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2-04-13 03:00: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是一部由亚历克斯·吉布尼执导,朱利安·阿桑奇 / 阿德里安·拉莫 / 布拉德利·曼宁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观后感(一):平和的世界

  看完纪录片,我心情很复杂,记得第一次知道维基解密所做的事,知道维基解密的存在之后,我也跟那些大街上游行的人们一样激动,我感觉到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他站出来告诉我们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我们一直在猜测,但从来没有被证实,也没有依据,但它们就是存在的。但是,兼听则明,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之后,我不确定我是否坚信阿桑奇是对的。也许我们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这个世界大部分情况下都被一群更强大心思更复杂的人们控制着,很多东西不是表面那么容易理解,不是一份资料被拿出来,就可以立马判断正误,我们不能因为最表面的现象就去轻易的指责一群人,指责一些政府,我们能做的,应该是像马丁路德金一样,寻求更加平和的方式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而不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民众所有的事情,这样的极端透明会让社会上出现更多不安分因素。总之,我希望世界更美好,但是,应该是以最平和的方式......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观后感(二):不真实的纪录片没有任何价值

  这片挺长的我也不想重头找bug。说说我记住的。

  结尾几个记者,前维基解密人员强调“阿桑奇不是领导者,比起他曼宁才是真正泄密者。”

  exm???曼宁不是什么天才黑客只是恰巧接触到国家机密然后刻碟带出来泄露给维基解密好么??然后自己嘴巴大轻信别人导致事情败露被捕ok??

  还有一个巨大bug....一个德国的前维基解密员工之前说是阿桑奇解雇他最后又说自己离职??神经病啊??

  这片倾向性太重了。根本就是在误导人。一个记者说阿桑奇在全世界跟四个女人生了四个孩子....阿桑奇全世界环游就算跟别人打炮也不可能一次就中吧?还中四次??这种屁话还要放出来??导演真是居心不良啊。

  阿桑奇具体什么性格谁都不知道。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人物。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作为一个黑客他敢于把自己当成活靶子,创建维基解密让真相被大众所知 。他是真正伟大的人!!

  所以……不要被这个狗屎纪录片误导!!导演居心不良啊啊!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观后感(三):秘密的底线

  我们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组成政府,给予了它公权,可是它却并不是完全按照我们所想地发展。政府也是自私的,在自身利益,在社会极少部分精英的控制下,它牺牲我们的利益,欺瞒我们,为了保障自身的地位,放弃人权、正义,违背我们的初衷,违背人类社会的道德的底线。每个政府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但当这样的秘密是和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相抵触的时候,这时这样的秘密是否就需要公开?还是仅为保障政府而继续保密下去。我们在面对这些秘密的时候,是选择支持政府,还是为了人类?哪样才是真正的爱国,其中的冲突如何解决?我们是否有权保护这些抵触了人类利益的秘密?

  政府的秘密是为了控制。但人类的社会难道就是为了那20%的精英所存在的?又或是只有牺牲那部分愚昧的人的利益,才能有进步?

  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去看待这个问题?

  或许维基解密只是对人权的私力救济,对公权滥用的一种对抗。

  但是,如何去界定秘密的底线呢?

  如何去审判?

  或许,永远不可能界定秘密的底线!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观后感(四):他们是催化剂

  这是一部在内容上我无法评价的影片,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站在谁的立场上去。

  真相很重要,但有些时候隐瞒真相也很重要。这就像是《黑暗骑士》的结尾蝙蝠侠说的那样:有时候真相不够好,人们的信念需要得到回报。

  试想如果让人们知道了哈维·丹特的真相,人们的信仰势必崩塌,好不容易建起的秩序又会被再度摧毁。

  朱利安·阿桑奇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想的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完美的事物的,所以完美的世界就更加不可能了。

