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赤裸而来》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1-01-23 23:2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赤裸而来》经典影评有感

  《赤裸而来》是一部由Richard LeMay执导,本杰明·韦弗 / 瑞恩·维吉兰特 / Karmine Alers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赤裸而来》影评(一):想念是身体的潮汐

  故事其实挺普通的,探讨生死之间的事情,如此的电影很多,这部很美。

  人老了,总会经历生死,体验悲喜,有生的乐趣,必然就有别离的疼痛,所以故事,干净的不得了。

  明镜非台时,菩提无树时,你我的存在,都显得如此随性,如同偶然落下的树叶,不具有悲喜的力气。

  故事好看到不希望剧透,因为,这本来就是没有什么可以忘记的故事。

  《赤裸而来》影评(二):与生活和解的太早

  倒不是为了同性情节而来,随手下的,听说养眼。

  乒零乓啷的收拾着橱柜,中间休息的时候看一小段。温馨清新的小场面,暖色的风景伴随故事娓娓道来。适合没什么强烈情绪的时候慢慢看。

  与生活和解。以垂死之人为主题的电影,往往包含这样的母题。

  那我是不是和解的太早?to be or not to be, with or without, love or hate, whatever, let it be. 却反而和他人有了冲突,太格格不入。

  《赤裸而来》影评(三):如何生活?

  要求亲人按自己的期望去生活、放弃自己的梦想只为了亲人的期望而生活,这是强势的劳拉痛苦的根源,也是许多家庭不幸的根源。而强势的母亲在人生的尽头终于选择了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并鼓励两个孩子遵从内心的愿望去过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对比中国许多把子女当做自己生活的中心并时时干涉子女生活、让双方痛苦不已而至死不悟的的父母,这位母亲很难得。

  只是不明白这位母亲为什么要安排艾略特和泰德在一起,而艾略特最后对泰德的接纳也令我惊讶。作为一个作家,泰德选择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段又一段的写作素材、将自己活成了一个小说人物,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个人的事。但为了写作而强行进入别人的生活、将别人赤裸裸地向自己敞开的生活也变成写作素材,特别是在那个人还不知道其动机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极无耻极肮脏的利用。

  《赤裸而来》影评(四):Try to be naked

  首先,这不仅仅是“不仅是一部同性片”,而是“不是一部同性片”。

  片中没有一句台词一个画面是关乎“探索爱的禁区”的,或是把同性之间的性或爱看的有任何特别之处。他们就是两个人,相爱了,而已,完全自然。而且根本就是全片的很小一部分,不涉及主题。管你是觉得这是个噱头也好,还是怎样,这都是很难得一见的,我把它看做是某种进步。

  然后再说回主题。Naked as we came. 可以理解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降生时赤裸,死去也带不走任何东西。但也可以理解成,人天生便已注定内心所向,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是怎样的人都已确定,无论怎么在外面披挂华彩,最深层的内心都是血红的赤裸,改变不了。除非将它杀死,否则终归走向真我。既然如此,何不及时放下恐惧,早些去拥抱内心呢?

  try to be naked, even if you think it's late

  《赤裸而来》影评(五):Naked As We Go

  让我想起我缺少父爱的童年,也曾经上演过片中儿子向妈妈开火的那段,埋怨委屈一直都有,平时不爆发,但是最受不了是扮演慈父,就好像涂改历史是二次伤害,不能忍一样。

  真的是抱着看同性爱情片的心情看的,结果撞见亲情的火花。家庭伦理亲情这类题材只要讲的诚实我一般都喜闻乐见,所以还算赚到了。除了结局有点遗憾。。。。。。看了导演拍的其他的电影题材也只有这种。。。腹议肯定又是一个帅老GAY,这样的结局会不会忍出内伤啊,真的可以发展一下的,毕竟那么明显的电影海报,骗人的吗?

  开始的一连串美景真是我的菜。

  《赤裸而来》影评(六):同性情节只是生活的正常部分,这是我希望更多片子做到的

  看完电影发现,这才是一部我一直以来希望同性片拍出的基调,同性在这部电影里仅仅是配角,只是人生中平常的小事,它就那么存在着,哪有那么多奇怪的目光。也是我一直向往的状态,曾迷茫,但终会知道方向。

  不喜欢家族企业的任性的对生活有些迷茫的同性恋艾略特,被家族企业束缚努力掌控好一切却处理不好亲情与夫妻关系不愿低头的劳拉,以守园人的身份入住实际想要探寻莉莉的政治与人生故事出书而被感动并爱上艾略特的泰德,三个人齐聚同一屋檐,在莉莉人生的尽头听她上完最后一课。

  导演我要点赞,没有把同性的事上升到矛盾或价值认同的层面上,只是把它当成生活中早已被接受的情感小事,所以也让电影做到了和平常电影一样的水平,而非很多同性片压抑随意而不讲究的镜头与构建,美其名曰独立深意,但不修边幅、单方面认为这些黑暗异性中就不存在实在不甚明智。所以全片宁静而安逸、偶尔爆发矛盾而不过分的节奏,在我看来异性来看也合适不过。

  在远郊的花草中,在大家放下工作远离喧嚣中,静下来让事情沉淀,到底要什么,也许最后自己也能明析。

  哦,对了,主角越看越帅,大家都没怎么演过电影这点实在太厉害了。

  《赤裸而来》影评(七):Keep trying!

