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快乐》是一本由[古希腊] 伊壁鸠鲁 / [古罗马] 卢克来修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与快乐》精选点评: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所谓共产主义不过是一个很大的 更专制的无趣的伊壁鸠鲁主义版本。我喜欢伊壁鸠鲁的幸福的探索,没有欲望是可能的,比如对两性关系的渴望,对奢侈品,对权力对地位。但我们不能耗尽自身,耗尽了社会资源去努力获得一个不能让我们幸福的东西。我时常感觉减少欲望会增强幸福感,才是人生真正的平和。
●: B502.31/2274
●是包利民借助英文版和古希腊文版对伊壁鸠鲁文存的翻译呢,而且还附有卢克莱修的《物性论》散文版,好评
●想再上一次利民的课。 减法哲学,治疗哲学。 最重要的一个区分是享乐主义和快乐主义的区分。 圣经解读常提到的喜乐和快乐也有一个区分。 这可以理解成一个治疗渐进的过程:享乐(无治疗功效)-快乐-喜乐。 以及那个最经典的暗示:疼痛不会持久。 它是在说,其实你下一秒就会马上死去。 so drama。
●这部书是我最love的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如此推崇的大师留下的文字却如此之少。即便从现存的少量的伊壁鸠鲁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卢克莱修基本上是对伊思想的重复与发挥。
●古希腊的光辉面前才发现自己有多浅薄,现代与古代真的有那么大的距离?或者,如果有,那又是谁上谁下?
●内容丰富,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从诗体转变为散文体之后,原来只有这么一点篇幅。
●能带来宁静的最佳办法就是简单的生活方式,放弃不必要的非自然的欲望,通过内心的理性达到心灵的平静,才是伊壁鸠鲁推崇的快乐。
●我在看斯多葛主义作品时,经常有提到伊壁鸠鲁主义,但是伊壁鸠鲁主义的作品现在很少很少,伊壁鸠鲁本身的著作基本全部遗失,这本书虽然写的作者是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其实大部分都是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伊壁鸠鲁的作品讲了自然,讲了哲学,讲人如何生活。而卢克莱修更多的讲自然与神灵。虽这样,依然可以说,想了解伊壁鸠鲁,这本书还是值得收藏。
《自然与快乐》读后感(一):值得学习
能够产生无上快乐的,乃是摆脱大遭难。这就是最好(至善)的本质。书中的话语简单却具有力量,从细微到大自然的一尘一土,到贤人圣人的思想见地,感觉是给你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从此会更加温柔地对待现实的世界了。
《自然与快乐》读后感(二):这是真牛虻
这伊壁鸠鲁真是怪了,想问题总也绕不开他。 可要问我有多赞同他的教义又说不上。就是觉得,除了字面上人人都看得懂的,他还在暗示一些别的东西。 还有一点,伊壁鸠鲁的书读多了,再看其他的希腊哲学大师们,一个个就跟串通一气地在骗人一样,一言一行装神弄鬼,一举一动莫名其妙。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总说自己是世人的牛虻,要我看,伊壁鸠鲁却是哲学的牛虻,而且专钉柏拉图主义。
《自然与快乐》读后感(三):伊壁鸠鲁的思想
伊壁鸠鲁的三封信体现了他的思想: 1 朴素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 伊比鲁鸠反对所有不能通过观察得到的结论,否定宗教,否认鬼神对自然现象的作用。他提出了对哲学的崭新理解。伊壁鸠鲁并不反对神的存在,但是神并不是人类在恐惧和物质中想象的样子,神袛的观念不过是一种自然观念,神不创造世界。“自然的研究不能依靠空洞的假设和习俗传统,应当遵从事实的自然启发”。 她认为灵魂也像其他事物一样是物质性的,否则就不能做任何事情,也不能感受什么。灵魂是由极端精巧的原子构成,弥漫于整个身体。 2 享乐主义者伊璧鸠鲁 伊壁鸠鲁和柏拉图等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哲学的理解,他认为哲学不是“纯粹学问”而是帮助人们寻求快乐摆脱痛苦的学问。他声明哲学如果不能治疗人的疾苦就没有任何意义,他的哲学宗旨就是用哲学证明个体性的独立自由。他把伦理学的最重要价值——善作为追求快乐的源泉。甚至研究天文学的目的也只是带来心灵的无烦扰。 对于死亡,伊壁鸠鲁表示应淡然接受死亡。“我们应该享受生命有死性的一面——这不是依靠给自己添加无穷的事件,而是靠消除对永生的渴望。” 3 导师伊壁鸠鲁 在已存的几封信中,伊壁鸠鲁都是以强势自信的态度和其他人交流的,他不像苏格拉底那样通过和反对者辩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伊壁鸠鲁通过要求对方掌握甚至背诵自己的思想以实现解脱。
《自然与快乐》读后感(四):伊壁鸠鲁哲学
一、美好生活
