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路历程》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14 04:29: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路历程》读后感锦集

  《天路历程》是一本由(英国)约翰·班扬著、西海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路历程》精选点评:

  ●啊~~~~~~~迷路

  ●淳朴的信仰 从这里开始

  ●可读性不强。但是什么经典的可读性强呢?

  ●《天路》历程中交织着双重逻辑:神学逻辑与世俗逻辑,两者兼容,并行不悖,这也是为何以往的读法,有将其视为纯粹的宗教隐喻之作,也有将其视为现世的冒险故事的。在这个故事中,班扬打破了“梦”与“醒”之间的界限,两者不再像另一个梦幻文学《神曲》那样泾渭分明,真幻之境的消融指向了故事中神圣性与日常性的交融、崇高与感官的交融。可以说“天路历程”不仅与《圣经》构成了互文,还与以往诸多古典文本镶嵌与编织在一起,它内部的裂隙指向了一种极为现代的意识:对真实与虚构认识框架的怀疑。第二部比第一部更为世俗化,更少编织《圣经》语言,更多生活细节的观感。显然,班扬是认同并努力尝试日常与崇高交融的。

  ●不是基督徒,开始看觉得挺无趣的,出现的人物名字都是“善良”“虚伪”之类的,但越看越有感悟啊。无论是否有宗教信仰,但人总该是有信仰的。

  ●读了大概三分之一,实在无聊,基本就是很拙劣的故事,让信的人愈发感动,让不信的人无动于衷。

  ●减少你信心的专著。

  ●是一本传教书,通过寓言的方式,非常浅显的说明了对于信仰的坚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不知是否此类书籍有点像中国国代文言文的性质,所以翻译的版本也是有不少逻辑和连贯性不太顺畅的地方,不过不影响阅读。 对于信仰基督教的信徒们来讲,是本好书,对于圣经和基督教了解少的读者来讲,有点费劲。

  ●不忍卒读,狗屁不通。我一个圣公会基督徒看不清清教徒作者的脑回路,还是读读Richard Hooker,John Donne,T.S.Eliot等圣公会文豪的作品吧。

  ●我不是基督徒…只是多阅读给人以信仰力量的文章。

  《天路历程》读后感(一):一本适合在限定时间内阅读的经典

  个人认为这本书语言略有繁冗,几个月前读完第一部后,一直搁置床头。后面偶然又多次被人推荐,所以开启了第二部。这个月同时阅读了几本书,不慌不忙间发现读书营打卡时间就在今天!!!有幸第一次为了完成任务赶deadline读书,话说这本书这样读起来竟少去了繁冗之感。 作者以基督徒和其妻儿的天路历程为主线,把成圣之路写的激动人心。白岩松说,人生平淡的时光有90%,5%是苦难,但是人为了5%的美好而活着有盼望。我觉得有时生活仿佛温水青蛙,像心电图,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高低,并没有班杨弟兄所写的那般波澜壮阔。细想一下,这样的时候是不是因为我的信仰生活越来越妥协,对待分别为圣不在那么认真了呢?因为灵性美好时,我眼见的的确不是平淡而是班杨弟兄的梦境。 三百多年前班杨经历的救恩和成圣之路与我们今日所经历的都是一致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本书真的很有警醒、鞭策和引导的作用。基督徒们被释疑的家等接待,也让我更加确信定期参加营会的重要性,为我最近两年能参加到造就的营会感恩。 草草结尾,见谅