  这电影的立意主题没啥新鲜的,无非是生死,看透人生是非那一套说教,可是偏偏就是很走心,很窝心。也许年纪大了,对于这样平淡如水的故事越发的喜欢了,因为再甜的饮料,再烈的酒精,也抵不过白开水的重要和美好吧。

  简单的故事基本三两句就能说完,演到一半你已经猜到了结局的所有。可是就是在三两天的时间里,几次争吵,几次流泪,几次放纵,几次纠结,几次交流中,让一切在平静中暗流涌动。很有诚意的故事,可是主演几个总感觉内心的戏差了点儿火候,算是美中不足吧!不过看完,觉得时间没有浪费,画面也是很精致唯美。

  最难忘的镜头是姐姐回归“真我”,在歌声中唱尽人生玄机的段落,感兴趣请自己观赏,我的泪点在这里崩盘。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颠不破的真理。为何非要无力回天之时才懂真爱难寻,才懂如何去直视自己的缺点呢?其实我们都不完美,我们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为什么偏偏要等到失去,带着就伤痕,在下一段恋情中越来越明白呢?

  人生最苦难的事儿,就是征服你爱的人的心,而最容易的事儿,就是在你爱的人的心上插刀子,几秒钟,几句话足矣,所以爱Ta,说话前就走走心吧。

  In the end of the day,naked and lonely as we came。So keep trying,please!

  《赤裸而来》影评(八):不只是基片

  电影从片名到海报都符合对一部小清新同志片的所有想象。然而,导演的野心却不只一部同志片这么简单。

  室内家庭戏的人物关系设计,很容易让人想到英格玛·伯格曼的《犹在镜中》。和后者一样,时空整一的基本架构,4个演员编织了6+1组人物关系(还有一个是 Laura与丈夫的和解),当然以姊妹俩分别和母亲的疏离、小基友间的打打闹闹为主线。不知是否有意为之,此片恰好也有一个以窥探别人生活为写作素材的作家。人物虚在半空的对白,看起来也和伯格曼的文学化台词颇为一致。当然,本片虽然看似传达了一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无欲(或纵欲)思想,但其不管编织复杂人物关系功力,还是哲思深度都和伯格曼的“室内心理剧”没有可比性。

  电影前半部分尚且不徐不疾,几组关系慢慢浮出水面,对白也可圈可点,可一过半,影片就在时空单一的局限下陷入了反复:吃饭,聊天,吵架,和解,死循环,戏剧性一再停顿。缺乏外在情绪刺激,只好求助于一再无故挑起争端。尤其是当Laura再一次提出带母亲回纽约的时候,Eliot驳了姐姐的意思,姐弟两再次争吵,其后Ted也加入互相指责的阵营,这场戏因急于进入高潮而显得不能自持。

  只有母亲的死亡,才能结束糟乱的剧情。母女谅解,夫妻和好,Eliot和Ted的问题暂时冷冻。一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角色,用三张卡片给年轻人指点了迷津——生而为人,赤裸而来,孑然而去,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还身体力行,以安详地死在花丛中为这种美好的愿望做了一个注解。好像一切都应该理所当然得到秩序。

  且不说这种教条窠臼与否(一半消极,一半解脱的思想,安慰昔日把时光错付政坛,现在行将就木的Lily,姑且有几分作用),单就传道的方式——导演假借母亲的角色将一厢情愿的道理,散布给了所有看电影的、深陷人生选择迷局的你我。这个设计(卡片)好看又省力,在结束了无以为续的剧情的同时,也让本就虚无缥缈的片名停留在大而不实。

  影片整体而言略显单薄,84分钟小清新音乐和琐碎的空镜头撑了不少场面,这些景色姑且解释为隐喻了母亲“家园”的美好吧。然而,姐弟俩和空间(房子)的互动(童年)并没在影片中看到,倒是儿子和母亲对白中关于童年的记忆错位很动人。

  《赤裸而来》影评(九):家庭破烂事

  2013年同志片井喷,看了几部,这部评分甚低的却成为我目前心头最爱。大概是因为:第一,风景好。第二,男主养眼。第三,虽然不温不火,但对家庭的诠释甚是到位。

  这部剧就是那种典型的,如果没有同性元素依然可以顺利讲好,但同性元素使之完美的那种。一个“土豪”家庭,极有钱有家族产业,爸爸忙着搂钱,妈妈忙着仕途,姐姐很强势希望掌控一切并被老公抛弃,弟弟自恋脆弱始终像个孩子并且是gay,再加上一个看着很纯洁似乎洞穿了一切其实心怀私密的最熟悉的旁观者。每个人都号称深爱着家人,其实更多的是在为自己考虑。