  《一代宗师》里有一句话说的好:正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进步。

  如果这个世界真完美了,我想那离世界末日也不远了。

  但我并不会否定他的作为,相反我很佩服他。而且我相信如果没有他,也会有其他人来做这种事。

  不管他们做的对与错,一个文明的社会是不能缺少这些人的,因为他们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而正是由于这些人做的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我们的社会才会得以进步。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觉得朱利安长的很像约翰-库萨克,而且他的眼神比库萨克还要迷人。

  2:还有那个美国的一个女发言人什么的,长的神似松岛枫。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观后感(五):注定难以取悦任何一方的纪录片

  阿桑奇的支持者会认为,这部影片是阴谋集团的宣传攻势;官方的支持者则认为,它将前者塑造成了英雄。所以我能理解那些极化了的评论,但还是打算给它打高分。

  影片中出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noble cause corruption”,我姑且把它翻译成“扭曲的正义”。这基本上是一种伦理例外主义,它假设某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不仅取决于行为本身,也取决于行为者。也就是说,行事者认为自己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因而有资格采取非法手段对抗非正义。

  如果这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一种幻觉;如果是为了说服别人,它则是道德捆绑。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人的不完满性。

  非常不幸的是,在这个案例中,对抗的双方都符合这种伦理例外的情况:美国官方认为其行动是维持全球秩序所必要的,因而不择手段(实际上曼宁揭发的只能算是正常的军事和情报活动的秘密,这里说的“不择手段”是指类似棱镜门之类情况);维基解密则认为在数字时代有必要让对政府公信力的考量提升到更高标准,因而也不择手段。这种根本性的伦理困境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加以讨论,这种讨论绝对不是对我们有害的。本片如果没能充分展开这一讨论,至少是很好的启发。

  当然,维基解密也是一种传媒,传媒总是免不了被利用的结果,但是旨在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传媒,只要不侵犯到私人领域,仍然是值得鼓励的。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观后感(六):影评:《We Steal Secrets: The Story of WikiLeaks》

  这不是一部全然公正的纪录片,但是也能看出很多震撼人心的事实。

  我的感想:

  第一:要想做一个能够影响世界的人,首先你自己要足够强大。阿桑奇二十岁之前就能侵入美国五角大楼计算机核心系统,没有这样的能力后面所有的故事都不可能。

  第二:想要做一个能够影响世界又坚持正义的人,你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阿桑奇的计算机水平足够能让他在硅谷如鱼得水,创建自己的公司,甚至有可能成为乔布斯或者比尔盖茨那样的人物。但是他没有去走那条路,因为他有更伟大的理想,他要与世界上邪恶的政治力量做斗争,他要直面地球上的苦难。盖茨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辞时,要求哈佛的学生关注学术和事业以外的事情,并以他自己做慈善为例子。但是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政治太腐败,无论你捐多少钱都到不了穷人的手中。而阿桑奇做的就是利用信息与这些恶势力做斗争。盖茨把自己的所有资产全捐出去了,不过几年他还是世界第一富豪。但是阿桑奇的战斗一开始就注定了逃亡,孤独和无法预知的危险。所以一个人坚持正义需要巨大的勇气,献身精神和强大的内心。

