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庄》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老庄》精选点评:
●西夏是清醒的,苏红最后怎么了
●源于农村生活,事实确实如此不堪。
●我也开始相信命运了
●第一次看见是报纸上连载,还以为是西游记的外传,刚从狼回来的“影贾平凹”忽而又变作了猪
●和《白鹿原》交叉看的。平平淡淡,节奏很慢。但是很真实,总有很多我们村民的影子。书写于十年前,写的是陕西,但乡下的根还是没有改变。
●除了荒诞之外,有点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感觉,埋下了很多伏笔,最后感觉也没说明白,不知道是不是我阅历不够,或者是没生活经验的缘故,看到最后,把所有的一切都落到爱情,感觉有点失望了。想问问,西夏还会回去么?或者还回得去么?
●相对于《废都》 《浮躁》名气小了一些,仍然是好书。
●领略九十年代末的西北农村,是是非非、曲曲直直。令人惊奇的是书里居然有鬼神,平添了几分莫测,有时候让人害怕,正如那个时候的农村人鲁莽、不开化,让回乡的教授也失去理性,渐渐迷失在这杂乱的生活…
●不喜欢。当代名家的小说居然无聊到这种地步。
●看了四分之三就再没有看了,西夏挺有个性的。以后应该不会再看贾平凹写的书了,个人不是很喜欢他的风格。
《高老庄》读后感(一):农村、玄幻
这部小说是贾平凹作品中我非常喜欢的一部,除了他一如既往的乡土气息,这部作品中还加入了一些玄幻的元素。
我们对于现实的世界了解的可能永远比自己知道的少,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我们无法解释的东西,但是那些东西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可能都说不清,这些可能是宿命,也可能是我们的想像,但不管怎么说,这个世界总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就因为如此,这个世界在是美丽的。
呵呵,疯言疯语,不知所云…………
《高老庄》读后感(二):425.16.69 《高老庄》—贾平凹。
有一个村庄,血脉里流动的是最纯正的汉血,外在却矮小猥琐,祖先高大英勇,后辈却卑微懦弱,这就是高老庄,现代市场经济冲击下保留着古老血脉岌岌可危的高老庄。曾经说过贾平凹的作品有远古遗风,丑陋不堪的高老庄里有血性汉子蔡老黑,有软弱文人高子路,也有心有九孔顺善,更有善良真诚的西夏,在这个古老的村庄上空,飘荡着纯正汉人的气脉,那不是谁都能看到的,灵性的石头、半通灵的疯子叔、纯真的西夏,具有汉人古老特性的人才能看到。开放的市场经济下,有着保留古老家族特性的高老庄,唯利是图的人群中,有着纯洁的西夏,这世界只有希望永不断绝。
《高老庄》读后感(三):跟中篇《废都》中的部分故事重合
人说作家的作品主人翁都是作者自己生活经历的再造和衍生,贾平凹
在《高老庄》中的部分故事情节完全是中篇小说《废都》中故事的改造版
压缩版,可见此故事已是深深刻于作者意识中。两部作品中都有一相同的
细微之处,农村院墙外盛猪粪便的水潭里漂浮的避孕套,不知作者自己有
无意识到两处意像的重复,但其中分明显现出,这些特殊的意像在作者脑
海中镌刻之深,分明就是作者的所见。生活细节体验之体现于作品,于我
辈应有启发。
《高老庄》读后感(四):高老庄是一座魔山
《魔山》中的主人公卡斯托普,一呆就是七年。西夏的探亲假到最后也没有结束。如果说《浮躁》讲的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的浮躁,抒写了年轻气盛的作者在改革大潮中指点江山的见解,那么《高老庄》,就是步入中年的贾平凹,在看破些世事之后,对命运之玄秘的点点领悟。
前者是愤青,后者就是人精。
在后记中,贾平凹谈到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感觉到“命运”这种东西的存在。其实高老庄诉说的不是命运,而是类似“命运”这种不可抗的力量在我们普通人生命中的影响力。通观全文有许多线索,反复出现的大草帽“飞碟”,诡谲不祥的白云湫,石头的神秘预言能力,骇人的一幅幅预知画,灵魂出窍的人,莫测的画像砖.....这些东西就是未解之谜,虽然读者很期待,可是作者根本不会也不能解释,我们看的时候就越发云里雾里,愈期待,也愈恐惧,愈疑惑,就愈期待,就这么迷迷糊糊的,一本书就看完了。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命运”的感觉。神秘,不能解释,不可知,可知也不可改变,让人恐惧,但很入神,拿捏不住。其实这也是自然的力量,所有不可解释的东西,不是迷信,也不是科学,只是自然的力量。
