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19 02:44: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的读后感大全

  《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是一本由(美)凯文・凯利著作,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精选点评:

  ●: F062.5/2729

  ●作为一本介绍IT浪潮的书,内容过于老了,但仍然有建设性的观点

  ●预测了社交网络和小微金融,未来学家果然不是盖的。

  ●比起他那本书还是要逊色的多!

  ●有些浮夸之嫌,泡沫时代的鼓吹作品,可以作为现在的参照。对比阅读《信息规则》

  ●凯文凯利又来洗脑了

  ●由找来第一版中文翻译来看了一下,其中有些词汇的翻译和语言模式很有时代感,很有趣。

  ●作为一本十多年前的书,很多今天的互联网状况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但是有点过于夸大互联网和网络经济的特别与力量。PS:这本比《失控》“平民化”多了……

  ●非常犀利,我还要消化消化。

  ●眼界还在不断的加大

  《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读后感(一):九年后回顾十策略

  从事网络行业九年后再回顾这本书,感觉书里讲的真的很对,只可惜很多网络界人士都没有读过或不信这本书里的策略,也或者是不能把它们作为策略加以重视,所以这些年倒下的网络公司大多是没有运用这些策略的。而存活下来的多多少少有运用到这些。

  《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读后感(二):到底什么重要

  没想到这本书竟然是在2000年出版,因为书中的内容真的准确总结了现在网络经济的重要策略,在互联网还没有如此深入人们的生活、网络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有了这本书,让我非常佩服作者。

  对于小企业来说,网络经济让他们拥有了爆发式增长的机会,可以打败大企业。对于大企业而言,对产品本身的推广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营造网络社区才能获得更稳定的发展机会。网络空间的交流比真实场所更重要,淘宝的发展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不过作者没有提到的是现实世界中对网络经济的支持,物流跟上了,网络经济才迅速发展起来。

  《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读后感(三):凯文・凯利的预言

  在书中凯文・凯利评价免费 : 免费比利润重要,现在看来是多么的正确,周鸿祎的360不正是这样的吗,在免费的口号下颠覆了传统的杀毒行业,通过其他增值服务赚钱。

  还有他说蜜蜂比狮子重要,现在的社交网络不是通过大众来产生信息—— 群系统中的节点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起质变。比如:一把沙子永远不能引起山崩,但是千万计的沙子就可以,facebook的成功不正是其观点的佐证。

  普及比稀有重要,面对网络的充足效应,一个系统其初创阶段可以与世隔绝,但为了成长却必须开放,因为开放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每当一个封闭的系统开放时,它可以更加直接地与其他现有系统互相作用,因此就获得了这些系统的全部价值。Android的开放使它后来居上,成为iPhoneOS的主要对手,开放使Android变得日益强大。

  《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读后感(四):最后

  KK的书应该是5星的,可是这本书确实有些年头了,酒越放越香,商业策略却相反。换下排版、封面、纸张,添加某些公司名,这本书就可以直接当做现在的畅销书卖了。读这本书,更多的是验证某些已知的东西。

  较《失控》中的连接而言,本书更加侧重指数增长以及免费。至于指数增长,最精彩的莫过于“摩尔定律”与连接理论,关于指数增长,在《科技先要什么》这本书中有最精彩的阐述,指数、阶跃、平缓,社会、科技在有节奏地前进。关于免费,安德森《免费》这本书有丰富与新的案例,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实现了商业应用外的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哲学的冲击。当中国手机、打车、团购市场掀起免费的浪潮时,当腾讯微信呼唤连接一切时,当百度呼唤狼性、拒绝局部最优时,当物联网变成风口时,当BAT凭借先发优势试图占据中国互联网半壁江山时,佩服KK10年前的远见,可惜现在就是当时的10年之后。

  关于整本书的框架以及行文思路没有什么惊奇,就说下自己感受到的细节吧:

  1、使自己网络增值的最快途径就是把较小的网络连接在一起。

  当年hao123与蔡文胜正式凭借这句话创造了巨额财富;百度全家福也是希望凭借大堆老二获得移动互联网优势。

  2、零售商们没有注意到网络经济这微妙门槛,它在等待,知道转折点发出警告,而转折点的定义就是:此刻入场已晚。

  这句话中为门槛是说用户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会指数性剧增。这也解答了现在创业者普遍担心的大企业进入自己领域的问题,大公司病、官僚机构、思维惯性、精力有限,小企业凭借灵活占领细分市场,这是传统的屌丝逆袭方式。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小企业可以通过爆款、极致单品获得巨大成功,实现自身用户以及脑残粉的指数增长。那么问题来了,当大企业由分布式的小团体构成时,类似的团体在韩都衣舍已经实现,那么个体创业者的机会在哪里?收购招安或许是最好的方式了。