  第三:这个世界仍然有太多的苦难和丑恶。任何人面对美国无人机滥杀平民的画面,都不会不愤怒和悲伤。“维基解密”也是因为解密了美国军方40万份文件才产生了如此大的国际影响。美国军方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有些所作所为确实令人发指,但是美国的这些事情绝不是这个地球上政治恶势力犯下的最丑恶的罪行。身为瓷国的公民,我们应该知道这一点。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观后感(七):《我们窃取秘密》: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维基解密与其说是一次个人对全球政界的挑战,不如说这是一个乌托邦的故事,很难想象,这世界上依然存在着朱利安·阿桑奇这样理想主义的人,用片中的话说:“他像约翰列侬一样,幻想着一个理想世界的实现。”他们认为:“如果我们要制造更文明的社会,更公平的社会,这社会就必须基于真相。”一意孤行的向平等世界迈进,这让维基解密迅速红遍全球,也迅速成了所有权力机关的众矢之的。对中国人民来说,我们可能完全不能理解维基解密在西方带来的影响,这个在我们看来跟八卦论坛有类似功效的高端洋气型爆料网站曝光的消息是西方各国的公民们从来没想到过的。换句话说,美国政府也是依靠欺骗民众来维持社会稳定,发达国家更擅长“统治者不流泪怎么能取信于民”这种招数,让他们的公民一直站在很高的道德层面上看世界,他们不相信他们的政府,或者是信誓旦旦的银行,会是让他们破产的始作俑者,因此当维基解密让真相大白时,连冰岛这种空灵小国的国家电视台都满腹怨气的在新闻里表示:“刚刚接到国家指令,要求我们不许在新闻节目中报道危机解密曝光倒闭的考普森银行的事,这是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冰岛国家电视台的播放内容加以干预。”,在这种逆天形势下,最后连80多的老太太都拿着火把上街和警察打架了。

  观看他们过激的反映,对我国民众来说有一种别样的滋味,一方面我们在内心偷偷嘲笑外国人的大惊小怪,一方面我们又会震惊于西方国家言论开放的尺度之大,而关于他们生气的原因,我们则根本听不懂,在这个国家里,只有搞金融的人才愿意去弄懂银行那点事,而影片的另一部分内容就是对伊拉克战场上发生的各种罪行的曝光,诸如美军扫射平民,虐待囚犯,打死孩子等等。在电影中,这种禽兽的行为令原本是美军情报分析员的士兵放弃自己的人生,立志要致力于撕掉政府假面的工作。但在我们看来,那个世界离我们更远,看起来甚至有点像美国大片。(文/宋小卡)

  http://ent.163.com/13/0715/00/93PMA9IJ00034R78.html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观后感(八):公正不是找一帮人,他们前三十分钟都说你好,后一个半小时都说你不好

  豆瓣总是给人惊喜,有时低分给的人莫名其妙,有时高分又慷慨的让人一头雾水。还是三言两语讲完。

  内容上的批评豆瓣上的另一篇影评It is not a documentary.已经说得不错了。大抵是批评这电影挂羊头卖狗肉,说是公正的叙事,说是阿桑奇主演,结果被批评者都没有机会发言。这里补充几点叙事方法跟演员阵容上的吐槽。

  首当其冲,挂着“纪录片”的名号,但拍出来的却是好莱坞大制作一般的故事片,奇峰迭起,峰回路转,不给观众思考的机会,只想一步步引导观众向指定的方向走去,活像那些智商跟实力都欠佳的反派们。

  在阿桑奇问题上,前半段集中处理丰功伟绩,一片歌功颂德,却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目的是塑造起一大片活灵活现的“阿桑奇战友”形象。后半段柳暗花明,战友们集中反水,揭示影片主题:这白头佬就是个变态。而且大家伙反水的理由都是一面之词,并且说得有声有色,记得有一个是说“他太疑神疑鬼了,随时都好像有人在跟踪他似的!”(我去),听到有些理由我都很认真地笑喷出水。

  在曼宁问题上,来得更为直白:这家伙从小就是个有孤僻症的基佬,可能还有癫痫或者别的什么。总之本身就不正常。真想跟导演说,这跟你那一块要讲的道德难题有屁的关系啊。

  有一点随口吐槽掉,那个揭发曼宁的阿德里安,导演你就不能做一些处理吗?看看整个片子里出现的人物,除了这位大哥还有哪一位是微张着死鱼眼睛一眼看上去就像是磕了药的?这大哥第一天号召爆料然后第二天别人一爆料就内心动摇了,谁都不找直接跑去找当政府间谍的朋友(真牛逼,朋友是政府间谍)倾吐内心的纠结,接着就毅然决然举报了。尼玛从头到尾就演了一出钓鱼的好戏啊!