  《天路历程》读后感(二):《天路历程》读后感

  约翰.班杨是17世纪英国传道人,因受逼迫而坐牢,在狱中熟读圣经,写下《天路历程》。全书以梦境寓言的方式,主要是描写各种基督徒在奔走天路上的一些对话和遭遇,人物对话内容大部分取自圣经,各种人物的形象和遭遇也基本囊括了现实世界中各种基督徒的属灵形象和可能遇到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基督徒成圣指南。比如奔走天路中由于自身软弱可能会灰心,自义,怠惰,疑惑,贪恋世俗等,也会遭到外部仇敌的诱惑和攻击,甚至有殉道的危险。对于慕道友读者来说,书中有个比喻或许能给你带来启发:假如有人欠了店主一百磅的债,尽管此后他每买一样东西都付现钱,可是由于他的旧债仍在账本上没有销掉,单凭这一条,店主人就可以告他,送他去坐牢,直到还清债务为止。由于那种种罪孽,我们已经在神的账本上欠下一大笔债了,现在的改过自新也抹不去那笔旧账;而且,在我们现有最好的行为中,如果仔细查看,仍然会看到罪,看到新的罪与这最好的行为掺杂在一起,因此人是没有能力自救的,唯有靠着无罪的耶稣已经做成的救恩我们一切的罪才可得赦免,被神称义。

  全书第一部尚可,可以给基督徒很多启发与警醒。第二部感觉没太多实际内容,且多有重复,可读性不太强。

  《天路历程》读后感(三):智慧书记

  之所以把它叫智慧书,因为它是洗涤灵魂类。

  虽然看那么多工具书,但会有一种感觉是越来越累。看《天路历程》就不会,它让人放松下来。下面来写写我感悟到的几点:

  1.对于苦难的慰藉。

  乌云密布才会有雨滴,灿烂的云不会有什么。苦难对于人来说反而是有所快乐。

  2.叩门就一定会开门,人一旦有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最怕的是有“多话”这样的人存在,不去行动,只是口头忽悠。

  3.现实的市场是浮华,虚荣的。集市里你看看人所吆喝的是什么?一旦迷失在物欲里,就去不了天路。

  想想自己对物质依然,内心惶惶,在集市里所诱惑。

  不管怎么样,不能口一套心一套。

  清贫生活或许真是儒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

  《天路历程》读后感(四):天路历程

  在很难让人提起兴趣的英美文学课,难得又一次遇到了“好看”的作品,是班扬的“天路历程”。据说也和弥尔顿一样,是有着宗教背景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编织着不同的故事,有点寓言,有点童话。

  主角是基督徒,虔诚无比,只是因为一个梦境,就立下了誓愿,要去天国圣域。拜见上帝,真正地修行。试想现在还有什么人可以为了一个无法解释时候真实存在的梦境里的东西,去真正实行呢。人因信仰而伟大。

  班扬的家境不如弥尔顿,算是比较低层。不过金子总会发光。17世纪的英国不允许只有一个弥尔顿专美。敏感,丰富如班扬。一部“天路历程”成就班扬。巴掌开的书本,节选了“天路”的开头部分。讲述了基督徒在摆脱家人和村人的禁锢之后,为“顽固”与“柔顺”所擒。

  通常智者的思维超前,无法为世人所理解。所以家人无法理解基督徒为了一个梦境,暂且无法称为是“上帝的指引”的梦境。无根无据的虚无。哪怕是真的在写这样一个话题的文字了,我还是无法理解那样的境界,也许因为我是凡人吧。

  千年前,魔王与“狡猾”合计,建立了“浮华镇”,镇中买卖的“商品”,姑且称作是商品吧。买卖“荣誉,妻子,儿女,帝国,虚荣”等等。传说耶酥在得到成就之前,就有魔王亲自陪伴,去浮华市场买卖。基督徒与为其所感动的“柔顺”一起。来到“浮华”。不理睬浮华镇人的不解与讥笑。买上了一点“真理”继续其天国之路。

  从毁灭城出发,经历了浮华,名利,大战魔鬼玻亚,伪君子镇,金银矿,死里逃生,无知镇,快乐谷,直到圣城。有“柔顺”在“绝境”的退却,有“真诚”的加入,直到目的地。

  基督徒把世间看做是清空,虚无清苦。这样的艰辛,就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安静。避开世俗诱惑。

