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转折年代》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13 03:0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转折年代》读后感精选

  《转折年代》是一本由金冲及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5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折年代》精选点评:

  ●配合1948命运决战一起看,遇到果粉打得他满地找牙

  ●首先看一下目录就知道是1947年的重大事件,对于了解全面内战的过程值得一看。忽略满嘴的意识形态即可,金冲及的文字实际上是讨人厌的;金某种程度上不是跪舔,只是当年身为一个左翼青年学生脑子被清洗的厉害,以至于对中共的暴行视而不见。

  ●深度逻辑欠佳~

  ●也有些春秋笔法。不过,作者的位置在那里,能接触到的史料也多,从一方面也告诉了大家,原来那里还有那样的资料。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比较主旋律,最后的结论是人心向背。

  ●尽管作者有官方背景,也可以看看国共之间的一些细节。总比只读教科书有意思吧

  ●资料比较翔实,但有明显的偏向性,人心相背,这样肤浅的观点怎能解释历史的进程

  ●资料详实,文笔流畅。金冲及为我们展现出1947年波澜壮阔的画卷。国共双方在一年之内攻守相换,时也?命也?虽然有人诟病为主旋律作品,但是一家之言也足以称道。当然我们也期待有从国民党角度来解读1947年的书籍,相互参阅,更具有启发价值。

  ●如果是七八年前我读的时候让我打分,估计是八分,现在觉得有点淡了.何况他后来写的一本更好.

  ●比较客观的评述

  《转折年代》读后感(一):立场

  百度了一下,作者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作者的这个身份解释了这本书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原因。我觉得,倾向性是史家大忌。

  作者从两条战线看1947年的转折。战场上由抵御而反攻而进攻,国统区则是学潮、反内战、反饥饿。从年头到年尾,作者记述了局势与人心的变化。读后对这一年的情势大致能够了解。

  另外,土改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作者也没能详述。今天回头来看当时的土改,斗地主、搬石头、挖财宝,阶级斗争及于中农,不免有寒意。从结果上看,实现耕者有其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获得民心的支持,是局势转折的重要原因。后来在台湾,同样也有土改,也搞耕者有其田,也为台湾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不过当时老蒋有从大陆带去的巨额黄金作为后盾,有了原始资本,土改就不用那么血腥了。

  《转折年代》读后感(二):作者的后记不能忽视

  许多朋友批评这本书的主旋律色彩太浓,其实如果有阅读作者的后记,是可以理解而且是非常有意思的。

  1947年,作者金冲及正处于由高中生进入大学历史系读书的阶段,正亲身经历了当时时局的动荡,金冲及自己感概到:“这一年内,我从一个关心国事而在政治上处于中间状态的青年学生变成一个几乎全身心投入当时爱国民主运动的积极分子。”而这一观点也被运用在了本书第五章“席卷全国的反饥饿、反内战风暴”中,金冲及认为这次运动的特点在于“许多原来在政治上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也积极投身到这个运动中来”。所以说“人心向背”的主旋律色彩不仅是作者本身职位、职称的原因,也他个人亲身经历有感而发。此外,阅读完整本书,能明显的感觉到对国统区的着墨较多,而对解放区叙述较少,这也是因为作者当时身在国统区读大学的缘故。

  本书的优点在我看来有以下两点。一是史料的运用十分扎实,作者除了运用中共方面的官方资料外,还挖掘了台湾方面的资料,更是亲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蒋介石日记,我看的版本是2017年版,相对于2002年版作者补充了许多新的史料,尤其修订的时候作者已经年过7旬,这是我十分钦佩的。二是比较研究法运用的十分熟练,不管是军事战场对国共的横向比较,还是1947年年头和年末的纵向形势比较,让整本书的逻辑一目了然——转折的1947。

  《转折年代》读后感(三):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我是带着比较大的希望在图书馆预约了金冲及的这本书的,这本书去年出版之后有过不少好评,我以为能从中看到些新东西,但是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总体感觉比较失望,随手写几句评论批评一下吧。