  最后关于喜闻乐见的强奸案。根据影片的当事人采访跟各方叙述,我大略概括一下事实:一个男性业界明星出来演讲,一个小姑娘不畏流言邀请这个明星到自己家里过夜,大家顺理成章就发生那档子事了。过程中不知怎么的套子就破了(据小姑娘说是明星主动撕破的),事后小姑娘虽然没得艾滋,但是想想觉得有些后怕,于是图个心安让已经饱受关注的明星到医院去做个艾滋检查。明星誓死不从。于是也不知道多长时间之后,小姑娘跟另一位有相同经历的同志为了迫使明星去做检查(这理由很牛啊),前去报了警。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推测,一是明星有艾滋病,故意想传染给“无辜”的小姑娘们;二是明星一生漂泊,有留根心理,希望让对方怀孕。明星不置可否,观众多方猜测,战友们在此关键时刻又与小姑娘站在同一阵线,他这个强奸案虽然离奇,这几个推测虽然诡异,但是事关事实,本文没有证据,因此只表个人态度,不做评论。

  总而言之,如果说这个所谓的纪录片希望做到中立,那么事实上它是假装了一副客观公正的立场,却用各种貌似有理的错误推理误导了观众;如果说它希望阐发自己的态度,那么事实上它又千方百计要伪装中立。说到底是想替xx立牌坊,但是手段低廉,只能寄希望于观众被猴戏骗过。骗不过时,就像在IMDB,拿个5.7分,惹一片骂声。骗得过时,也像在IMDB,让人写一篇Actually a pretty good, fair(公正的), telling of a yet unresolved(尚未解决的) story的奇葩雄文。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观后感(九):It is not a documentary.

  when you are locked up and can't speak for yourself, how about your enemy taking the chance to make a documentary about you to the world. use We in the title while the founder himself never get a chance to speak for himself directly to the camera of the documentary. what a convenient sex offense charge right after the biggest disclosure and vivid way to depict a deranged, transexual, emotionally unstable whiserblower and dehumanilised, neurotic, condem﹣poking white hair Aussie. indeed all publicity is good publicity, America is the master of public relation.

  The reason for me to believe it is not a documentary is that, though Julian is listed as the ACTOR, this movie is never about him. the whole point the doc trying to make is that how wikileak went down and how insane and risky to be a whiserblower again.

  All interviewees coming from Julian's side are all former employees of wikileaks, not currently spokesmen who can say anything in defense of wikileaks. therefore despite what's really going on with wikileak, the documentary can just arbitrarily announce the death of wikileak.

  I am in no interest of propaganda, wikileaks or Julian himself. But I do believe a good doc should be objective, which in this case, is in no way to guarantee. THis 2-hour doc is at its best, the one-sided hollywood-style narration. this is not the deal, case is not closed.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观后感(十):我们在橱窗外幸灾乐祸地张望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中反复出现的是米兰·昆德拉《不朽》中歌德和海明威的一段对话。

  “你知道,约翰。”海明威说,“他们[也]不断向我发难。他们不去读我的书,却撰写什么关于我的书。他们说我不爱我的几个妻子,说我不关心我的儿子,说我一拳把某个批评家的鼻子打歪了,说我说谎,说我言不由衷,说我自负,说我阳亢,说我自称在战场上负了二百三十处伤,而实际上只有二百十一处,说我手淫,说我不听我母亲的话。”

  “这就是不朽。”歌德说:“不朽即永恒的审判。”

  “若是永恒的审判,那也应该有个像样的法官才是,不该是心胸狭隘的教员,手里还攥着一根苔鞭。”

  “手执苔鞭、心胸狭隘的教员,永恒的审判就是这么回事。你还想要什么,厄内斯特?”