  《天路历程》读后感(五):基先生的天路历程

  我TMD又病了,打喷涕、流鼻涕、浑身发冷……我妈翻箱倒柜找出三种药:牛黄上清、牛黄解毒和霍香正气。我勉强挑了其中看起来还算正常的霍香正气仅有的六粒吃了下去,然后继续的打喷涕、流鼻涕、浑身发冷……但,只要吃了药,甭管对症不对症,我妈总会觉得:嗯,已经采取了措施。

  因为疑似感冒,所以我准备胡说八道,那就来说一下我最近白天在看的书——《天路历程》。

  事先声明: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立场,也不反宗教,甚至一直对宗教心生向往,但一直不得其门而入,因而心存怀疑,又因为我现在是名疑似感冒患者,因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无知者无畏的流氓精神加痴人说梦的糊涂理论,所以对于天路便要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刚才写到一半突然停电了,心想该不会是天不让我说吧,但我抱的是大家探讨问题的态度,想必天不会这么小器。

  还真的从梦开始说起。《天路历程》一开篇便是《作者为本书所作的辩解》,因为“看上去实在的东西,骨子里未必结实;凡是用比喻讲的话,我们不要藐视,免得我们轻易接受极端有害的物品,而美好的东西却使我们丧失了灵魂”。因此,作者准备以梦来做比喻。如果光看《辩解》我一定觉得故事会很有趣,况且还有特里斯舛和凯鲁亚克在摇旗助阵,那么故事开讲喽。

  第一位登场的人物是位先生,也是本剧的男一号,他站上舞台的时候神情不太稳定,不是因为怯场或其实原因。他在看一本书,不一会儿的工夫便泪流满面了,再过一会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悲伤的呼喊:“我该怎么办呢?”

  此先生名为基督徒,家在毁灭城,整天诚惶诚恐、唉声叹气、整日整夜的流泪,并且觉得城市即将毁灭。他的妻儿以及邻居认为他得了失心疯,虽然对他很是同情但也无能为力。

  一天,基先生在田地里边走边看书,时而发出悲伤的喊叫,这时路遇一位宣道师先生,宣先生问基先生为什么哭,基先生说:“先生,我从手里这本书上看到,我已被定罪了,要死去,将来还要受审判;而我,既不愿意死,又受不起审判。”宣先生便说:“人生既然有这么多的灾难,为什么又不愿意死呢?”基先生答道:“因为我怕这个在我背上的重负会把我压得沉到比坟墓还要深的地方去,坠到地狱里去。先生,如果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到牢狱里去,我更没有做好准备去受审判,然后再去受刑罚;想到这些事,我不禁失声痛哭。”于是宣先生给了基先生一卷羊皮纸,上面写着:“逃避将来的天罚。”然后又给基先生指明了一条天路。接下来基先生便抛妻弃子地上路了。

  因为我的一贯愚钝不慧,于是不禁产生了些疑问:首先,基先生未免想太多,总是为着明天的不着边际的事情而影响今天的心情看起来像是庸人自扰;另外,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有担当,既然犯了罪就应该勇敢地接受惩罚,逃避总不是办法;而如果不认为自己有罪就应该奋起反抗;抛妻弃子也很不应该,不符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道理,更何况是对于至亲,怎么可以一走了之;至于“逃避将来的天罚”就更不应该,这就像是拿到了一块免死金牌,便不平等了,而逃避天罚就像欺骗天一样,显得不那么真诚又软弱的样子。但是基先生没有说定他罪的人是谁,而他犯了什么罪所以也不好枉加判断。

  故事继续。听了宣先生的指点,基先生立马上路了,一边跑还一边喊:“生命!生命!永恒的生命!”头也不回地朝着宣先生指的方向跑去。这时候基先生的邻居们也都跑出来看他了,有的人讥笑他,有的人吓唬他,有的让他回来,还有两个人自告奋勇要把他抓回来,于是这两个人用了不一会儿工夫就追上了基先生,定俩位一位是顽固先生,另外一位是柔顺先生。于是便是一大段的劝说与被劝说,最后劝说者变成了被劝者,被劝者变成了劝说者,于是顽先生与柔先生决定与基先生一同上路寻找永恒的生命。