  3、由于价格义无反顾地朝向免费的方向发展,在网络经济中最好的策略就是先人一步采取低价策略。

  由于网络经济极大压缩了传统产品生存周期中的横轴,长尾曲线的存在以及剧烈的竞争,羊毛出在猪身上这句话才会流行。目前这句话更多体现在广告盈利模式以及游戏领域,硬件领域初见端倪,但还没有更多实现,应该是下一个风口了。至于o2o,打着免费的幌子,实质还是补贴与缩小信息不对称。

  4、至于提到的标准,只能说:嗯,标准很重要,但与本屌有什么关系呢?食物链的顶层是林林总总的政府机构协会组织、盘旋在云端的是类银行与类BAT、下面还有饿狼般争夺的小企业,乐观的人会告诉我:商业社会的网络还没有滴水不漏,机会总是有的嘛!KK在这本书中不是也说了嘛,机会就像母鸡一样,一个机会可以生两个机会,两个机会可以生四个机会,四个可以……呵呵

  《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读后感(五):KK的预言书 - 兼谈美丽说与蘑菇街的兴起

  这本书中文版的出版日期是2000年。那是一个百度初生,3年后才有淘宝,5年后才有豆瓣,11年后才有Pinterest,12年后才被我读到的年份。

  但是不可思议的是,KK在12年前的这本书里,已经向世人预警了网络经济,这终将粉碎工业经济的新兴力量不可逆转的“潜规则”。而这些规则(书中称之为策略),也在这12年里,借由淘宝的盛极而衰(衰字可能有点过,但淘宝模式长此以往,必被削弱。美丽说、蘑菇街、逛的爆发正是用户注意力转移的最好注脚),豆瓣的价值增长,PINTEREST暴热浪潮,一再被活生生赤裸裸地解释与说明。更诡异的是,我们甚至可以用它设计一个评分体系,以评估一个网站的增长空间和爆发潜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2个例子。

  美丽说/蘑菇街为什么会兴起?

  之前在逛淘宝的时候,到达购买物品的路径一般有两条:

  1)打开自己熟悉的网店 ---> 浏览相关物品 ---> 找到兴趣物品 --->点击进去购买。

  2)在搜索栏搜索单品 ---> 浏览该类单品 ---> 点击进去购买。

  无论是哪一种,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似乎都有点费劲。

  方式1)也许感兴趣物品概率较高,但可供选择的物品有限

  方式 2)可供选择的物品多,但真正感兴趣的物品概率低。

  两种方式都使得用户的注意力到购买力的转化率增长空间有限。而且用户与用户之间缺乏即时的信息交流和互通(real-time很重要,用户没有耐心去一条一条看评论),使得购买过程看上去特别孤立无援。

  此时,再让我们看看美丽说/蘑菇街。它和淘宝在呈现物品上(仅讨论这个,因为他们确实不是同类网站)有什么不同?

  1)它抛弃了淘宝又笨又重的框架、路径以及冗长的信息描述,直接将图片呈现在用户面前。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将信息简化,最终实现了信息的更快传递。想象一下你在淘宝上浏览5分钟和在美丽说浏览5分钟,哪一个会让你看到更多产品?

  2)它借用户之手进行产品的筛选。最终实现了,更有价值地信息传递。因为更有价值并不仅仅意味着淘宝筛选条件的最多人买或者店铺信誉最好。

  3)它建立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更快联系(接近实时联系,虽然不是点对点)。并以单个产品信息为节点链接用户与用户,让其产生交互(这是最可怕也是最有爆发力的地方)

  而这些改变,其实KK在书中早有高呼:要在你的网络平台上创造更多的信息点,要让点与点之间产生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利用用户的力量带来级数增长!(应该是级数比加法重要这个策略里核心阐述的原则,当然其它策略也有提到相似概念)

  再说说豆瓣

  豆瓣在这个平台上打造的信息点是:照片、书评、音评、影评、活动、小组、日记。而且这些信息点在不断地通过高价值用户自动UGC中。不断由用户贡献的高价值信息点,这是为什么豆瓣能成为今天的豆瓣重要原因之一。接下来豆瓣要做的,应该是一方面加速用户交互与信息流动,一方面将信息点分解,产生更多的连结吧?

  最后,再说说我们的产品,很让我激动的是,KK的规则也对我们正在开发的产品有很好的启发。因为我们分明看到竞品在制造信息节点与产生交互关系上的软弱与无力。产品还在开发中所以无法披露太多,但是这种对本质的揭示真的很好地帮助了我们的决策。

  最后,其实这本书只读明白了一部分。

  过段时间再读,相信会有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