要认识到:在各种欲望中,有的是自然的,有的是空虚的。在自然的欲望中,有的是必要的,有的仅仅是自然的。在必要的欲望中,有的有助于幸福,有的有助于身体的摆脱痛苦,有的有助于维系生活本身。在所有这些中,正确无误的思考会把一切选择和规避都引向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无烦恼,既然这是幸福生活的终极目的。我们做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一样的为了这个目的:免除身体的痛苦和灵魂的烦恼。当我们获得这一切后,灵魂的所有风暴就平息了,人们就不再被匮乏所驱动而四处寻找其他什么“好事”来满足灵魂和身体。所以,只有当我们在缺少快乐就感到痛苦时,快乐才对我们有益处。当我们不再痛苦时,我们也就不再需要快乐了。正是因为此,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快乐是首要的好,以及天生的好。我们的一切追求和规避都开始于快乐,又回到快乐,因为我们凭借感受判断所有的好。
正是因为快乐是首要的好和天生的好,我们不选择所有的快乐,反而放弃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这些快乐会带来更多的痛苦的话。而且,我们认为有许多痛苦比快乐要好,尤其是当这些痛苦持续了长时间后带来更大快乐的时候。所有的快乐从本性上讲都是人的内在的好,但是并不是都值得选择。就像所有的痛苦都是坏的,但并不都是应当规避的。主要是要互相比较和权衡,看它们是否带来便利,由此决定它们的取舍。有的时候我们把好当作坏,有的时候又把坏当成好。 我们认为独立于身外之物的自足是重大的好,但并不因此就只过拮据的生活。我们的意思是:当我们没有很多物品时,我们可以满足于少许的物品,因为我们真正相信:只有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才能最充分地享受奢侈的生活。一切自然的,都是容易获得的;一切难以获得的,都是空虚无价值的(不自然的)。素淡的饮食与奢侈的宴饮带来的快乐是一样的,只要由缺乏引起的痛苦被消除。面包与水可以带给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如果这个人正好处于饥渴之中的话。习惯于简单而非丰盛的饮食,就能给人带来健康,使人足以承担生活中的必要任务,使我们在偶尔遇上盛宴时能更好地对待,使我们不惧怕命运的遭际。
当我们说快乐是目的的时候,我们说的不是那些花费无度或沉溺于感官享乐的人的快乐。那些对我们的看法无知、反对或恶意歪曲的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我们讲的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快乐并不是无止境的宴饮狂欢,也不是享用美色,也不是大鱼大肉什么的或美味佳肴带来的享乐生活,而是运用清醒的理性研究和发现所有选择和规避的原因,把导致灵魂最大恐惧的观念驱赶出去。
所有这一切中的首要的和最大的“好”是明智。所以明智甚至比哲学还更为可贵。一切其他的德性都是从理智中派生出来的,它教导人们:如果不是过一个明智、美好和正义的生活,就无法过上愉快的生活;如果不是过一个愉快的生活,也不可能过一个明智、美好和正义的生活。德性与快乐的生活一道生长,两者不可分离。
《自然与快乐》读后感(五):西哲中的快乐主义
西哲的快乐主义基本上属于英国源流(经验论者、功利主义者,比如边沁、约翰·穆勒等),认为精神上的快乐是最高层次的——更强烈、持久、丰富。人在品尝了各种层次的快乐之后,才能了解哪一种是真正的快乐。哲学就是去启蒙内心的苏格拉底,去构筑高层次的快乐。
约翰·穆勒:一个不满足的人,比一头猪快乐,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一个满足的傻瓜快乐。(穆勒的观点与福柯、王小波、王朔等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福柯直接给出了知识与真理的答案——一切不过一场权力的游戏,王小波说社会上有《沉默的大多数》、说自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朔告诉别人《千万别我当人》,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是用反讽的态度来回应猪的生活,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与欲望的关系:欲望有三类,第一类自然而又必要(比如饥渴睡眠),第二类是自然而不必要的(比如宴饮大吃大喝),第三类是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比如权力,金钱,地位——无法强求,带也带不走。)——弗洛伊德的三个“我”与之相通点(基于社会交往关系的——本我、自我、超我),伊壁鸠鲁与弗洛伊德对于欲望的要求同样都保持了自然生理与道德的平衡。
第一就是保持理性。第二是保持道德。(他给快乐的定义就是身体的无痛苦与——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当欲望超出了自然的需求,人就会感到痛苦。欲望的产生是无休无尽的,所以他提倡一种质朴的生活。)
“最不需要奢侈的人,能够最大程度的享受奢侈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压力与幸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两个主要命题,年轻人们被压力所奴役,而同时又追求压力,警惕自己沦陷于安贫乐道,甚至还有这样的人生观——只要没忙死就往死里忙,最后40岁猝然长逝。我周围就有这样的案例,活的很潇洒很快乐,能力金钱地位于一身,但是却收到了医生致癌指标超标的警告,我无法得知他内心的真正想法,快乐的生活也逐渐成为了权贵与百姓们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