同事听得甚为不耐。
我说,还是要看原本,才能感受精华。
同事说,现在只能接受140字以内微博这个量的文字了。
我笑。。。
第二卷包括四部小说:
《两个新嫁娘》,1841年10月,刘益庚译
《入世之初》,1842年2月,许渊冲译
《阿尔贝·萨瓦吕斯》,1842年5月,程曾厚译
《家族复仇》,1830年1月,郑克鲁译
《两个新嫁娘》:
书信体小说。虽然在《莫黛斯特·米尼翁》中,已经有大量的书信推动情节,但是这本是不折不扣完全的书信体。似乎在十九世纪,书信体小说颇为流行。
小说以从修道院刚刚出来的两位少女闺蜜为切入点,分二股线索展开两人的生活。由于性格、门第、婚姻爱情观念的不同,形成截然相反的生活。一股是稳定平和的婚姻生活,一股是追求激情四射的爱情,结果过多的激情带来的不安为猜疑埋下祸种,在一次误解中,引向故事悲剧性的结局。催人泪下。
让我奇怪的是,文中写到不少妇女怀孕、分娩、带孩子的感受,而且描绘得非常动人,不知道巴尔扎克是如何了解到那么多的。
《入世之初》
此部首先花了很大篇幅描绘公共马车行业。然后由宏观转入一位马车夫的个人生活,再由其一次日常车程展开。围绕一车角色,有微服私访的伯爵,有爱慕虚荣而自吹自擂的三个年轻人,各色人等利害关系交织。充满戏剧性地汇集在一辆马车上,同时彼此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接着,他们开始聊天——单从这个前提,就能够预想接下来有多少玄妙而又危险的话题!
接下来好戏穿帮以后,故事进展地很快,重点就一位底层青年奥斯卡的发展史进行。
最后,十几年后,曾经的一车人,由于偶然的机会又坐上了同一辆车,同一位车夫,不同的是他们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
《阿尔贝·萨瓦吕斯》
这篇傅雷先生翻译过,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书中为何不用傅译本?不知道后面几卷是否会有傅雷先生翻译的作品。
小说最具特色之处就是以近一半的篇幅全文转载了阿尔贝·萨瓦吕斯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小说中的小说刻意放在其中,阿尔贝假托小说中的人物吐露了自己的恋爱苦难史,巴尔扎克在此一改“上帝作者”的习惯,让人耳目一新。
最后,同样是因为爱情,暗恋阿尔贝的贵族小姑娘,毁了他的爱情,毁了他的人生,也毁了自己的人生。
《家族复仇》
这部上手直接写到拿破仑了。巴尔扎克的每部小说中几乎都摆脱不了拿破仑的元素。
戏剧性的伏笔一开始就在家族复仇的历史中埋下,很好猜测接下去的剧情,几乎让我想到《风云雄霸天下》。。。
情节十分简单,但是看到情侣最后双双饿死的时候,以及小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还是想哭。。。
回头把第一卷、第二卷人物关系表都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