  在这段当中基先生说了一句话:“那个国度的主宰,上帝,已经在这本书里把这一点记载了下来;大意就是说,如果我们真要的话,祂会白白的赐给我们的。”可是又有一句话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不知道天上有没有,可能有,可另外中国人的谚语又说了“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于是为什么要白白要人家的东西呢?而“赐”又是个奇怪的词语,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到底是件什么样的东西?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基先生、顽先生和柔先生一同掉进了灰心沼,顽先生和柔先生爬上灰心沼生气地走路,也没拉基先生一把,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能自己爬起来而基先生非要援助先生拉一把才能从灰心沼中起来,大概基先生天生比别人弱一些吧。基先生问援助先生为什么不把地修一下,援先生解释了一下这个地方修不好的原因,这时候顽先生和柔先生已经回到了家里,邻居们开始嘲笑他们,他们开始反而攻击基先生,看来这座城确实不太容易居住。

  基先生继续上路,碰到了老世故先生,这位老先生住在享乐主义城,老先生看基先生抱怨走得太辛苦,给他指引了另外一条路——道学村,找一位叫合法的绅士,或者他的儿子学礼也可以,同样可以把基先生背上的重负解下来。基先生犹豫了起来,然后就走上了老先生给他指的那条路,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一座小山,小山看上去显得那么高,而且靠近路帝的一边是那么陡削,因此基先生又紧张了起来,“直吓得冒出一身冷汗来,而且不住地发抖”,他开始懊悔,这时候宣先生又走了过来,并对基先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基先生说:“他叫我赶快摆脱我的负担;我告诉他说,我巴不得图个一身轻快。所以我说,我要到那个小门那儿去,到了那里就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指示,知道如何才能到达得救的地方。他就说他能指点我一条更好的路,又近、又不会有像你,先生,叫我走的那条路上的那些艰险;他说这条路会引导我到一个绅士的家,那个绅士有本领解除我的负担;我信了他的话,便从你指点的那条路上转到这条路上来,满心希望能早日摆脱我的重负。可是我到了这地方,看到这里的情形,我为了怕有危险(就像我刚刚说过的那样),就停住了;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由基先生的辩解可以看出,基先生依然是个没有担当而软弱的人,而且没有任何主见,比较容易相信别人的话(否则也不会吓得从家里跑出来吧?)但又不够坚定,如果基先生真的爬上了小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不想假设,只想探讨。

  接着宣先生给基先生念了《圣经》,基先生便像死人一样扑倒在了宣先生脚前喊道“我真该死,我完蛋了!”宣先生把他拉了起来继续说起关于老世故先生的事情,然后让基先生去恨老先生,“那个人(老先生)是是多么无能,他哪有力量解除你的负担。”“老世故先生是个异邦人,合法先生是个骗子……相信我吧,你听到的这些糊涂虫的话毫无价值,只是一个阴谋,企图叫你离开我指点给你的道路,使你失去已经得到的救恩……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恐怕祂发怒,你们便在道中灭亡。”我不明白宣先生为什么要一个劲的说别人不好,排除异已,既然自己是正宗,就应该理直气壮,不用又恨、又咒诅又发怒的,与身份不符。

  后来的故事就是基先生历经千辛万苦,在天路上行走,最后大概应该能修成正果,孙悟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也修成正果了,基先生应该也可以。但我不太明白的是基先生的追求到底是什么呢?只为在天堂占有一席之地而荒废了今生?为什么要把希望寄托给虚无飘渺?为什么要指望别人赐予你什么呢?为什么?

  愿天上的各路神仙宽恕我的胡言乱语,我现在就是一病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路历程》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