  这本书的第一个弊病就是主旋律的色彩太过浓厚,仍然抱住人民战争的思想不放,不断强调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这几乎是贯穿全书的唯一主旨。但战场胜负的因素显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当时战场上瞬息万变的诸多因素都被作者一带而过,战争完全成为了由战场外的政治因素来决定胜负的一场游戏,这是令人失望的。

  第三个弊病就是史料方面循规蹈矩,都是以往诸多书籍中一再重复的东西,前方战场的局面轻描淡写,后方的政治角力甚至都不比中学课本多多少内容,我看完这本书好像唯一有印象的就是47年初北平美军强奸的北大女生沈崇乃是沈葆桢之曾孙女,其余实在看不到什么新意。

  最后一个弊病就是作者对东北战场只以寥寥不到十页的篇幅一带而过,林彪出现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我不清楚这里是由于政策上的限制还是作者自己的顾虑,作者的官方背景在这里也许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无论如何,缺乏了对东北战场的详细叙述,中国的1947年显然是不完整的,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缺撼。

  总结一下,这本书主要的价值可能仅在于对1947年总体的局势叙述的还算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作者眼界的局限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也仅仅就在于史料方面的有限的参考价值而已。

  《转折年代》读后感(四):从最近韩国瑜的故事来看书中的一句话

  这段话让我们想到了一个寓言,这个寓言说, 猫是老虎的师父,教给了老虎很多本领。最后老虎忘恩负义想吃掉猫,猫爬到了树上,老虎站在树下一筹莫展,因为猫没有把上树的本领交给他。在《亮剑》中,彭德怀和刘伯承在探讨要不要向国民党军教授战法时,就引用了这个故事。当时彭德怀说,不能把上树的本领交给他们,刘伯承则反呛说,就是把上树的本领交给他,他也学不会。很显然,金老在写这个点评的时候,就是嘲讽国民党根本学不会上树的本领。后来的事实演进也确实如此,十大军事原则的公布,并没有改变国民党被动挨打的困境,这个根本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他们丢掉大陆。

  如果我们只是着眼于七十年前的这场战争,我们可能还会惋惜国民党抓不住机会。但是七十年后,国民党再次出现了一个神仙韩国瑜,他的表演把金老的嘲讽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注台湾政情的大陆的网友都知道,目前活跃的台湾政治家有两个人是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毛选的,其中一人就是韩国瑜。韩国瑜叫嚷的,无非围绕着“高雄发大财”这一个核心。主要意思是,过去如何如何好,现在如何如何烂,要想重返好日子,就得跟我韩国瑜。韩国瑜凭着他的这些口号,一下子抓住了高雄的民心,顺利夺取了高雄市长的宝座。

  很明显,韩国瑜是在学习我党的群众路线,并且在短时间内收到了成效。如果韩国瑜能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那今天台湾领导人毫无疑问就是他了。很可惜,韩国瑜虽然认认真真学了毛选,但只是学到了皮毛,根本不知道精髓何在。因为群众路线不仅仅是空洞的喊口号,更是言化为行,让理念转化为实践。韩国瑜刚当上市长,就急吼吼地问鼎大位,放弃了市政建设。他把那几句口号喊来喊去,却看不见配套措施的后续跟进,大家自然会对他空洞的口号失去兴趣。一旦人民对他失去兴趣,那么韩国瑜落败,也就成为了必然。

  但是,其实韩国瑜的落败没有什么。因为在大陆的时候,即便是面对对手清清楚楚地把自己的底牌透露出来,即使是人家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一五一十地摆在你面前,国民党依然一筹莫展、一败再败。现在,失败的案例,只是添加了一个韩国瑜而已。

  世界早已不是那个世界,可国民党依旧是那个国民党。韩国瑜的落败再次表明,国民党即使是从大陆到了台湾,虽然手法上有了长进,但从根本上讲,上树的本领依然学不会。既然无法从战胜自己的对手中有效吸取教训,并将吸取的教训转化为物质力量,那国民党的命运,我们已经可以预见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转折年代》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