高老庄是纯种汉人的居住区,我有点惊觉,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带有点高老庄人的特点。圆滑,重礼节,长脸,短身,面皮黄。其实大抵就是贾樟柯笔下的人物嘛。可是这个人种,在现在看来却一点也不“流行”。甚至有点丑化。就是刘邦么,典型的。(我甚至有点受方言影响了)
众多人物里我最喜欢蔡老黑,对子路真是没什么感情。甚至说讨厌也行。西夏说得子路完全正确,几乎就是她所描述的那个男人,对自己的种也失去了信心了。看来纯汉人注定要真的消失了。
年轻人可能还未觉得,到老了把握了这一辈子了,可能真的要相信命运。他写他的23本小说。
《高老庄》读后感(五):故事并未结束
作为抓着80后尾巴的90后,作为在北方农村长大的孩子,在接近三十岁之际读到这样一本书,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在姥姥家生活的小村庄,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在书中得到了艺术力极强的刻画,同时也犹如一颗石头投入平静的河水那样勾起了我的回忆。
在那个没有通讯器材的年代,串门和拉呱成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主人公的西夏也是天天到处跑,并且去别人家串门时,大多能遇到其他来串门的人,因此即使没有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玩意儿,重大新闻、流言蜚语等也能传播的飞快。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人们琐碎的对话,从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即使卑微如草根,说的话也可以极具高情商的人格魅力,也可以听懂别人的话外之音,理解别人的心理,即使不懂各种礼仪,但言行仍能令对方舒适。
书中是一群社会最基层的卑微的人和营营苟苟的琐碎小事,但作者并未局限于此,引申探讨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对于高老庄人的身高矮和方言特点,得出高老庄人是纯种的汉人这一概念,根据游牧民族多次入侵和明朝初期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探讨了人种交融问题。目前的中国人从种族角度来看早已不纯,身高、骨骼特征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比如在军用头盔的研制过程中,由于脑袋形状差异大,很难做出一种头盔适合所有人。另外,书中还提到了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食品受到污染,高老庄癌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可笑的是,小说成书距今近二十年,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年年提,但现在仍没有有效解决,依然是危害人们健康的重大威胁。书中以高老庄的矛盾为切入点,在政府与地板厂的利益关系和村民与地板厂的冲突中,上演了一出出疯狂的闹剧,比如村民在秩序丧失时偷砍山林中表现出来的疯狂,并且对台戏一般用作比喻义的词语竟然成了现实。这一幕幕的闹剧,既表现出了人性的疯狂,又反应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自读了《废都》后又读《高老庄》,发现老贾还是个段子手,难以想象现在网络上流行的段子竟出自二十年前年前的小说里,即使不是老贾所创,也至少是那个年代传讲过的。印象中《废都》的段子要多一些,高老庄的段子少,记住的只有给孩子起名叫“春海”这个。
或许是高老庄太接地气儿,很多人对书中描绘的风土人情并不能感同身受,目前的读者并不多,在文章的结尾,子路回到了城里,他的生活会恢复原样,但西夏何去何从,蔡老黑会受到什么处罚,他的葡萄园还能不能维持,菊娃最终嫁给谁,地板厂和高老庄村民如何相处,书中都未给出结果,甚至我都怀疑电子书内容不全。即使书中未写,高老庄村和高老庄人的故事也不会结束,高老庄所映射出的社会还在按照原来的轨迹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