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畔天问》是一本由安妮﹒狄勒德(美) / Annie Dillard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3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溪畔天问》精选点评:
●有趣
●神秘主义者的唯美触角。
●惊艳。惊心动魄。
●博物志
●作者在书后25年自述里说这是本自然神学,没啥宗教背景的人也能从中欣赏到自然的美。
●很久的记不清了。。。(喜欢这个名字)
●不管我们要不要,或知不知道,美和天道兀自展现。我们只能尽量在场。
●影印版
●当年喜欢那厮的死命推荐,只是心不宁静时总是看不到藏着的部分。再往后,时过境迁,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又显得没意义了。…… …… 屁!存在即合理!超级有意义!腾一个下午,看掉这本吧。
《溪畔天问》读后感(一):我用白纸把它包了起来
然后从03年的故乡带到了07年的北京
常读常新的一本书
它让我想起对着星空自惭形秽的童年
还有一个孩子的白日梦 她想要成为一门早已式微的学科的传承者 一个博物学家
蹲在草丛里想象用蚂蚁的眼睛看世界 由一朵花的美带来剧烈的心跳和离开后的深切思念 因为不能够看见书里描绘的星际水母而掉眼泪。。。
没错 我们曾经就是这么干的
而现在 我们在这些字里贴近与我们日渐隔绝的自然
《溪畔天问》读后感(二):最大的標題是『自然』
狄勒德到大自然靜謐和澎湃里尋找美『在場』的謎底,引我們穿越世俗作死的迷霧,空降廣袤的大地,相比《湖濱散記》的隨意,《溪畔天問》將每一次的巡遊都當作天對地的拷問、地對天的質詢,沒有緊繃且大條的植物神經,也沒有誇張還失真的動物表情。
似作者所說:『我就是那箭桿⋯⋯而這本書就是一路濺灑的血痕』。
不如放下糙心,不一定回到自然,妳本是妳『自然』里的火,別讓路過的人只看到妳的煙。
《溪畔天问》读后感(三):我把这本书拿来朗读了
我的邮箱里收到很多朋友发来求电子书的邮件,每年都有。我一开始下载的版本不是很稳定,常常打不开。后来我发给一个求书的朋友后,他很快发回给我一份经过改良的版本,这回稳定了,不过里面有两页没有转化成功,是空白的,可能是原始版本的问题。好在就两页,不影响整体阅读。有需要的朋友还是可以发我邮箱求书:ttdasheng@Foxmail.com。这么好的书大家一起分享吧。
这本书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近似,自然文学中的精品,不过或许是年代关系,人的思维总要与时俱进,狄勒德写的更细致更深刻,无论是自然还是思想。她的文字优美之余稍显晦涩,但其实我明白她的意思,她总是关注自我的存在感。也许这是人类的通病。能关注当下的存在感已经很了不起,即使那是多么短的一瞬间。
.S. 因版权问题,对于索求电子版的朋友我不再发了哦。这本书的新版已经上市,书名改为《听客溪的朝圣》,译者没变,广西师大社出版。亚马逊有售,支持正版,呵呵。
《溪畔天问》读后感(四):有空的时候,请细细地看
《古兰经》里,安拉问道:“天与地与其间万物,汝以为吾戏作乎?”问得好。这创造出来的宇宙,展向无从想象的空间,含藏无从想象的丰富形体,它到底是什么呢?还有空无,那令人发晕、无始无终的时间又是什么呢?
巴斯卡用了很妙的名词,来描绘造物者一旦造了宇宙,却又置之不理。那名词是:“躲直来的神”(Deus Absconditus)。事情是不是这样的呢?是不是有了那样的概念之后,神却潜逃了,并且把它吃掉,就像儿狼偷了感恩节的火鸡后消失在门外?
爱因斯坦说:“上帝很微妙,但没有恶意。”爱因斯坦又说:“大自然以其本然的壮丽,而非狡猾,隐藏其神秘。”很可能上帝并非潜逃了,而是犹如我们对宇宙的想象和了解一般,伸展开来,伸展成一匹布,这匹布庞大无比而又微妙,以崭新的方式发出无比的力量,而我们只能盲目地摸到布边而已。
上帝用一片黑暗作为大海的襁褓,就等于了铁栏杆,关起了大门,告诉我们:“到此为止,不得前进。”然而我们是否连这一都还没走到?
船划进了那一片漆黑没有?还是大家都在船舱里玩纸牌呢?
残酷是个谜,是痛苦的荒原。但是我们为了了解这些事情而刻画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犹如一场漫长而野蛮的游戏,那么我们又会一头撞上另一个谜:涌入的力量和光,头顶上唱着歌的金丝雀。除非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种族,都让同一位群休催眠师(是谁呢?)给骗倒了,否则似乎有一种东西叫美,一种全然无私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