  “我什么也不想要。我曾指望死后平安无事。”

  “但你却千方百计想成为不朽。”

  “胡说。我只是写书,仅此而已。”

  [......] “我不反对我的书成为不朽。我写书时,一个字也不许删除。要顶住任何逆境。而我本人,作为一个人,作为厄内斯特·海明威,我对不朽毫不在意!”

  “我非常理解,厄内斯特。可是你活着应该更加当心才是,现在已经太晚了。”

  “更加当心?你是说我爱说大话?我承认年轻时候的确爱唱高调。喜欢在人前卖弄。听到那些关于我的轶事,心里美滋滋的。但是请相信,我并不是为了不朽才这么干的。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确感到不寒而栗。此后我已上千次地告诉大家让我独自好好呆着。可是我越求事情越遭。我为避人耳目去了古巴。我得了诺贝尔奖,但我拒绝去斯德哥尔摩。相信我,我对是否不朽毫不在意。现在,我告诉你另一件事:那天我意识到自己已被不朽控制以后,怕得要死。人能够把握自己的生命,他却不能掌握自己身后的不朽。你一旦被不朽拖上船,就甭想下去了,即使你开枪自杀,你死后还得呆在甲板上,这太可怕了,约翰,太可怕了。我死后躺在甲板上,只见我的四个妻子蹲在四周,写她们所知道的一切,她们身后是我的儿子,也在那里书写,还有那位老太太葛特路德·斯坦因,也在那里不断地写,还有我所有的朋友,他们都在披露过去听说的我的不检点的往事或对我的诋毁诽谤;在他们身后,上百个手持麦克风的新闻记者在那里你推我搡,还有全美国的大学教授们,忙着分类啊,分析啊,并把点滴所得塞进他们的文章和专著。”

  阿桑奇是否想要不朽我们不得而知。但WikiLeaks早已如重磅炸弹,在世界各地掀起轩然大波。大家哄哄闹闹地一扑而上,“终于有了详细记录的阴谋论!看看现世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有何区别?!”是的,老大哥始终在看着你,这始终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不平衡世界,西方列强始终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帜侵略他国。好像我们从来不知道?还是Demoncracy早已给西方国家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泡泡,生活在其中的人屈尊俯就,看世界就好像透过了被美化的过滤器。

  在信息披露和透明的方面,与其说WikiLeaks和阿桑奇是英雄,莫不如说两者更像是枭雄。

  然而在橱窗外观望的观众,你我他,我们不满足于WikiLeaks泄露的资料,我们带着好奇的眼光把关注点转到了阿桑奇本人身上。米兰昆德拉笔下的海明威说他死前能控制着自己的生命,但当代社会的媒体让人死前就无法控制自己。阿桑奇的私人一切被放大了在镜头下一一检视。我们对他的作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取而代之,开始人肉他个人:他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要创造WikiLeaks?他是不是跟伍迪艾伦似的,是个性侵犯者?他为什么和那两个瑞典女性发生性关系时不带安全套?

  谁说老大哥是政府?老大哥分明是你们这些手执话筒和记录相机的媒体。

  新闻记者开始转移风向。拿着话筒到处质问,他们有“逼迫别人回答”的权力,义正言辞,铁面无私。今日还和阿桑奇一同抖搂政府秘密,明日就开始抖露他的秘密。墙头草摇啊摇。

  于是阿桑奇也摇身一变:既然你们用我的私人问题质疑我,那我用这个私人问题质疑你们!什么性丑闻?!这无疑就是你美国政府玩得一套阴谋论,用此来攻击我本人!

  罗生门的大戏再一次地被搬上了历史舞台。你来我往,咿咿呀呀,大家唱得不亦乐乎。而我们在橱窗外看得不亦乐乎。

  泄露的关于美国政府的Collateral Murder在一片闹哄哄老妈子似的吵架声里,黯然落幕。

  谁在为无端死去的人抹泪?

  老大哥在看着你。

  老大哥从来都是你我他,在橱窗外幸灾乐祸张望的我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