  这种家庭病症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屡见不鲜,所以家人之间的不理解、纷争也就是矛盾点集中所在。看他们相互指责、坦露心中的不满,简直就是高大上版的中国电视连续剧。其实家人之间的矛盾就是那样、就是那些,那是一种羁绊,很难说谁对谁错。应该说每个人都在付出都在考虑,而每个人都多少有些错误。就像被洗衣机强力甩干后都扭在一起的一团衣服,用力扯是扯不开的,也无所谓纠结的根源,就只是相互纠缠在一起,唯有一点一点的去将其剥离开。

  和一般大陆电视连续剧或是像《革命之路》那种吵的都快活不下去的情节相比,这部里大多数时间大家还都是心平气和的,争吵也算适度,并且最终每个人都会尝试让步、说声道歉,更多的去谅解。这大概是有钱人的气场?……

  听她们每个人所讲,都觉得有道理,又觉得每个人似乎都是受害者,大家都不容易。幸好,也是本片最温情的地方吧,就是一个垂死的老人,终于看清了一切,她先放下了我执(当然不放也不行了),再利用最后宝贵的时间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引导他们放下过去,选择新生。而这里的同性因素也刚好起到了完美的点缀作用,使得故事进展的更加美好。

  其实如果不是在看片前就知道这是部同志片,光看一开始儿子和妈妈的谈话还有儿子那气质也多少能猜个明白,太gay了。所以一开始我还以为全片的冲突会集中在儿子的性向上,但偏偏没有。不刻意的去放大这个点,只是辅助,这样一个混乱而“奇怪”的家庭,什么都见怪不怪了。

  母亲去世在“暴风雨”最骤的夜晚,她因极度痛苦而呻吟,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独自一人有尊严的死在自己最爱的花瓣中。姐夫也出现了。最终虽然Ted没有明确表示和Eric已分手,但依然是个happy ending了。Elliot坐在阳光下的画面,就像之前四人在草地上晒太阳、在餐桌上唱歌等等几个情节,都是一点点渗透进内心的治愈。——麻烦事总是那么多,但你要放下我执,去sing,去try,去迎接新生。

  .s Elliot那个演员实在是太帅了,很像Ashton Kutcher,比之更阳光帅气。

  《赤裸而来》影评(十):简直像在看一部畸形秀

  (修改后给了四星,担心三星拉低评分,评论未改,不影响影评)

  我最选择给三颗星,但并不说明这部剧是部烂剧,反之这部剧是一部挺不错的描写家庭亲情的好剧。但太可惜……这剧演绎的太过压抑,加上从头到尾的大量争吵,互相鄙夷,冷嘲热讽,使得这部剧看完后让人感到十分的不舒服。我很少给致郁剧高分,或许我觉得这种剧真的不适合闲暇时观看,很容易毁了一天的好心情。

  因为一个电话聚在一起的一个家庭,一个缺少父爱母爱的家庭。过于成熟且控制欲极强的姐姐,过于幼稚且任性的弟弟,一个身份不明的年轻管家,和一个生命快到尽头只想要第二次机会的母亲,这群人聚在一起,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与不满,便在这短短的80分钟的剧情里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争吵。

  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母亲那一次又一次的“对不起”和“我做错了,我不是一个好母亲”,看着很心酸,这是一个母亲在生命尽头回望过去而发出的检讨,但……这些“对不起”对她的孩子来说的确是太迟了。但孩子的到来至少给了她第二次机会,一个化解她的孩子们内心芥蒂的机会……

  歇斯底里的姐姐,对每个人都质疑,想要控制一切,但在母亲生命快到尽头时,她失控了,她控制不了死亡,所以她更加歇斯底里了,她便在剧里像条疯狗一样的逮谁咬谁。但看得出她很怕失去,她渴望被爱,她偏执的守着家族产业也更加说明了她渴望被父母的认同,她从不觉得自己错了,因为她不能错,她给自己的负担太大了,她活在了自己创造的父母的阴影里。她的母亲在楼梯上对她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吧,没有人要为别人的事业负责,你父亲爱的从来都是钱,而不是这个连锁洗衣店,所以去探险吧,过自己所爱的生活。”

  幼稚任性的弟弟,一个不愿意长大的人,任性且懦弱,如果不能赢,他连试都不愿意试,这种性格注定了会在爱情里摔跟斗,这或许就是她的母亲和泰德说的“他之前的爱情都很糟糕”,或许泰德真的是他的母亲留给艾略特的礼物,艾略特太过任性了,或许只有泰德这种性格的人才能迁就他,泰德真的太过温柔了,脾气好的简直像是童话故事里的王子,我很难理解一个人被指着鼻子骂之后还能好脾气的与对方同床共枕……

  故事结尾部分是压抑且欢喜的,母亲最终还是化解了劳拉的心结,劳拉开始尝试做自己与试着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艾略特,一个孩子需要的是一个保姆,母亲安排的泰德,保姆型男友或许就是最适合他的人了。最终第二次机会母亲把握住了,她或许还有些许担心,但她在生命的尽头竭尽所能的改变了两个孩子,她的确是可以放心离去了。

  生命的最后不是事业,不是名利……是家人,善待你身边的家人吧……就像母亲所说的:“名利事业都是带不走的,我们赤裸而来,终将赤裸而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赤裸而来》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